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為什麼謀反?

美子232676727


李恪並沒有謀反,他是被長孫無忌強行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的。很多人認為正是當初李世民在長孫無忌面前表示想立李恪為太子,所以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嫉恨,然後找到機會除去了李恪。實際上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當時的李治已經做了三年左右的皇帝,長孫無忌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件事再去除掉李恪。

四姑娘在之前的文中就有分析過,李世民說過的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實際上只是一句玩笑話,無論如何,不管有沒有長孫無忌的勸諫,在當時的境況下,李世民都是不可能立李恪為太子的。李世民擔心李治太過仁弱可能治理不好國家,所以才一閃而過讓庶長子李恪做太子的想法,進而和長孫無忌開玩笑表示立李恪為太子。

長孫無忌不可能不知道李世民的心思,所以他沒有必要覺得李恪是個隱患。但是到了高宗一朝的時候,李恪確實成了長孫無忌忌憚的所在。639年李世民去世,給李治安排了三個輔政大臣;長孫無忌、李績、褚遂良,其中褚遂良是長孫無忌的追隨者,而李績是山東豪傑的代表,也是當時帝國的軍事統帥。李治一繼位,長孫無忌真正成為權傾朝野之人,這個時候的他已經不是貞觀時期謙虛謹慎的長孫無忌,而是權力慾迅速膨脹,甚至處處壓制李治,成為帝國說話比李治都管用的人。

這樣的長孫無忌自然最不喜歡有人和他唱反調,而李恪做為李治的哥哥,當時已經是司空、梁州都督和太子太師。李恪年輕的時候犯過一些錯,但隨著閱歷漸長,處事更加穩妥,也積累了不少的威望,在當時隱隱已經成為長孫無忌在朝中的忌憚,所以長孫無忌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對李恪等李唐宗室是找到機會就要打壓。

當然,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652年,房遺愛謀反案出現,這個謀反案實際上到現在也是一樁謎案,裡面有很多事情解釋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樁相當大的冤案,很多無辜之人被牽扯進去,橫遭慘死或者被流放,李唐宗室中的李道宗、李恪、李愔等都被強行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而長孫無忌正是奉命審理該案之人。

說起來,房遺愛謀反案其實起於一樁家事,很詭異的家事,當時高陽公主嫁給了房玄齡的第二子房遺愛,房玄齡去世後,高陽公主和房玄齡的嫡長子房遺直爭爵位(這個一直是四姑娘想不通的,當時的高陽公主怎麼可能看的上這樣的一個爵位?),李世民在世的時候不許,李治繼位後,高陽公主死心不改,還是要爭,並汙衊房遺直對她不敬,房遺直出於自衛,就牽扯出了房遺愛謀反案,說當時的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人想要廢高宗李治而要立高祖的第六子李元景為帝。

李治就把這件事交給長孫無忌來審問,在長孫無忌的授意下,房遺愛就說李恪也參與了謀反案,然後,李元景、房遺愛夫妻、薛萬徹、柴令武夫妻等被處死,李恪也被處死,李恪的同母弟受牽連被流放,李恪的四個兒子也全被流放嶺南。與長孫無忌不和的江夏王李道宗也被牽扯進來遭流放,在途中病死,等等。

李恪在臨死之前放話:“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沒想到一語成讖,六年後的659年,武則天授意許敬宗誣陷長孫無忌造反,長孫無忌被流放,他的兒子們也都流放嶺南。


蕭曉四姑娘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個兒子。關於他謀反的說法,實際上來源於《舊唐書》中對李世民各位兒子的記載。《舊唐書》認為,在李世民的眾多兒子中,吳王李恪和濮王李泰是最有德行才能的人,他們都以有覺悟有水平著稱。因為,李恪是楊氏生的孩子,長孫無忌嫉妒他,故意在李世民面前挑撥說李恪有謀反之心。李世民被迫放棄了立他為太子的想法。

由此可見,李恪並沒有謀反。長孫無忌捏造這個罪名,實際上是為了提升長孫家族的權重。

李恪出生於武德二年,武德三年六月,就被封為長沙郡王,此後逐年晉封,貞觀十一年(637年),年僅十八歲被封為吳王,授安州都督。臨死前已是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還加授太子太師。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很喜歡這個兒子的,他曾經說:“吳王恪英果類我。”在立李治為太子後,因為李治仁弱,李世民就想讓李恪替換,後來由於長孫無忌的阻撓,李世民才放棄了想法,說明李恪在李世民的心目中的重要。

李世民從骨子裡就很愛李恪。傳說貞觀十一年(637年),李恪因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御史柳範彈劾。為了警示李恪,李世民免去了他的安州都督之職,並削減了封戶。李世民還追究了權萬紀(李恪的老師)的責任。不久,李恪復出,再赴安州出任都督,李世民給他寫了一份《誡子書》,讓李恪學自我管理的能力。

然而,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陽公主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理,從而引發了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房遺愛為活命,按照長孫無忌的意思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有子四人,李仁、李瑋、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嶺表;有女亦四人,現已知第四女信安縣主被罰守獻陵 。

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弄權,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 。顯慶五年(659年),在長孫無忌獲罪之後,亦被後世認為是長孫無忌應有此報。李恪也被唐王朝追封為鬱林郡王,並得以立廟祭祀。


文蹤旅跡


李恪謀反是長孫無忌攀附而成的冤案,事實上並沒有,李恪的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母親是楊廣的女兒,血統高貴,母子二人俱受李世民寵愛。而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有三嫡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八歲立為儲君後,李世民又寵愛四子李泰無度,致使李泰野心膨脹,太子李承乾懷疑自己會被廢,二人逐漸明爭暗鬥。642年,李承乾謀反不遂,事敗被廢。李世民徵詢群臣意見,在國舅長孫無忌及大臣褚遂良和房玄齡的大力支持下,643年,李治被立為太子。

李恪的出身特殊,既是本朝皇子,又有前朝血脈,本人又受太宗寵愛,認為性格能力與自己非常相似。先封蜀王后封吳王。李世民對他也是不惜心血指導,似有殷切期望。(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皇子分封赴任時,千方百計不讓兒子上任,後來實在沒辦法,讓李恪到安州任都督,李世民卻異常剋制,不過份賞賜財物給李恪並對他說要潔身自好,聞奏李恪在任上和自己奶媽的兒子賭博,太宗立即責罰兒子,免去都督封戶削三百。又喜歡狩獵,李世民為此訓斥了李恪,還以督導不嚴為由,要把他的老師權萬紀殺掉。用心可謂良苦。

立李治當太子後,李世民還是反覆、猶疑,覺得李治懦弱,似不堪重任,而“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李泰已出局無可能,而李恪“英果類我”,李世民便有讓李恪當太子的念頭,詢問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極力說不可,李世民便說,難道因為他不是你的外甥嗎?恪兒的性格像我,以後也會好好保護長孫家族。長孫無忌便指出儲君位反覆的危害,併力陳外甥李治的長處,正是明君的模樣,李世民於是作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次談話,李世民或有心或無意,易儲未成,但李恪的危機已經種下,也是後來長孫無忌必欲殺之而後快的主因,王夫之據此責怪太宗首鼠兩端,認為他有婦人之仁,並且詢問人選也不對,豈可問現太子舅父而欲使太子位更換給外人?又痛斥長孫無忌私心誤國,以致後來出現武周亂唐,而太宗當面問他是不是因為外甥關係,直抵私心深處卻沒有解決這一問題。某偉人也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高宗繼位後,653年發生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事件,房遺愛為活命,按照長孫無忌的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李恪被攀附誅殺。 “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南方鵬


事實上李恪並沒有謀反。他的死,實為房遺愛的誣陷和長孫無忌為了清除李恪對李治皇位的威脅。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

李恪為唐太宗第三子,貞觀二年進封“蜀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吳王”,貞觀十一年初,轉授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


李恪文武雙全,太宗曾說“李恪類我”,即李恪很像自己。太子李承乾於貞觀十七年被廢后,太宗立李漢為太子,後又覺得李治過於懦弱,有意改立李恪為儲君,此事在長孫無忌勸諫下作罷。李恪因此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李治即位後,永徽元年,李恪拜司空

,位列三公,兼梁洲都督。後來又重授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

永徽四年房遺愛、高陽公主夫婦謀反事發,房遺愛為求免死,誣告李恪也謀反。二月初三,長孫無忌以吳王涉及謀反案為名,將其絞殺。


漢唐月微史


李恪自己沒有謀反,但被長孫無忌認為有隱患,在房遺愛謀反案中被擴大化無辜牽扯進去,喪失了性命。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子,母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楊妃,一位隋朝公主。

以楊妃隋朝公主的身份,成為李世民的妾多半是李淵起兵造反攻下長安後,作為戰利品被李世民佔有的。

(楊妃)

李恪作為一位同時擁有隋朝和唐朝兩家皇室血脈的王子,地位其實有點尷尬。

唐太宗李世民對李恪這個兒子比較寵愛,認為李恪英武類似於英明神武的自己。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被廢后,李世民曾經考慮過立李恪為太子。

李世民雖然考慮過立李恪為太子,但實現的可能性本來就不高。李世民肯定會優先立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不過李世民認為李治柔弱沒下定決心,立李恪的想法只是一時衝動。李世民立李恪的意圖被長孫無忌等大臣強烈反對,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肯定只會支持長孫皇后的兒子。

(李恪)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繼位,長孫無忌成為首席輔政大臣,掌握大權。

李恪作為曾經被考慮過的太子人選,自身也有賢名,在宗室諸王中比較有名望,受到了長孫無忌的記恨。

永徽四年(654年),房遺愛謀反案爆發,長孫無忌在處理房遺愛謀反案中,乘機大肆清洗自己看不順眼的政敵。房遺愛是房玄齡之子,娶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房遺愛等人企圖政變立李淵第六子李元景為帝,政變未發動就陰謀敗露。

房遺愛謀反案由長孫無忌全權處理,除了直接參與政變的房遺愛等人被處死外,長孫無忌還大肆株連,被長孫無忌認為有可能威脅到唐高宗李治的李恪,也藉機株連,誣陷其參與了房遺愛的謀反,最終被處死。李恪的同母弟李愔也被流放。

除了李恪,長孫無忌還將唐朝宗室名將江夏王李道宗也誣陷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李道宗遭流放,在流放途中病死。

長孫無忌這種大肆清洗異己的做法,不一定有篡位自立的想法,但毫無疑問是死心自用過於攬權,也引起了皇帝李治的不滿。最終在李治和長孫無忌的政治鬥爭中,長孫無忌徹底失敗,自己也在流放地被逼自殺。


仁勇校尉


事實上,李恪沒有謀反,但為了除掉他,必須說謀反。

在貞觀年間,李恪混的非常差。因為在封地打獵踐踏莊稼、與乳母的兒子賭博,被唐太宗責罰,削了封戶,在李世民的兒子中,他的待遇是比較糟糕的。但是在李治被冊立為太子後,唐太宗一時興起,曾經問長孫無忌能不能立李恪,被否決後,太宗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從此為李恪埋下了殺身之禍。

父皇駕崩後,為了穩定人心,李治封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封吳王李恪為司空。因為李元景是高祖李淵健在的庶長子,李恪是太宗健在的庶長子,在長幼順序上有優勢。永徽初年,房遺愛聯合薛萬徹等人謀反,不料事情洩露,李治命令長孫無忌徹查此案。這時,為了清除之前的政敵,也為了給新皇帝樹威,決策層決定把李恪也牽連進來,一同處死。在長孫無忌的授意下,房遺愛供出李恪也是他們的“同謀”,於是逮捕入獄,賜自盡。事後,李治率領王公大臣參觀從罪臣府中繳獲的戰利品,非常得意。為了掩人耳目,他還在群臣面前哭訴一番,體現自己對兄弟的友愛。


時拾史事


李恪謀反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完全是長孫無忌要殺他。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唐高宗李治繼位。高陽公主見和房遺愛商議造反,很快消息就洩露了,被長孫無忌得知。長孫無忌於是讓房遺愛和高陽公主下獄並判處死刑。其他牽連進來的人還有荊王李元景,駙馬都尉柴令武,巴陵公主,武安郡公薛萬徹等人,皆被處死。



如果說這些還是在正常執法範圍內的話,其他的就是牽連無辜了。由於房玄齡在世時是長孫無忌的競爭對手,長孫無忌趁機清算了他的後人。房遺愛被處死後,其兄房遺直、三弟房遺則、四弟房遺義都被流放。吳王李恪也被冤殺,和李恪同母的蜀王李愔被流放到巴州,貶為庶人。戰功卓著的江夏王李道宗也被流放,並在途中病死。



李恪被誣陷謀反而死,主要是當年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唐太宗說李恪英武類我,有意立其為太子。雖然後來沒成,但是李恪被長孫無忌記恨上了。當房遺愛謀反事件爆發後,長孫無忌乘此機會指示人誣陷吳王謀反,最後將其冤殺。高宗也因為李恪是曾經的對手,也樂見其成,只是假惺惺的問了一句而已。可憐李恪一直安分守己,沒有想到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李恪臨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不得好死”。果然,不久之後,長孫無忌最後被武則天害死。


平安讀史


李恪並沒有謀反,是被長孫無忌誣告謀反的。

李恪(619-65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他擁有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擁有兩朝皇室血脈的人。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李治登基,是為唐高宗,公元653年因牽涉房遺愛謀反一案,被長孫無忌誣告謀反,被縊殺在長安宮禁之內,年約三十四歲,其有四子,皆未成年,全部被流放嶺表。 李恪在臨死前,曾怒罵長孫無忌弄權,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

最後應驗了李恪死前說的話,長孫無忌下場也很慘,武則天因長孫無忌接受了賞賜卻不肯支持自己當皇后,對他懷恨在心,便指示許敬宗誣構,長孫無忌因此被削爵流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後被逼自縊而死。


文史茶館


李恪真的就謀反了嗎?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有太多的真相淹沒在歷史中。我們可以一起從這些來看看李恪“謀反的真相”吧

653年(永徽四年)年初,因高陽公主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理,從而引發了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房遺愛為活命想效法紇幹承基,遂長孫無忌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有子四人,李仁、李瑋、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嶺表;有女亦四人,現已知第四女信安縣主被罰守獻陵。

據《資治通鑑》和《冊府元龜》記載,案發後,高宗召見房遺愛:“我與你是親戚,為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包藏禍心,罪該萬死,但是我告發吳王李恪是希望贖罪,因為我看見貞觀年間,紇幹承基、遊文芝一起與侯君集、劉蘭共同謀反,後來承基告發侯君集、遊文芝和劉蘭,自己得以保全首級並得到了官爵。”李治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榮,怎麼能與承基相比?現在告發李恪謀反已經太晚了。”高宗於是哭著對侍臣說:“荊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兵部尚書崔敦禮說:“過去周公誅除管叔蔡叔,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然後是漢昭帝的時候,燕王和蓋長公主謀逆,都以國家法度處以應有的刑罰,這些前事都不遠,陛下怎麼能改動法律就為了施捨恩情呢?”高宗於是放棄了求情。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弄權,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


從史料記載來看,李恪與父親的關係融洽,父子相愛,常與父親見面,甚至與李恪關係密切的人,太宗都會另眼看待。李恪頗得父親疼愛與欣賞,特別是“類己”的評價,這在有著家天下法則的帝制時代,是有著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巍巍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繁華的國家,其疆域東至大海,西越巴爾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興安嶺,遼闊之極!這麼大的國家,該有多少大事亟待太宗處理?何況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要決斷。但他竟然能對李恪如此關注,擠出時間,父子促膝,動之以父子真情,曉之以大義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娓娓道來,語重心長,他該對這個庶出卻非常像自己的兒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貞觀十七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幹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子李承乾被廢,此時李世民“陰許”立魏王李泰,但因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李治,並且因為“太宗面加譴讓。承乾曰:‘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乃幽泰於將作監”,遂立晉王。但因疑晉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吳王李恪,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而作罷。   在李恪不得為儲的問題上,李恪的隋楊血脈,這個問題比較的微妙,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關鍵還在“嫡庶有別”的問題上,此外,朝局形勢也有著重大影響。李恪有無爭儲之心,目前史書並無具體記載;並考後世對李恪的良好評價,有自知之明,而不輕舉妄動,李恪還是很當得起的。


不過此事,使得當時的國舅長孫無忌,將李恪視其為眼中釘。等到李治登基,長孫無忌掌權,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李恪的形勢發展,後來其憑藉手中的權勢,先謀立太子李忠,後借“房遺愛謀反案”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侃談歷史


作為唐太宗的兒子,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英明神武,深受唐太宗的喜歡,不過按照中國古代立嫡立長的原則,事實上李恪當皇帝的可能性很低,正史記載李恪捲入房遺愛的謀反事件,而被斬殺,不過我一直覺得這個記載漏洞百出,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場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陰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