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區塊鏈的子彈再飛一會兒

讓區塊鏈的子彈再飛一會兒

不必急於制定和出臺區塊鏈技術與平臺安全標準,不是對區塊鏈技術安全不重視,而是認為區塊鏈技術太新,全球都在摸索探索研究開發。在這個階段需要做的是,讓“子彈飛一會”,讓區塊鏈研究以及平臺“瘋狂一陣子”。目的在於讓其問題與風險充分暴露出來,暴露的越多越大越好。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精準施策,出臺符合實際的安全標準。

同時,“讓區塊鏈的子彈飛一會兒”,也給監管部門以及標準制定者對區塊鏈這個新玩意以充分的觀察期,徹底看透區塊鏈的本質,從而摸清楚區塊鏈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足和風險。這樣的話,對區塊鏈監管以及制定標準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區塊鏈技術新到什麼程度呢?可以這樣說,截至目前中國沒有一家成功的區塊鏈項目。近期,不斷傳出有公司企業包括一些大型互聯網巨頭宣佈成功利用區塊鏈技術完成了什麼交易,獲得了多少專利。假到不能再假。

區塊鏈三大功能:去中心化、分佈式賬薄、全員信用背書。這三大特點是相輔相成、有機聯繫的。去中心化是前提。有了去中心化,才有了分佈式的全員都記總賬和分戶賬的第二功能;有了分佈式記賬功能,才有了全員信用背書的基礎,記賬、賬薄是全員信用背書的工具、武器、證據。

中國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全員”上。“全員”的量級必須足夠大、足夠多。大和多到任何人都無法控制與串聯的海量區塊。還要舉紐約時報的例子:

密碼學專家Stuart Haber與Scott Stornetta 極富創造性地選擇了《紐約時報》作為公開賬本的替代品。Surety時間戳系統將每週內新產生的封條散列集中在一處,並計算出一個彙總過的散列值,刊載於“失物招領告示”板塊下的一個小廣告中。而這個“固定欄目”,自1995年後始終保持著每週一次的更新頻率。

讓區塊鏈的子彈再飛一會兒

想想看,《紐約時報》作為當時世界銷量第一的報紙,日發行量可達57萬份——倘若有人蓄意篡改歷史時間戳,或是偽造數據記錄,便意味著“發行一份印刷著假散列的假報紙,並使其閱讀量超過《紐約時報》”,這真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這裡的關鍵點在於“時間戳”與57萬份。一定程度上最關鍵的是57萬份,沒有這一點一切都不存在了。如果僅僅是幾份、幾十份、幾百份、幾千份,那麼就可能全部蒐羅到把其毀掉,到達篡改的目的,時間戳也沒有用。57萬份就相當於海量的、無法人為更改的區塊。

而目前中國沒有一家所謂區塊鏈項目有這麼大的區塊量級。一家公司號稱研製成功了區塊鏈交易系統,讓我去觀摩一下。我順便問一句:多少個區塊成員:50個。我啞然失笑,推脫有別的活動,沒有去。包括一些申報所謂區塊鏈技術專利的,基本是垃圾專利。為何能夠受理通過呢?因為區塊鏈技術太新,專利管理部門也不知道是個啥玩意,就稀裡糊塗通過了。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互聯網金融監管技術支撐專項組組長吳震透露,《區塊鏈平臺安全技術要求》行業標準正在立項並起草,《要求》將明確區塊鏈平臺面臨的主要威脅和安全體系架構,針對各關鍵模塊提出安全技術要求,為區塊鏈平臺的安全穩健運行提供基礎和保障。

也許“應急中心”有其出臺的道理和理由。不過,我還是堅持認為,即使區塊鏈平臺,也不要急於出臺所謂安全技術標準或者要求。因為,我們還沒有認清區塊鏈這個東東,再認識認識,再觀察觀察,也許更加妥當一些。

讓區塊鏈的子彈再飛一會兒

從宏觀一點講,監管不能跑到創新前面,否則,就不可能有創新,就會把創新扼殺在搖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