古人冬天如何取暖?

貓嬸陛下


火炕是中國北方應用很廣泛度一種取暖方法,我小時候也睡過。1980年代,火炕在京郊農村還是每家每戶都會使用的;到了1990年代暖氣片的使用,才使得使用火炕的家庭逐漸減少。十年前,北京二環內最後一面火炕面臨拆遷,有人呼籲把它當作一個歷史的痕跡保留下來。

翻閱史料,發現火炕也是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不僅僅是普通百姓使用,還有歌詠火炕的詩篇。我來簡單聊聊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女真人的早期居室大體上是依山谷而居,四周用樹木枝幹圍成柵欄,屋高數尺,上面覆蓋木板、樺樹皮或茅草。女真人居處的牆垣、籬笆,大都是用樹木搭建的。同契丹一樣,門多朝東。在室內,牆的四周是一圈火炕,起居其上,並藉以取暖。

女真人這種室外用木聯成柵欄、門戶朝東、屋內置火炕等習俗,可謂源遠流長,彌久不絕。清代東北地區的滿、漢人仍然保留著這種習慣。如清人楊賓《柳邊紀略》卷一載,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一帶,“屋皆東南向,立破木為牆”,門窗多朝東南,土炕高一尺五寸,圍繞南、西、北三面,僅空開門窗的東面,並在南北炕頭兩端置爐灶,用來做飯取暖。屋舍四面有柵欄圍繞。

上圖遼寧新賓努爾哈赤出生地

金代女真及漢人、渤海人等,無論尊卑貴賤,室內活動主要都是在火炕上坐臥,並用它取暖。《金虜節要》載:金初太祖、太宗時,雖有君臣之稱,但無尊卑之別,樂則同享,財則同用。至於屋舍、車馬、衣服、飲食之類,並無多大差別。皇帝所獨享的僅有“乾元殿”。殿外四周栽柳,把殿與外界隔開。殿內,圍繞牆壁置火炕,平時無事,則鎖上或開著;有事則皇帝與臣僚雜坐在火炕上。

上圖努爾哈赤出生地的火炕

宋、金文人寫了很多詠火炕的詩篇,試舉一例。

宋人朱弁於建炎二年(金天會六年,1128)使金,被留,在北方居二十年。有《炕暖三十韻》詩云:

風土南北殊,習尚非一躅。

出疆雖仗節,入國暫同俗。

淹留歲再殘,朔雪滿崖谷。

御冬貂裘蔽,一炕且蜷伏。

西山石為薪,黝色驚射目。

方熾絕可邇,將盡還自續。

飛飛湧玄雲,焰焰積紅玉。

詩中大意說:南北地方風土各異,來此就要入鄉隨俗。冬天天寒地凍,大雪飄滿山谷。穿著貂皮裘衣,在炕上蜷作一團。灶裡燒著西山石(煤炭),燃起紅色的火焰。詩中,火炕的燃料是煤,現實中還有樹木、農作物秸稈等燃料。


鄧海春


寒冬將至,北方地區早已到了集體供暖的時間。在溫暖的房間裡,東北地區的人甚至可以在寒冬時節吃起冰棍。



跟現代發達的科技帶來的供暖系統相比,古人的冬季取暖問題可就簡陋得多了。

撇開冬天增添身上衣服這種取暖方式以外,其實古人的取暖方式還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古代達官貴人,其取暖方式更是花樣百出。

古代最簡單、直接的取暖方式就是燒柴烤火,這種取暖方式也可以算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了。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當人類發現了火之後,便加以使用或照明驅趕野獸、或烤制食物,但是應用得最廣泛地還是取暖。

進入了封建社會之後,生產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冬天烤火取暖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人們改變了傳統直接燒火取暖的方式,發明了“壁爐”和“火牆”。將燒火、燒炭所產生的熱量通過“壁爐”和“火牆”傳到了室內,而那些廢氣則通過煙孔排到室外,避免了室內碳中毒。早些年北方農村地區的火炕也是使用了“壁爐”和“火牆”的這種原理。

除了這種室內的取暖方式之外,古人也非常重視在室外的取暖問題。室外畢竟因為空間問題,不可能像室內那樣大規模的燒炭取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發明了一些火盆、手爐、足爐、燻爐等取暖工具。

宋朝還有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湯婆子”,又稱“錫夫人”、“湯媼”、“腳婆”,類似於今天的熱水袋。 除此之外,一些皇室貴族更為誇張,居然用“人”來取暖。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苦,使宮妓密圍於座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唐玄宗的弟弟申王為了取暖,居然叫了宮女圍成一團,為他抵禦風寒。

同樣是《開元天寶遺事》裡面記載的:“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於火,惟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為‘暖手’,常日如是。” 還是唐玄宗的兄弟岐王取暖方式更加奇葩,從不生火取暖,如果感覺冷了直接把手伸進侍女的懷中。

不過這種荒唐的以“人”取暖,僅在唐朝的史料中有所記載。相信在大多數情況下,古人都是通過燒柴、燒炭來取暖,在室外則是攜帶一些火盆、火爐。


煮酒君


其實古人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得多。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開始用器具燒炭取暖,用具的名稱叫燎爐。燎爐一般附有炭箕,用來轉移火種和添加木炭。

秦朝的貴族則用“壁爐”和“火牆”等取暖。壁爐裡主要用燒炭來禦寒,並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

漢時,漢武帝建立了一座溫室殿,這座溫室殿和皇后的宮殿一樣,主要通過花椒和泥塗抹來取暖。注意,是花椒和泥!普通百姓享受不起,就在家裡置一些簡易的火炕。

唐代取暖設備有了較大改進。《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餘。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可以看出,那時的炭,質量十分傲嬌!

除了利用工具取暖,古代由於詩詞興盛,大多數的詩人士子們也會圍爐夜話,以聊天、吟詩作對的方式驅散寒意。當然這個時候如果擺上一席茶,茶席上暖暖的陶爐燒著炭火,那自然是再應景不過了。





一條流浪的拉布拉多


古人取暖的方法有很多,以下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

從衣著、建築、火坑、火塘、地炕、壁爐、火牆方面介紹。

衣著:中國古時所謂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繫著數千萬,甚至上億中國人的衣著、被褥等生活必需。至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成為中國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古代皮衣——裘,王室貴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檔動物毛,而庶人則用劣質的羊皮或者狗皮。

建築:火牆構造圖 建築一般都是座北朝南,有利於依靠日照取暖。而且,無論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牆壁和屋頂,以利保暖。

火塘: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

火炕:南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依靠儘量厚的棉被來抵禦寒冷的,而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的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

地炕:條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貴族,有更高級的採暖設備——地炕,其構造是在房屋的一側或兩側的廊下、或簷下挖一數尺深的燒火坑,坑內砌灶,灶的煙道在室內地面下往復盤旋,這樣,灼熱的煙氣把大型方磚鋪砌的地面烘熱,供室內採暖。它既無煙氣汙染,又可免去煤氣中毒之虞,而熱氣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內供熱十分均勻,在沒有現代化的暖氣和空調設備時,地炕是很高級的採暖設備了。

壁爐:據《秦宮廷文化》介紹,考古工作者們在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三座壁爐,似為供取暖用的設備。爐口前有灰坑,爐的左側有一個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該壁爐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沒有較大的火焰,燃燒的時間比較長,可以使室內溫度長時間保持穩定。反映了我國古代先進的建築採暖技術。

火牆:秦長樂宮遺址也曾發現火牆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灶相通,用來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