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多好書,讀不過來怎麼辦?

吳文建


好書太多,你永遠讀不完的;有用的知識太多,你也學不完的。這是一種客觀事實的存在。有必要為此煩惱嗎?

當然沒有必要,我明白,題主也許只是在自問一下而已。已有的回答也給出了不少的好主意。我想說明一下自己的態度,因為我自己也經常有這麼一種感覺:好書真實是太多了,越看越多,總會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好讀書是好事,可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

我一直認為讀書有兩個目的:

1,陶冶性情;

2,拓展知識,學以致用。

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秉承著這麼一個原則:讀書有上述兩個目的,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那就放棄吧。

閱讀永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家人和全家的幸福生活才是生活的主旋律,閱讀應該是為家庭生活、個人生活和工作增加幸福和成功養分的必要輔助,但一定要學會選擇和放棄。


快樂庭院


說到書,我就來勁!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我從小開始買書,藏書,讀書,上海圖書館新館開張的第一年就辦了基藏書庫的卡。平時最大的娛樂是逛書店,書展。大學時代有生活費吃緊,卻有一半用來買書。這幾年家裡的屯的書達到二三千本,書房已經再也容納不下,才有所收斂。



我的藏書和專業,工作有關。

大學之前買的很散,主要是科普類,例如十萬個為什麼,大不列顛少年百科,地理類讀物等,唐詩,宋詞,民國散文也讀,梁實秋的雅舍,魯迅散文以及徐志摩,張愛玲,三毛都看。當然金庸,瓊瑤等通俗小說照單全收。

大學時代學的是歷史,進大學第一天老師就提供了一份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至研究生書目,從二十四史到西方史學史,從中華書局古籍到商務印書館的四色學術經典叢書,從中國大歷史到歷史研究,不僅歷史學通史,還包括了思想,哲學,宗教,社會學等交叉人文學科的專業學術書籍。除了浩如煙海的書單,大學最大的收穫是如何學會從這些資料裡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開始從事簡單的學術研究。

研究生時代改學管理經濟。倒不是背叛了學術之路,而是希望養活自己,還能經世致用,學習管理就需要大量的經濟學,管理學書籍,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德魯克管理學,金融學…成為這一階段的收藏。

我的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從事管理諮詢,給不同的企業,地區做戰略和商業規劃,短則數週,長則一兩年,在不同行業的項目上切換,每一個項目開始,就必須瞭解這個行業的來龍去脈,熟悉標杆的特點,於是根據項目買不同的資料。比如研究旅遊規劃,就會把當地地方誌,行業研究藍皮書,優秀案例,旅遊商業模式等一系列書都買下來。做製造業項目,則瞭解這一細分行業的發展狀況,乃至行業頂尖企業的介紹,企業家傳記,行業最新理論動態等。



此外,我的副業愛好是心理學,接受過心理諮詢師的培訓,按照不同流派的理論,實踐,例如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行為認知,家庭治療,團體治療,催眠等等,分門別類蒐集書籍。

人文,社科,心理構成了我的讀書體系,但是書籍浩如煙海,這些門類光是單一學科窮盡一生就難以盡讀,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去獲得知識呢?

1.文學類書籍,暢銷書借而不買,以娛樂薰陶為主

文學類書籍尤其是小說,雖然長期閱讀能薰陶文藝氣質,打造文藝青年,但是知識獲取的效率並不高,除了閱讀時帶來的文字愉悅感,它並不能提供明白直接的信息,需要花大量時間消化和共鳴。並且大部頭小說佔地方積灰,所以不必收藏。什麼莎士比亞全集,魯迅全集,金庸全集,五四時代的小說散文,都不必收藏,動漫漫畫不必收藏,盜墓筆記,歷史穿越,網絡小說不必買不必讀。小時候看金庸全集是借來的,大家輪流看,一到二週一套,現在感到欠了金老先生好多書錢。現在還是不會買,頂多在手機裡看看,或者休息時在喜馬拉雅聽。

暢銷書也不需要深度,達到

2.經典工具書大量收藏,記住目錄,有用時讀

與專業,工作有關的工具書尤其是經典的工具書要多多益善的買。什麼是經典工具書?就是不受時代限制,長盛不衰的乾貨書。例如商務類的財務數據報表閱讀,每一年的行業發展報告,哲學類中的中西方哲學史,哲學家簡傳等。心裡累圖書的快餐最多,不如直接讀心理學家的經典原著,儘可能不讀國內學者的轉介類書籍。

但是工具書不必整篇幅去讀,買來書後,首先閱讀前言和目錄,對每一本書的結構和章節主要內容做一個瞭解,確保在提筆書寫時能夠找到所需。

3.碎片化閱讀,在不經意間薰染

讀書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享受。讀書不怕吃的太飽,只怕沒有食慾。書太多讀不完也沒有關係,一天之中碎片化的利用時間。起床時讀一段,馬桶上翻兩頁,吃完午飯再讀幾篇文字,夜深人靜,床頭堆幾本書,枕書而眠。或者是漫長的旅行中,於行囊裡帶一兩本書隨時閱讀。日積月累,必有所獲。

我不主張扎堆用app參加付費的讀書俱樂部,因為讀書是私密之事,除非想在讀書會讀出顏如玉,都也不如自己根據興趣制定閱讀計劃。

我也不主張每年每天必須讀多少本。讀書不是朋友圈曬步數,追求閱讀量往往忽略感悟,成了某種炫耀和競爭。

我更加反對讀書無用。雖然很多時候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讀過書的人不容易上當受騙,至少有能力在遇到類似轉基因謠言時,有個明斷。


普羅旺斯的茶花


好書太多,讀不過來,是愛讀書的人才會有的困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代大家金克木先生專門寫了一本書:

《書讀完了》

這本書是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節目中向大家推薦介紹的第一本書,書中介紹了一代學術大家金克木卓越的讀書方法。

這本書是從金克木三十多本已經出版的著作中篩選整理而成的,全是與讀書治學方法有關的文章,共有50多篇,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書讀完了——讀什麼書;福爾摩斯與讀書得間——怎麼讀書;讀書、讀人、讀物——讀通書。

在金克木看來,書不必讀得太多,各個學科和不同時代的核心基礎書其實並不多,只有那麼幾十本。把這些書讀透了,這輩子的書就讀完了。



這是我讀完《書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最大的收穫,供參考。


炎小寧


如題,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即使你整天不吃不喝不睡覺,世界上已有的書加上每年新增的書你也不可能看過來。

世界這麼大,好書這麼多,不要被不值得的書佔用過多的時間。

做為一個閱讀達人,我淺談一下自己讀書的方法。

提升閱讀速度和效率

一、有好多大咖分享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技巧,其實心態的調整也是重要的環節,我們應該丟掉對書本的敬畏感,抱著輕鬆的心態,把書當做你走路時插在耳朵裡的音樂,而不是嚴肅的教導。

二、有的書只需要速讀,對於一些可能名氣大,但由於各種原因,營養有限或現實意義不大的書,我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去看看它,但沒必要花太多時間投入。

三、即便是你要精讀一本書,也要先速讀一遍,速讀是精讀前的一個環節,快速瀏覽一遍能激發出我們的問題和好奇心。

反覆讀對自己有用的好書

對於一些經典書籍,尤其是自己感興趣的經典書籍,我們完全可以放在床頭反覆讀,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研究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下自己的感悟。

走出誤區,不要把別人的書單當成自己的書單

網上很多說自己一年讀幾百本書,一天讀一本書的人,我個人是不贊成這種讀書方法的,這不是讀書,只是囫圇吞棗,或者只是和書打了個照面。那麼他們推薦的書我認為也沒有太大的價值,即使書本身是有價值的,也不一定是適合你的。

我們讀書應該有自己的書單,一般來講,我們在看第一本書的時候,書中會提到作者推薦的書,或者與此相關的書,這樣可以作為我們的第二本書,以此類推,我們會有自己的書單,你只需要讀自己書單中的書,範圍就大大縮小了,就不存在你想讀完全世界的好書這種想法了。

聽書

現在好多APP有聽書或者拆書的環節,我們完全投資幾毛錢或者一塊錢選擇聽一本書,一般我們聽到的內容都是重點,如果我們對今天聽到的書感興趣,就可以去看這本書,如果不感興趣,那聽聽知道什麼內容就可以了。


所以,朋友,完全沒必要為了讀不完那麼多的書而煩惱,如果你能每天堅持讀書,那麼你的認知你的思維就不會停留在這個階段了。

閱讀吧,少年!


每週閱讀


現在很多人有一個非常不好的誤區,就是認為自己每一本好書都不能錯過,只要看到別人在看書,而這本恰恰自己沒有看過,自己就會覺得特別羞恥,而如果這本書自己看過,反而會有種優越感。

這種心態,其實挺病態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提到了兩種不同的讀書方式,一種是為了自己而讀的,另外一種是為了別人而讀書。

為了自己而讀書,往往是「需求」驅動型的,也就是說,你缺乏某個方面的知識,你就會去某個方面的書籍來讀。

比如說你覺得自己的理財能力很差,經常花錢大手大腳,不僅存不了錢,存了錢也不能好好理財,基於這樣的問題,你產生了要好好理財的需求。

然後根據這樣的一種需求,你就去找關於理財的書籍來讀。

至於別人讀了那些好書,其實也不關你什麼事情,你不會因為別人讀了什麼好書,自己沒有讀過,而感到羞恥。

但有些人,就會為了「優越感」而讀書,他們讀書不是因為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產生了什麼需求,而是因為想證明自己更加上進,更加牛逼,所以就想著去讀書。

在這種心態的驅動之下,他們看到別人在看什麼書,就會看什麼書,今天看看心理學,明天看看金融學,後天看看編程相關的書籍。

結果我們都是知道的,他們什麼都知道一點點,事實是,他們狗屁都不專。

所以呀,好書是讀不過來的,你只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讀書就行了,根本就沒有必要,什麼書都懂。

況且,你也真的讀不過來,畢竟每天還得吃喝拉撒啊!!!


曾少賢


世界上每年都在增加五百萬種以上的書,看不過來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看書方法,篩選出自己需要看的書;其他那些書,就由它去吧。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每個人都是貪婪的。我們總是想了解更多知道更多,更重要的是,我們總是怕那些沒有看過的書裡,藏著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對我們太重要的東西。

然而這樣焦慮的結果,往往只是讓我們看書的時候淺嘗輒止,像是看了書但卻沒有增進理解,對我們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沒有任何幫助。

這就應了那句話:看似很努力,但是一無所獲。

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系統地主題閱讀自己需要了解的領域;其次,閱讀那些“根上的書”。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一直保持的好習慣之一,就是每三四年就係統地學習一個新學科。這是在本職工作外完成的任務,像一種自我教育,讓自己能多理解其他學科的概念和方法,幫助自己擴大視野,綜合性地看待和解決問題。查理·芒格和沃倫·巴菲特也有類似的習慣,這給了他們綜合理解事物的能力。

他們所用的方法,就是“主題閱讀”,即從大量類似領域的書籍中獲取營養,對學科建立框架概念,並且不斷地用細節去填充這些框架。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讓人們在短時間內掌握一個學科的主要內容。主題閱讀的方法,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詳細描述。

另一個方面,是閱讀那些“根上的書”。每個學科都有其沿革過程,有些書像是樹根,有些書則只是枝葉,還有些書就像是樹上寄生的蘑菇和藤蔓。找到那些最重要的書,讀懂讀透,其他枝枝蔓蔓可以不用理會。金克木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叫《書讀完了》,其中一篇文章就談到了這樣的做法。


葉猛獁的故事們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提問,世界上真的有那麼多的好書,也有尚未出版的好書。你問:讀不過來怎麼辦?由此可知,問者是一個讀書人,與其他讀書人所不同的是問者是一位為讀書發愁的讀書人。

這幾年裡,有許多的書都以“人生必須閱讀的書”命名,而實際上,不是每一本好書都要去閱讀;讀書讀多了,讀久了,自然而然會知道自己喜歡哪種類型的書籍,喜歡哪些作家,喜歡哪些出版社,這樣你就會依從心裡的愛好而進行書籍選擇。

好書分為三種:求學上進的書、經世致用的書、修生養性的書。這三種書籍在書店上、在購物網站上都不會缺少。有一句話說,好書不厭百回讀,好書常讀常新,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本好書,讓在書桌上,偶爾看一句兩句,對自己也有進步,比如《論語》,一日一句,像是在走長長的路,每天都有新的風景。

有很多的藏書家,一生以讀書為樂,以讀書為趣,所藏之書,不低於萬本,想想古人之書,《資治通鑑》、《綱鑑易知錄》、萬字長河,若無毅力,是讀不盡的!就像長山大河,雖然它就在那裡,但一個人是走不盡的,而全人類卻無所不至,所以不必擔心好書讀不完,總有人會去讀完好書。

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要從書本里獲得新知和道理,經世致用、求學上進、修身養性。


學習工程師


現在有很多人抱著目的性去讀書,想上進想出頭想做人上人,在這樣的心態下去讀書,難免陷入一種焦慮:我讀多少書才能成功呢?有沒有書能讀了讓我更快地成功呢?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焦慮陷阱,也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是一種能夠自圓其說的悖論,它的基礎就建立在,人們認為,讀書能提升自己這一點上。其實,這一點沒錯,但單純讀書,並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優秀,讀書總要和別的事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就好像一個人說,我為了身體健康,要多吃飯,但是吃飽了飯如果躺在那裡不動,身體也健康不到哪裡去,只能說吃飯是維持健康的基本條件,吃完飯還要去運動,去鍛鍊,去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才能身心健康。

讀書也是這樣,如果讀完一本書,什麼都不做,那麼讀了和不讀沒區別。讀完書如果能把所學知識運用起來,實踐起來,那麼就會大不一樣。

回到問題本身,我們就會發現,那麼多好書,我們不可能每一本都讀完,但是我們可以把讀完的每一本都付諸實踐,用來改造我們的生活,那麼哪怕只是寥寥幾本,用處也是非常之大了。


陳諾


讀書這東西,真得急不來,很多人看到很多好書,便迫不及待的想都讀完,甚至給自己訂下一個目標,恨不能一天讀一本,其實一天讀一本這事要做到也不難,但關鍵是你讀完之後有多少收穫,而不僅僅是匆匆翻完一遍,何況很多書僅僅讀一遍是不夠的,需要經常的去翻閱,才能更好的理解書中的內容,每次翻閱其實都有新的收穫。



所以不要太在乎自己讀不過來,你這樣去想其實會讓自己陷入到莫名的焦慮之中,反而讓自己靜不下心來讀書,想想你大學的時候,每天空閒時間那麼多,守著學校圖書館這麼多的書,你又讀完了多少書,那時的你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讀書,何況是現在呢?所以讀書這事不在於有沒有時間,而在於你有沒有心。



當你自己足夠有心,那麼當你閒暇下來的時候自然就有時間去看書,而不是因為讀書時間少而變得莫名的焦慮,何況書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本,而在於你是否真正把書的內涵給讀懂了,你能從書中得到足夠的知識和收穫,這才是你讀書的真正目的,而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本書。


心靈成長記


你想要什麼,遠比你怎麼得到重要。

我的兩步法,完美解決你的問題,總結就是:

結果先行,路徑最優。

第一步:結果先行,你想要什麼?


學海無涯,你到底想要的是哪一座島?

好書再多,也是有分類的,比如哲學物理化學文學科學管理,你到底想掌握哪個學科的知識?

這個問題想不清楚,就會面臨無從選擇的問題,更嚴重的是,你無法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因為萬丈高樓平地起,你沒有地基。

沒有人可以通所有的學科,時間不夠,也沒有必要。

現在流行的“T型”或者“π型”知識類型,最多也只有兩門精通,其他都是泛讀。

記住,你想什麼都知道,就等於什麼都不知道,除非你是God。

第二步:最優路徑,如何到達?


確定了想要什麼,接下來要確定的就是最優的路徑。

記住是最優路徑。最優路徑。最優路徑。

有幾個緯度,舉例:

1.書籍的選擇

關鍵詞:源頭思想,經典原著

比如我所在的儒學,最優路徑顯然是從源頭學起,讀“四書五經”原著。

如果我從白話版入手,或者從新儒學入手,就是本末倒置,是繞彎或者最遠路徑。

2.方法選擇。

關鍵詞:現成的、最優

比如學英語,選擇很多:自學、英語機構學、出國,但是總有好壞。

無疑,條件允許,出國最高,其次進英語機構,最不濟自學,無非時間長一點,辛苦一點。

最後,我想說,花時間想一想、找一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就是結果先行,是根本所在。

再尋找現成最好方法,也就是路徑最優,是結果的保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