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地方種地的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十年以後還有人種嗎?你怎麼看?

養殖龍哥


——美國,種地的農民平均年齡61.8歲,而且還在不斷上升;日本,種地的農民平均年齡66.5歲。



我們國家:

——不是有些地方,而是多數地方種地的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

——若干年之後(十年不夠),種地的老年人一定會更多。並且請放心,不僅會有人種地,而且會種得越來越好。

——年輕人追求的是時尚、機會、夢想、刺激、快捷、便利……。所以說,無論農業有多發達,年輕人向大城市流動和聚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目前,我們國家農業的主要問題,不是種地的人年齡越來越大,而是種地越來越不掙錢。

——種地不掙錢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經營規模太低。一個農民一年種十畝八畝玉米,臉朝黃土背朝天,想掙錢,可能嗎?!

——由於土地經營規模低,造成科技得不到普及、機械化無法推廣、農產品產量低、銷售難……。

——美國有200萬個家庭農場,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有耕地2400畝,年收入平均在650萬元人民幣以上。而在這200萬個家庭農場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有多少呢?不到300萬!平均一個家庭農場也就2—3人。

——有個叫約翰斯頓的美國農場主,經營者一個近2萬畝的家庭農場。平均每年,約翰收穫小麥3900噸,油菜2500噸,大麥1400噸……。年產值1500萬元以上。這個老頭有點“摳門“,經營這麼大個農場,包括他在內,只有3個人。


——所以說,未來我們國家種地的農民,肯定仍然是以年齡大的人為主。但是,彼年齡大可不是此年齡大。而是一個人可以經營管理幾千畝土地的現代化的農民!

——只不過,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這個未來恐怕要經歷很長時間,至少不是十年之後。

不用擔心十年之後會不會有人種地。即使沒有人種了,未必就不是一件壞事。只有更多的農民不斷地從土地中脫離出來,土地才能真正實現規模化經營。


二胡有話說


農村種地!

目前雖說是六七十歲的人多,這是事實,因為青壯年大多出外打工去了!

至於說十年後,依我看,種地依然要種。只不過種地的形式不同罷了,估計有小型機械化或較大農莊化;也有可能將地集中起來,搞較大型農業機械化!

但不排除,以農業為主,搞些加工業,或城鄉結合進行!年輕人又可能返鄉創業或工作什麼的。

估計開展較多的農家業務,如農家樂,以及養老業,和種植業等什麼的!

個別地方,有可能乾脆就搞起輕工業等。

綜上所述,這要看國家政策,以及當時的具體情況了!

總而言之吧,有可能以後的希望,確實在農村!

以上屬於個人看法,僅參考!









zc榮


杞人憂天!十年後肯定有人種,而且更專業,更科學。

'飯碗端在自己手中,碗裡放上自己的糧食`,加上國際形勢,無不說明糧食生產的重要性,更何況我國是個人口大國。針對農村當時荒蕪,棄耕現象,國家正在加速農村土地改革,確保糧生產。


十年後的耕地者,將是一支更專業,更科學的新型農民。眼下不是在加大土地流轉,整合嗎,為的是更好地推廣農業機械化,以求效率最大化。為的是更好的實現專業化,以便提高品牌優勢,增加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增大土地收益。

新型農民隊伍不斷壯大。現在每年都培訓農民,學先進技術,經營管理。而且還在吸引和鼓勵打工者回鄉創業。所以說十年後種地不會缼乏人的。


隨著政策不斷傾斜,農業將會不負眾望,農村將以嶄新形態出現,農民不再是貧窮的代名詞了。


我是位老農,但人老心不老。正在農村農業線上拼拼,以上淺見,你認同嗎?


一樹一世界劉


現在在家種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我爸媽都60多了都願意出去打工,老媽給人打掃衛生,老爸給人當門衛,一年也能穩定收入6萬元,比在家種地強多了,種地一年累死累活的也掙不來這麼多。

再過十年二十年由誰來種田呢,這確是個當前人們普遍擔心的問題。雖然我國是糧食大國,但是很多糧食還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安全的保障問題也不容忽視。所以現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業,關注三農問題。民以食為本。以後種植戶養殖戶往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零散戶慢慢被淘汰了。

怎麼辦呢?

國家現在提供了很多扶持政策,包括各種補貼吸引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回鄉種植,養殖,形成規模,既提高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又增加了很多就業崗位,吸引在外務工的勞動力回鄉建設自己的家園。

現在農產品出現了賣難的情況,各地的青菜水果好好的就被扔在地裡賣不出去,農民賤賣,市民貴買,嚴重的挫傷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應該建立專業的合作社,提高合作化水平,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平臺,推動農產品的買賣。

由於現在種田的都是老人,給他們搞培訓講技術,他們都聽不懂。要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化,技術化。有專業的機構進行教育培訓,培養出新型農民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


養殖龍哥


你說的是事實,但為十年後擔心卻不必!理由如下,你看有無道理?其一,科技在進步,現在的種田和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目前農村的機械化程度已相當高,已大大緩解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何況再發展10年?其二,中央政策已出臺,允許“三權分置”,即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這一政策,必促成未來農業向規模化大生產格局的形成。其三,三農一向是國家治理的重中之重,國家一定會隨著形勢的發展,出臺政策引導,化解可能出現的糧食市場風險。其四,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只要糧食緊缺,糧價提升,會有大量資本流入,從而促進糧食產量提高。其五,十年後還會有打不動工的60歲以上群體,返回故鄉,加入種糧行列,為國家糧食市場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盛世庸人


上次回農村堂弟說不用十年,過了五年就沒有人種地了。

六至八十多歲人種地為了生活,稍微有點錢的人都不願種地,因為種地不賺錢還要虧本。

什麼都漲價,唯一糧食不漲價,農產品在城市人吃不起,在農村不值錢。

五年時間不長,也許很多年齡大的老人很難活過去這五年,我原來也是希望十年還有農民種地,現實那些種地老農民能健在嗎?

希望他們長命百歲,我們敬愛的種地老人。


王老歪49681976


湊熱鬧的搞笑神曲

不排除某個年份,再來一次到農村去的事情

這個從城市到農村有別於上次到農村去。

現在城裡人想到農村去——— 農村空氣好無汙染……

現在城裡想到農村去——- 不論男女老少是想往田園風光及川普的農莊

其實,某個年份,農村需要大量技術人才,機械化耕種、豐富的水利水電資源、特別需要男領工人………


頌戈44341677


二十年後。隨著社會發展。那時的農業己不是現在的農業模式,而是現代化,集中集合化的農業。而且農業是產業工人。有知識,有文化,懂科學,會操作的年青人。象現代的德國一樣,每一農業人口養活150非農業人口。而美國更不用說了。因而說不是二十年後無人種田,而是對從事農業的人要求更高了。而且會有更多有思想,知識的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會返回農村。進行農業生產。


手機用戶61959222822


現在已經沒人種地了,地已經租出去了而且租費每年下降。農作物不值錢,農村的貧福差距拉大6O歲以上農民種地留在農村,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年輕人在祖國的大地上東奔西跑,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同時也成就了一個非常文明而光榮的名字“農民工"這部分人收入比留收農村的人好一點。但是不用擔心十年以後沒人種地,當然專家學者擔心是有道理的,國家應該對農業重視投入,對農民及農民工重視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關於種地祖國的科技飛速發展,以後種地大型農場,機械特別先進用人地方少了會實現農業現代化的。


沙漠綠洲74731318


小時候我們念“工人叔叔做工。農民伯伯種地”戲子不會來種地。明星不會來澆田。他(她)們唱戲。幾千年了還是農民種地。牛永遠吃草,虎永送吃肉。還是農民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