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死後,北洋軍迅速分裂成了各大軍閥,沒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嗎?

彭時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解體袁世凱的就是段祺瑞。

原則上,在段祺瑞初期他大體控制中國大局,北洋軍閥的領袖就是段祺瑞。

然而袁世凱在世的時候,故意打壓段祺瑞、馮國璋之流,讓他們不具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力,以免篡權。

所以,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只是形式上繼承了北洋團體。

對於本來就不服管的西南軍閥,段祺瑞毫無辦法。

甚至,團體內部的馮國璋、曹錕、吳佩孚之流也躍躍欲試,試圖奪權,最終分裂成直系。

而東北張作霖、山西閻錫山等實力派,段祺瑞也根本控制不住。

然而,段祺瑞至少還是形式上控制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所以也是名義上的中國政府和領袖。

等到段祺瑞被直系打垮後,那才是天下大亂,一會是吳佩孚囂張,一會是張作霖校長,甚至馮玉祥、閻錫山之流也來佔便宜。


薩沙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北洋軍是怎麼來的,袁世凱又是怎麼帶隊伍的。

如果貼百度百科,肯定要從小站練兵說起,其實那就遠了,真正北洋軍的成型,是清朝北洋新軍六鎮的編練。

袁世凱掌握北洋新軍的權力來源,在於他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身份,而其練兵的費用,則是一大部分由直隸財政支出,一大部分來自於清朝中央政府劃撥的“兩江協餉”,也就是說,部隊是他帶出來的,但是養兵的錢,是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湊出來的。

儘管北洋新軍的編制是他一手帶出來的,還制定了步兵操典等等制度規範,但是北洋新軍本身並沒有統一的後勤管理,中國近代統一軍需的鼻祖是張作霖的“奉軍”。

沒有統一後勤管理,北洋新軍的整個成軍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由袁世凱統一外購軍械,編練各鎮,任命各鎮將領之後,由其自行招兵、訓練,官兵訓練合格後,正式成軍,按照編制統一發放軍餉。

需要注意的是,鎮統一級的將官在這個編練過程中實際上是“承包”的角色,選任基層軍官、招募和訓練士兵,乃至於後續發放軍餉,都基本由“承包者”說了算。

也就是說,袁世凱對於北洋新軍的管理,一是統一軍械供應,二是管理高級軍官,三是大包乾按編制發軍餉。

由於北洋新軍的“高薪制”,其一年養兵的費用幾乎與一鎮的裝備費用持平,也就是日常養兵比建軍還貴。

這種鬆散的管理,讓袁世凱在第一次失權之後,直接被清朝中央政府拿走了北洋軍,只不過,當時主政的攝政王載灃兄弟對於老北洋的舊人並不賞識,反而對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留學生青眼有加,大肆提拔安插,殊不知,這些人有不少乾脆就是革命黨,比如藍天蔚、吳祿貞等人,可以說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哪怕有這些矛盾,當袁世凱二次復起時,對於北洋軍的掌握也已大不如前,只能通過各種縱橫捭闔的手段,連哄帶騙,完成了自己逼清廷退位,取而代之的大規劃。

說得直白點,他如果對北洋軍有蔣介石日後對於黨軍第一軍的掌控力,也就不必南北議和了,直接搞清帝禪讓都可以了。

恰恰因為如此,他才在北洋軍舊部之外,讓自己的“大太子”袁克定,組織模範軍,建立自己的真正嫡系部隊,也受到了明晰其目的的眾將的抵制,而日後的稱帝之舉,更是受到了其集團內部的或明或暗的抵制,所謂眾叛親離,實際上出在核心團隊中。

至於當時咋呼得歡的國民黨也好,蔡鍔護國軍也好,相對於仍然是龐然大物的北洋集團,實在不值得一提。

不過,袁世凱對於北洋集團,自始至終不是作為軍事統帥的身份而受尊崇,而是作為這個集團的“政治代表”和“經濟支柱”,因為袁世凱可以保持一個相對完整的中央政府對國內行使權力,保障對北洋軍的供養,同時,可以很好地與英國為代表的列強周旋,獲得外交支持以及貸款。

在他之後,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馮國璋和曹錕為代表的直系,都不足以號令整個北洋集團,更不具備袁世凱的上述能力,結果為了取得一個“號令群雄”的中央大義名分,各個小團體大打出手,得到之後,處境仍無改觀。

最終,駐紮各省的北洋軍走向了軍餉自籌,自行擴軍的防區體制,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王國,直到被關外的奉系摘桃子,又一起被北伐軍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歸根結底,袁世凱死後沒人能夠繼任,不是什麼權術問題,而是北洋軍的制度安排問題,換誰來,都沒戲。


劉三解


袁世凱死以後,北洋軍並沒有迅速分裂,但的確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像袁世凱一樣的強勢人物。

想要理清北洋,就要搞清楚北洋的輩分和派系。

北洋的老祖宗,自然是李鴻章。但民國的這幫北洋軍人,共同的祖宗是袁世凱。

袁世凱的小站練兵,是真正的北洋軍的開始。跟袁世凱同一個輩分的北洋系只有一個——徐世昌。

徐世昌後來也當過民國大總統,因為他輩分重,威望高,各路軍閥都能接受。徐世昌在清朝就是總督(東三省總督),是袁世凱的拜把子大哥。但是徐世昌是文人,一直充當袁世凱在朝廷裡的臂膀,對軍事從不插手,他與袁世凱的關係類似於曹操和荀彧,曹操死了,荀彧自然是鎮不住手下的驕兵悍將的。

袁世凱之下一個輩分,主要代表人物是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張作霖也屬於這個輩分,不過他不算真正的北洋人,所以不列入)


這其中威望最重的是陸軍總長段祺瑞,事實上也就是他繼承了袁世凱去世之後的實際權力。段祺瑞手裡有軍隊,在北洋軍內部威望也是頂頂的。

問題在於,他有競爭者。

如果類比到三國的話,段祺瑞類似於于禁,屬於曹操手下能夠獨當一面的首席大將。但是首席大將並不代表大夥都服你,于禁要是當了大哥,許褚張遼徐晃這幫人就會服他嗎?

果然,在對付袁世凱的總統繼任者黎元洪的時候,北洋派對付黎元洪這個外人時同仇敵愾,等黎元洪被趕走,馮國璋來當了總統,于禁vs張遼的時候,段祺瑞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後來爆發了直皖之戰,吳佩孚的直系在戰爭中擊敗了段祺瑞的皖系,段祺瑞下臺。此後的歷史,基本是吳佩孚、張作霖唱主角。他們雖然也是北洋,但是並不是袁世凱的嫡系,屬於徒孫輩的。等到後來張作霖掌控北京以後,北洋的勢力其實已經消亡了大半了。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這種人,其實不能完全算是北洋軍。而段祺瑞、馮國璋這些人呢?他們又不能稱之為“軍閥”,因為他們身上政治家、官僚的色彩明顯重於軍閥的色彩,所謂的“北洋軍閥”,實在是一比糊塗賬啊!


小約翰


袁世凱的確算得上是一號人物,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步步獲取慈禧太后的信任,成為北洋軍的首領。後來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又與孫中山的國民革命軍打得不可開交。這時候袁世凱提出只要讓他當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他便可以讓宣統皇帝退位。孫中山迫於形勢,只能同意袁世凱的提議。

袁世凱就這麼從一個不見經傳的人物成為了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不得不說,袁世凱這一生也算是傳奇的一生。棋差一步,滿盤皆輸他後來選擇稱帝,這是最失敗的地方。袁世凱的稱帝,很快便引起公憤,蔡鍔首先在雲南成立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引起全國各地的支持。



袁世凱在全國一片討伐聲中去世,他死後,北洋軍並沒有立即四分五裂。他讓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職,段祺瑞繼任總理之職。但是黎元洪只是一個文人,再加上他並不屬於北洋系,因此軍政大權基本都由段祺瑞說了算,黎元洪的大總統就是一個虛職,黎元洪在段祺瑞的打壓之下只能辭職。


黎元洪辭職之後,繼任總統之位的人是北洋軍中大名鼎鼎的馮國璋。馮國璋接任總統之後,段祺瑞仍然想要獨攬大權,可是馮國璋和黎元洪不一樣,他是北洋老人,又掌握數萬兵馬,段祺瑞想要架空他完全不可能。段祺瑞想要獨攬大權的舉動很快便引起了馮國璋的不滿,他兩為了爭奪軍政大權大打出手,鬧得不可開交。因為馮國璋與段祺瑞的鬥爭,讓北洋軍逐步開始分裂,後來發生了一系列大事,例如直皖大戰,都和他兩的鬥爭有關。


麥地傳奇


其實,袁世凱在的時候,都有點鎮不住手下那幫驕兵悍將。

從清末開始,就面臨著地方總督、巡撫權力過大,尾大不掉的局面。那些擔任直隸、兩江、湖廣、兩廣總督的大員,影響力比中央的軍機大臣還要大。

武昌起義之後,各省紛紛脫離清朝獨立。比如湖北有黎元洪,雲南有蔡鍔、唐繼堯,山西有閻錫山,廣西有陸榮廷,全國亂成一鍋粥。後來中華民國雖然建立,但是各省都督、督軍的權力比清朝時更大了。他們掌握著軍政財大權,中央難以節制地方了。袁世凱開始時只能控制北洋系管轄的地盤(主要在北方),南方則是革命黨、立憲派等勢力的天下。後來在“二次革命”中,袁世凱擊敗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黨,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盤。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

不過,部分省份依然不在袁世凱的控制之下,比如雲南的唐繼堯、廣西的陸榮廷、奉天的張作霖、山西閻錫山。當然,他們的實力都很弱,不敢反對袁世凱。

但北洋內部一些大將實力卻激增,比如段祺瑞、馮國璋等,引起了袁世凱的猜忌。段祺瑞最後被剝奪兵權,辭去陸軍總長一職。馮國璋也遭到袁世凱的監視。兩人後來反對袁世凱稱帝,也是有這方面原因的。

另外,地方各省長官控制著財權,他們一直不願意給中央送錢,袁世凱政府的財政很困難。

袁世凱畢竟有實力、有權謀、有威望。他本來是可以一步步削弱地方各省的軍權、財權的,並解決手下的功臣宿將。但是袁世凱偏偏想當皇帝,沒來得及解決這些問題,就人心盡失、一命嗚呼了。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但他不是北洋系,沒有實力,北京政府實權掌握在國務總理段祺瑞手裡。段祺瑞事實上成為了袁世凱的繼承人。他控制著安徽、山東、福建、陝西、甘肅、浙江、上海、河南、熱河等地。段祺瑞的勢力後來被稱為皖系。

國務總理、皖系軍閥段祺瑞

不過,北洋嫡系中,馮國璋、曹錕也有相當大的實力,他們被稱為直係軍閥。馮國璋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三省,而且還擔任大總統。曹錕控制著直隸,手下有吳佩孚這樣傑出的人才。兩人不僅有地盤,還掌握著大量的北洋精銳部隊。直系、皖系分裂大大分散了北洋系的實力。



民國大總統、直係軍閥馮國璋

西南地區的地方勢力,主要有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唐繼堯控制著雲南、貴州,勢力影響到四川。陸榮廷控制著廣東、廣西,並影響到湖南。在反袁的護國鬥爭中,他們的實力得到了發展。孫中山的革命黨,也一度與西南軍閥聯合。


滇系軍閥唐繼堯

袁世凱死後,皖系段祺瑞成為勢力最強的一方,並操控著北京政府。段祺瑞推行武力統一政策,試圖消滅西南地區軍閥。但是手握重兵的直系馮國璋、曹錕暗中反對,他們主張以和平方式統一全國。直系和西南軍閥聯合起來對抗段祺瑞,雙方基本處於平衡狀態。段祺瑞的權謀手段和實力遠遠不如袁世凱,他既不能統一北洋系,也擺不平各地割據勢力。如奉系軍閥張作霖在直系、皖系的對抗中,左右逢源,逐漸發展起來。閻錫山等勢力較弱的軍閥也在暗中發展勢力。全國呈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國史拾遺




袁世凱欽定繼承人。

袁世凱臨終前在“金匱石室”裡留下繼承者人選名單,是黎元洪、段祺瑞以及徐世昌,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則任國務總理。

袁世凱當時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獨裁者,為何仍然倒行逆施稱帝?最後的候選人名單裡又為何沒有袁克定?袁世凱的“遺詔”公佈後,最為失望的當屬袁克定。

袁世凱與黎元洪有著相似的經歷,皆是由清政府官員搖身變成中華民國最高層領導者,但是黎元洪並不屬於袁世凱的北洋體系,袁世凱留下“遺詔”讓黎元洪當總統是很出乎意料的事,但是我們細細想想的話,便會發現將死的袁世凱仍然具有優秀的政治權謀。



袁世凱為何指定黎元洪為自己的繼承人?又為何放棄袁克定?

當袁世凱宣佈稱帝后,以蔡鍔、唐繼堯為首的西南軍閥宣佈討伐袁世凱,發起“護國運動”。袁世凱最終迫於壓力,只好取消帝制,但是討袁風波並沒有因此停歇,同時袁世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他不得不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

袁世凱首先淘汰的便是自己的兒子袁克定,袁世凱知道袁克定的政治能力,如果自己稱帝成功,北洋體系的人便順勢成為袁家的家臣,讓袁克定繼位自然沒有問題,但是袁世凱沒有成功,國體仍然是共和國,那麼袁克定必然沒有能力壓服民國官員以及國民。如果袁世凱強行讓袁克定上位,那麼袁克定的結局肯定會很悽慘。因此,袁世凱選擇讓袁克定從這個危險的政治漩渦裡抽身出來,這是袁世凱作為父親,最後為兒子袁克定所做的保護。

但是,袁世凱又為何選擇黎元洪呢?這裡面是有講究的,黎元洪在武昌起義中被革命黨從床底下拖出來擔任軍政府都督,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又順勢成為副總統,黎元洪與革命黨有很深的淵源。當時全國都在痛罵袁世凱倒行逆施,北洋體系也處於風口浪尖,袁世凱為了平息政治風波,緩和南北雙方的政治矛盾,只能選擇讓南方革命黨能夠接受的黎元洪。同時,袁世凱也很清楚時勢,當時的段祺瑞手裡的權勢已經可以威脅袁世凱,更不用說黎元洪了。

因此,讓黎元洪繼位,既能平息國民的怒氣,也能讓北洋體系繼續掌控話語權,可謂是最穩妥的方案。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體系為何會分裂?

袁世凱病逝後,他親手組建的北洋體系確實分裂了,可是說“迅速分裂”應該談不上。

在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在表面上是北洋政府的當家人,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實際掌控北洋政府的是段祺瑞,當時北洋體系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家,北洋政府的政令,北洋軍閥也基本會響應。同時,當時國人因為袁世凱的稱帝事件,對北洋政府的好感度已經降到最低,南方革命黨的聲望則在逐漸增高,此時的北洋體系最好的應對措施是繼續抱團,用絕對的力量保證自己絕對的政治地位。因此,當時北洋體系裡實力最強的段祺瑞應該算是北洋各系軍閥認可的當家人。

北洋體系真正意義上的分家始於“府院之爭”。段祺瑞架空黎元洪,並對是否對德宣戰產生糾紛,最終黎元洪憤然辭職,馮國璋入京任代總統。段祺瑞仍然想繼續掌控北洋政府,可是這時的代總統馮國璋並不是空架子黎元洪,段、馮為爭奪控制權而繼續“府院之爭”,因為段、馮矛盾的加深,北洋體系開始分化,即分化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此時奉系也處於形成的過程中。

北洋體系的分裂,從本質上說,是因為各系軍閥自持手中的軍權,試圖成為昔日的袁世凱。但是,他們又沒有袁世凱曾經的威信,畢竟北洋體系是袁世凱親手創立。他們曾經同屬於袁世凱的陣營,段祺瑞和馮國璋又是“北洋三傑”中的人物,更是誰也不服誰,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凱指定的人。因此,北洋體系的分裂是遲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權力讓人迷失自己。


吾與吾國


答案是沒有。所謂樹大猢猻散。

北洋軍共有6鎮,其中5鎮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的班底。這些教官和士兵中,之後出現了5位總統、9位總理、30位督軍。可見,有多麼分裂。

為什麼呢?

先看看,小站練兵時,袁世凱都網羅了那些人。

在天津小站,袁世凱除了起用當年隨李鴻章來北方駐防的淮軍舊將外,又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處總辦或統帶;派曹錕、盧永祥、王佔元、段芝貴、李純等分任各營哨官;並委派舊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辦理文案。而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被稱為"北洋三傑"。

都是一時之豪傑。

從北洋軍構成看,高級軍官是袁世凱的心腹,下層士兵因為袁世凱搞來錢和槍支,只認他,不認別人。

所以,袁世凱在時,只有他能壓制這些人,他一死,北洋軍就沒有了主心骨,迅速分派、分系。

段祺瑞能服馮國璋嗎?馮國璋能服曹錕嗎?不可能,於是大打出手,軍閥混戰。

歸根結底還是舊軍隊的弊端,沒有主義,只有派系。


猛哥V


看了這個問題的幾個回答有點想笑,特別是置頂那個答案,是不是覺得牛頭不對馬嘴?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並沒有迅速分裂,相反還比較團結。當時種種原因,繼承總統大位的是“外人”黎元洪而不是北洋系自己的人,為此,北洋系的人還找過段祺瑞要說法。其實,黎元洪當總統只是權宜之計,一方面為了符合《約法》精神(總統死副總統繼),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堵住護國軍的嘴。袁世凱的真正接班人是段祺瑞,段名義上只是總理,卻掌握著實權,成功架空了黎元洪。而且,北洋軍還是認段祺瑞這個老大的,並沒有分家散夥。

北洋系開始分裂是從直皖戰爭開始的,而直皖戰爭可以簡化為段祺瑞與吳佩孚的矛盾。段祺瑞深知西南軍閥是個地雷,必須排掉,所以不惜從日本借款用於練兵,企圖用武力實現真正的統一,超越自己的前主公袁世凱。開始,戰事發展順利,北洋軍順利拿下湖南,並進一步兵指廣西。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事了——作為主力戰將的吳佩孚頓兵不前,罷工了。原來,打下湖南吳佩孚功勞最大,以為湖南督軍的位置非自己莫屬。不料,段祺瑞卻把這個位子給了親信張敬堯。

吳佩孚與段祺瑞先是在報紙和電報上打嘴仗,後來直接發展到武力開撕,這就是直皖戰爭。段祺瑞信任的徐樹錚、段芝貴、曲同豐等人統統不是吳佩孚的對手,被打得灰頭土臉,特別是曲同豐作為吳佩孚的老師還被學生活捉,丟盡了老臉。戰爭的結果是直系崩盤,段祺瑞垮臺,北洋軍分裂。段祺瑞在臺上本來還能鎮住場子,維繫北洋軍一體,他垮臺之後曹錕與吳佩孚上臺,資歷不夠,不少老資格的北洋將領們不服氣,紛紛離心。

袁世凱是1916年死的,段祺瑞是1920年下臺的,中間有4年之久,故問題說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垮臺,可能有些不準確。在中國做事情,資歷在很大程度上比能力更重要,段祺瑞的資歷和能力比袁世凱差一個檔次,只能勉強維繫北洋軍的統一。段祺瑞倒臺後,再沒人能鎮得住北洋軍那些老資格的將領,分裂難以避免。


腦洞大開的歷史


袁世凱從一個小將領最後成了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不得不佩服袁世凱這一生也算是傳奇的一生,但是後來 貪婪權力的袁世凱選擇在北京稱帝,但是他的行為很快引起全國的公憤,護國大將軍蔡鍔首先在雲南成立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引起全國各地的支持。




又於年齡大了,袁世凱在全國上下討伐聲中去世,在他去世以後,北洋政府的軍隊並沒有立即四分五裂。他讓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職,段祺瑞繼任總理之職。但是黎元洪只是一個文人,再加上他並不屬於北洋系,因此軍政大權基本都由段祺瑞說了算,黎元洪的大總統就是一個虛職,黎元洪最終在段祺瑞的打壓之下只能選擇辭職。




在大總統黎元洪辭職之後,由北洋軍中的統領馮國璋接任總統,段祺瑞仍然還想要獨攬大權,可是馮國璋和黎元洪畢竟不一樣,他是北洋軍的核心人物,手中也握著軍隊,段祺瑞想要架空他完全不可能。後來段祺瑞想要獨攬大權的舉動很快引起了馮國璋的不滿,他們倆為了爭奪軍政大權大打出手,鬧得不可開交。因為馮國璋與段祺瑞的鬥爭,讓北洋軍逐步開始分裂…… 後來的中國各大軍閥陷入混戰 直到我們共產黨統一了中國


陸軍一號WZC


當然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只是沒有人能夠控制住局面!

袁世凱是清政府總理大臣,又是北洋統帥,其權勢和威望無人能及,自然為新政府總統的不二人選,對內政外交等決策等成熟穩妥。袁鼎盛時期是真正有權總統,完全能按自己理念施政治。


袁世凱臨終前欽定繼承人是黎元洪、段祺瑞以及徐世昌,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則任國務總理。

黎元洪是前清的遺老,武昌起義後被起義軍推舉為督政,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又順勢成為副總統,黎元洪與革命黨有很深的淵源。當時全國詛咒袁世凱倒行逆施,北洋體系正處於風口浪尖。同時北洋派的段祺瑞作為總理,仍然控制著實際權利,成功架空了黎元洪。袁世凱讓黎元洪繼位既能平息國民的怒氣,緩和南北雙方的政治矛盾,還能讓北洋體系繼續掌控話語權,可謂是最穩妥的方案,體現了袁世凱高超的政治權謀。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在表面貴為總統,但實際掌控北洋政府的是段祺瑞,北洋政府的政令,北洋軍閥也基本會響應。同時因為袁稱帝事件,國人對北洋政府反感度已到極限,反觀南方革命黨的聲望則在日趨高漲,北洋體系為保證自己絕對的政治地位,只有抱團取暖,此時北洋體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分裂.

北洋體系真正意義上的分家始於“府院之爭”。

北洋體系的分裂,是因為各系軍閥自持手中的軍權,試圖成為昔日的袁世凱。但他們又沒有袁世凱曾經的威信,畢竟北洋體系是袁世凱親手創立。北洋軍中出現了5位總統、9位總理、30位督軍。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被稱為"北洋三傑",都是一時之豪傑。更是誰也不服誰。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宣佈恢復約法等政令段祺瑞根本不予理睬,並對是否對德宣戰產生糾紛,最終被架空黎元洪憤然辭職,馮國璋入京任代總統。

段祺瑞此時仍想繼續在北洋政府一後遮天,可代總統馮國璋並不是空架子黎元洪,段、馮為爭奪控制權而繼續“府院之爭”,因為段、馮矛盾的加深,北洋體系開始分化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府院之爭”開啟了中國近代史混亂的篇章,接下來是張勳復辟,馮玉祥的“北京政變”,緊接著就是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等一系列的軍事作戰,直系裂變出現諸如馮玉祥、孫傳芳等部,奉系衍生出張宗昌、林景林為首的直隸聯軍,可以說是,不但沒能統一,反而北洋軍閥越打越多。北洋結束的時候,像孫殿英、石友三這些不入流的人物都成為軍閥了,其中雖出好幾任總統和總理,但再也沒有一位能夠像袁世凱一樣“一言九鼎”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