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山國是先被魏國滅掉,而不是被趙國滅掉?

金剛羊62925497


如果說,在春秋時代,五霸、吳越是第一集團,那麼二流強國便是中山國了。到了戰國,主要只剩下七雄和幾個小國家,中山國自然屹立不倒,雖然中間幾度被滅,然後卻神奇的死灰復燃。

當年,魏國和趙國都是在最強盛的時期才敢向其用兵,可見此國並不一般。

準確的說,中山國是一個酷似少數民族的國家,先後經歷過三個階段,分別是白狄、鮮虞、中山三個階段,是周天子的遠方親戚,也姓姬。中山國的地域範圍大概就是今天河北石家莊。在春秋時代,與晉國一直在爭鬥。到了戰國時代,又成了脫胎於晉國的韓趙魏三國心腹大患。中山國叫板諸位強國,還能活了118年,也是一大奇蹟。


該問題問的恰恰是中山國在中國歷史上唯一留下的兩件大事,也是兩場影響當時國際局勢的戰爭。分別在公元前407年、公元前296年,時間跨度長達百年

難啃的骨頭

我們先來看看公元前407年中山國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很不幸的遇上了戰國第一代霸主魏國,也是魏國的開國君主魏文侯。魏文侯知人善用,勵精圖治,魏國的國力迅速強盛。於是,在公元前407年,派出了兩位魏國名將,前一位大家不熟悉,他是五國攻齊主帥樂毅的祖先樂羊。另一位就是著名軍事家、魏武卒制度的創建者吳起。兩位都是當世少有的名將,統率魏國精銳之師,又有魏國國力做後盾,結果打了三年的苦戰,才把中山國給打下來,這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不了計算。由此可見,中山國是一個多麼難啃的骨頭!


這裡要提一下樂羊,他也是戰國時代一大狠人。比起吳起殺妻奪帥,他有過之而不及。他是攻打中山國的主將,可是他的兒子樂舒卻在中山國為將。他的兒子比較猛,還殺死了魏國的將領,也是相國的兒子—翟靖。中山武公為了逼迫魏國退兵,把樂舒的兒子給煮了,做成羹送給了樂羊。樂羊卻一飲而盡,面不改色,繼續攻打中山國,一直到公元前405年才把中山國打下來。魏文侯派太子魏武侯去做殖民地長官。

死灰復燃,躋身強國之列

公元前378年,中山桓公帶領族人復了國,並在澮水大敗魏軍,威名赫赫的魏國損失慘重,魏武卒再強大也無濟於事,魏武侯不得不放棄了中山國。趙國在這場戰爭中坐收漁翁之利,趁機侵佔了中山國的幾座城池,於是兩國的樑子結下了。到了公元前373年,中山國經過休養生息,發動對趙戰爭,奪回了被趙國侵佔的城池。有意思的是,這兩件大事都是樂羊的孫子、樂舒的兒子樂池乾的好事。到了公元前332年,中山國攻打趙國腹地鄗,給予趙國沉重的打擊。從此,中山國成為了趙國的頭號心腹大患,這才有了公元前296年的兩國終極戰爭。



中山國是第十二個稱霸的國家,是少有的九千乘之國,對外戰爭多以勝為主。在桓公復國,成王圖治後,中山國的國力可謂是蒸蒸日上。在公元前332年,參與五國相王,加入五國聯盟。後來,跟隨齊參與紅燕之戰,與燕國交惡。在此以後,中山國在國際上外交日益困難。

一個可怕的敵人,終究煙消雲散

然而,它不幸地遇到了一個可怕的敵人,也是它的對頭趙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經過胡服騎射,勵精圖治後,趙國的軍事實力簡直是脫胎換骨,建立了最早的騎兵部隊。也正是因為他,趙國得以成為霸主。


趙武靈王比較聰明,一直拿中山國作為他軍事改革後騎兵部隊的磨刀石。落後的中山國,在趙國數十萬之眾攻打下,連續被擊敗三次,日削月割,國力大退,趙國卻在扮演著秦國折磨六國的角色。一直到公元前296年,繼位的趙惠文王徹底把中山國滅亡,前後歷經12年,中山國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可以說,中山國太小,是活生生地被趙國拖死,成就了趙國的霸業。


其實,中山國的地理位置比魏國還慘,幾乎是在魏國、趙國的夾縫中生存。其國又是地少人多。生於患難之中,又幾度被大國滅亡,反而更加奮發圖強,不屈不撓,甚至憑藉自己的努力,擊敗強國,稱霸中原,這種國之精神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


慵懶國王


因為魏國失策了,勞師襲遠。而最終中山國還是被趙國吞掉的。

魏文侯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讓魏國變得強大無比,但討伐中山國是其少有的失策。中山國與魏國之間隔著趙國的大片土地,魏文侯之所以能夠派樂羊圍困中山國國都三年,從容滅掉中山國,是因為當時在魏文侯的高超外交下,魏國作為三晉的領頭羊,跟出於晉國的韓國、趙國關係都極好,趙國對魏國開了綠色通道所致。

等到魏武侯之後,魏國跟趙國掰了關係,在趙國有意無意的牽制下,魏國在中山國的統治無法穩定,中山國就趁機復國了。而等到趙國胡服騎射,戰鬥力暴增後,就輕鬆的消滅了離自己很近的千乘之國中山國,極大的提升了實力。

所以最終中山國還是被距離最近的趙國滅掉的,魏國滅中山國雖然獲得了暫時的成果,但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文史宴


春秋後期,鮮虞從原先的都城鮮虞亭(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新城鋪)北遷到了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境內,並因為新城中有山而改國名為『中山』,其疆域包括今河北省西部的石家莊市高邑縣、邢臺市寧晉縣、石家莊市趙縣、石家莊市、石家莊市靈壽縣、石家莊市平山縣、石家莊市行唐縣、保定市定州市、唐縣(前已述)一帶。

戰國時期,中山國夾居在燕國、齊國、趙國之間,與魏國並不接壤,但是中山國正如本題所說先被魏國所滅的,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8),魏伐中山,經過前後三年比較艱苦的作戰,終於在公元前406年滅了中山。

魏國滅中山國之後,因為前述中山和魏國並不接壤,實際上中山地區成為魏國的一塊飛地,於是魏文侯將太子擊(後來的魏武侯)封於中山,並派孔門弟子子夏的學生李克為相;又把滅中山國的主將樂羊封在了靈壽(今河北石家莊市靈壽縣西北)。

這就是中山第一次被滅國。但是因為魏國和中山國之間隔著趙國,魏國不能強有力地控制中山,後來因為魏國和趙國、楚國等征戰,中山在中山桓公等的領導下復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89年左右,復國之後的第一任國君桓公遷都於靈壽——樂羊的封地自然也不存在了,樂氏家族遂落籍靈壽,後來的戰國名將樂毅就是樂羊的後代,其籍貫就表述為中山靈壽人。

中山國是白狄的一支鮮虞部族所建,復國後的中山國因為曾經受過一段時間魏國的統治,加快了華夏化的過程。

中山復國後,傳五世而在公元前296年被趙惠文王所亡——趙惠文王也多少有些摘桃子,之前趙武靈王連年對中山國用兵,大大削弱了中山國。

回到本問題,魏文侯禮賢下士、勵精圖治,師事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所以在他統治時期魏國國力強盛,滅中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但是,正因為魏國不與中山接壤,趙國距離更近,所以魏國後來還是失去了對中山的控制。


談古論金


在戰國曆史上,中山國曾兩次亡國,第一次亡於魏,第二次亡於趙。這裡說的是第一次亡國。

中山國與魏並不接壤,魏斯如何攻打中山國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時魏趙韓尚未正式開國,身份還是晉國的三卿。三卿之中,又以魏斯最為強大,所以他可以向趙氏借道伐中山。在伐中山國之前,魏斯已經對秦國發動打擊,佔領河西之地,把秦軍打得丟盔卸甲,潰不成軍。此時的魏斯霸氣已露,他不僅要打敗秦國,還要稱雄天下呢。

但是中山國與魏氏的地盤並不接壤,為什麼魏斯要滅中山呢?

我把魏國史細細縷析一番,得出一個結論:魏斯伐中山,目的是要打擊齊國。

中山位於齊國的西北部,佔領該地後,魏斯便可以隨時可以從南、北兩線同時進軍,鉗擊齊國。這是符合晉國的一慣戰略,在西線壓制秦國,在東線壓制齊國。故而奪取中山的意義是建立進攻齊國的橋頭堡,就如奪取河西的意義是建立進攻秦國的橋頭堡。

再進一步探討,為什麼魏斯急著要打擊齊國呢?

在春秋時代,齊桓公死後,齊國就衰落了,無力與晉國爭霸。但是齊國仍舊一直保持著與晉楚秦對等的大國地位,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在春秋與戰國之交,齊國的權力出現轉移,公室(開國者姜子牙的後代)已喪失了權力,大權已完全控制在田氏家族手中。特別是田常大力改革軍政以來,齊國軍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反觀晉國,儘管仍然十分強大,但分裂局面已經不可逆轉,一個晉國分裂為三,力量就分散了。晉國的分裂,令齊人信心大受鼓舞,他們相信中原的權力格局已發生鉅變,齊國這條東方巨龍將重新騰空而起,俯視中原大地。

在魏斯攻伐秦國的這段時間(公元前419-408),齊國趁魏斯無暇東顧之機,在中原大地掀起一陣旋風,橫衝直撞,所向披靡。

我們來看看齊國人所締造的軍事奇蹟:公元前413年,齊師攻魏,毀黃城,包圍狐陽;公元前412年,齊師攻魯;公元前411年,齊師攻魯,取一城;同年,齊師伐趙,圍平邑;公元前408年,齊師伐魯,取鄴城;公元前407年,齊師伐衛,取貫丘。

在這七年時間裡,齊國軍隊連續出擊,屢屢得手,毫無敗績,甚至打敗了實力超強的魏、趙軍隊,儼然成為中原新的領袖。魏斯怎麼能吞下這口惡氣呢?只是這位雄主的戰略是非常清晰,他之所以遲遲不對齊國報復,是怕陷入雙線作戰的危險,只有西線戰爭穩定下來後,才能騰出手來解決東線問題。

公元前408年,魏對秦的戰爭完勝,佔領河西之地;對齊國的報復戰爭已排上日程。

不過,在發動伐齊之戰前,魏斯還要做一件事:先消滅中山,獲得對齊戰爭的橋頭堡。魏伐中山,必須要借道趙氏的地盤。這時魏、趙還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仍然是屬於晉國的一部分,魏斯是三晉的帶頭大哥,趙氏沒有理由拒絕

魏軍借路。

在奪取河西這一年,即公元前408年,魏斯發動對中山的戰爭。應該說,魏斯機會抓得比較好。因為五年之後,魏趙韓三國獨立,倘若遲五年伐中山,恐怕趙國就不肯讓魏軍入境了。

伐中山之戰花了三年,到公元前406年,魏滅中山。次年,魏與趙韓聯手,進攻齊國,在癝丘之戰中大破齊師,齊軍戰死三萬人,被繳獲的兵車兩千多輛,齊國稱霸中原的夢想,再次破滅。因此,魏滅中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標其實是齊國。


君山話史


1.中山國從春秋時期就被晉國壓著打,滅國過幾次,但也復國過幾次,最後一次是被趙國滅掉了。

2.三家分晉時,趙魏韓三家的封地已經不能用犬牙呲互形容了,各自都有大量的飛地,大片連在一起的國土反而不多,幾乎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星羅棋佈,進入戰國之後通過戰爭以及外交才形成連片的國土。所以戰國初期三晉之間相互借道是很平常的,也談不上哪裡算是本土,三家的國都都不在最初的大本營,不過趙國的晉陽、中牟、邯鄲倒是一直屬於趙氏,韓魏的新鄭大梁都是後來奪取的。

3.即便是戰國末期,五國伐齊之後秦國還在宋國故地有一個陶郡,中間隔著韓魏以及周天子,有個飛地很正常。


難忘易水寒


誰告訴你中山國不是被趙國所滅?中山國亡國的時候,雖然說魏國還有一定實力,但是已經承擔不起滅國大戰了。中山國被趙國滅火後,雖然中山國宗室已經向北流竄到大草原,而後又斷斷續續的復國,但是已然實力大損,用到趙孝文王年間被趙將廉頗所除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