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結局會怎樣?

飛凡7372455


打不贏但不會敗得那麼慘!李牧的戰術實際上很簡單那就是防守反擊。這需要消耗很大的國力與物資,以當時的趙國根本供應不起。而想要詐騙白起肯定也辦不到,最後就只能是糧草耗盡不得不撤退。

上黨山地是一條長350裡的山谷,這個山谷有兩個出口,一個是邯鄲出口,一個是上黨長平出口。假如趙國捨得上黨不要,退守邯鄲谷口也是可以的。但是趙王就是豬,捨不得那350裡土地,這是趙國不得不消耗更多物資的主因。以白起接管秦軍以前的秦趙兩軍的補給消耗來看,當時秦軍派兵長平的部隊在15萬左右,而後勤部隊只需15萬人,戰勤比例1比1,總人數30萬人;趙國同樣戰鬥部隊15萬左右,但是他們的補給部隊卻高達30萬人,戰勤比例1比2,總人數45萬人。這兩軍對峙三年,趙國消耗物資是秦國的1.5倍。本身趙國國力又弱於秦國,所以長平之戰李牧贏不了,因為耗不起。

不過呢,如果李牧帶兵的話,他肯定不會像趙括那麼傻逼出擊!當時趙軍真正的戰鬥部隊其實只有15萬人,剩下的那30萬人其實是後勤部隊。趙括下令全軍出擊的時候有點炊事員伙伕抄著扁擔菜刀都得上去的味道,把那些後勤人員也全部抄傢伙上去,這是他戰略錯誤的地方。李牧肯定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所以秦軍肯定包圍不了趙軍。


優己


此戰無論趙軍統帥是誰都無法取勝,為什麼這樣說?什麼才叫取勝:1把秦軍趕出上黨,2大破秦軍。名將的作用固然有用,但是歷史上那些名將取勝的對手都比較弱。一般兩個名將對決,很難決出勝負,比如王翦對陣李牧的時候,王翦對陣項燕的時候。

只要你仔細研究上黨地區的地形,你就會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就是說趙軍無法把秦軍趕出上黨,秦軍也無法把趙軍趕出上黨。意思就是如果雙方統帥都不犯傻,誰主動進攻誰虧本。對於趙軍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取勝機會,唯有堅守不出。不管有糧沒糧,一定要守下去,要餓死了就撤兵。

存人失地,地尚可復。存地失人,人地盡失。











青玉案i


  在下懷著沉痛的心情告訴大家,沒有用!長平之戰趙國換誰上都沒用,而且憑心而論,在趙國這方面,沒有哪個將領比趙括更適合當主帥了!是的,你沒聽錯,趙括確實是此戰主帥的不二人選。

  長平之戰,趙國方面最初的主帥是老將廉頗,秦軍主帥是左庶長王齕,廉頗欺王齕年輕,“小兒王齕乳臭未乾,老夫誓斬丫於馬下!”於是全軍出擊,擺出了進攻的姿態,然而雙方在玉溪河一交手,秦軍步騎混合驍勇異常,趙軍損兵折將,廉頗只得退守空倉嶺,爾後擔心被秦軍抄了後路,一退再退,直至百里石長城這才扎住陣腳,任憑王齕百般罵陣,就是堅守不出,“老匹夫你下來”"小兒你上來"……秦軍只得強行攻關,就此秦趙兩軍進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雙方僵持了大半年,趙國有點頂不住了,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對於糧草的消耗是個天文數字,趙國商業發達,而農耕卻遠弱於秦,眼看著糧草消耗殆盡,趙孝成王心急如焚,到鄰國重金購糧,尼瑪,燕齊等國很傲嬌,不賣!這下趙孝成王坐不住了,一再電令廉頗出擊速戰速決,而方面軍總司令廉頗仗著資歷老“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長此以往,就算秦軍攻不破趙軍防線,丫的糧草也供不上,一樣會不戰自潰,溫水煮青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廉頗的堅守戰略根本行不通!

  國難思良將,緊急關頭趙孝成王想起了名將趙奢的公子趙括,此君將門虎子,熟讀兵書通曉戰策,且得到了客居趙國的名將樂毅和田單的大力舉薦,沒兩把刷子能入得田樂兩大名將的法眼?於是根本不用秦國方面的什麼反間計,趙孝成王已然用年輕熱血的趙括換下了老邁的廉頗。

  趙括也不負重任,上任伊始就著手籌劃一場與秦軍間的總決戰,形勢也逼迫得趙國必須梭哈,押上全部的身家豪賭一場!勝則一戰成名,敗者馬革裹屍,古往今來不敢冒險的軍事家都不是優秀的軍事家,於是趙括出擊了,而秦國也猥瑣地臨陣換帥,悄悄調上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武安君白起


  於是長平大戰最後的決戰拉開了大幕,趙軍渡過丹河直撲秦軍陣地,面對初出茅廬的趙括咄咄逼人的攻勢,年逾古稀的沙場老鳥白起不敢託大,而是訂下了一條毒計,計將安出?諸君且聽我細細道來———

  秦軍在一路後撤的同時,很陰險地派出一隻兩萬多人的輕騎從太行道殺出,截斷了趙軍主力和後勤部隊的聯絡。麻痺的,找不到當時的地圖……否則聰穎的觀眾們看一下就一目瞭然了。但是這個不重要,也就是說當時秦軍截斷趙軍後路的軍隊才區區幾萬人而已!

而趙括的主力卻有數十萬之眾,故而秦軍將趙括的主力軍勉強包圍住的同時,號稱秦國第一軍神的白起也是膽戰心驚,“餡大皮薄”隨時都有被猛將趙括突破擊潰的危險。

  好在這時候秦昭襄王出手了!親自掛帥,徵調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運用人海戰術,死死地頂住了趙軍後退突圍的路線。所以這時候的趙括其實不是面對一個白起,而是白起再加上秦昭襄王,單單一個白起根本困不住趙括!

  有觀眾看到這裡就納悶了,秦國的國君能以傾國之力親自出徵,那趙國的國君在幹球捏?難道是荒淫的昏君不成?當然不是,趙孝成王也很想派兵進行反包圍,但是坑爹的問題來了,趙國這時候有後顧之憂,北有匈奴旁有燕國,這兩貨隨時想在背後插趙國一刀,大家頗為看好的李牧正苦哈哈地防守著匈奴人呢,趙國無法做到舉全國之兵來打這場長平戰役,所以趙孝成王很無奈地坐邯鄲的王宮內,默默地祈禱列祖列宗的庇祐。趙武靈王在天之靈也相當捉急,恨不能親自帶兵胡服騎射,最終身陷絕境的趙括選擇了肖申克般的自救,不斷地向秦軍發起衝鋒,這時趙括的策略就是“即使勞資光榮地倒下,你丫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果然,長平之戰後,秦軍也是損失慘重,到了“兵疲糧盡”的地步!


  長平戰罷,趙軍四十餘萬精銳盡墨,而秦軍傾全國六十餘萬之兵也傷亡過半,試問古往今來,誰能身處在包圍圈中還能如此大面積地殺傷敵軍?是一句腐儒式的輕飄飄的紙上談兵能做得到的嗎?一場關乎國運的大型戰役,與其說較量的是雙方軍事家的謀略,倒不如說比拼的是雙方的綜合國力,“時也,命也”趙國就差了強秦半籌,於是就敗了,唉,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欲聽其它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雲漢


長平之戰是戰國末期秦國和趙國的戰略決戰。它發生的背景在於,秦國和趙國舉傾國之兵和傾國後勤保障,維持了一年多的戰略均勢。這一均勢是雙方不約而同地採取的合理戰略。對秦軍而言,對趙國邊境形成壓迫,迫使其集結重兵,牽制其力量,消耗其國力,等待合適時機決戰。對趙國而言,趙將廉頗定下的相持戰略也是最合理的戰略,因秦強趙弱,趙國必須採取疲敵之計,畢竟趙國屬於本土作戰,後勤保障壓力相對較小,等待秦軍後勤不足,再聯合其它諸侯國多方向出兵,方有戰勝秦軍的可能。

但這計謀需要時間來實施,而趙王考慮其它方面,40萬大軍後勤壓力山大,這麼多壯丁無法參加農業勞動,給國家創造財富,反而要持續消耗國力,這才是趙王要主動進攻的原因。

如果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必將不會輕敵,也不會輕易落入示弱的陷阱,更不會輕易率主力出擊,雙方將反覆試探,考慮到李牧有趙王這個豬隊友,小規模進攻估計不會滿足趙王的要求,趙軍可能會逐步加大進攻投入力量,除非秦軍因後勤保障問題撤退,不然趙軍失利的可能性較大,但不會形成圍殲戰,趙軍失利後可能會損失不大,繼續退回堡壘形成相持。


滄海拾遺錄


具體怎麼打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會出現這種規模的會戰!原因很簡單,任何戰場都有一個戰場容量的問題,不信你去去查一下五十萬以上的會戰都是在廣闊的平原地區展開的,如淮海戰役南至長江北到黃河,東到大海西到武漢,李牧做為一代名將這點知識還是有的,所以第一個結果是由於戰爭的規模得到有效控制既使失敗趙國也不會傷筋動骨。致於仗怎麼打法這個真不好說,原因很簡單:廉頗被解職的原因是趙國中了離間計,既然結果與預料的不同,無外乎一下兩種情況:一種是秦派白起出戰,一種是不派白起。第一種情況很好理解,因為秦國的目的就是為了徹底打殘趙國,結果是戰爭再次陷入僵局。另一種無非把後來的歷史提前上演了!但不管哪種情況在雙方交手後戰場至少暫時平靜了下來,秦國可能會再次調查對外戰略,再次南下攻楚,韓魏反到安全了,簡單的沙盤作業就能得出結果:白起的生命會延長,楚國生命會縮短!!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長平之戰,如果派李牧前去。肯定不會造成後來的失敗。李牧若去,採取的戰法應該和廉頗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以前李牧同匈奴作戰的時候,採取的就是以逸待勞的戰法。只要匈奴來攻,就讓軍隊退回營壘,只是堅守。而當時的趙王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認為李牧怯戰,派人將他換下。換下的將領採取出擊匈奴的方法。結果屢戰屢敗。於是趙王只得叫李牧再次前去。李牧還是堅守不出。故意在匈奴面前造成自己怯弱無能的感覺。而在這段時間,李牧善待士兵,卻不讓他們出戰。士兵們都對李牧心存感激,都憋著一股氣,想要立功。於是李牧加緊訓練士兵。如此過了幾年,士氣高漲,兵員精良,見到時機成熟,便利用放牧的方法吸引匈奴來犯。然後出奇兵圍殲匈奴。這一戰使匈奴損失十幾萬人,從此一蹶不振,不敢再犯,可謂是一勞永逸。

所以面對強悍的秦軍,如果派李牧前去。他一定也會採取同廉頗一樣的戰法,堅守待時,以逸待勞。拖垮秦軍,然後找機會出擊。因為他不會像趙括一樣,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主動出擊中敵奸計。所以就不可能有長平之敗。但是有一點,趙王不信廉頗的戰法。又怎麼能信李牧的戰法呢?趙王急於打敗秦國,解趙國之圍,所以自然也不可能叫李牧這樣的將領前去。故趙國失敗為勢所必然。


東易道崑崙國學館


先說一下當時的情形,上黨之戰中,趙軍被擊敗,廉頗直覺對攻不是對手,便帶領軍隊後撤到長平。他認為長平離趙國補給線近,與秦軍長期對峙會將秦軍拖入自己的節奏,最後形成有利局面。但是沒想到,此時秦國找到了以水路補給的方式,比趙國還要省時省力又省錢,這樣過了三年時間,秦國還沒什麼問題,可是趙國已經快要被拖垮了,而秦王和白起也適時使出了離間計,所以到了這個時候,趙國國王不得不派趙括替換下主張防禦的廉頗,結局也就註定了。

也就是說,如果當時的將領即便是李牧,只要是打對攻戰,基本都沒有勝局,區別只在於死傷人數的比例而已。

順便說一下,就算當時不換掉廉頗,再過一段時間,趙國也是必輸,因趙國已經無法承受戰爭的消耗了。


雨中山0001


長平之戰,決定性因素不在將帥,而在主上。當時的形勢,如果要扭轉結局,只有一種可能,死掉或者換掉趙王,換一個意志堅定、有作為的主上。可惜,在當時的制度和情形下,這幾乎不會發生,那就導致了結局是不可改變的。趙國雖然整體實力趕不上秦國,但兵多將廣,能征慣戰,是唯一能跟秦國正面抗戰的國家。趙國唯一的希望是聯合其他國家,提供後援,趙國據守,多用計謀,少用武力。那時秦國並不是鐵板一塊,肯花功夫還是有辦法的。主上不換腦袋,把白起送給他都沒用,他對白起都要起疑心。


鍾離子曰


李牧最出名的是打過匈奴,而跟此可以對比的是秦開拓疆之戰,在當時東胡的實力是強於匈奴,我們看到兩戰的對比,李牧率領著趙國精銳擊潰匈奴,而秦開率領著戰國七雄中最渣的燕國軍隊,在東胡地盤上拓疆千里,所以,歷史的真相就是,李牧比廉頗要差很多,並不是當時的一流戰將,如果是李牧統帥趙國大軍去打長平之戰,結果可能比趙括還慘,呵呵。。。


三水共工


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也註定是敗局,因為趙國戰略縱深空間不大,維持四十萬軍隊的日常是比較困難的此其一也。

戰爭的基礎是政治,趙國沒有良好的政治團隊,也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持久戰是趙國的致命弱點,此其二也。

弱趙想勝強秦,必須在持久戰中尋找戰機,弱趙更不俱備用空間換取時間的特徵,因此無論是誰來指揮主導長平之戰註定趙國必敗。此其三也。

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沒有假設。只是換個更高一籌將領,戰爭沒有輸的那麼慘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