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初冬的早晨,東方的太陽慢慢升起在喀什古城的上空,溫柔的陽光傾灑在古城高低不一的土黃色房子上,在那些拐拐角角投下了斑駁陸離的影子。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喀什古城街道

喀什市城區的解放北路把古城分成東西兩個區域,東區有東入口和北入口,西區有西入口和南入口。整個古城區域內有較寬的馬路、較窄的巷道和曲曲折折的小徑,究竟有多少如此複雜的地形通道,至今誰也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數字。但無論進入哪個看似複雜的街口,最後都能從另外一個巷道走出來,這就是喀什古城的神秘之處。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喀什古城小巷

根據漢唐以來西域諸城廓土遺址來看,有歷史專家認為,喀什古城這種交通和住房建造的複雜佈局,完全是古代為適合戰亂而巧妙設計的一種建築模式。如今喀什古城居民,一代又一代地把房屋建在了歷史文化堆積層上,所以也就延續和傳承了先輩們的土建築文化藝術。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古城建築

古代先民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在人類聚集的城廓開展商品的交換和買賣等,後來這種方式便被維吾爾族稱之為“巴扎”(集市)。為方便交換和買賣,人們便把交易的商品分成類別,並劃分同類商品交易的區域。因此,喀什古城便出現了現在的花盆巴扎、鐵器巴扎、木器巴扎、維藥巴扎、帽子巴扎、首飾巴扎、菜巴扎等十多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交易市場。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古城商鋪

曾有人形容,喀什古城的巴扎,是古城的靈魂。這種說法難免有些牽強,不符合人類生活的邏輯。靈魂,可以說是一種信仰,人類不可能把維持生存的交易方式稱為“靈魂”。

確切地說,喀什古城的巴扎,應該是古城的一種生命的延續。有了巴扎,就有了買和賣,也就有了維持生命存在的商品交易。畢竟位於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喀什古城,生活在這裡的居民沒有賴以生存的田地,只有依靠在巴紮上做生意,通過生產或販賣商品,達到維持生活和繁衍後代的目的。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賣瓜的人

從古城東面的吐曼路走進古城裡的阿熱亞路,我們還未邁進路口,就看見了好幾家擺在門前賣花盆和陶瓷的居民,他們坐在路邊,等待顧客購買自己的商品,特別是希望外地遊客能光顧自己的生意。我們發現有很多遊客聚集在這裡,他們不是在購買商品,而是雙手拿著“長槍短炮”咔嚓咔嚓地進行拍照。儘管所有的遊客路過不買東西,店主們還是面帶微笑地配合著遊客的興致。

一位年輕的店主告訴我們,馬路對面的高臺民居曾是當地生產加工土陶的地方,最早的時候,人們都是購買這種土陶種花、盛水和當作擺設用,後來隨著社會和時代迅速發展,公路、高速路、鐵路和飛機等交通工具發達起來,那些內地的優質陶器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本地的手工土陶因技術和質地較差,逐漸退出了古城巴扎市場。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土陶製作

目前,在這位店主的花盆和陶瓷店裡,還保留有當地的土陶,他順手拿起一件土陶說,這件細頸土陶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盛水的器具,因為用的時候怕碎,現在很多居民就用鋁壺和銅壺來替代了。如今對面高臺民居幾戶製作土陶的居民,因政府要修繕和加固,很多居民已搬遷到別處了,如果最終不改進技術和設備,本地土陶技藝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作為古城裡的居民,除了家庭貧困的享受政府低保之外,有勞動能力和年輕的人,有的外出打工謀生,有的依靠政府提供就業崗位,還有的通過考大學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更多的是依託巴扎維持著生計。因為巴扎是古城的脈搏,它的跳動和延續有力地支撐了古城的生生息息。

在彎曲的阿熱亞路,一共有五個巴扎,由花盆巴扎依次向西為鐵器巴扎、木器巴扎、維藥巴扎和帽子巴扎,每個巴扎的商品是以巴扎的名字為主要經營模式,夾雜其間的店鋪還有經營本地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比如快餐店、乾果店、玉器、手工藝品店等等。這些巴扎都是喀什古城生命的象徵,是古城兩千多年曆史運轉的車輪。如果沒有了巴扎,喀什古城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義。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巴紮上的水果

清晨七時以後,所有的古城巴扎很快就熱鬧起來,居住在古城裡的小販們紛紛冒了出來,他們麻利熟練地把蔬菜、水果、乾果、衣服等擺在路邊,然後開始了此起彼伏的叫賣,整個街道瞬間就被黑壓壓的人群填滿了。大約到了十時左右,小販們突然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並且路上還被打掃得乾乾淨淨,好像古城巴扎從來就沒有早市一般。這些小販居民,就是喀什古城血液流動的一部分,他們的生存方式,也代表了喀什古城生命的延續。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縫製帽子的手工藝人

在帽子巴扎,我們見到了正在店鋪門口手工縫製羊皮帽的店主玉努司.艾麥提,他的面前擺著一張不大的木凳子,上面放著磨刀石、剪刀、刀片、尺子、中性筆、針線和裁剪好的羊皮,很難想象就這麼簡單的工具,在他的手裡僅一天的功夫,就變成了一頂既美觀又實用的羊皮帽子。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手工藝人 玉努司.艾麥提

玉努司.艾麥提告訴我們,製作皮帽的手藝是父親傳給他的,五平米的店鋪已經開了二十年,現在店裡和門口擺放的水貂皮和羊羔皮帽,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純手工製作而成。每年可以賣掉五百多頂帽子,收入差不多近十萬元,如果遊客多了或生意好的話,達到十萬元以上的收入不是問題。他說自己祖輩都居住在喀什古城裡面,父親曾訓導他生活在這裡,沒有田可種也沒有家傳祖業,必須要掌握至少一門絕活,才能維持全家人的生計,才能無愧於古城的子民。

喀什古城的巴扎,是喀什古城手藝人的天下,幾乎佔據了整個喀什市手藝人的半壁江山。隨便在喀什古城走一走,到處都可以看到帽子、首飾、衣服、搖床、樂器、銅器、鐵器、木器、地毯、馬鞍等等,他們在這裡大顯身手,全靠著絕活養家餬口,喀什古城也靠著手藝人們的絕活在不停地運轉著生命的脈搏。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無論什麼時候來喀什古城,只要靜靜地徜徉在巴扎的角角落落,耳邊都會聽到密密麻麻的店鋪裡傳來的“叮叮噹噹”、“咔嚓咔嚓”的響聲……這些聲音亙古不變,而最終成為一個民族文化最具活躍最具靈性的細胞。

對於喀什古城的居民來說,巴扎就像一座淘不盡的金山,沒錢花了去巴扎,沒衣穿了去巴扎,沒吃的了去巴扎,遇到喜事去巴扎,心情煩悶去巴扎,想去溜達了也去巴扎,巴扎亦成為當地人的一種精神寄託。

在喀什古城,巴扎象徵著居民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巴扎也體現著只屬於喀什古城的一種特色,巴扎更是古城生命的一種千百年的延續。

今天,數以萬計的八方來客湧進喀什古城,他們千里迢迢、漂洋過海來到這裡,正是在巴扎的感召下,前來探訪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踏尋漢唐以來的文化足跡,追尋曾在這裡建功立業的仁人志士。

家鄉文化印記:喀什古城巴扎,是古城生命的延續

“一帶一路”的經濟建設格局,重新賦予了喀什古城新的歷史重任和使命,如今,它正煥發著從未有過的青春和活力,並向全世界人類宣告實現中國夢的時刻即將到來……

作為喀什古城的巴扎,它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依傍著天山和崑崙,被流淌千萬年的喀什河浸潤著貫穿著,而古城巴扎裡的居民憑藉交匯融合的“四大文明”力量,正以嶄新的姿態和生命邁向新時代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