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下一輪牛市的關鍵:Web3.0時代的技術架構、產品設計與用戶體驗

在《Web3.0:能否開啟未來10年創新創業創富的大門》上篇中,筆者介紹了Web3.0以及可信網絡,本篇將進一步介紹Web3.0時代所需要的技術架構、產品設計與用戶體驗。

01

痛點

Web3.0並不是空中樓閣,事實上,目前很多產品已經或多或少的具備了Web3.0的一些特徵,最典型的就是數字錢包。

在與眾多區塊鏈開發者、數字錢包用戶以及Dapp用戶交流後,筆者發現,目前的這類應用存在最大的問題在於:用戶體驗普遍很差。

為了讓更多讀者理解這個問題,這裡先用一些篇幅來普及一下數字資產管理的基礎概念。

普通人上網,一般會通過瀏覽器打開某個網站 或者用手機打開某個應用,如果遇到一個需要登錄的網站應用,我們會用手機號或郵箱以及某個容易記憶的密碼註冊一個賬號。以後再使用時只需要輸入賬號和密碼就行了。這種模式稱為:“用戶名-密碼 賬戶系統”。為了使用方便,幾乎所有平臺會有“找回密碼”功能,因為絕大多數用戶都會發生遺忘密碼的情況,這時手機號和郵箱就成了找回密碼的方式。

“用戶名-密碼”賬戶系統已經非常成熟,而且為了防止被脫庫,數據加密等安全措施也在不斷提升。而且,隨著互聯網發展越來越中心化,巨頭們進一步想出了更方便用戶使用的方式。比如微信登錄,QQ登錄,微博登錄,支付寶登錄等各種一鍵登錄接口。再加上指紋識別、臉部識別、甚至無需密碼的手機驗證碼直接登錄,使得很多人已經不用再記憶用戶名和密碼就能方便的使用各種應用。事實上,用戶已經很難再退回到以前繁瑣的註冊、登錄、記憶帳號與密碼時代。

之所以能將用戶賬戶驗證體驗做到如此優秀,是因為幾乎所有的互聯網應用都把用戶的用戶名和經過加密的密碼保存在平臺自己的服務器上,只要用戶輸入的用戶名/密碼和服務器上數據中的數據吻合,就代表登錄驗證成功。

再來看數字錢包。

目前,很多APP市場並不歡迎區塊鏈類的應用,比如蘋果中國App Store市場。另外,一些第三方APP分發市場也不對區塊鏈應用友好,如國內的APP分發市場蒲公英,就明確規定:不再接受棋牌麻將類遊戲、區塊鏈、金融類應用發佈。

這些為用戶使用區塊鏈數字錢包設下了第一道障礙。

其次,幾乎所有的數字錢包都採取了公私鑰,Mnemonic助記詞或者Keystore的登錄方式。由於公私鑰以及助記詞幾乎無法用大腦記憶,於是很多用戶會把這些關乎資產安全的重要信息保存在本地設備上,比如電腦、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這樣極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1、如果手機丟失,公私鑰又沒在其他地方備份的話,該賬戶中的所有資產將無法找回。

2、有時數字錢包APP升級後,會將本地公私鑰清除,如果沒有備份的話,也會導致該賬戶中的所有資產無法找回。

3、為了防止以上兩種情況,有人會把公私鑰或助記詞寫在紙上,電腦文檔中,甚至給自己發個包含這些信息的郵件,並認為再也不會丟了。但事實上,這些不安全的賬戶管理方式會導致資產更容易被盜。

因此,在數字錢包上,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悖論:為了資產安全,數字錢包的公私鑰不再由服務器保存,而由用戶自己保管,但用戶卻因為記錄與保存的方式欠妥,反而增加了資產損失的風險。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因為公私鑰機制對普通人來說體驗差、繁瑣且存在安全隱患,導致很少有用戶願意使用。

放在更大的場景中,這個問題也將成為未來Web3.0發展過程最大的痛點。一個僅僅幾百萬用戶的產品,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產品;一個僅僅幾百萬用戶的時代,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時代。

Web3.0要發展,必須首先解決這個問題。既然Web3.0勢不可擋,既然網絡上的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是大趨勢,這個問題就有解決的價值。

02

機遇

以上痛點的背後是一個百萬億級的大市場,她是Web3.0時代的入口,即:Decentralized Web Browser,去中心化Web瀏覽器,簡稱:DWeb。

互聯網在發展之初,是通過命令行方式在Unix小型機上進行數據的訪問與交互,普通人幾乎無法使用。

1993年,美國伊利諾大學的NCSA組織,發表了第一個可以顯示圖片的瀏覽器,命名為Mosaic。Mosaic的出現,讓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瞬間大受歡迎。

一年後,Mosaic項目的核心團隊出來成立公司,94年11月公司改名為Netscape Communication Corp.,即著名的網景公司。其開發的瀏覽器產品Netscape Navigator - 網景瀏覽器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團隊把網景瀏覽器的內核命名為Mozilla,Mozilla一詞是由“Mosaic Killa”,即Mosaic瀏覽器的終結者。

網景瀏覽器大火後,後知後覺的微軟也開始意識到互聯網與瀏覽器的重要戰略意義,1995年初開始開發自己的瀏覽器。同年8月,IE 1.0面世,她也是基於Mosaic瀏覽器內核改造而來。

第一次瀏覽器大戰由此爆發,最終,微軟藉助將IE瀏覽器與Windows操作系統捆綁的絕招,將網景瀏覽器置於死地。微軟IE瀏覽器曾一度壟斷了96%的市場份額。

微軟取勝後,瀏覽器的創新與發展陷入低潮,IE瀏覽器長時間不更新,且安全漏洞頻出。2004年初,由Mozilla分出來的一支團隊推出了Firefox火狐瀏覽器。由於火狐採用開源社區模式開發,迭代速度遠超當時的壟斷者IE瀏覽器,迅速搶佔了20%多的市場份額。IE與火狐瀏覽器之戰由此開打。差不多時候,蘋果公司的Safari瀏覽器也於2003年年初推出。第二輪瀏覽器大戰爆發。

2008年,谷歌推出了Chrome瀏覽器,也加入了瀏覽器大戰,形成了:微軟IE、火狐、谷歌Chrome、蘋果Safari四巨頭的全球瀏覽器競爭格局。

到今天,根據最新統計,綜合桌面和手機平臺,Chrome已經佔據了61.75%的市場,成為第一大瀏覽器,蘋果的Safari佔了15.12%市場,FireFox、UC和Opera瀏覽器分別佔了4.92%、4.22%和3.15%。曾經的瀏覽器絕對霸主IE已經萎縮到了2.8%份額。

看准下一轮牛市的关键:Web3.0时代的技术架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之所以花如此大的篇幅介紹過去25年中的瀏覽器大戰,目的是為了說明瀏覽器作為操作系統的入口、流量的入口、應用的入口,從來就是巨頭們血拼的戰場。誰佔領了瀏覽器市場,誰就佔領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制高點,誰就能通過瀏覽器輕易的擊退競爭對手,扶持自家產品迅速壯大。

在Web3.0時代,搶佔DWeb瀏覽器入口的機會擺在了所有年輕創業者面前,必將帶來更充滿想象力的基於,同時也會引發更加血腥的大戰。如果搜索引擎,社交網站平臺,電子商務平臺是互聯網時代的入口的話,那麼瀏覽器就是入口的門衛。

在Web3.0時代,DWeb瀏覽器將成為新一代入口的門衛,而現在,門衛室裡啥人都沒有。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上篇中提到:

可以肯定的是,Web3.0將掀起一波遠超Web1.0和2.0的大浪潮,在這股浪潮中,將產生市值遠高於谷歌、Facebook、亞馬遜、騰訊、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一批新秀。

03

Dweb瀏覽器

那麼,DWeb瀏覽器究竟是什麼呢?由於尚未有這類成熟產品出現,筆者只能對未來的DWeb瀏覽器做如下憧憬:
  • 一個去中心化服務器的Web3.0瀏覽器
  • 瀏覽器即入口,用戶可無感且安全的瀏覽網站,使用Dapp
  • 所有內容經加密後,存放在去中心化存儲設備上,永不消逝
  • 通過PGP公私鑰機制,對所有內容進行加密傳輸,包括網站瀏覽
  • 在本地安全地保存BTC等主要公鏈公私鑰,方便操作錢包資產,使用各種Dapp
  • 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在分佈式網絡上搭建個人博客,自由地分享知識
  • 瀏覽器運行後並訪問某個網站後,即成為節點,瀏覽即分發
  • 支持分佈式域名系統,如namecoin,ppk或ENS
  • 通過DiD身份系統,讓信息更可信

04

技術棧

Web3.0聽上去相當美好,但是現實情況並不完美,很多相關的技術非常不成熟。

下圖筆者將Web3.0相關的技術與現在的互聯網相關技術做了對比。

1、名稱:

現在,所有的網站我們稱之為Web,應用稱之為APP。Web3.0時代,剛開始時,會稱之為DWeb或者DApp,用來和Web/App區分,但最終成熟後會把D去掉。

2、入口:

入口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瀏覽器和應用,一類是操作系統。

前者包括移動端App、移動端瀏覽器、桌面應用程序、桌面瀏覽器等。

操作系統包括桌面操作系統,如:Windows、LInux、MacOS等,移動端操作系統,如:安卓、蘋果IOS等。

互聯網在經過了25年的高速發展後,我們發現,所有入口都已經無一例外的被全球大廠霸佔了。

在Web3.0時代,入口將是DWeb瀏覽器以及數字錢包。目前,才剛剛開始。

3、傳輸協議:

現在,在網絡應用層層面,常用的傳輸協議有:http/https/ftp/smtp等。Web3.0屬於網絡應用層的革新,但仍基於現有的互聯網技術,不太會改變傳輸層以下的網絡協議。但是,Web3.0時代肯定會出現若干個新的點對點網絡協議。

目前,已經比較成熟的P2P網絡協議有:

看准下一轮牛市的关键:Web3.0时代的技术架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以上協議中,目前比較流行的有BT、libp2p和Bitcoin。其中能支持Web應用的是libp2p協議,其他更偏向於文件傳輸。

一個好的DWeb瀏覽器應該儘可能涵蓋以上主流協議,同時支持傳統的http/https協議,並能方便的訪問大量內容。如果以此為標準的話,上面所有P2P協議可能都不合格,協議層的創新與突破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Web3.0大發展時代何時到來。

4、內容存儲

現在,互聯網上幾乎所有的開放性內容都存在雲服務器上,亞馬遜、谷歌、微軟、阿里、百度等大廠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易用、可靠、價格實惠的存儲與計算服務。

雲存儲的共同特點是所有內容可以被方便的增刪改查,這增加了數據的不安全風險隱患。

除此之外,大部分存在雲服務器上的內容被服務器擋住,內容無法直接暴露在網絡中,使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搜索引擎技術在對網絡內容進行智能分析時難以展開手腳,這也是語義網一直無法得到實質性進展的原因。

以IPFS為首的一些分佈式存儲技術尋找到了突破點,通過Hash值直接訪問,並可進一步套接上語義描述metadata,從而讓網絡上的內容更智能。而這種對內容直接打上metadata標籤後的價值,將遠遠超過目前對Html/Xml等文檔打標籤的價值。

分佈式存儲是實現語義網的重要解決方案,而語義網又是Web3.0的重要特徵之一。這是分佈式存儲的最具潛力的價值所在。

附:語義網是對未來網絡的一個設想,作為3.0網絡時代的特徵之一。簡單地說,語義網是一種智能網絡,它不但能夠理解詞語和概念,而且還能夠理解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可以使交流變得更有效率和價值。

語義網的核心是:通過給萬維網上的內容 (如:HTML文檔、XML文檔、圖片、視頻等)添加能夠被計算機所理解的語義“元數據”(Meta data),從而使整個互聯網成為一個通用的信息交換媒介。

5、數據庫

做過Web或App開發的朋友都知道,一個應用,由三個模塊組成:表現層、數據層和一致性邏輯控制層,即MVC框架。

數據層包括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存儲就是上面提到的內容存儲,結構化數據存儲一般使用結構化數據庫如mysql、Oracle等實現。

與內容存儲一樣,數據庫也存在著數據內容可以被方便的增刪改查的風險。

一週前(11月28日),全球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商,亞馬遜公司在AWS大會上發佈了一個新的服務:量子賬本數據庫(QLDB)。QLDB提供了一個只能追加、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集,它保存了所有更改的安全日誌。而且,所做的更改以加密方式鏈接並可驗證。

QLDB雖然沒有采取區塊鏈技術,但在從普通數據庫走向“可信數據庫”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相比於QLDB,去中心化數據庫(Decentralized DB,簡稱DDB)則走得更遠,DDB除了需要一個類似於QLDB強大高效的時間戳作為不可篡改的證明外,還需要在分佈式網絡上實現數據一致性共識。

目前分佈式數據庫技術剛剛起步,其中GUN和基於IPFS網絡的Orbit-db是目前已經投入商用的方案。在美國,DDB技術已經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

6、一致性邏輯

所謂的一致性邏輯,就是各個客戶端需要共同執行的數據操作與通訊指令。

現有的所有Web/App應用,都把一致性邏輯寫在服務器上,而在客戶端做表現層。客戶端與服務器數據請求與反饋有各種實現方案,如Ajax、XMLHttpRequest、REST、WebSoket、Pubsub等等。

服務器上的邏輯一般會通過php/java/go/c++等語言實現。

在Web3.0時代,將沒有服務器,或者說每個節點都是服務器。因此,需要用全新的解決方案去實現現有服務器上的一致性邏輯。

這個解決方案就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其實是一種“函數即服務”(Function as a Service,簡稱FaaS)。做過區塊鏈上合約開發的朋友都知道,一個合約中會寫很多函數(或者稱為方法method),那些公用(public)的方法可以被外部單獨調用,實現某項功能。

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是一種不可篡改的Faas,而EOS的智能合約則是一種可以不斷迭代的FaaS。

智能合約是一種“無服務器(Serverless)”架構。與以太坊幾乎同時誕生的亞馬遜AWS Lombda,也是“無服務器”,但是後者的所謂Serverless 並不意味著沒有服務器,只是服務器以特定功能的第三方服務的形式存在。

Web3.0時代,我們需要的是通過智能合約實現的真正的Serverless,而不是亞馬遜雲的中心化Serverless。

7、支付

互聯網在很長的發展時期內,一直充當信息的高速傳輸工具,1998年Paypal成立,解決了網上支付問題,使得電子商務、在線消費成為了可能。

十年後的2008年比特幣的誕生,解決了在沒有第三方銀行或者支付機構作為信用擔保的情況下的支付問題。

毋庸置疑,在Web3.0時代,在點對點網絡上,基於區塊鏈的支付手段是唯一的選擇。無論是比特幣,還是Ripple、Ethereum,都是支付方式。

支付,是區塊鏈的最重要的功能,也是迄今為止區塊鏈最接地氣、最受歡迎的功能。

8、用戶管理

前面提到,現在的用戶管理是“用戶名-密碼”方式,在Web3.0時代,將以“公鑰/私鑰”管理並驗證用戶身份。

但這種模式也並非絕對,為了便於用戶使用,往往會將公私鑰體系與“用戶名-密碼”模式相結合。

IPFS原力區開發的DWeb瀏覽器ForceNet以及美國最大的DWeb瀏覽器公司的Blockstack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ID+密碼+公私鑰”的雙重保護機制。

這種用戶身份管理與驗證機制一方面保障了數據安全,另一方面也兼顧了用戶體驗,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上面提到的Web3.0時代最大的痛點。

但是,僅僅解決了公私鑰安全與用戶體驗的矛盾是遠遠不夠的,用戶管理系統中還需要與DID管理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信身份,才能防止Web3.0時代由於信息過度自由而導致的內容氾濫危機。

9、域名系統

無論是IP地址還是Hash地址,都是非常難以記憶的。為此,才有了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DNS),DNS是萬維網上作為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個分佈式數據庫,能夠使用戶更方便的訪問互聯網,而不用去記住IP數串。例如我們可以在瀏覽器中輸入 baidu.com,而不需要輸入:220.181.57.216,儘管兩者都能夠打開百度首頁,但前者明顯更便於記憶與傳播。baidu.com就是DNS給我們帶來的方便記憶的東西。

但是,現在的DNS已經被高度的中心化控制,於是產生了去中心化的域名系統(Decentralized Domain Name System,DDNS)。

最著名的DDNS系統就是Namecoin,任何人都可以花很少錢註冊一個以.bit結尾的域名,非常方便。這套域名系統運行在Namecoin區塊鏈上,沒有任何人能夠對其進行干涉。

同樣的DDNS還有EmerCoin的.coin域名,以太坊的.eth域名等等。

05

技術成熟度

Web3.0是以上八項技術棧的綜合體,缺一不可。目前,此八項技術的發展階段和成熟度不盡相同。

下表是筆者對以上技術的成熟度做了調查後,做的一個評分:

看准下一轮牛市的关键:Web3.0时代的技术架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不難看出,除了區塊鏈支付和去中心化域名系統外,其他技術都還相當不成熟。這也是筆者在上篇中提到的:

區塊鏈不是Web3.0的開始,更不是Web3.0的終點,區塊鏈是開啟Web3.0大門的金鑰匙。理解區塊鏈理念的人會更懂Web3.0,也會在即將到來的Web3.0大潮中獲取最大的紅利。

06

尾聲

今天是2018年12月5日,五年前的今天,201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比特幣是特殊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流通使用。

那天比特幣的最高價是$1141,五年後的今天,價格穩定在$3900。在這五年中,最低$162,最高達到$19980。

如果說2009年到2015年中,是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時代;2015年中到今天則是以太坊等區塊鏈的時代;而下個週期必定是Web3.0的時代,下一輪牛市也許是Web3.0中某項技術的突破帶來的,也許是某項殺手級應用帶來的。

因此,當我們明白了區塊鏈的侷限性後,就不會因為遲遲等不到區塊鏈應用落地而失望;

當我們看清了Web3.0的趨勢後,就不會因為區塊鏈行業暫時的寒冬而迷茫;

當我們看到了如此多的技術有待發展後,就會把關注的重心從區塊鏈轉向更多的技術領域;

當我們瞭解了過去互聯網發展的波瀾歷史,就會理解為什麼Web3.0的大門才剛剛開啟,精彩值得期待並擁抱。

當我們充滿信心的展望未來併為之奮鬥的時候,未來也必將提前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