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沙皇統治俄國時期沙皇對革命者判流放,最後卻被殺全家?

__滿臉陰霾


答案很簡單,這是兩種“倫理”指引下的行為。

在沙皇統治時代,俄國的政治實際上是由貴族階層把持的,貴族階層內部的倫理邏輯就類似於我們在《詩經》、《左傳》中看到的禮樂聘享,講的就是“彬彬有禮”。

而對於階層之外的人,則是用東正教指引下的“宗教慈悲”為先導,但是這種“慈悲”是“賜予”的,並非基於什麼人人平等的概念,恰恰相反,對於農奴,俄羅斯的貴族國家從本質上將之視為“野蠻的、未開化的、會說話的牲口”。

而在沙俄時代,“搞政治”的往往是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在當時,幾乎就等於貴族出身,比如最早的革命黨人政治犯——“十二月黨人”,就是一群接受了法國大革命思想的俄軍軍官,無一例外的都是貴族。

之後的無政府主義大拿巴枯寧、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創始人普列漢諾夫,都是貴族出身,列寧,其父也是省教育總監,五等文官。

正因為“革命者”群體本身就是貴族老爺出身,所以,在沙俄時代末期,政治犯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刑事犯,在監獄中往往會享受“特權”,如索爾仁尼琴曾經提到,大多數時候,“窮兇極惡”的沙皇憲兵在審訊政治犯時會尊稱“您”。

按照蹲過沙皇監獄的歷史學家澤林斯基(並非化學家澤林斯基)的回憶:

“沙皇的偵察官跟我說話,連稱呼‘你’都不敢!”

至於物質上的優待就不用說了,1895年入獄的革命導師列寧,在14個月的監獄生活中,有面包、有肉,還可以自己付錢買合口的午飯,家裡每週可以送3次菜,當他出獄時,他的革命伴侶克魯普斯卡婭的母親發現:

“他在監獄裡竟發胖了,而且還非常愉快。”

還記得列寧的“墨水瓶”嗎?列寧入獄後,沒有被獄警驅趕著從事強制勞動。他可以整天地讀書,也可以寫“公開的信”。在監獄中,讀書是被允許的,條件稍好的監獄設有圖書館。除了圖書館的藏書,犯人們還可以接受親友們送來的圖書,克魯普斯卡婭便以列寧“未婚妻”的名義,給他輸送寫作急需的參考書。她在回憶錄裡寫道:

“那時可以給拘留所的犯人儘量送書籍,那裡對書的檢查是相當馬虎的。”

當然,隨著革命思想的傳播和俄羅斯的近代化教育體系推進,一部分平民階層也開始受到了教育,並參與了革命。

比如斯大林,其父是一名鞋匠,並有能力將他在16歲時,送入格魯吉亞第比利斯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

再比如托洛茨基,其父是烏克蘭擁有300俄畝土地的猶太富農,他在敖德薩考入了一所德國人辦的聖保羅教會學校。

至於莫洛托夫則出身於店員家庭、卡剛諾維奇本人則是貧窮的猶太鞋匠學徒,而赫魯曉夫要真正的“無產”得多,他出生在農民家庭,又隨父親到工廠做工,14歲的時候即成為一名真正的鉗工。

當“革命階層”下移的時候,沙皇的警探們雖然不需要為一個個貴族老爺們煩心,卻要為這些種類繁多的“暗殺者”而恐懼。

沙俄的地大物博也造就了極致性的官僚主義和不作為,哪怕是需要對“政治犯們”上刑或施加制裁,他們也希望有明確的書面命令,否則他們寧可不承擔任何責任,而這種“不負責任”並不是個案,而是整個帝國一直上溯到宮廷大臣們的常態。

而尼古拉二世沙皇本人,是一個家庭優先、性格有些懦弱的“非典型”沙皇,他的貴族尊嚴可以驅使著他去在1904年、1905年和日本在一萬里外進行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也可以冷漠地坐視自己的登基典禮上有成百上千人被踩死,同樣,也會以一種宗教化的“慈悲”給各種革命者以“生路”,比如生活優渥的西伯利亞流放,甚至禁止在“大城市活動”等等。


而到了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時代,尤其是到了1918年,布爾什維克政權受到國際國內的多重挑戰的情況下,列寧對於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步由“革命恐怖”升級到了“紅色恐怖”,即依託契卡,進行秋風掃落葉式的鎮壓。


《紅色恐怖》雜誌封面

1918年7月到11月,拉齊斯代替捷爾任斯基擔任契卡的主席之後,在東線了發行一本雜誌來傳播無產階級專政的意識形態,為東線的軍事行動作思想上的動員。拉齊斯是“紅色恐怖”的積極倡導者、傳播者和行動者,因此他就把這份作為《“契卡”週刊》副刊的雜誌起名為《紅色恐怖》雜誌。這份雜誌在刊登了列寧的上述命令後,刊載的就是拉齊斯的一份宣言式的文章——《捷克斯洛伐克戰線非常委員會行動區域》。

拉齊斯在文章中稱:

無產階級和國際資本正在進行生死搏鬥。其中之一是死定了的。其它的結局是沒有的。無產階級奮起是為了永遠擺脫資本的桎梏,是為了消滅階級社會以及資產階級。這是一場非生即死的挑戰。

而他對於這場“挑戰”的方式論述是:

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在反對個別的人士,我們是在把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非常委員會的所有工作人員和所有的蘇維埃工作者都應該考慮到這一點,而在他們中間有許多人卻充當了訴苦者和辯護士的角色。你們不要在案件中尋找起訴的罪證,他是不是用武器或者是言論反對蘇維埃。你們的首要職責就是詢問,他屬於哪個階級,他是什麼出身,他受過什麼教育和他的職業。正是這些問題應該決定被告人的命運。
紅色恐怖的實質也就在於此。戰線地區白色恐怖正甚囂塵上。在這裡也就應該實行紅色恐怖。紅色恐怖萬歲!

他屬於哪個階級?

他是什麼出身?

他受過什麼教育?

他是什麼職業?

無論有沒有罪證, 有沒有行動,有沒有言論,以後的一切,決定他們的命運,而他們的命運,在俄羅斯電影《契卡》中有全景式的展示,有興趣的人可以觀看。

電影《契卡》劇照

事實上,拉齊斯的這篇文章廣為傳播,以至於原本的標題很少為人所知,而《紅色恐怖萬歲》則成了這篇宣言式文章的題目,也成為了契卡的行動口號,以及當時維護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準則。(見聞一:《雜誌——一個不算特別的特別聲音》)

說到這裡,這個問題,已經解答得很清楚了吧?


劉三解


在這件事情上,沙皇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仁慈”,蘇維埃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殘忍”。雙方所作所為都合情合理,只是有些意外而已。

看到有人拿列寧舉例,不得不先說一下列寧的家庭背景。列寧的父親是中學教師出身,後來做到了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總監,並獲得了貴族稱號。這裡要稍微解釋一下這個貴族稱號有多麼重要:

沙俄是一個農奴社會,長期以來只有貴族和農奴兩個階層。沙俄貴族是俄國的特權階層,可以在全俄國橫著走,而廣大農奴則是被壓迫對象。雖然沙俄於1861年進行了農奴制改革,但只有極少數吃苦耐勞有點積蓄的農奴通過贖買土地成為了平民,因為土地價格被地主、官僚貴族趁機抬高了數倍。所以列寧家是體制內的,自小衣食無憂。

那麼列寧為何要進行革命呢?因為愛國。進入19世紀後,沙俄政府腐敗透頂,許多貴族遊歷西方,看到西方的先進和沙俄的落後,於是在國內掀起一股學習西方的熱潮。尼古拉二世迫於壓力,只能進行內政改革,可進展緩慢。後來沙俄輸掉了克里米亞戰爭,這下讓許多貴族忍無可忍了,他們為了俄國的前途進行了革命。

這其中就包括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1887年,亞歷山大拿著自制的炸彈準備刺殺沙皇,但未遂被捕。沙皇曾想給他一條生路,但他哥哥就是要正面剛,沙皇沒辦法只能判他絞刑,列寧全家因此被放至喀山。一般來說,列寧的前途因此會受到很大影響,但並不是這樣的。

列寧不僅上了彼得堡大學,還獲得了優秀畢業生的稱號(真不知道沙俄的政審是怎麼搞的)。畢業後,列寧選擇用宣傳馬克思主義這種比較問溫和的方式進行革命,但遭到了逮捕。而沙皇只是把他流放到了西伯利亞罷了,而且住的好,吃得好,還有零錢花,怎麼看都不像是被流放。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列寧出生於官僚貴族家庭,沙皇和列寧的矛盾屬於“內部矛盾”。連刺殺沙皇的哥哥都可以網開一面,搞搞宣傳的列寧也就是個流放而已。至於列寧無憂無慮的流放生活,一是因為列寧畢竟是貴族,高材生。二是西伯利亞天高沙皇遠,當地官員也沒有必要去責難他,花點錢大家都高興,可見沙俄政府有多麼的腐敗無能。

而這只是沙皇“溫情”的一面,對於平民出身的革命者,沙皇則特別殘暴。普加喬夫就不說了,1905年1月9日,許多工人在神職人員的帶領下冬宮廣場高喊“天佑沙皇”的口號,卻遭到無情鎮壓,上千人被槍殺。後來又有數萬人被槍殺和流放。這件事則為十月革命埋下了很深的伏筆。再比如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這個沙皇豈不是屠夫一個?所以說沙皇被槍殺不是沒有原因。

面對國內激化的社會矛盾,尼古拉二世想通過參加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但一戰的接連慘敗,讓國內頓時鼎沸。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覆滅。十月革命後,沙皇一家被囚禁在葉卡捷琳堡。這說明蘇維埃並沒有立即處死沙皇的打算,或許是想對他們進行審判。

而這時,白衛軍在列強的支持下掀起叛亂,一股叛軍則逼近葉卡捷琳堡。一旦沙皇被解救,那麼蘇維埃的處境會十分危險。所以在這個關鍵節點,沙皇全家被看守帶到了住所的地下室,用機槍掃射而亡,最後用硫酸和汽油焚燬。

所以不能說沙皇對革命者“仁慈”,也不能說蘇維埃對沙皇“殘忍”。


石頭說歷史


沙皇時期對革命者的處理用中國人的眼光來看,簡直是太仁慈了,仁慈到不敢相信。

以列寧為例,1895年12月8日,列寧因“煽動”工人罷工被沙皇警察逮捕入獄,由此開始了14個月的監獄生活。比起同時代剛剛打完甲午戰爭的中國,俄國的監獄就是天堂。

根據高爾基所寫的《回憶錄》,列寧的牢房是個單間,有桌子、床還有凳子。監獄的伙食是非常不錯的,有面包還有肉,如果願意還可以自己花錢吃小灶蓋上生活,此外還有牛奶礦泉水等供應,實在吃不慣,還可以讓家裡人送飯,一週不多於三次就可以了。監獄工作人員對待列寧的態度極好,蘇聯著名作家索爾尼仁琴曾寫道,俄國政治犯的地位較一般囚犯高,監獄工作人員對待政治犯都以“您”稱呼,坐牢的列寧不會捱揍,也不用幹活,每天就是看看書,睡睡覺,吃吃飯,據列寧母親回憶:“列寧在監獄裡竟發胖了,而且還非常愉快”。

舒坦的牢獄生涯結束後,列寧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三年,聽起來和中國流放伊犁、寧古塔差不多,西伯利亞天氣寒冷,應該有過之而無不及,實則不然。

列寧被安置在舒申斯克村時,剛一去就寫信告訴母親“這個村子不壞”,他不用坐牢也不用幹活,日常工作就是去打打獵,到葉尼塞河裡游泳,還能收發信件。至於生活問題,不用擔心,政府每個月發給流放犯的8盧布的津貼。不要小看這8盧布,在當時這可比一般人工資還高,他用4個盧布租了一間房子,剩下的不僅足夠吃喝,還租了點土地用於種植各種農作物。

而同樣被判處流放的斯普魯卡婭因為聲稱自己是列寧的未婚妻,就被允許變更流放地點,和列寧住在一起。

這哪是流放,說軟禁都過分了。

同樣的流放待遇也適用另外一位蘇聯領袖斯大林,這位老兄早年崇尚暴力革命,被抓後判處流放,而具體執行措施叫做:五年內禁止在高加索居住!

尼瑪,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地方官員宮鬥,只要你不在我家搞事,其他隨便搞。

流放期滿,沙俄給出的處理意見是:禁止在大城市活動!這個條件好,不給去大城市,那咱去就去大城市郊區,既不耽誤事,又不犯法。

沙俄為什麼對革命者如此寬容,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分不開的。作為地跨歐亞的老牌帝國,以凱撒繼承者自居的沙皇看似獨立自我,實則對西方文明充滿豔羨,說是跪舔都不為過,讀過托爾斯塔《戰爭與和平》的網友應該注意到,書中夾雜大量的法語單詞,其時俄國雖然和拿破崙打的不可開交,但上層社會以講法語為榮,搞得許多貴族連俄語都講不利索,卻一口地道的巴黎郊區口音,和今天香港一些二五仔差不多,普通話不會講,不願意學,卻把英語當親爹。

在滿臉大鬍子的鵝毛心目中,法國第一,英德次之,就連地理位置偏西的立陶宛都是比俄國高尚的文明存在。

跪舔的結果就是,沒學會西方的科技文明,卻把資本主義那套虛偽的普世價值給帶過來了,說虛偽有點誇張,但你在一個民眾愚昧,騙子橫行的農奴制國家講自由平等,無異於與虎謀皮,流氓小偷騙子暴徒可不會因為你講法制就和你講法制,所謂的自由博愛恰恰給了這些所謂的革命者鑽空子的機會。

你不殺我,是你傻!

而中層社會的腐敗加重了這種虛偽帶來的後果。

在當時的俄國,帶頭鬧革命的並不是農奴,許多都是貴族出身,以列寧為例,他爹是省教育總監,五等文官,放在今日中國至少是個省級教育廳長,怎麼看也是標準官二代,但他哥竟然跑去和人暴動,要幹掉沙皇,而就這樣弒君的大逆不道,列寧老媽通過跑關係竟然給脫罪了,法官判定:只要認罪招供就免一死。但小夥子不願意,所以最終還是被絞死了。

上層虛偽,中層腐敗,生活不如意的底層爆發就在所難免。

要說尼古拉二世也算不上昏君,他早年身體羸弱,深居簡出,繼位後到也想著做點改革,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畢竟西歐已經進入文明時代,總不能老抱著農奴制不放。但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一戰爆發了。

而戰爭的結果就是大量士兵被送上前線做了炮灰,國內革命風起雲湧。

比起錦衣玉食滿口虛偽大談人權的上層,靠暴動奪取政權的這些人做法就實在多了:斬草除根!什麼審判、法制、自由、公開,都他媽滾一邊去,坐穩皇位再說。

1918年7月16日深夜,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們在一起的僕人近10人,被看管他們的布爾什維克秘密警察趕到地下室,使用機關槍掃射集體處決。他們的屍體被澆上硫酸和汽油銷燬,殘餘骨渣被埋藏在葉卡捷琳堡地區的一個廢棄洞穴中。那年,尼古拉二世50歲,他妻子46歲,兒子14歲,大女兒奧爾加23歲,二女兒塔季婭娜21歲,三女兒瑪利婭19歲,小女兒阿納斯塔西婭17歲。

至於是不是列寧下令開槍的不重要,因為事後全俄**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的決議是:全俄**執行委員會“認為這一決定是無條件正確的”。

有人為此辯白道:尼古拉二世不過是個帶著皇冠的劊子手,他的死是罪有應得,1917年他下令向示威群眾開槍,身上揹著幾百條人命。但事後早已證明,下令開槍的並不是沙皇本人。

何況還有他五個剛成年或者未成年的孩子。即便是英國處死查理一世,法國大革命處死路易十六,都是經過審判的。如果連孩子都不放過,那這場革命的正義性在哪裡,和野蠻時代那些充滿血腥的改朝換代又有什麼差別。



日慕鄉關


沙皇被殺全家,殺他的是蘇維埃政府,可催命的是高爾察克,蘇俄剛建立,國內叛亂國外武裝干涉不斷,為保護沙皇全家的安全,蘇俄政府將沙皇全家向西轉移,可在英國的策劃和支持下,高爾察克組識幾十萬白衛軍又在俄羅斯西部掀起新的叛亂,白衛軍直殺沙皇一家的關押地,並高呼救出沙皇重建俄羅斯帝國的口號,一時沙皇的舊軍人大量投入白衛軍,蘇俄紅軍抵擋不住,眼看高爾察克就要將沙皇救走,當時負責看押的人員立即召開工兵代表大會,會議認為正是因為沙皇還活著,自衛軍的進攻才激烈,於是大會通過處死沙皇一家的決議,向沙皇宣讀決議後立即處決,當沙皇被殺的消息傳開後,高爾察克組織的幾十萬白衛軍一鬨而散,當紅軍打過來時,背叛高爾察克的原沙皇軍人在其逃跑的火車上又扣留了高爾察克,並交給了紅軍,同樣是三判處處決沙皇的政府(俄羅斯遠東蘇維埃政府)又判處了高爾察克的死刑,從此白衛軍殘部在西伯利亞大敗,除跑到中國的東北一部分外,大部分從海參威坐船跑到歐洲。希望小編們看看歷史真象再發表言語。


手機用戶62548063670


這其實是個偽命題。俄國沙皇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歷來以貪婪殘暴著稱,對外,在尼古拉二世統治期間,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庚子俄難。在外東北地區,沙俄為了徹底佔有這塊從中國掠奪的土地,俄國對居住在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人進行了瘋狂的屠殺,上萬中國人被無辜殺死。而這個尼古拉二世,就是被蘇俄槍斃的俄國末代沙皇。

而對內,尤其是被稱為灰色牲口的俄國農奴,沙皇更從未手軟過。例如1905年爆發的流血星期日,面對俄國民眾的罷工和請願,沙皇的士兵毫不猶豫的對示威的群眾開槍,上千人因此被打死。

因此,俄國沙皇對於國內的反對者,尤其是革命者,從未心慈手軟。但是,歷史上俄國的許多革命者,如列寧、斯大林等人,也的確在被逮捕之後並未處死,而是遭到流放。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這其實跟沙皇的仁慈與否沒有任何關係,對於俄國的最高統治者沙皇而言,一切反對和威脅他統治地位的人,都欲除之而後快,他不會,也不可能心慈手軟。之所以出現諸多革命者,甚至包括刺殺沙皇的革命黨人,能夠全身而退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革命黨人的身份和俄國從上到下的極度貪腐。



例如蘇聯的締造者列寧,他就是俄國貴族出身。因此,列寧的革命和造反,對於沙皇,尤其是俄國貴族而言,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列寧被從輕判處,其實不過是“刑不上大夫”的俄國版罷了。哪怕是直接參與了刺殺沙皇的列寧的哥哥,如果不是嘴硬拒絕認罪招供,甚至也會免於一死。


當然,也有出身平民階層的革命者如斯大林,也未被處死。這當然不是因為斯大林的身份,而是在斯大林被逮捕的時候,俄國已經從上到下基本爛透,官員們貪汙腐敗成風,卻不願承擔任何責任。

面對殺之不絕,動不動就要人性命的革命黨人,無論是沙俄官員還是普通士兵、警察,在他們看來,冒著被革命黨人刺殺報復的危險,因為公事去得罪他們,是極為不理智的行為,也完全沒有必要。因此,面對活躍的革命黨人,他們或視而不見,或從輕處罰。


而退位之後的尼古拉二世,全家之所以被殺害,很大程度上是他因為過於倒黴。十月革命之後,蘇俄雖然建立了政權,但是在國內依然存在著大批反對勢力。不巧的是,關押沙皇一家的葉卡捷琳堡,正處在紅軍和白軍相持的前線。面對沙皇隨時有被白軍救走的危機,情急之下,蘇俄採取了最理智、也是最殘忍的一種方式:將沙皇一家全部殺掉,徹底掐滅反對勢力的幻想。


鳶飛九天2018


這裡分兩個部分介紹,一是為什麼革命者不得不被優待;二是沙皇一家子為什麼必須死。

革命者是政治犯,政治犯的待遇是長期受西方鄙視的野蠻斯拉夫人用來展示自己民主與文明開化的窗口,換成刑事犯,也得被像牲口一樣對待和侮辱(比如,托爾斯泰的《復活》,男主託人找關係把女主從刑事犯隊伍裡調入了政治犯圈子,環境一下子豁然開朗)。畢竟,當時政治犯都兼著熱門撰稿人的身份,類似於咱們現在的網紅大V,國內外粉絲無數,政治犯的待遇甚至關係到國際形象,並不是人家沙俄統治者真的就心地純厚,大慈大悲。

除了沙俄,其他西方國家同時期的政治犯待遇也都不錯,近現代西方的很多激進著作都是成書於獄中的。

共產國際領導人之一羅莎·盧森堡(1871年3月5日-1919年1月15日)出生于波蘭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但因為性別問題,不能被授予博士學位)。1915年-1918年間因為社會活動被反覆捉捕投入德國監獄,在監獄中住的是單間,可以淋雨,散步,在期刊上繼續發表激進的言論,並在獄中撰寫了《社會民主黨的危機》、《論俄國革命》等多本專著。這要是放在現代的中國高校,監獄關幾年就出了這麼多論文和專著,出獄後直接可以評正教授了。

而且,沙俄革命領導層多數並不是吃不飽飯的赤貧階級,多出身於小康家庭,諸如小業主、小官僚的有產者,甚至還有貴族,像列寧的父親,就是個省廳級幹部。一般的赤貧階層,天天琢磨的就是如何吃上飽飯,大字不識一個,哪裡有心思考慮如何組織革命,武裝群眾,國家的發展道路這些高大上的問題?

所以,政治犯因為社會影響力大,對於沙俄來說是較為敏感而又重要的一批人物,而且他們的生死存亡又受到其他歐洲文明國家的關注,而其他所謂的文明國度又流行優待政治犯;同時,這些人出身也不算太低,有身份,有關係網,有熟人,不至於被虐待。

另外就是解釋一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大家子為什麼必須死。

尼古拉二世對中國可以稱得上邪惡,比如日俄戰爭,江東六十四屯、海蘭泡等等,但是,他的皇后和子女,家庭醫生和貼身僕人一塊給弄死焚屍,這個太過了。

尼古拉二世是個特別熱愛家庭生活的男人

二月革命後,尼古拉二世退位,英國親戚喬治五世國王卻斷然拒絕其家族前往英國避難的請求,於是沙皇一家先後被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安置在皇村和西伯利亞的託博爾斯克。(下圖——沙皇一家在西伯利亞居住過的木屋)。


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沙皇全家處境更為艱難,完全喪失了人身自由。1918年春,包括沙皇夫婦和五個兒女,還有一個醫生、一個廚子、一個男僕和一個女傭被布爾什維克軍隊囚禁於葉卡捷琳堡。這裡,他們失去了自由,除了每天日常簡單的鍛鍊時間之外,其它時間都被限制在頂層各自的房間內,房間內的玻璃被油漆糊住,裡面的人完全不知道外圍的情況,外面也不知道里面的內容。即使皇后或者公主這樣的女眷去廁所,也必須有布爾什維克衛兵陪同。


之所以如此嚴密防守,是因為,當時流行各種版本營救沙皇的密謀,一旦沙皇一家被白軍所獲,哪怕是個小公主,也會極大的助長保皇武裝(白軍)的勢力和輿論優勢,同時也會給外國干涉勢力更多的藉口。

到1918年7月17日凌晨,在末代沙皇全家被囚禁了七十多天後,沙皇一家被叫醒到一個地下室集合,說是趕緊收拾細軟,等待轉移。與沙皇一家一起的還有他們的家庭醫生,皇后的貼身女官,沙皇的男僕與廚子。

在地下室等了一段時間後,荷槍實彈的士兵們走了進來。負責行刑的首領盧洛夫斯基向他們宣讀:“請注意!現在宣佈烏拉爾工農兵代表蘇維埃的決定。鑑於你們的親屬在繼續向蘇維埃政權發動進攻,烏拉爾執行委員會決定槍決你們。” 尼古拉不相信地往前走了一步,接近口吃地問“什麼?什麼?”——子彈射到他的臉上,他最先被殺死。子彈首先打中了尼古拉二世,他的妻兒也隨後中彈。幾個如花似玉的公主沒有被子彈直接打死,因為束身胸衣裡裝滿了珠寶(避免在各種轉移中被偷走),起到了防彈衣的作用,之後又用手槍補槍打死。一大家子隨後被扒光,焚屍、掩埋前面部還灑上了硫酸毀容,以防被辨認出。

如此倉促的處決,很大原因是當時時局發展太快,得到資助保皇黨白軍已經兵臨葉卡捷琳堡城下,臨時轉移過程中保不準就被白軍給救走了,沙皇(哪怕其中任何一個直系子女)一旦重回白軍隊伍,將會引起更大規模的叛亂,外國勢力的干涉也就名正言順了(當時歐洲君主有頭有臉的君主清一色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代,都是親戚)。所以,來不及轉移乾脆就給弄死,以免節外生枝(兩種說法,一種說地方自作主張處死,另一種說有最高蘇維埃的紅頭文件)。

因此,基於這種策略,其餘被關押的皇室成員,如沃倫斯基公爵夫人、塞爾維亞女王等,也在沙皇被處死前後,遭遇了相同的命運。剩下那些跑的夠快夠及時的貴族和官僚們,紛紛去倫敦、巴黎做起了寓公,甚至香奈兒的模特,咱們老上海的夜總會里也不乏沙俄的伯爵夫人、女大公。


自此,各種宣稱自己是皇太子阿列克謝和小公主安娜西塔西亞的人不斷湧現。直到2007年,沙皇一家子的遺骸被湊齊,並進行了DNA驗證,阿列克謝和安娜西塔西亞也在其中,只不過埋得稍遠。圖為沙皇五個子女的頭骨。

2000年,尼古拉二世全家被俄羅斯東正教會追封為殉教聖徒(上圖,作為聖徒的沙皇一家人)。這種呆傻的人物表達形式是東正教的傳統畫法(類似於俄羅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拜占庭帝國時代。

2008年10月1日,俄羅斯最高法院正式為尼古拉二世平反,宣佈他的家族是蘇聯鎮壓下的政治犧牲品和受害者。

現在,沙皇一家被槍殺的別墅原址上修建了一座東正教“滴血教堂”,教堂底層有末代沙皇一家被槍殺的復原場景、沙皇及其妻子兒女的聖像和生辰年代介紹。這裡成了葉卡捷琳堡一處火爆的旅遊景點,每年的門票收入相當可觀。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對政治犯可謂是敬若上賓,懲罰的標準是“療養”。

沙皇不恨這些革命者嗎?碎屍萬段的心都有,趕上以前的好形勢,去蹲個牛棚套上蹶子當驢當馬已經是最仁慈的處理措施。可沒辦法呀,時代變了。

被西歐國家的表兄弟王室譏諷為野蠻的沙俄皇室,正處於數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中,1861年廢除農奴制仍保留大量殘餘,土地仍然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日俄戰爭失敗,對外擴張受阻,國內民族矛盾仍舊尖銳,又加上了一幫資產階級爭權,無產階級添亂,尼古拉二世的慈祥“小父親”形象面臨嚴峻考驗。

這幫革命者最討厭之處,就是他們往往有國外背景,動不動就流亡國外,跑了就跑了吧,還不斷嗆聲,這也迫使改革家尼古拉二世不得不投鼠忌器,斟酌行事。具體的措施說來,那就是繼續飾演慈父角色,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撕掉這層溫情面紗。

1895年12月20日,列寧以組織和領導彼得堡“無產階級解放鬥爭協會”的罪名先是被關押了14個月,後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三年,列寧起初以為迎接他的將是九死一生。

臨行前,兩個周自由活動時間,會見親友。

抵達後,每月發放8盧布補貼,那年頭一個盧布買到的大列巴麵包夠他吃一個月。

生活非常單調,每天就是釣魚、打獵、游泳、看書、寫書、後院種個時令蔬菜,與別的被流放的革命者串串聯,交流一下鬥爭經驗。

女友克魯普斯卡婭原本的流放地是另一個地方,打報告要求調到列寧流放地獲批,搬過來跟他結了婚,過起二人世界小日子,當然丈母孃有時候也過來照顧照顧這位身體不太好的新女婿。

妻子克魯普斯卡婭後來回憶,當地物價水平不高,居住環境整潔,伙食比較一般,雖然每天都有牛奶喝,但每週僅可以吃一隻羊。

有沒有人告訴我一下療養院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另一位領袖人物斯大林被沙皇流放了六次,有兩次越獄前科,1910年倒數第二次,沙俄政府決定對這種屢教不改的反面典型予以重判——五年內禁止在高加索居住;1913年最後一次,則是從嚴判處流放西伯利亞兩年。35歲的斯大林在流放地用帥氣和真情打動了房東家的14歲少女,搞大了人家肚子,在她即將分娩時出於慣性又一次離開,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這個偏僻的村莊。

沙皇對革命黨人的優待也獲得了對方的友善回應:您送我們療養,我們送您去天堂。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後,沙皇尼古拉二世自覺大勢已去,以退為進,宣佈退位,資產階級對他們一家人還不賴,讓他們居住在原皇宮,大體跟溥儀待遇差不太多。後來又想把沙皇一家禮送出境,到英國表兄弟喬治五世家長期做客,慘遭喬治五世拒絕。十月革命爆發前,把他轉移到了西伯利亞。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在一個人都沒有犧牲的情況下布爾什維克取得了政權,鞏固政權這個過程卻犧牲了太多,沙俄皇室中最先倒下的是尼古拉二世的弟弟米哈伊爾大公,正是這位大公在臨難之際受命,撤走了保衛冬宮的軍隊,這才使得布爾什維克和平方式得到了這個國家的領導權。1918年6月12日,布爾什維克為了表達對大公的敬意,在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裡,把他送入了天堂。
剩下的就是尼古拉二世一家了,他或許對布爾什維克產生過一些並不恰如其分的期待,比如讓他們一家子能在西伯利亞安安靜靜的啃個大列巴了此餘生什麼的但他的確是低估了布爾什維克的道德標準和熱情程度,日益接近他們拘禁地葉卡捷琳堡的捷克軍團成為壓垮他們全家的最後一根稻草。1918年7月16日深夜,沙皇全家被秘密警察從睡夢中叫醒並驅趕進地下室,在執行人員磕磕巴巴的宣判完死刑命令後,機關槍聲響起,沙皇夫婦、四位公主、一位皇子和幾名隨從全部被處死,屍體又被澆上硫酸縱火燒燬。沙皇全家這樣被布爾什維克送入了天堂。

很多人說沙皇之死要賴捷克人或高爾察克軍團他們,但米哈伊爾大公在地下一定抽抽搭搭的提反對意見:“那我算怎麼回事兒?”

革命者一定是參考了尼古拉二世對他們的療養優待所產生的後果
(我仁慈,所以我輸了)才做出的最終選擇,畢竟,不經歷暴力奪權的革命者不是純正的革命者。


歷來現實


17世紀的歐洲大陸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自產階級革命,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對封建統治者發動了進攻。

在這一個過程中,新興的資產階級提出了一個概念:“政治犯”。什麼是政治犯?被當政政府認定為反對政府和顛覆政府,並且在其管轄範圍內進行通緝或關押的人。

說白了,也就是當這些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統治者的過程,即使是被抓了,國王也不能處死他們。這就是資產階級所宣揚的“自由”與“平等”。

最後,資產階級成功了,轉頭就把“專制”的國王給處死了(法國大革命)。

接下來,資產階級當政,新的“政治犯”又出現了。為了貫徹自己“自由”與“平等”的精神,資產階級們對這些“政治犯”一般是不會處以死刑的。

沙皇俄國雖然是歐洲國家,也學著那些西歐國家搞起了資本主義,但是有點不倫不類的,披著資本主義的外衣幹著封建時代的事情,腐敗到不行。不過,這個對待“政治犯”應該“自由”和“平等”,沙皇和上層貴族們還是學到了的!

這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沙皇對待列寧和斯大林這樣影響力很大的革命者,最多也就是關押和流放,一般不會判死刑的,不然會被西方那些傢伙鄙視的。


我們再回過投來看為什麼沙皇全家被殺。

以列寧為首的這些革命者,他們也是向西方學習的,不過他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資產階級的那一套所謂的“自由”和平等。

相比起來,革命者更加傾向於實用主義。

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後,革命者上臺。其實革命者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要殺掉沙皇尼古拉二世,而是把他關押起來。

但是索命鬼來了!

在西方列強的暗中支持下,開始有人打著營救沙皇的名義發動暴亂。要知道,當時的蘇聯還是一個新生的政權,地位還不太穩固。在他們看來,沙皇這一家子的存在會帶來巨大的隱患,乾脆就斬草除根了。

於是,沙皇一家子就在一個地下室裡面全部被射殺,一同被射殺的還有沙皇的僕人。

老實說,射殺沙皇一家還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連僕人都殺就有點野蠻人的味道了!


胡史亂翔


此標題本身就是不顧歷史客觀事實環境的偽命題

捊一下肖些人的邏輯:尼古拉二世十一人之死‘’是不是列寧下令開槍的不重要,’,因為事後全俄**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的決議是:全俄**執行委員會“認為‘這一決'定是無條件正確的”。——所以列寧即使不知情,也是殘暴的,是罪大惡極的;“1917年他下令向示威群眾開槍,身上揹著幾百條人命。但事後早已證明,下令開槍的並不是沙皇本人。”——所以,沙皇即使事先知道,也是善良的,無須承擔責任的

這難道不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嗎?有人選擇性失明,只提列寧等人被留放後的生活而絕然不提沙皇此時對革命大眾的殘暴鎮壓屠殺;只描述沙皇有為、開明、親和、仁慈,卻廻避其昏君的名號了人對外擴張侵略的事實,(看其任內對華所犯下罪惡吧?)只喧染沙皇一家的無助卻絕然不提沙皇親屬為營救帶斯洛伐克軍團包圍攻打其拘押地葉卡捷林堡,完全有可能把沙皇救出來,挾天子號召白色勢力,長久內戰;為什麼全部殺光呢?哪怕只剩下一個公主,都會激發白軍的戰意吧。歷史事實也證明了,處決沙皇一家,打擊了白軍的氣臨,瓦解了白軍的氣勢,對結束內亂恢復安定,有重大效果。

對於有些人來說,歷史真相及客觀公正不重要,不擇手段把列寧、蘇維埃搞臭進而否定革命才最重要。


踢飛板登砸星空


革命好是好,如果革命能夠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會燒香捧著食物水歡迎的。如果革命的結果使老百姓,水更深,火更熱,革命還有什麼意義呢?俄國的革命並沒有給人民帶來什麼好處,反而給人民帶來饑荒和戰爭。一名是為廣大貧苦人民的利益的,實際上都是為了爭奪統治權的。如果真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奪取政權以後就應該還權力於人民,讓權為民所有,權為民所賦。權力的分配至少讓老百姓有選擇的自由,統治者需要被統治者的認同。如果以我打下天就要坐天下,這與封建王朝有什麼區別呢?。 人民不會腐敗的,人民往往會被欺騙的,往往會被政治精英們欺騙。這些精英們鼓動人民去造反,打下江山後,老百姓該怎麼受苦還怎麼受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