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買的饅頭為什麼有的那麼有嚼勁?

品讀小屋


米跟面很相似,一碗米加十碗水出來是粥,加兩碗水出來是軟硬適中的米飯。面也一樣,多給點兒攪成麵糊可以烙糊塌子,可以蒸發糕。

饅頭的嚼勁一部分因素就來自用水量,比如正常的配比大致是500克麵粉加250克水,往北方走,水量可能縮減到220克甚至200克,就是面成團後很乾,能明顯看出搓揉時產生的摺痕。

用機器壓麵糰可以省體力,快速提高麵糰進度,同時把發酵產生的氣泡壓出來,成品不僅有嚼勁外表也更光滑。即使家用也可以選普通的小型壓面機,把發好的麵糰多過幾遍。反覆壓的時候再撒點麵粉,就像正常手揉生坯時揣面的效果一樣。

有嚼勁的饅頭看起來挺立,能看到饅頭底部由於團圓產生的縫隙,掂起來有分量。但口感偏好不同的人們不一定能適應這種嚼勁,他們可能會一邊吃一邊把底部能搓得掉渣的部分棄食。


指尖小調


饅頭店的饃比家裡的饃吃起來有嚼頭,不外乎下面三點:

一,食品機械的工作,增加了面的韌性。往和麵機裡倒入一袋(或半袋)麵粉,再放入一定量預留的酵頭,合上開門,邊攪拌邊加入溫水,經過和麵機攪拌,由絮狀,漸漸變成麵糰,最少得15分鐘左右;在發好的麵糰裡,根據面發的情況加入適量鹼水,又得在和麵機裡攬拌,這一步最關鍵,必須充分保證能將所兌得鹼攪拌均勻,以防上蒸熟的“花臉”,不得少於20分鐘;做坯時,將兌好鹼的面,取一定量在揉麵機上,調節左右旋紐,由厚到薄,來回壓制,得十次,約5分鐘左右。以上三步機械操作已達40多分鐘,面有了韌勁,熟饃自然就有了嚼勁。



二,兌鹼、揉麵都加入了乾麵粉。發好的面在兌鹼時都是加入乾麵粉的。我一般是40斤麵糰冬季至少加入5斤乾麵粉,夏季10斤以上,其他季節酌減,邊攬邊加溫水,以面不沾手為好;揉麵時,邊壓制邊撒乾麵粉。這些乾麵粉實質起到“骨架”作用,能保證醒坯不“散架”,為熟饃有嚼勁埋下“伏筆”。


三,饅頭店發麵都是硬麵。發面時,一袋麵粉,約加水15斤以上,攪好的麵糰基本上是硬團 (冬季要軟一點),不然經發酵就要加入多量的乾麵粉,嚴重的話會是“活面”又變成“死麵”。面發好後兌鹼再幹麵粉,與水融合,以順利在揉麵機壓制為好。


為生活而提神


現在饅頭店基本都是用饅頭機做饅頭,面如果太軟會粘輥,饅頭坯子表面也不會光潔,所以在和麵過程中另外加入一些乾麵粉,類似嗆面,饅頭機出球時又會在外表附著上些補面,這樣就使成品要比家裡製作的更白和筋道,說放了添加劑的人去饅頭店學學吧,別道聽途說的胡說八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