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史建強丨一心只為江竹百姓幹實在事兒

深秋,被大山環抱的江竹村,遠觀白霧繚繞,群山蒼翠,茶樹鬱鬱蔥蔥;近觀清澈的溪流潺潺,銀白色的木耳菌棒林立,掩映在杉樹叢中的一朵朵靈芝宛如撐開的小傘,錯落綻放、生機盎然;環顧山村,雲蒸霞蔚似人間仙境,處處洋溢著淳樸自然的苗鄉風情……讓人難以想象,三年前,風景如畫的江竹村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這個廣西柳州融水縣的小山村,正是因為它的貧困,與西北工業大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一書記”史建強丨一心只為江竹百姓幹實在事兒

融水苗族自治縣地處桂北連片特困地區,屬國家級貧困縣。柳州市共有348個貧困村,融水縣就佔了115個(三分之一),而這些貧困村也是地理位置最僻遠、生產力最薄弱的地方,安太鄉江竹村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安排,同年底廣西融水縣、融水縣安太鄉江竹村成為西工大定點扶貧縣和定點扶貧村。從此,西工大人攜手融水,扶貧路上風雨兼程,前赴後繼砥礪前行。

2017年初,西工大管理幹部史建強從西安跨越1500公里,一路輾轉來到融水江竹村,接替西工大第一任駐村書記秋衛平擔任“第一書記”。斗轉星移,將近兩年過去了,史建強的扶貧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中央選派第一書記史建強的異鄉扶貧記”“西北漢子的苗鄉生活”“把他鄉當故鄉”“他幫助融水江竹村悄悄變了樣”……

史建強的到來,究竟給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江竹村帶來了哪些變化?日前,記者一行沿著史建強的來路,從西安踏訪而來,走進江竹村,體驗史建強的苗鄉工作與生活、傾聽他的苗鄉故事、感受他的苗鄉情懷——

“第一書記”史建強丨一心只為江竹百姓幹實在事兒

“西北漢子”的三次落淚

村口,一幢新蓋不久的木樓,是江竹村村委樓,也是史建強的辦公兼住地。他的辦公室兼臥室,陳設一目瞭然:一張單人床,一張寫字檯,案頭放著一張溫馨的“全家福”、一臺筆記本電腦,還有幾件簡單的行李,這幾乎是他的全部家當。而抽屜裡存放的3本厚厚的工作日誌,成為他兩年來扶貧實踐和心血付出的見證。

進村以來,史建強住在村委樓,吃在農民家。

南方,冬天沒有暖氣,寒風刺骨。“進村第一天,停水停電,剛落成的村委樓還保持著剛建成時的原生態。房間裡僅有一套舊的桌椅,鄉里配的單人床還是一堆零件。窗戶關不嚴漏風,窗外的風跟摩托車加油一樣響了一個晚上,我輾轉反側,凍得一夜沒睡著。”史建強回憶剛來江竹村時的情景,彷彿就在昨天。

駐村的突破口在哪裡?如何在江竹這張“白紙”上繪出最美的“圖畫”?想到這裡,他寢食難安,深感使命在肩、時間緊迫。

進村第二天,史建強便開始走家串戶。他靠著一雙腳板,踏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山上的溝溝坎坎。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他走遍了全村128戶貧困戶,累計入戶調研座談180餘次,撰寫了5篇調研報告,對每一戶的情況都瞭如指掌。

“要想順利開展工作,唯有與村民交心。要想贏得群眾認可,必須主動融入、真蹲實駐、帶頭苦幹。”史建強相信,自己雖然能力有限,但只要真心實意為百姓著想,辦法總比困難多。他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與群眾“泡”在一起,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不久便成為村民心目中的“朋友”和“親人”。

“第一書記”史建強丨一心只為江竹百姓幹實在事兒

人們常常看到史建強去看望村裡的孤寡老人和貧困戶,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或送上米麵油等生活必須品。農忙季節的田間地頭,史建強總是挽起沾滿泥土的褲角,動作麻利地與村民們一起收割稻子,或者一起插秧、採茶、種木耳、種靈芝……這些畫面又常常被“有心人”定格在手機裡併發到網上。

“解決百姓的實際困難,走進百姓的生產生活,才是最好的融入。”史建強深有感觸地說,“在一起幹活的過程中交流,老百姓才會說出他們的心裡話,你才會瞭解到一些你平時跟他們交流聽不到的一些需求和真實想法。”

村裡有一位父母離異、從小缺失關愛的孩子,有一天突然不想上學了。知道這個消息後,史建強連夜從村裡趕到68公里外的縣城融水中學,向學校和班主任瞭解相關情況,做了3個多小時的思想工作,這個孩子才打消輟學的念頭。

為了改善鄭明社一家的貧困面貌,史建強可費了不少心思。去年他通過網絡平臺給鄭明社家眾籌了電視,並引導他加入合作社,增加種養收益。

“史書記一直都把村子當家,把村民當家人。他對江竹村傾注了全力、傾注了全部的愛,兩年來他和村裡的貧困戶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江竹村“兩委”班子成員談起和他們朝夕相處的“第一書記”都讚不絕口,敬佩之情發自肺腑。村支書潘進久動情地說:“聽說史書記即將屆滿離任,大家都很捨不得他。”

提起史建強,融水縣安太鄉黨委書記孔凡松說:“他的工作作風很紮實,貧困戶的分佈,村裡乃至鄉里的產業、基礎設施及學生就業情況都瞭解得非常清楚,甚至比我們的村乾和村民還要清楚。”

“第一書記”史建強丨一心只為江竹百姓幹實在事兒

在江竹村,西北漢子史建強掉了三次眼淚。“第一次是在貧困戶馬蘭妹的家裡,阿婆已經84歲,老伴去世多年,兒子又是殘疾人且長年在外謀生,看到獨住的老人吃的是發黴的糯米糰子,我心疼流淚了。第二次是在村小學,看見兩個和我女兒一樣大的孩子穿著家裡大人的衣服上學,我傷心落淚了。第三次是我愛人來村裡看我,體驗了我的生活,她說‘你真是不容易’,那一刻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

史建強為馬蘭妹申請了低保,建立了村幹部結對幫扶制度,請到江竹義診的西工大醫生為她看病。每隔不久,他都要來老人家幫她劈柴搬柴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逢下大雨,他總是要去老人家看看房子是否漏雨、漏電。愛人和女兒來江竹探親時,他和妻女一起給老人送米送油。“兒子,你又來啦!”老人早已把他當兒子,每次見到他都緊緊地握著他的手,怕自己年齡大,下次再也見不到他。他與馬蘭妹的這份母子之情感動了全村人。

每逢季節更替,史建強就自然想起村裡那幾個上小學的孩子。他多次把自己女兒的衣服送給村裡5個同齡的孩子。看到這些孩子四季都能穿上合適的衣服上學,這讓他心裡寬慰了很多。

三次落淚,讓史建強更加堅定自己的扶貧信念。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想出法子、幹出樣子,讓江竹老百姓的生活快快好起來!”

“我只是想為江竹百姓乾點實實在在的事”

如何“挖出窮根子、開出妙方子、瞄準好路子”?深入調研後,史建強很快理清了第一書記的扶貧工作思路:抓黨建帶脫貧,為扶貧攻堅提供核心引領;抓產業促脫貧,為扶貧攻堅做好產業支撐;抓建設保脫貧,為扶貧工作提供條件保障。

“想脫貧,必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必須把‘做強產業’作為脫貧根本。”史建強把產業發展與基層黨組織建設相結合,把產業工作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和載體,打造帶不走的工作隊,形成了黨員致富帶頭人助力脫貧攻堅的新模式。

在史建強的帶領下,江竹村選拔了6個產業帶頭人,成立4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和2個農業公司。通過“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打造茶葉、靈芝、黑木耳、黑山羊、黑香豬、禾花鯉等特色產業品牌,並建設了3個農產品網店。2017年江竹村總產值突破百萬元,帶動村民320餘戶,帶動貧困人口260餘人脫貧。

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也成為村集體經濟的源頭活水。2018年,江竹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將從2017年的不足5000元突破到5萬元,年底將實現全村脫貧摘帽任務。

“第一書記”史建強丨一心只為江竹百姓幹實在事兒

村委會副主任潘永輝和潘蓮夫婦辦了個茶廠,以前一直以小作坊的形式經營,市場營銷和推廣是一大難題。史建強到來之後,多次聯繫專家進村指導,把紙質包裝改為更精緻有特色的竹木包裝,並通過西北工業大學龐大的校友圈資源推廣他們的產品,沒多久茶葉生意就紅火了起來,茶葉年產量也由兩千斤提升到近萬斤。一時間,“駐村書記朋友圈幫助賣茶”傳為佳話。

潘永輝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史書記對我們的茶葉這一塊扶持非常大,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訂單。”

“拿到訂單了,我的村民們在熱火朝天地幹活,他們的收入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增強了、步子更加堅定了,江竹村的發展更有希望了,這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史建強由衷地喜悅。

一手抓產業,一手忙建設。

地理位置偏遠的江竹村,最突出的問題是村民就醫難。“村裡沒有衛生室,沒有村醫,以前村民買藥看病都要到8公里外的鄉衛生院,村裡的老人和小孩看病尤其困難。”村婦聯主任潘桂瓊介紹說,史書記上任不久,就通過眾籌幫扶新建了江竹村衛生室。

史建強爭取“孃家”西北工業大學的支持,很快湊集了8萬多元資金為村衛生室添置了必要的醫療儀器和藥品,並將村裡的衛校畢業生潘秋燕送到西工大醫院免費進修三個月,為村子培養了村醫,看病難的問題迎刃而解。

史建強還爭取了融水縣諸多項目,為江竹村修建了8公里生產水渠、2個籃球場、2個人飲工程、40盞路燈、600米巷道、一個寨門等,並新建了村文化活動中心,內設老年活動室、兒童家園、愛心超市、健身角等,實現了老有所樂、少有所學、購物不出屯、活動有場所。就連群眾盼望5年之久的15公里兩條生產路也獲批立項。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改善了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人們發現,數十年默守陳規的村莊已經大變樣。

扶貧工作雖然很辛苦,“兩地分居”長期思念家人的滋味也很難受,但是史建強看到貧困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產業發展不斷壯大,貧困戶的生活與居住環境越來越好,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效,心裡還是美滋滋的,真可謂“苦在身上,甜在心頭”。

“希望繪一張發展藍圖送給江竹父老鄉親”

“這裡有這麼好的自然條件,這麼優質的生態環境,這麼勤勞的少數民族群眾,再加上我們黨和政府有這麼好的政策,江竹村沒有理由不發展好。”史建強說,“江竹村美好的未來,我們有信心期待!”

江竹村究竟向何處發展?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融入江竹村之後,史建強考慮更多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視野和智慧為江竹村的發展描繪一張藍圖。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史建強與村“兩委”研究確定,堅持“輸血”與“造血”結合,按照“旅遊興村、產業富民”總思路,力求打基礎、謀長遠、求實效。

史建強介紹說,長期目標是打造白竹屯龍門瀑布、大東江屯生態農業產業園和壯苗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江竹旅遊景區,以景觀遊和生態遊為重點,繼續推動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旅遊興村;中期目標是打造茶葉、靈芝、黑木耳、禾花鯉、黑香豬、黑山羊等“三種三養”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區,以可視化農業和農村電商為重點,繼續加快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富民;近期目標是扶持擴大產業規模,促進貧困戶增收,實現穩定脫貧。

特色農業產業和景觀生態旅遊交相輝映、融合發展,為江竹村構築了“詩與遠方”,也必將譜寫“精準扶貧圓夢小康”的大美詩篇。

藍圖已經繪就,逐夢惟有篤行。第一書記如何和村“兩委”協調配合?如何將第一書記的理念變成他們認可的發展思路?

將近兩年來,史建強一直把“抓班子、帶隊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明白,第一書記只有緊緊依靠村“兩委”才能做成事,只有班子團結才能形成合力,只有不斷提升村幹部整體素質才能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扶志+扶智,提升脫貧軟實力。”對此,村主任潘鑫感觸尤深。“史書記到江竹村後,積極探索扶志扶智措施。2017年帶領村幹部到西安調研學習5天,其間參觀休閒農業、袁家村,請專家授課,給我們的觀念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此外,督促參加村幹部培訓班累計9批次、組織參加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多次等,以不斷加強村幹部的能力建設。”

樹立新觀念、開拓新思維、提升幹部能力素質、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正是江竹村“精準扶貧圓夢小康”的根本所在。

史建強提出了江竹村黨建工作“建設三個一、實施三結合”的工作思路,即打造一個五星級黨支部、建設一個黨員教育管理陣地、創新一個“黨支部+黨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品牌,把黨建工作與村脫貧攻堅、隊伍建設和村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一系列舉措,立起黨建陣地建設標杆,樹起支部引領脫貧的鮮豔旗幟,打造黨員帶動致富的閃亮名片。為此,江竹村黨支部先後被自治區、柳州市評為“三星級”黨組織,被融水縣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駐村以來,史建強先後榮獲柳州市“最美第一書記”、柳州市“優秀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等稱號,但他認為這些榮譽是獎給西北工業大學所有扶貧人的,也是對西北工業大學的認可,對他個人來說“只是一種激勵,讓我更有壓力”。

史建強最看重的還是村民們對他的評價。“其實我最在意的事情,是我走在村裡的路上,村民們都熱情地跟我打招呼,沒有一個人說不認識我或者冷眼冷臉相待我,這是我最自豪的。”

史建強感嘆,時光過得真快!接替他的西工大第三任駐村書記方原已經抵達江竹村。他深知,江竹百姓從脫貧到小康還有一段更艱難的路要走,西工大人惟有不忘初心繼續努力。

倚在江竹的秋光裡,站在村委樓前極目遠眺,史建強的眼裡滿含欣慰和期望。在即將屆滿離任的時刻,記者又分明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不捨和牽掛,還有一腔與江竹父老依依惜別的深情……

文案|吳秀青

視覺|王清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