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說象棋源自印度,中國古代沒有大象,你認為這種說法怎麼樣?

書緣翰墨


象棋的象是大象的象嗎?字是一個字,意思一樣嗎?書都念到哪去了…

學過《易經》的人都知道這個象根本不是指大象。八竿子打不著的大象也能扯上!

《易經》又被稱為象數之學,象在《易經》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象,類萬物之情。

什麼意思?就是物以類聚,有象徵意義。象棋這個子代表什麼,那個子代表什麼,幾十個子代表下來就是一個陣地。

這和中國的象形文字一個意思,難道象形文字也要跟大象扯上?

《易經》博大精深,可以說影響了後人各個方面的文化,古人發明象棋絕對不會想到大象。


曾經的曾經94050122


有兩種可能性——

  • 題主根本沒有看過方舟子的文章,只是在網上看了隻言片語就人云亦云
  • 題主看過方舟子的文章,卻故意隱瞞曲解他的意思

個人也不太喜歡方舟子,但不喜歡不等於可以斷章取義胡說八道。


方舟子的觀點並非他的首創,曾有不少學者持有類似的觀點——象棋起源於印度。其理由當然不可能僅僅是因為“中國古代沒有大象”這麼兒戲,其中是有一個完整的推論邏輯。畢竟不是村口大爺們坐一塊淡逼,隨便舉個孤證就能定論。

象棋並非中國獨有,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類似象棋的遊戲,比如國際象棋、日本將棋等等。歷史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大部分的象棋(或者類似於象棋)遊戲的源頭都是印度象棋,也叫“四隊棋”。



根據可查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顯示,印度象棋大約在公元6世紀傳入波斯,並逐步演化成為波斯象棋。大約公元8-9世紀,波斯象棋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再經過不斷演化,大約在公元15世紀定型為今天的國際象棋。這個脈絡是比較清晰的,且有文獻和文物支持。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象棋跟印度象棋也很可能存在某種演化關係。因為兩者有很多規則和習慣非常相似,如果說這些相似都是巧合,那概率實在太低。舉幾個相似之處:

  • 勝負判定規則相似。中國象棋和印度象棋都以殺死對方的將(王)來判定勝負
  • 中國象棋裡面,要吃掉對方老將的這一步被稱為「將」或者「將軍」。而在波斯象棋裡面,這一步被稱為「王」(讀音shah)
  • 中國象棋裡面,吃掉對方老將的這一步通常被稱為「將死」。而在波斯象棋裡面,這一步被稱為「王死」(讀音shah mat)
  • 車都走直線
  • 馬都走日(目)

  • 象都走斜線。中國象棋裡象走「田字」,實際上就是斜線只能走兩格。而國際象棋中則是不限制斜線可以走的格數
  • 中國象棋中的士,印度象棋對應大臣,都只能斜走一格
  • ……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象棋和印度象棋究竟哪一個出現的更早呢?如果這兩者之間確實存在某種演化關係,那顯然誰更早出現,另一個很可能就是由更早出現的那個演化而來的。

波斯文獻中首次提到象棋是在薩珊王朝庫思老一世在位期間,就是531年-579年期間。這個時候是我國的南北朝時期。

有人認為象棋是韓信發明的,理由是中國象棋盤寫著“楚河漢界”,即演繹楚漢相爭。但根據著名學者劉國斌(以收藏中國象棋的古棋譜而聞名於世)考證,“楚河漢界”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出現在中國象棋棋盤的。

唐以前,我國可考文獻中提及「象棋」的主要有三處(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首先是《楚辭·招魂》

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有人據此認為戰國時期就已經有象棋了。但這裡所說的其實是一種叫「六博」的遊戲,文中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博棋子,而不是通常所說的中國象棋。

東漢王逸在其所作的《楚辭章句》中註解:

以菎蔽作箸,象牙為棋。

另一個提及「象棋」的文獻是西漢劉向的《說苑》:

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激楚之切風,練色以淫目,流聲以虞耳。

春秋至秦漢,文人群體流行的棋是指圍棋(稱為“弈”)和六博(稱為“博”或者“鬥”)。圍棋受到推崇,而六博是一種賭博類遊戲,屬於君子不屑的範疇。《孔子家語》有云:

哀公問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孔子曰:有之,為其兼行惡道也。

劉向在《說苑》將「象棋」作為負面典型提出來的,而且用了「鬥」字,此處很可能指的也是象牙做的六博棋子。

後漢蔡邕《彈棋賦》中提到:

榮華灼爍,蕚不韡韡,於是列象棋,雕華麗……

從篇名可以推知,這裡說的應該是另一種彈棋類遊戲,蔡邕說的「象棋」是象牙做的彈棋棋子,畢竟中國象棋也沒有“彈”著玩的。

綜合來看,唐之前文獻說的「象棋」一般都是指象牙做的棋子。現有的出土文物跟這個結論也相匹配。

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過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在墓中同時也發現了記錄隨葬物品的清單,稱為「遣策」。其中對應六博棋具的文字記錄如下:

博一具,博局一,象棋十二,象直食其廿,象笄三十;象割刀一;象削一……

對應的出土文物除了一副棋盤,還有12顆大象牙棋子,20顆小象牙棋子,與文字記錄能夠一一匹配。

相傳南北朝周武帝曾發明「象戲」,有不少人據此說象棋是周武帝發明的,這個推論其實不太立得住。「象戲」已經失傳,但現存的三篇文獻中有所提及,分別是王褒《象經序》、庾信《象戲賦》和《進象經賦表》。

從文獻看,周武帝的「象戲」是一種包羅萬象且無比複雜的萬金油,除了有個“象”字,跟後世的象棋完全不搭邊。據說是可以用來推演天文、地理、陰陽、時令、算數、律呂等。因為太過複雜,所以到唐代就已經失傳。唐代呂才在《因明註解立破義圖》中寫道:

又聞生平未見太玄,詔問須臾即解。由來不窺象戲,試造旬日覆成。

唐初編撰的類書《藝文類聚》中囊括了唐朝之前的文學作品,其中關於圍棋有20則,彈棋有9則,六博有8則,樗蒲有4則,投壺有7則,塞戲有6則,藏鉤有3則,周武帝象戲有3則,但是卻沒有一則是關於象棋的。

如果象棋在唐以前就已經發明的話,一千多年竟然沒有史書、文學作品中提到它,實在是很弔詭的一件事。合理的解釋是,在唐朝之前很大可能是不存在象棋這種遊戲的。

最早在文獻中出現與現在象棋類似的棋類遊戲是在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

何處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爭破眼,六聚鬥成花。鼓應投壺馬,兵衝象戲車。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

白居易在詩中提到多個棋類遊戲,其中“兵衝象戲車”應該指的是象棋。而且這個時候的象棋規則推測可能更接近於波斯象棋或者後來的國際象棋。

中國象棋起手通常先動車、馬、炮,而很少一上來就拱卒,這是由規則決定的。因為中國象棋的兵不能走斜線,所以不能如國際象棋那樣兵與兵之間形成保護。而國際象棋開局一般都要先衝兵,再動其他棋子,才有可能出現跟詩句中“兵衝車”的局面。

唐代文獻還有一處提到與現代象棋類似的棋類遊戲,且有詳細的描述。牛僧孺編撰的《玄怪錄》中有一篇名《岑順》的文章,說有一個叫岑順的人在山中獨居時參與了一場戰鬥:

其東壁下是天那軍,西壁下金象軍,部後各定。軍師進曰: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王曰:善。於是鼓之,兩軍俱有一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橫行一尺。又鼓之,車進。如是鼓漸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亂交。須臾之間,天那軍大敗奔潰,殺傷塗地。

之後岑順中了邪,親戚得知秘密以後,就挖掘其住宅,挖出一個古墓,

墓有磚堂,其盟器悉多,甲冑數百,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其干戈之事備矣。乃悟軍師之詞,乃象戲行馬之勢也。

原來岑順是在夢裡下了一盤棋。這盤棋棋子有王、軍師、天馬、上將、輜車、六甲,類似印度象棋中的王、大臣、馬、象、車、兵。

棋子“皆金銅成形”,也就是用金銅製作象形的棋子,比如「車」做成戰車的樣子。這一點與同時代的波斯象棋類似,而不同於後來我們中國象棋一概是圓形的,寫字表示棋子。

這種棋的下法也更接近印度象棋。比如馬的下法“天馬斜飛度三止”、“斜去三尺止”。以一個象棋格子為一尺,中國象棋的馬走的“日”字對角跨兩格,而印度象棋中的馬走的是對角跨三格,正好對應是“天馬斜飛度三止”、“斜去三尺止”。印度象棋類似於後來的國際象棋,兵之間可以互相保護,即“六甲次第不乖行”,而中國象棋的兵是相對分離的。

綜合推測,牛僧孺和白居易描述的更類似於印度象棋,而不是後來的中國象棋。而且唐代文獻只有兩三處提到了象棋,而提到其他棋類遊戲的則非常多,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象棋剛從波斯傳入不久,還沒有本土化,因此沒能被廣為接受。

象棋一直到宋代才基本完成本土化。比如:

  • 因為受到圍棋的影響,象棋棋子由走格子變成走交點;
  • 象形立體棋子變成了醜相的圓棋子;
  • 王變成了將(帥),因為我國帝王一般是不親自作戰的;
  • 增加了砲。但不是直射火炮,而是利用槓桿原理的擲石機,所以要有炮架子。

象棋完成本土化後,很快成了一種流行的博弈遊戲。因此宋代提到象棋的文學作品、歷史文獻非常多,出土的宋代象棋子也非常多。

總結一下,完整的推導邏輯是這樣的:

  • 中國象棋與印度象棋有很多類似之處,如果說是兩者完全獨立發展,純屬巧合產生了這麼多相似的地方,其概率是很低的。因此有理由推測,兩者之間存在演化關係。
  • 已有文獻和出土文物可以明確,至少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印度象棋,而且已經由印度傳入波斯。
  • 現有的文獻和出土文物很難證明,我國在唐代以前存在象棋。而象棋成為社會廣泛接受的棋類遊戲,應該是從宋代開始。
  • 綜合上述三點分析,很大可能中國象棋是唐代印度象棋或者波斯象棋傳入我國。然後在此基礎之上演化為今天的中國象棋。

不難看出,這個邏輯推導中並沒有把“中國古代有沒有大象”作為依據。當然也就不可能出現僅僅依據“沒有大象”這一條就論斷“象棋源自印度”。

很多人沒有任何依據就篤定認為象棋是我們古人獨立發明的,很大原因是以為非如此說就是不愛國。客觀的講,象棋是誰發明的,這跟愛不愛國沒有半毛錢關係。

我們的文明很偉大,這一點不假。比如,圍棋堪稱博弈的最高形式,全世界都公認是我們祖先發明的,沒有任何爭議,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但我們畢竟不是韓國人,不是沒見過世面的小國寡民,沒必要整得好像全世界都是我們發明的才能體現愛國心,否則就是賣國賊慕洋犬。

大國國民就得有大國心態!


月下沒有花


方舟子說中國不產大象,那麼請問諸葛亮七擒孟獲中,孟獲騎得長鼻子兩根長牙的是野豬嗎?曹衝稱象裡,曹衝也是用野豬稱的是嗎?殷墟里出土的完整的大象骨骼是野豬的嗎?這充分說明方舟子黑中國上不遺餘力的,也暴露出了方舟子對中國歷史知識的貧乏和空泛!


逍遙吟遊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方舟子發表的那篇文章標題是《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我整理了一下方舟子在文章中的觀點:

(1)商朝之前,中國長江以南的地區曾經到處有大象;但是到商朝之後,中國南方主要象群就消失了。

(2)最靠南的幾個省份,大象生存的時間較長。南宋時,福建南部和廣東北部的象群消失。

(3)明末清初時,廣西還有大象。現在只有雲南還有大象。

(4)大象過不了長江,有史以來河南是沒有大象的。(所謂河南簡稱“豫”是因為那裡有大象乃是牽強附會。河南簡稱豫是因為河南古稱豫州,豫取安逸之意)


按照方舟子的邏輯:

(1)北方地區通過考古發現的象牙化石不能說明什麼,因為可能是通過貿易傳來的。

(2)古籍記載“舜耕”,也不能說明什麼,大象是不能耕地的。

(3)殷墟的商王獻祭坑發現的兩頭大象遺骸也不能說明什麼,因為可能是方國進貢的兩頭大象。也不能證明北方有野生種群。

簡而言之,方舟子的邏輯就是,中國北方發現的大象關於大象的任何考古成果,任何文獻記載,他都不承認。

跟這種人辯論,就是典型的雞同鴨講,沒有任何共同語言了。說再多也是白搭。

我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生物學家。中國北方有沒有“野生”大象,我也不清楚,無法用證據來反駁他。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方舟子在推特上說的這一觀點,並不是他自己的觀點。而是引用自IUCN網頁的內容。

而IUCN網頁又是引用自一篇名為《Olivier, R. 1978.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the Asian elephant.Oryx》的論文


(論文封面)

很顯然,方舟子是把國外的這篇論文當做真理了。而這篇論文,方舟子沒有看過,他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小段。


因為同樣是在這篇論文中,作者還作了一個補充內容。(上圖的橙色框框內的英文)

at least as far as the Yangtse Kiang的意思是起碼遠至長江。

probably further的意思是有可能更遠。

也就是說,作者本人也強調,說大象的活動區域在長江,僅僅是低限,很有可能分佈的更靠北,到了黃河流域。

而且作者的配圖也證明了這一點,不僅大象的活動區域到了黃河流域,而且還跨過了黃河,到了河北地區。(上圖中黃色箭頭指示的區域)


所以,從方舟子引用的這篇論文來看。作者的觀點:在中國古代,大象分佈起碼遠至長江,很有可能更遠,相當有可能遠到黃河。

方舟子在推特上發表的文章,卻故意將論文中的“at least”和“probably further”故意抹掉。造假曲解“大象過不了長江”和“象棋不是中國人發明的”這兩項觀點。

其心可誅!


Mer86


方舟子是互聯網時代著名的科普作家,執著於科普和學術打假等領域,支持的人不少,反對的也很多。

具體到象棋,方舟子確實有過一篇名為《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嗎?》的科普文章,裡面確實提到象棋是印度首先發明的,但悅史君仔細看過發現,他的觀點其實並沒有“中國古代沒有大象”這麼簡單。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對比,悅史君沿著方舟子的《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嗎?》這篇科普文章的脈絡,來進行具體分析。

方舟子在文章一開始,就直接講明,象棋的鼻祖是印度象棋,中國象棋不是例外。

不過,方舟子並沒有把話說死,他用的是“太像”、“如此多的雷同”,認為中國象棋獨立發明的“概率太低”。

接下來,方舟子說了對中國象棋有利的觀點,比如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等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最先發明的,但他認為沒有“文獻、文物”支持,只能是想當然。

這一段其實悅史君看了也覺得很武斷,畢竟有沒有歷史記載不是一句話簡單說的,不過,接下來方舟子就談到歷史了。

方舟子提到印度象棋第一次被提到,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而在此之前,我國史書提到象棋,都是指用象牙做的棋子,周武帝發明的“象戲”玩法不同而且已經失傳。

這裡悅史君認為方舟子也有餘地,在《說苑》這裡他認為提到的象棋“應該指的也是六博”,列舉的文獻,顯然也沒有窮盡史料,畢竟我國的文字流傳,是一個非常浩渺的工程。

接下來,方舟子又從文人的角度,來談象棋的文學記載,他認為唐朝已經沒有關於象棋的記載,據此認為象棋在唐朝還沒有。

悅史君的觀點跟前述一樣,文字記載暫時沒找到,並不能直接就下結論。

方舟子又談到了唐朝時期對象棋的記載,他說只有白居易、牛僧孺兩個人記載了象棋,而且記載的內容跟印度象棋很像,而不是現在的中國象棋。

悅史君在這裡發現一個細節,第一是他們記載的都是“象戲”,方舟子說就是象棋;第二他只提到這三處記載,其他的記載,恐怕也不能排除啊,結論還是有點武斷。

方舟子接下來認為,到了宋朝象棋的記載和實物都有了,而且和現在的象棋接近了,大家也都喜歡,也說了中國象棋和印度象棋的不同。

也就是在這裡,方舟子提到了大象的問題,他認為“中國中原地區史前有大象,有史以來就沒有大象,更不用大象打仗”,據此認為象棋裡的“象”肯定是有很多大象的印度象棋裡的。

悅史君認為,方舟子的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不但大象的記載,從古到今一直都有,而且用大象來打仗,可以說是很多,大家熟悉的就有三國時期諸葛亮打南中的象兵和曹衝稱象啊!

最後方舟子總結了,象棋是印度首先發明的,中國人不能因為民族感情就要堅持錯誤的觀點。

悅史君認為,雖然方舟子文中所用的觀點,並非全無破綻,尤其大象的歷史是錯誤的,但象棋起源於印度,確實是國際公認的,我們也是應該承認的;畢竟,象棋從宋朝開始改造得這麼符合我們自己的口味,也是很好啊。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我要說方舟子的話能信,母豬都會上樹!

我只知道,我們柳州市柳鋼筆架山,半山有一個溶洞,七十年代,我們幾個小孩爬上溶洞裡一個高處的小洞,鑽進去後裡面卻有兩三米高,幾十平方米大。發現很多骨頭還有巨大牙齒,後來我們帶了一些回家。後來很多人知道了也都跑去撿。公司知道後保衛科進行收繳,還通知國家考古隊來考古。經過鑑定這些都是遠古時代的劍齒象跟劍齒虎的化石。

說明什麼?這就是最好的證據,中國柳州有劍齒象化石,就說明中國就有大象存在!而且現在中國雲南也有大象存在,怎麼說是印度跑過來的呢?

從這一點看來,方舟子不學無術!除了混得一紙生物文憑外,可能學了點這方面的書本知識。其他知識都是外行!而且還敢胡說八道!


跟我玩53410938


“方舟子說,中國古代的象棋起源於印度,中國古代沒有大象”,這個說法我不是很瞭解。方舟子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呢?他是因為什麼目的說過這句話呢?我不太清楚。我平時不太關注方舟子的動態,所以我沒有資格判斷方舟子有沒有說過這個話。即使方舟子說過這個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這個觀點是一個英國學者叫威廉·瓊斯的人提出來的,屬於學術上的觀點。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象棋可能與西方象棋有關聯。但是,這些都難以最後認定,所以算學術爭議。

不過,中國象棋和西方象棋,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中國的象棋,“將”作為最高統帥,是固定在田字格的,只有兩個“士”可以陪它。這讓我想起來中國古代的皇帝,他一輩子住在深深的皇宮,不知道民間飢飽冷暖。

那兩個“士”,更像是兩個太監。太監一般不能出宮,但可以假借皇帝的權威發號施令,權傾朝野。



而中國象棋的“卒”,幾乎沒有什麼威力,即使過了楚河,也只能一步一步的走,象徵著封建思想禁錮了創新。


懷疑探索者


方舟子這個狂妄自大的小人,真是無知者無畏。且不說傳說,他連初中語文課都忘了,《黃河象》這篇人教版的課文他沒讀過嗎?!據考證是200萬年前的化石,現在就在北京博物館裡。且不說這孩子胡說八道,我看見他那副婁阿鼠的猥瑣樣子就來氣!凡是民族驕傲他都不遺餘力攻擊,攻擊崔永元這樣的正直人,詆譭中醫,抹黑文化遺產……鼓吹轉基因…不管那個領域,張口就說,胡說八道,其心可誅,其人可滅!


一凡和尚


去過成都的金沙遺址,祭祀的遺蹟中全部是象牙。



實在不想反駁方肘子!實在不想浪費我的精力!看到他我就煩!


鬼谷雜談


方舟子就是個大嘴pia pia胡說八道滿嘴噴糞跑火車,我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象棋發源於古中國堯舜禹時代,當時的唐堯帝君為一統天下,帶領華夏部落與東夷部落聯盟,年歲已高的唐堯帝君將部落聯盟共主之位讓賢與東夷人虞舜。虞舜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虞舜擔當共主之位不久,為展現自己的仁德與大公無私之胸懷就將其同父異母弟弟分地至有萆(這個地方相比當時的帝都媯芮又遠又窮,不毛之地),而後其弟想在此幹出一番大事業,在此地耕作之餘發明了象棋,因其弟名為象,故虞舜為紀念其弟弟取名為象棋。方舟子你現在雖不是中國人但是奉勸多瞭解一下中國歷史文化再來發表你的觀點好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