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地2.5平方公里東方麥加城,如何抵擋蒙古大軍20年?

吳冠秀


重慶合川釣魚城,在宋朝末年,以一城之力抵禦蒙古大軍36年,將南宋的滅亡推遲了20多年。蒙古大汗蒙哥戰死,導致蒙古各路遠征大軍返回草原,爭奪汗位,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走向。故而被稱為“上帝折鞭處”,又稱“東方麥加城”。

一、地利的優勢讓釣魚城被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久攻不下

釣魚城位於嘉陵江、渠江、涪江匯流之處,三面環水,壁壘懸江,有數丈高石牆,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塞。城中有幾十口井,有碼頭和水路出江,並布有戰船。

這個城不比一般城池。雖然不大,但固若金湯。普通的城池都是一道城牆,在平地上建起來,而釣魚城完全和釣魚山融在一起,蒙古騎兵的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即使殺傷力再強的蒙古士兵也必須從下往上攻。即便攻下了一個關卡,後面還有99道關卡等著你。面對傷亡如此之大的戰鬥,蒙古人還是第一次碰到吧。

給蒙軍造成困擾的還不僅僅是山體,三面環水釣魚城只留了東側可以為蒙古人陸路進攻。而東面也有山體阻隔,留給對方的只有北側和南側的兩個咽喉。釣魚城在東側見有兩個一字城牆,成了蒙古人進攻的主要方向。但這個地方實在是太狹窄了,根本容不下大量的軍隊展開軍事行動。蒙古軍隊也曾經攻下外城城頭,當宋軍退守山頂內城的時候,蒙古人又變得無計可施。

本來就不善水戰的蒙古人,從水路進攻的效果就會更差。北面、西面、南面城牆都是依水而建,大船靠近城牆,就會遭到城投防禦的猛烈攻擊。

二、宋軍防守釣魚城不是死守,而是活守。

釣魚城的西側是一個半島,可供軍民屯田耕種。嘉陵江上有兩個水軍碼頭,可供城內提供水產食物。即使沒有外援,釣魚城內的糧草水源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守城將軍王堅在帶領軍民防禦的同時,實行的是攻守兼備的策略。蒙古軍隊進攻的時候,我嚴防死守,蒙古軍隊沒有進攻的時候,宋軍的水師可以借水路不時的騷擾對手的後方。蒙古軍隊從來沒有碰到過這麼窩囊的打法,水軍打不過,陸軍進不去,好不容易攻到城下了一批人,路太窄,大型攻城武器到不了幾件,展開攻城了,小兵團作戰很容易被消滅,正想喘口氣商量一下下面怎麼打,自己的後方又遭襲擊。

三、釣魚城不是一個城在戰鬥

合川地區都是山路,防守起來容易,進攻起來難。同時抗擊蒙古軍的還有云頂城、得漢城、白帝城、運山城等,這是個星羅棋佈的防禦體系。敵軍攻打釣魚城時,如果攻不下,想要先困住城,越過這座城去打下個城很難。這些依山臨水而建的城池,是不是都有軍隊互相支援,相互相應。蒙古軍隊的打法,一般是集中優勢兵力,依據破城,然後攻擊先一個目標。同時攻打這些城池的難度可想而知。

四、城內軍民同仇敵愾是有原因的

自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開始,對外擴展從來沒有停止過。但這個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是以戰養戰,主要的需求靠搶來解決。糧食是搶的,女人是搶的。每攻下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屠城,然後把糧食、物資和女人帶上去攻打先一個目標。蒙古大軍西征的路上不知道有多少冤魂在遊蕩,西夏亡國的時候,党項人幾乎被屠殺殆盡。正是這臭名昭著的行為,導致釣魚城軍民早就放棄了投降的幻想,能守多久就能活多久。

五、小小釣魚城對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

蒙古大汗蒙哥帶領大軍攻擊釣魚城,戰鬥中被飛石所傷,之後不治身亡。但蒙古這個民族有個特點,大汗的汗位最早是推舉出來的,每到上一任大汗去世時,內部就出現因爭奪汗位的政治動盪。蒙哥的去世,直接導致了正在攻打鄂州的忽必烈緊急撤軍,返回草原爭奪汗位。從雲南經廣西北上攻打宋朝的兀良合臺大軍已經攻到潭州(長沙)城下,也不得不迅速渡江北上,返回草原。本來明明就是要滅亡南宋的節奏,連南宋朝廷都沒有想到,蒙古人會突然撤離。宋朝國祚延續了20多年。

蒙哥的弟弟旭烈兀當時也在率軍西征的過程中,眼看已經攻入了埃及,下一步就是非洲,偏偏這時蒙哥死了。旭烈兀不得不留下部分軍隊繼續進攻埃及,率領大部分軍隊趕回蒙古草原。而留下的這支蒙古軍隊由於力量有限,被埃及打敗,非洲避免了“上帝之鞭”的蹂躪。同時歐洲各國也有幸避免戰禍,得以生存。

忽必烈繼位後,實行了和蒙哥不同的方式,他開始重用漢人,推動漢化,研究漢學,推崇儒道,改變了蒙古人濫殺無辜的習慣。崖山之戰後,南宋徹底滅亡,1279年,在得到元朝政府承諾不殺城中一人的條件後,宋軍開城投降,守城將士32人拔劍自刎,留下千古忠魂。


牧漁子


佔地不大的東方麥加城又被稱為上帝折鞭之處,原本蒙古氣勢洶洶的橫掃歐亞大陸,可是在南宋卻吃在這個坎上,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使蒙古最高統治者喪命於此。

釣魚城位於今天重慶釣魚山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座城市曾是南宋西南統帥餘階命人修建的,旨在建立西南防禦體系,他算是最成功的抗蒙將領,扼守著南宋的北大門,使蒙古不敢踏入大散關與淮水一線。

蒙古帝國皇帝窩闊臺是個野心勃勃的君王,試圖想複製成吉思汗功業,旨在一統中原,剛滅完金國後,窩闊臺認為時機成熟,以南宋北伐守河洛為由,召開庫裡臺大會立馬攻擊宋朝,分三路全面入侵。對宋用兵同時又對歐洲用兵,征服欽察與俄羅斯諸國,可對歐洲用兵順利,一路打到匈牙利,準備乘勝直取西歐。結果西征軍雖然很順利,可攻宋的東路軍卻常常吃閉門羹,一度拿下,又一度被宋朝收回,由於江南地形不適合騎兵發揮和氣候問題 ,蒙古軍嘗不到便宜,最終在攻打襄陽時,太子闊出戰死,告一段落。

經過此戰後,蒙古全面侵宋宣告失敗,餘階為了防止悲劇再度發生,於是就修了龐大的山城防禦體系,阻遏蒙軍南下,他們沿著嘉陵江修了很長的防線,釣魚城就是其中之一,在合州治下,它是冉氏兄弟修建的,一向愛騙吃騙喝的冉璡﹑冉璞一到關鍵時刻發揮了主要作用。他們依山修城,防禦堅固,城裡可以種田,還有水源,在這樣自給自足的前提下,這座城是敵人耗不起的,直到1258年終於等到這些成果起作用的時候了。

蒙古政權由窩闊臺家轉移到拖雷家手裡,拖雷長子蒙哥繼承大蒙古國皇帝位,他也是一位不甘平庸的人物,繼位不到四五年就開始操刀對南宋發動戰爭。別小看他,蒙哥相對忽必烈而言,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手腕很強硬,對窩闊臺家分散打壓,同時又將西方其他諸王收攏掌心,致使蒙古帝國統一在他腳下,那時帝國已達到極限,擁有歐亞大陸。蒙哥汗為了穩固拖雷家成果,命二弟忽必烈主治中原,三弟旭烈兀主鎮波斯,阿里不哥輔佐他。在戰功方面,蒙哥汗更是了不起,年輕時就在戰爭中經常歷練,攻打金國,西征歐洲時親手消滅欽察,活捉八赤蠻,他這次南征南宋也是有資本的,所以沒必要擔心無功而返。

御駕親征動機是由於二弟忽必烈在中原威望越來越高,作為大哥蒙哥自然不甘落後,他想證明自己才是中原之主,於是就著手滅宋了。蒙哥和伯父窩闊臺一樣,西路軍由旭烈兀統領,目的由阿姆河打到埃及邊緣,在西路進軍順利同時,而自己則親率大軍三路伐宋。

這一次和上次一樣,等他們到來時,南宋西南防禦體系已很完善,蒙哥汗由漠北而下到六盤山繼續南下進入四川。開始時相當順利,攻城無數,為了不納下一個城壘,蒙哥汗大軍繼續南下,準備來個南北包抄會師長沙,南路由兀良合臺以從安南北上進入湘潭,蒙哥汗為了實現一個不納,於是就開始圍攻釣魚城。由於地形崎嶇,先鋒無法跟進,開始挖地洞,可大都是石頭,根本就不成形,蒙哥汗沒辦法,只得下勸降書,可守將王堅哪能看下去。他是主要抗戰派,而且深通謀略,正好利用優勢拖垮蒙軍。

這時南方的氣候不穩定了,出現了溼熱的雨季,一向習慣北方的蒙古軍哪能受得了,蒙哥汗為了滿足虛榮心,執意不退兵,這導致蒙軍紛紛染疾,瘟疫四起,戰鬥力下降。在西路軍步入艱難同時,中路和東路也受阻,南路同樣是,這可把急於求成蒙哥汗氣壞了,恰恰印證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就在蒙古軍舉步維艱的同時,宋軍給他們扔面魚餅,意思就是他們物資充足,這可把蒙哥氣壞了,不得不登纜車觀望戰事,可這一觀,要了蒙哥汗的命,蒙古帝國皇帝就此命殞於釣魚城。

由於蒙古大汗突然駕崩於釣魚城,本來可以攻下埃及的西征軍也停滯了。原因是蒙古有個傳統,大汗一死,各諸王停下一切手頭活,必須回去奔喪參加大汗葬禮。旭烈兀在敘利亞留有一萬多駐守,籌劃西征埃及,他自個率主力東還,一面參加葬禮,另一面是覬覦帝位。在敘利亞的一萬哪能抵得住埃及木馬魯克的進攻,埃及這時也抓到時機,集結北非和殘餘十萬攻打蒙古湊數的兩萬,可由於實力懸殊,蒙古戰鬥頑強,差點殘勝,由於對方善於計謀,中了包圍圈,阿音扎魯特戰役後,蒙古正式停止了西征。所以不得不感謝釣魚城,要不是它將蒙古皇帝拖死,說不定西方早就被佔領,所以釣魚城被稱為上帝折鞭之處不足為過,它之所以被稱為東方麥加原因是它拯救了阿拉伯世界。

經過釣魚城一戰後,蒙古軍不敢再踏入半步,在之後的二十年時間裡,釣魚城仍以原有方式固守,達到自給自足的同時,又加強了城堡防禦,拒絕與外界聯繫。直到蒙古滅完南宋,它都沒有投降,忽必烈摒棄了屠城命令,最後規勸,才徹底投降。








龍文說史


氣候,地利,以及釣魚城的絕不投降的氣勢(人和),具體自己百度……


左戍長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當然也要靠麥加全體人民的堅定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