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怎麼練才能得到更大的進步?

既無忘



“少而精”的進行堅持不懈的臨摹學習。為什麼呢?一是貪多嚼不爛。我們知道書法是有法的,臨摹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學習經典法帖的法。但“法”的學習需要有一個從不知到知,由知到理解,由心得理解到實踐的生到嫻熟,運用自如的過程。所以說,學習書法需要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對於初學者來說,就要堅持一個“少”字,力戒急於求成。而且這個法,還是法度的法,意思是說通過學習要先無我的入書法的法度,同時揚棄自己過去不良的書寫習慣,去“野狐禪”之法,入傳統經典書法之法。少而精,有利於我們避免或減少再次步入歧途。就像上泰山的十八盤那樣,要一步一步的往往走,這個過程還有不能操之過急。

堅持不懈,是告訴我們,學習書法不是一天半天就能學精寫好的,要有持久學習的認識或準備。當然這主要是針對有追求書法藝術意願者。其實,學習什麼知識都一樣,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否則,可能半途而廢。書法更是如此,書法不僅有法,還要有“功”,功夫的功。

再者就是臨摹,按照上面的要求,進行臨摹學習。這裡的臨摹包括雙鉤描紅、對臨,背臨和意臨、合臨。在這幾種學習過程中,還必須學會讀帖,不斷提升書法的欣賞水平,培養自我臨摹學習和原作範字對照檢查,不斷糾正自己不足的習慣。

再者就是堅持學以致用。這是檢驗自己學習效果都最好辦法。學以致用有兩種辦法,進行習作練習和日常應用中的實踐。完成這樣一個過程,並且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書法技法技能和知識,不斷擴大書寫實踐的量,這樣才能紮實的取得較大進步。



翰墨書道


規範的說法應該是:書法是研習的,字,才是練的。

書法怎麼練才能得到更大的進步?

針對題主的這個問題,我給題主一點中肯的建議:

第一,選擇好自己喜歡的書體的古人的的法帖,堅持臨習。

第二,用心領悟其書法精神。

第三,在臨習和領悟書法精神的同時,還要認真讀帖。

以上三點,內容雖少,但真正落實起來是比較難的。如果題主想把書法練好,並得到更大的進步,就應該按照以上所說的去做。

關於臨帖的程序,題主一定不會陌生吧?科學的臨帖程序是練好書法的關鍵。學習書法,臨帖是硬道理。初學書法者,先摹臨,後對臨,當把字臨到五六分像時,可視情況進入背臨和意臨階段。



欲速則不達。學習書法,急不得,急於求成,往往適得其反。練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下大功夫臨帖。臨帖,須持之以恆。建議每天臨帖的時間應不少於六個小時。讀帖時間不少於兩個小時。其它的時間用於領悟和揣摩。若能這樣堅持下去,會進步快一些。



學習書法,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學成的,所以說,想練好書法,一是要捨得付出;二是要堅持不懈;三是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四是心要靜,不要被私心雜念所困擾。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題主參考。

歡迎各位網友留言,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書法的提升階段

臨摹一種書體臨摹多種書體創作



怎樣練習才能讓書法的進步最大?

怎樣才算是進步大呢?

兩個字——“效率”。

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提升。

那麼,我認為首先需要明確目標,只有目標確定才能有的放失,不會走彎路。

一、那麼,臨摹的目標是什麼?

還是兩個字——“形似”。

又如何達到形似呢?

我認為不論是臨摹什麼書體,方法基本不變。

其方法那就是專攻書法的“六要素”:

1.字的輪廓

無非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三角形)

2.筆畫之間的位置關係

就是確定第一筆後,其它筆畫可以選之前的筆畫或筆畫的外延線的某處作為參考點,最後要協調。

3.筆畫的粗細

粗細結合,切忌全都粗或全都細,通常要粗中有細,細中有粗,而且要明顯,落差大,有抑揚頓挫之感。

(粗細對比明顯)


4.筆畫的弧度

弧度要恰當,但也有參考,如“點似桃桃,撇似刀刀”,刀也有不同的形狀,有像殺豬刀的,有像唐刀的,有像圓月彎刀的,這個需要自己去練習。



(看這個撇的弧度)

5.筆畫的斜度

楷書方正,但有時也略向上斜,行書取寫“斜勢”的居多,多向上斜。



(上部取斜勢,但整體平穩)

6.筆畫的外延線

有像外凸的,也有像內凹的,變化很多。

二、創作

創作的目標是什麼呢?

四個字——“求新求變”。

所以需要大量的臨多種字帖、多看看他人的作品,多與他人交流。通俗的將就是“取百家之長,成一家之字”。

以上就是我的淺見了,希望補充完善,希望留言評論,更希望提些建議。


方圓行書


臨貼和意貼,先選一種自己最 喜歡風格的字貼進行臨摹,這就是常說的臨貼。會臨貼寫好字是不夠的,必須進行意貼,所謂意貼就是經過意識思考,記憶,加工不見字貼的書寫方法,是明顯比臨貼高一階層的。通過不斷的意貼你就會進步更快!





姚家墨苑


師古,用心揣摩其意,其心,其淨。然後,更重要的是天賦,內在。未必每個努力學書法的人都能成器。境界無止境。

不過自娛自樂也是可以的。

學書法不多久的學生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