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整體戰績並不差,為什麼會有“北宋無將”的說法?

前哥說歷史


北宋的整體戰績並不差?那宋徽宗宋欽宗咋被金國人抓去了?如果不差的結果是國破家亡皇帝被俘,那麼任何一個朝代的整體戰績都不差——再差還能差過宋朝?

“北宋無將”說的不是北宋沒有名將,而是整個跟宋朝都沒有將軍這個職位,雖然是漢人江山,但是從趙匡胤開始,就自己抽掉了脊樑骨,連將軍軍銜也給取消了,一些帶兵的將領甚至被稱為虞候、大夫、樞密,怎麼看怎麼都透著一股陰柔之氣。


這時候有人要表示質疑:“宋朝不是有中興四將嗎?”那咱們就從中興四將說起,他們的官職都不帶將字:岳飛最後的官職是“樞密副使”和“萬壽觀使”,此前從“偏校”起步,因為在宗澤部下與金兵在開德府作戰,一連十三戰,每戰必勝,所以升職為修武郎;在抗金名將張所麾下,積功先後升任為統領、統制;與叛將(被杜充逼得反叛)王善作戰有功,升任武略大夫、武德大夫、英州刺史;平定了遊寇李成、張用、曹成之後,升任神武后軍統制並得到了宋高宗趙構賜御書“精忠岳飛”錦旗;岳飛還當過檢校少保、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但就是沒當過裨將軍、偏將軍、中郎將、將軍或者大將軍,原因只有一個:宋朝官制,武官從來就沒設過將軍這一職務,甚至官銜裡都沒有“將”字,不管你做到什麼職務,一律叫個文縐縐的名字,不是大夫就是郎,就連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也叫樞密院。

宋朝無將,源於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竊取江山後的做賊心虛,生怕後來人也學他黃袍加身,所以歇斯底里地推行“偃武修文”,後來甚至有“即便是統兵數十萬,恢復幽燕,奏凱太廟,也比不上狀元及第那麼榮耀。”這話是右司諫,知渭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尹洙說的。宋朝無將,文官又只會吟風弄月搞黨爭,沒事就欺負欺負武官,所以宋朝雖然很有錢,“文化繁榮”,但卻一直捱揍,除了每年“孝敬”周邊大小國家“歲幣”,還要經常割地,隨後把自己割得只剩一個骨頭架子,最後也散掉了。


實事求是地說,宋軍的裝備並不差,人數更是驚人。不但有精良的百鍊鋼技術和神臂弓、腳踏弩、床子弩(上述弓弩為避免敵人繳獲仿製,敗退之前是要嚴令銷燬的)等獨一無二的冷兵器,而且還有領先對手一個時代的熱兵器,比如大規模殺傷武器猛火油櫃(燃燒加爆炸)、火藥助推的遠程打擊手段火箭、蒺藜火毬、化學武器毒藥煙毬、霹靂火毬、鐵嘴火鷂,還有最早的制式步槍——突火槍,還有跟現在相差無幾的地雷。

宋王朝的禁軍確實有八十萬之多,而宋朝的軍制,除了禁軍,還有地方衛戍部隊——廂軍。有統計數據說宋朝的軍隊一般保持在一百萬上下,高峰時期達到過一百二十萬。而宋軍的主要對手,金國遼國最鼎盛時期,軍隊數量也沒超過三十萬,西夏更少,就在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徘徊。

但是宋朝最高統治者(我一直不認為宋朝有人可以稱為皇帝)和將領之間,將領與士兵之間,總是離心離德。按照宋朝統治者的既定方針,是要“強幹弱枝”,精銳部隊編成禁軍,只負責保衛首都,這支部隊的數量要遠遠超過統稱廂軍的地方衛戍部隊和邊防軍——萬一廂軍造反,禁軍可以輕鬆鎮壓。


即使是禁軍,也要掌握在童貫那樣的親信太監手裡,還要隨時調換,做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除了宋王,誰也指揮不動。當岳家軍、韓家軍抗金節節勝利的時候,統治者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憂心忡忡,謀殺了不肯交出兵權的岳飛,給了一座西湖,讓韓世忠放棄指揮權去花天酒地養老去了,於是前線兩支勁旅沒被金兵打垮,卻被趙構整散了。

上下相疑,離心離德,再加上身價不菲,讓這樣的軍隊去抵禦外侮,那不啻痴人說夢。這樣的軍隊,欺負老百姓可能一個頂倆,鎮壓起義,也得心應手,他們能做的,似乎也就這兩樣了。宋朝的“戰績不俗”,指的是鎮壓老百姓,無論是對金還是對遼,即使是對小小的西夏,也幾乎是打一場輸一場,即使贏了,也要割地賠款,當然,那時候有個好聽的說法,叫歲賜或者歲幣……


半壺老酒半支菸


北宋重文抑武 不是輕武 是抑武 因為宋朝的建立是就是武人奪權 更何況之前的唐末和五代 正是武人奪權的巔峰時代 所以宋朝建立之後 一直是以文臣壓制武將 首先來說 領兵的都是文臣 連樞密使(國防部長)都是又文臣擔任 其次整個宋朝 從上到下 都是文尊武卑的思想 甚至很多武舉在被分配了之後都想辦法轉成文官 北宋名將狄青 因功升至樞密使 最後不還是被一幫文官給弄的鬱鬱而終 最後 宋朝的兵卒輪換制度 導致兵不識將 將不知兵 雖然有效的避免了將領擁兵自重 但也極大的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


十方隨筆


因為北宋的背景在那裡,重文輕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