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必須要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嗎?你怎麼看?

柳侍墨


生活包羅萬象五花八門,而且確實是一切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成了一個公理性質的論斷,但高於生活這一提法私以為值得商榷,而所謂的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更是有故弄玄虛的嫌疑,貌似有理但卻似是而非。

這種樸素的論調其實是對傳統藝術特別是現實主義創作的一種經驗性總結。在藝術思潮和藝術創作日新月異的當下,深入生活這一論調越來越難以邏輯自洽而自圓其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藝術作品更是藝術家內心小宇宙爆發的自然呈現的結果,是藝術家自身生活經驗而非所謂的深入生活之後的他者群體性生活經驗的提煉和概括,否則無法解釋某些自閉症患者創作出來的天才般的藝術作品。


而完全囿於這種說法而並非藝術之大幸,甚至挾持了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在歷史上來看,印證這種說法絕對正確屬性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陸游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恭行”、楊萬里所稱“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徵行自有詩”等大意都是如此;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說的“我從來沒有見過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沒有什麼興趣去畫她們。”

但客觀而言,新古典主義的學院派畫家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並非是深入生活後才創作出來的,更多地只是在前人留下來的遺產中臨摹並再創作的產物,很難看出深入生活的痕跡。而後的超現實主義流派中比如達利的作品,與其說是深入生活的產物,不如說更是直接學習消化當時最新科學成果後的一種藝術表達,前期更多的是關注夢境,而後期更多的是受相對論、量子論、核物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科學理論的影響,甚至可以看成是對這種科學理論的藝術性圖解。

達利《核子十字架》

達利《半乳糖苷核酸——向克里克和沃森致敬》

好的藝術家必須對某種公認的理論保持一種警惕性的懷疑態度,而非受制於這種正確的不容反駁的理論的脅迫。退一步說,所謂的深入生活到底是什麼很難準確定義?充其量深入生活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超越日常生活的重複性、實用性、功利性特點而進行的個性化的哲理思考才是關鍵的重點,出乎其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而非自以為是的高於生活,才是藝術家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的應持有的立場和觀點。


吃素的穿山甲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眾所周知,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

通俗點說,藝術家們的創作,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

比如畫家創作,素材都是取材於自己身邊的生活,經過畫家的加工,提煉精髓,創作經典作品。

一比如浪漫主義先驅畫家,籍裡柯創作的《梅杜薩之筏》,取材於美杜莎遠洋船觸礁事件

畫家決定把這悲劇搬上畫布

畫面採用了金字塔構圖,畫家把驚濤駭浪中,絕望的倖存者拼死呼救的苦難,表現的淋漓盡致

畫家為了把這一悲劇的苦難和絕望表現得很真實,做了許多功課

他到存屍所研究屍體,造就了一個同樣的木筏,他甚至仔細觀察了處於絕望苦難情況下,人類的種種表情,還去精神病院畫病人,同醫生交朋友。一年半他終於完成了這副七米的畫作

《梅杜薩之筏》之所以是經典畫作,因為畫家在創作的背後,深入生活,背後的功課做得特別細緻,精益求精

二巴洛克藝術的代表畫家,魯本斯,是一位宮廷畫家

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巴洛克繪畫風格,巴洛克繪畫,主要迎合宮廷,教會,貴族的審美情趣

而魯本斯的作品,是完全適宜宮廷生活的富麗堂皇,歌頌帝王權貴的勢力

他的筆下,全是絢麗的色彩,身強力壯,精力旺盛,豐滿圓潤的形象,是宮廷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魯本斯畫作《美惠三女神》

為什麼畫家魯本斯把富麗堂皇,雍容華貴的宮廷貴族生活描繪得淋漓盡致?

因為他年少時,在一個伯爵家做貴族隨從,有機會接受正規的貴族教育,熟悉上流社會的禮儀,精通各種語言,在各種上流社會活動中都能表現自如

二十三歲時,他被受聘於宮廷畫家,由於長期過著王子般豪華的貴族生活,所以他的畫作全是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氛圍,筆下的圓潤豐滿的形象也是貴族的形象

三勃魯蓋爾是16世紀最偉大的尼德蘭畫家

他是專畫農民題材的天才

他的下圖畫作《農民的婚禮》,畫中的農民形象很樸拙,手法簡練,色彩樸實無華,由於畫家是農民題材的畫家,所以他的畫不像宮廷畫家的畫作那般雍容華貴,富麗堂皇

畫家之所以把農民生活題材表現得很真實,淋漓盡致

因為他經常到鄉間訪問農民,趕集湊熱鬧,有時帶上禮物去參加農民婚禮,細心觀察,深入體驗農村生活,這幅《農民的婚禮》是農村婚宴的真實寫照

四總結

綜上所述,藝術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

通俗點說,藝術家們的創作,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環境,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

每一個畫家在創作一幅經典之作前,都是深入觀察生活,深入體驗生活,不停累積經驗,累積素材,然後經過畫家的構思,加工,提煉,組織而成一幅經典的畫作

如果不深入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那麼你創作出來的畫作,難免缺乏一些真實感,讓觀眾信服的感覺,難免會顯得空洞

回答完畢,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方面的疑問,歡迎私信我

歡迎粉絲們,路過的頭條朋友們在下方留言討論


藝術狂人2


藝術家必須要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國有句俗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形象說明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藝術的真實歷來遵循生活的真實,生活的真實,只有走出去親身體驗才能捕捉得到。

齊白石·大利

因為每個人深入生活後,他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感悟都不同,如果他能依靠個人獨特視角和技巧形式,再將這些抽象思維轉化成具象的藝術形式,那麼就是獨一無二的創作,是帶有個人情感和溫度的藝術品。

庫爾貝《沐浴》

作為藝術家,不去觀察、參與和體驗生活,不去發掘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細節,依靠個人想象是難以創作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即使技巧層面很精到,創作出的作品也是沒有靈魂的空洞之像,對觀者來說,看到此類作品,就激發不起對藝術審美的再創造。

庫爾貝《畫室》

歷史上那些成功的藝術家,在創作之前,都是先確立一個主題,然後走進生活尋找素材和靈感,跟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多次接觸後,才回到工作室,總結和歸納這個時代人們特有的審美共性,再加入自己的獨特個性,最後再開始創作。

齊白石·豇豆螳螂

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因為沒有脫離生活的真實,是有血有肉的,即使藝術家在創作技巧上有所欠缺,但作品在情感和意蘊上是真實的,總能引起有相同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的觀者的感動於共鳴。

庫爾貝《篩麥婦》

像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庫爾貝(1819年——1877年),為了刻畫出真實而飽滿的人物形象,經常深入農民和工人家裡,甚至跟他們一起幹活,一起生活,他才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些群體的特點,之後在畫畫中,他的作品就會接上地氣。

齊白石·螃蟹

我國20世紀繪畫大師齊白石(1864年——1957年)也如此,齊白石出生在湖南農家,對農家的瓜果蔬菜,以及魚蝦蟹等東西非常熟悉,他自小就喜歡觀察這些動植物的形態,早已在心中把它們瞭如指掌,因此,當他50多歲真正開始畫畫時,他畫出的瓜果蔬菜和魚蝦蟹就能抓住神韻,才會散發出樸實、自然、生動、活潑的趣味。


鴻鵠迎罡






初全峰


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家必須腳踏實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感悟生活,提煉生活,才能創作出鮮活感人的藝術作品。這是被所有藝術領域充分驗證了的事實。



在繪畫領域當然也是這樣。無論是寫實主義、印象主義,還是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哪種畫派,無論是寫意,還是寫實,都需要在生活中去尋找發現藝術的元素,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達芬奇能創作出《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在他觀察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微笑經過提煉加工而成。庫爾貝創作出《採石工》、《篩麥婦》是因為他親自來到採石場感受採石工的艱辛勞動,他到農村體驗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種糧打糧的不易。高更創作出《我們從哪裡來》,是因為他在塔希裡島這個原始土著部落生活的感悟。畢加索創作出《格爾尼卡》是因為他親歷了那場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破壞和傷痛。



羅中立因為在回鄉途中遇到一位農民老鄉,在跟老鄉多次接觸攀談後,他創作出了《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是他在西藏和藏族牧民同吃同住後激發的創作靈感。



即便是安格爾的《泉》這樣一幅人體油畫,也是畫家歷經十二年參照生活中的各種表情神態反覆琢磨提煉才得以完成。

可以這麼說,有生活的或經過深入生活的藝術作品才有生命力。反之,沒有生活的藝術作品是空虛空洞、蒼白無力的,是經不起人們和時間的檢驗的。


誰憐一燈影


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家必須腳踏實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感悟生活,提煉生活,才能創作出鮮活感人的藝術作品。這是被所有藝術領域充分驗證了的事實。

在繪畫領域當然也是這樣。無論是寫實主義、印象主義,還是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哪種畫派,無論是寫意,還是寫實,都需要在生活中去尋找發現藝術的元素,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達芬奇能創作出《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在他觀察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微笑經過提煉加工而成。庫爾貝創作出《採石工》、《篩麥婦》是因為他親自來到採石場感受採石工的艱辛勞動,他到農村體驗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種糧打糧的不易。高更創作出《我們從哪裡來》,是因為他在塔希裡島這個原始土著部落生活的感悟。畢加索創作出《格爾尼卡》是因為他親歷了那場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破壞和傷痛。

羅中立因為在回鄉途中遇到一位農民老鄉,在跟老鄉多次接觸攀談後,他創作出了《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是他在西藏和藏族牧民同吃同住後激發的創作靈感。

即便是安格爾的《泉》這樣一幅人體油畫,也是畫家歷經十二年參照生活中的各種表情神態反覆琢磨提煉才得以完成。

可以這麼說,有生活的或經過深入生活的藝術作品才有生命力。反之,沒有生活的藝術作品是空虛空洞、蒼白無力的,是經不起人們和時間的檢驗的。


胡凡68


作為藝術家或者攝影創作者,必須深入生活,才能拍出有“力度”的照片,如論是新聞攝影,風光攝影都要深入生活,才能挖掘其要表達的內涵。前幾年隨一家企業到雲南緬甸邊界建造希望小學,可哪年去的時候,從飛機上空看下去,己經都是嶄新的樓房了,小學生們都穿上的校服,再也看不到哪年的“大眼睛女孩”破舊的校舍了,深感一路一帶後祖國發展了真快。傳二張哪年拍的小學生們。




影子雅覺文化


藝術家必須要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嗎?你怎麼看?

有一句話,叫做“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我覺得這句話可以完整詮釋出,“藝術家為什麼一定要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的原因。

脫離了生活的藝術作品是空洞的,也是無趣的。

沒法引起觀眾和讀者的共鳴。


以攝影藝術舉例。

解海龍老師,是我最佩服的中國攝影家之一。

不是因為他拿獎,更不是因為他名字後面的那一系列官方後綴,而是因為——他用鏡頭,改變了很多孩子的命運。

下面這幅攝影作品,大家應該很熟悉。

鏡頭中的這個女孩叫“蘇明娟”,她原本只是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裡的一個貧苦小孩。

而她現在是一名銀行白領。

是這張照片,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如果你以為,解海龍老師只拍了蘇明娟一個,那你就錯了。

解海龍老師用鏡頭記錄下了很多貧困孩子的成長曆程。

我說的是“用鏡頭記錄貧困孩子們的成長曆程”——而不是隻拍一張就終止。

這麼說吧,為人父母的,怎麼給自己家的孩子“記錄成長”,解海龍老師,就怎麼給這些貧困的孩子們“記錄成長”。

區別就是,您守著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幸福的小家庭裡,可以每天拍N張;

解海龍老師,要扛著設備,長途跋涉很久,才能給這些孩子們拍一張。

你可以說他拍攝同一個孩子的密集度不如你高,但是他為了拍攝所下的辛苦,你一定比不了。

貧困山區不比逛公園,其中的艱難險阻,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們是想象不出來的。

我在大野地裡拍片的時候,近距離遇到過蛇(據說是有毒的),被雷陣雨澆透心涼過,眼瞅著閃電從我眼前劈過去,陷在沒過膝蓋的雪地裡連滾帶爬過。

我相信我遇到過的這些困難,對於解海龍老師來說,連九牛一毛都不算。

實話實說,對於解海龍老師,我是真心佩服的。

用“偉大”兩個詞形容他,都不為過。

像他這樣,深入到貧困地區,用鏡頭記錄歷史的攝影藝術家,還有很多。

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柳侍墨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不代表沒看過豬🐷長什麼樣子”,只要你有雙善於觀察的眼睛以及勤于思考想象的大腦,就可以清晰的認識世界,藝術更是如此,“觀察、思考、想象”缺一不可,那麼藝術家是否必須要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嗎?這個問題兩個字可以概括“未必”,


要記住一點永恆不變的事實,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已經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甚至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前,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常說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並不是說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一定要去深入體驗生活,而是藝術題材從生活中獲取,藝術作品的主題寓意生活現象,


對西方藝術史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吧,甚至往前一點的中世紀時期,那時候的藝術題材都是以宗教神話人物為主,試問一下,有哪個藝術家真正見識過宗教神話人物,和宗教神話人物接觸過、生活過?應該沒有吧,即使有的話,應該只是在夢裡,

親,要明白一點“藝術創作是可以想象虛構的”,用比擬修飾的表現手法,

“歐洲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的畫作《雅典學院》足夠包含了七種內容,涉及到“幾何、哲學、法律、科學、音樂……”,拉斐爾還有很多宗教的聖母畫像,這些很大一部分都和生活無關,拉斐爾也沒去深入體會生活,神是靠想象出來的,

西方近代“立體主義”藝術大師畢加索在小時候的繪畫技法就可以和拉斐爾媲美了,小時候的畢加索能有多少

生活閱歷嗎?根本沒有,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只能概括性的說“這是藝術天賦”,西方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庫爾貝也說了“世界上沒有天使,我也不知道天使長什麼樣”,即便如此,依然有人畫出了美輪美奐的天使維納斯,總而言之,想象力才是藝術創作的“槓桿”,生活只是一種“添加劑”,而且深入生活的藝術家數以萬計,其作品如何呢?“只要你站在窗外就可以看到橋上看風景的人”,這就是藝術認知、藝術高度,


詩夜城主


今天的問題是:“藝術家必須要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嗎?”

假如是個填空題,我會毫不遲疑的填上:(是!)

因為生活是所有藝術創作的源泉,沒有了生活的感受,有感而發的創作原動力從哪裡來呢?沒有了生活的原型,藝術家創作中的形象從哪裡來?不僅僅是藝術家需要深入生活,科學家同樣離不開生活,不是嗎?

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給的,只是我們沒有深入的追根溯源的去回想那一切。追溯歷史,人類的每一次發展進步,都是生活給的,從古至今,概莫能外。原始人,在與自然的抗爭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從打獵工具的發明,到食物的獲取、再到剩餘食物的儲藏,備荒等等,一步步的遠離了原始狀態,智慧不斷升級。漸漸地萌生了想記住什麼,記錄點什麼,以便留給下一代。從最早的居住之地巖洞開始,有了火種,有了遮體的皮草,也有了塗塗抹塗地衝動,因此留下了“巖畫”、留下了石刻,還有了符號,發現了什麼石頭,比另一種石頭更硬,還發現了亂石中還藏著那麼多美麗……

鑽石是美麗的、玉石是可以打磨出美麗的……於是乎,吃飽穿暖後的古人,有了隨身佩戴的飾品,從骨頭、貝殼,到石器掛鏈。

古人開始懂得用“美”裝飾世界……這條路一走就是千萬年……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沿著古人開創的道路在走,只是我們升級了,不僅用腿丈量世界,還可以快速的“奔跑”,甚至“飛翔”……人類還飛出了地球去探索太空和宇宙。

如果沒有生活的原動力,沒有生活中的那些苦難和磨礪,沒有那嚮往更美好的憧憬,明天的美好會自己跑來嗎?藝術家的成長是天賦+努力的結果,是生活造就了他,而不是生而知之的神!假如成名了,名利雙收了,自認有了資本,就夜郎自大的看不起“生活”,那無疑是自己終結了自己的藝術之路,沒有了新的生活源泉的滋養,藝術思維終將枯竭殆盡,一個藝術家拋棄了生活,就等於失去了明天,沒有了明天的藝術家。還能稱得起是“藝術家”嗎?。

齊白石先生的作品至今受到無數人的讚譽,不是因為拍賣行給出了天價,而是他所有的作品從來都沒有離開過現實生活,無論是人物,還是花鳥魚蟲都透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它們是價格昂貴,難得擁有的藝術作品,更是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歷史上但凡著名的藝術家,一生都非常重視生活體驗,從不忘本。他們深知體驗生活對他們意味著什麼,因而從不放棄任何一次貼近生活,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辛苦是肯定的,但苦後之甜也是不可多得的。遺憾的是,對於今天的一些專業藝術家來說,體驗生活就是“下鄉”,“下鄉”是什麼呢?他們覺得就是“鄉下”!城裡的舒適和方便,養懶了我們的藝術家,因此,我們很難再看到歷史上的那些傑作。而今的許多“藝術品”都是“方便”的產物,茶餘飯後的“消遣”之作。社會發展了,時代前進了,各式各樣的“奇葩”見多了,大眾也能接受那些“不倫不類”的表演了,有人錢多,願意花錢糟蹋紙張和顏色你管得著嗎?他閒的沒事做,不造出點什麼怕有人質疑他們的薪水太高,所以他們想方設法造出點動靜,有人關注更好沒人關注就拉人贊助。法律都不管,你又不是國際警察,你管得著嗎?鹹吃蘿蔔淡操心❤。

寫了、畫了、造了,扔了,圖個痛快,憋出嚴重的病來也是麻煩,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若想養眼,看看歷史上的那些真正的藝術家的作品,不用跟風的去搜什麼當代的“奇葩”!讓他們自生自滅吧,不是有個熱詞說,不作就不會死嗎?生活呢,是美好的,但要用慧眼去看。您說,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