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慈禧太后创造的“同光中兴”真面貌


1874年,一位低级官员的全家福。1874-1875年,摄影师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跟随俄国科学和贸易考察团来到中国考察,沿途拍摄了200多张照片,本文选取了10张以飨读者,我们借此管窥同治、光绪之交晚清的社会面貌。

1874年,北京,一个满脸委屈的男孩。俄国这支考察团的目的,是调查贸易的增长前景,探索经由陆路抵达中国的新路径,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立领事馆和工厂。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搜集清朝官府和民间的情报,为进一步掠夺中国权益打前站。

1874年,两位蒙古妇女。阿道夫在中国拍摄之际,正赶上19岁的同治帝去世,他4岁的堂弟光绪帝继位登基。虽然同治帝没有子嗣,权力的过渡还是很平稳。“兄终弟及”不符合请朝皇帝承继的祖制,曾引起非议,但一切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她压制了批评意见。


1874年,一个阎姓大户人家的妻妾在花园里。阿道夫的镜头对准了各类人物和人文景观。这时候的社会面貌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固守传统、贫穷落后,所有的衣着用度都跟一百年前、二百年前相差无几。

1874年,北京,大户人家的太太和丫鬟,这位太太缠着“三寸金莲”。

1874年,弹奏乐器的乐师。尽管整个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慈禧太后还是创造出了“同光中兴”。同光中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兴”,不是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其主要内涵是打败了太平天国、开启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技术,一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开始被派遣到海外。

1874年,北京的乞丐。实际上,在慈禧太后掌控朝政的48年间,清朝的社会形势是日暮途穷的,普通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难,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战乱,让很多人失去家园、逃离家园。

1874年,兰州,湘军军营。左宗棠率领的湘军驻扎兰州。当时,左宗棠刚刚平定陕西、甘肃的叛乱,正在筹备进军新疆,驱逐俄国势力,收复国土。

1874年,兰州,湘军中的炮兵。“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湘军在西北取得了赫赫战功。

1874年,北京一位官员,手戴扳指。扳指是射箭时用的护手工具,说明这位官员是武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