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銅川李行安發佈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我的家,在銅川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人在一個地方住久了就不願搬離。究其原因,有傳統的因素,安土重遷,不願挪窩;也有地域的原因,此地安定,富庶等。尤其是陝西人,故土觀念重。

我祖籍西安,銅川市生,銅川長,算是銅川人吧。也許是性格的原因,也許是觀念問題,我除了上大學的那幾年離開過銅川,旅遊時離開過銅川,基本上就沒有離開過它。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我1969年出生,在川口建材廠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儘管那時的建材廠汙染還是比較嚴重的,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有一條漆水河就夠了玩兩季的了。(說起漆水河,你可不要以為,它的水是黑的。它的名字來源於源頭雷家溝有許多漆樹)夏天我們在漆水河中游泳,撲蝴蝶,捉蜻蜓;冬天在冰封的河面上滑冰,嬉戲。在春秋季節(也包括夏冬季),男孩子可以打彈球,滾鐵環,打猴(陀螺),打三角(用煙盒或書疊的),玩鏈子槍,鬥雞,騎驢;女孩子可以抓石子兒,跳皮筋,砸沙包,踢毽子,跑城等等。那時最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就是看露天電影了:《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閃閃的紅星》《紅色娘子軍》《秘密圖紙》等等。即便放映時,天下起了雨,也沒有人願意離開。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1983年,我家從川口搬到了王家河,房子也由平房變成了樓房,自己及家人當然是欣喜了一陣子:以後再也不用擔心雨天房子漏雨了。可是沒有多久,當興奮消散之後,我又開始懷念那個叫“後院”的地方了。儘管那裡是個大雜院,有些髒,有些亂,但那裡卻是我們捉迷藏的好地方,那裡有快樂的童年回憶。不像現在的樓房,你就沒有藏身之地。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在王家河住了好多年,最初的那幾年,根本就找不到家的感覺。爸爸還是爸爸,媽媽還是媽媽,姐姐妹妹還是姐姐妹妹,是哪不一樣呢?原來是房子不一樣了,是地方不一樣了,是鄰居不一樣了。這可能就叫“戀舊”吧。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當然了,在王家河住久了,你也會慢慢喜歡上它的。同樣澄澈的王家河河水,同樣是夏天游泳,冬天滑冰;同樣是打彈球,滾鐵環,打三角,玩鏈子槍,抓石子兒,跳皮筋,砸沙包,踢毽子……兒時的夥伴從少年變成了青年,從川口一處子校的小學、初中,上到了王家河建中的高中;慢慢地,我們工作,成家,漸漸步入中年。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好不容易在這裡住出來了感情,由於結婚、調動等因素,我、我們又有了新家,搬到了別處。在新家,睡到半夜睜開眼睛,會常常反應不過來這是什麼地方。我不清楚有好幾套房的人,半夜起床會不會撞到牆上。新家儘管住了好久了,還是習慣稱父母家為家。我有一個同學也像我一樣和父母在一起住了很久,我打電話問下他在哪?他說在家,緊接著他就會補充說在父母家或者是在自己的小家。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有時,我覺得我們就像是一個陀螺,不停地旋轉,轉來轉去,結果又轉回來了原地。我的張同學在西安上了幾年技校回到了銅川,我的常同學在西安上了幾年學回到了銅川,我的劉同學在西安上了幾年學回到了銅川,我的侯同學在外地當了幾年兵回到了銅川,我的荊同學在南方闖蕩了幾年回到了銅川,我的李同學在陝北打拼了幾年回到了銅川……這是巧合,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還是銅川物華天寶適於居住?我說不清楚。

我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我們現在所說的“家”字:寶蓋頭下一個“豕”字(就是小豬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家裡要有豬,也就是有財產。我的理解是:家往小裡說,要有爸媽,要有兄弟姐妹,要有妻兒,要有親情;往大了說,家不僅是父母親情,還是朋友友情、青春記憶、故鄉山水,是歸宿。

劉 輝:我 的 家,在銅川

現在的銅川山清水秀,藥王山、香山、玉華宮、福地湖越發清秀迷人;現在的銅川光耀千古,耀州窯、陳爐鎮從遠古走來,老窯燒新瓷歷久彌新;現在的銅川高樓林立,植物園、大唐養生園生機無限;現在的銅川金鎖石林、人民公園曲徑通幽,天上人間。

在川口住慣了,不習慣王家河;在王家河住慣了,不習慣文化宮;在文化宮住慣了,不習慣北關;在北關住慣了,不習慣新區;在新區住慣了,不習慣……。在銅川住慣了,不習慣西安、北京、廣州,也不習慣杭州、桂林、海南島……

銅川人勤勞樸實,開放包容;銅川人厚道實在,文明時尚。我看這輩子,我就銅川了。

劉輝:陝西傳記學會會員,銅川市作協會員,銅川市王益區作協秘書長。在《華商報》《銅川日報》《人民網》《光明網》《文學陝軍》等報刊、網絡發表作品200餘篇,出版散文集兩部。

運營人員:李行安

審核 崔戰雄

2018. 12. 08

注:轉載請各自媒體平臺運營人員標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