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銅鏡有什麼特點,這一時期銅鏡上有哪些美麗的花紋?

wlaiwangling


【文藏來答】海獸葡萄鏡就是在武則天利用佛教與李唐王朝進行政治博弈的背景下誕生的。這種花紋也暗含了武則天當時統治大唐的些許故事。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網圖)海獸葡萄紋銅鏡

海獸葡萄鏡則主要流行於唐高宗至武周時期,鏡背由隔欄分為內外兩區,以纏枝葡萄為底紋,內區多飾狻猊(即獅子),外區多配置禽鳥、蜂蝶等,紋飾繁縟富麗、活潑奔放。

安徽省太湖縣博物館藏 海獸葡萄紋銅鏡

從存世數量看海獸葡萄鏡,據統計,出土自紀年墓葬的數量佔唐鏡出土總量的10%左右;從紋飾佈局看,紋飾層次分明地從鏡心密佈至鏡緣,具有佈局繁密、刻畫精細的特點;從鑄造工藝看,為銅質精良的高錫青銅、高浮雕銅鏡的代表作,被後世大量仿製。海獸葡萄鏡高浮雕的表現形式使得紋飾高低錯落,極具立體感,瑞獸和禽鳥等姿態各異,造型華麗飽滿,生動寫實,顯示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海獸葡萄鏡盛行於武則天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期,她所建立的王朝存在時間都不長,只有16年,最終她以非戰爭的手段,以異姓奪權者的身份獲得了江山。因此,武則天急於證明自己所建立政權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將她的統治時期粉飾為太平盛世的迫切需要。

(網圖)海獸葡萄紋銅鏡

武則天需要為她所發起的奪權鬥爭尋求一種全新的理論支持,以證明其統治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並藉以立威於天下。武則天面對的不僅是正當盛世的強大的李唐王朝,還有根深蒂固的“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禮法。

喜歡我的文章嗎?來【文藏APP】,更多權威、學術、可考的鑑定知識在精選閱讀欄目等你哦!~

武則天作為女性,又非李姓,決定了她只能利用儒、道兩教之外的力量達成其權利慾望,她自幼即在母親楊氏的影響下篤信佛教,而曾經出家為尼的經歷更是加深了她與佛教的淵源,於是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成為她謀取天下的政治工具。

海獸葡萄鏡就是在武則天利用佛教與李唐王朝進行政治博弈的背景下誕生的。

安慶市博物館藏 海獸葡萄紋銅

根據考古資料,目前出土海獸葡萄鏡的最早紀年墓葬是麟德元年(664年)十月下葬的鄭仁泰墓,而這一年正是武則天與以唐高宗為代表的李唐王室明爭暗鬥的關鍵性一年。

在太宗和高宗兩朝具有極高聲望的佛學大師玄奘圓寂,高宗雖然下令厚葬,但“沒有官員參加葬禮,沒有追諡,也沒有塔銘”。高宗拒絕了玄奘臨死前關於佛道二教地位平等的請求,一個月後,下令停止翻譯佛經,兩年以後的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進一步鞏固了道教的國教地位。

(網圖)海獸葡萄紋銅鏡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與玄奘法師有過密切的來往,顯慶元年(656年),武則天“難月”(即分娩月)期間,曾請玄奘來宮中祈福,玄奘為其誦唸經文,並承報“赤雀”祥瑞。李顯(即後來的唐中宗)滿月時,玄奘又來宮中為李顯舉行了出家禮,並賜法號“佛光王”。

種種跡象表明,武則天與高宗之間的政治博弈,背後隱藏著佛道兩教之爭。而玄奘所弘揚的彌勒淨土信仰,以及度李顯出家、呈報“赤雀”祥瑞等行為,“給予了武后來自中西兩方面信仰(或符讖)的提示與準備”。

安慶市博物館藏 方形海獸葡萄鏡

海獸葡萄鏡中的獅子和葡萄紋最初都隨佛教一起由西域傳入中國,獅子是佛教中著名的護法神獸,象徵佛法的威力無窮。唐初,隨著對西域的征伐和往來的頻繁,人們對獅子的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舊唐書》中就有很多關於西域各國向唐王朝貢獻獅子,以及派大德僧來朝貢的記載。而伴隨著佛教的東傳,葡萄紋也作為佛教文化藝術中的常見紋飾大量出現於唐初的佛教造像和壁畫中。

(網圖)海獸葡萄紋銅鏡

奢華而極具創造性的製作工藝表明,海獸葡萄鏡最初並不是作為普通市場品種出現的,而是專供皇室貴族使用的貢鏡。唐高宗雖然表面上對玄奘法師多有禮遇,但為了遏制武則天的勢力,不可能於彼時精心鑄造海獸葡萄鏡這樣具有濃厚佛教文化氣息,並且在銅鏡工藝史上具有劃時代革新意義的銅鏡,因此,海獸葡萄鏡的鑄造必然只可能為武則天一手策劃。

安徽省望江縣博物館藏 海獸葡萄紋銅鏡

海獸葡萄鏡中獅子和葡萄的紋飾組合,展現了力量與柔美的完美融合,也不免讓人聯想到武則天集決斷與柔媚於一身的個性特徵。武則天稱帝后改名“武曌”,她自造的“曌”字隱含的日月當空、陰陽一體的寓意,似乎也與銅鏡中至剛與至柔兼具的氣息一脈相承。

武則天稱帝后,更是改變了唐初以來以道教為本的政策,廢除了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的稱號,並頒佈一道名為《釋教在道法上制》的詔書,轉而把佛教推上了國教的地位。

海獸葡萄鏡的盛行期由此與武則天掌權時期相始終,成為佛教在唐代鼎盛時期的物證。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海獸葡萄鏡是武則天為發起的奪權鬥爭尋找合法性理由,證明其政權正統性的宣傳工具,這兩種銅鏡成為唐代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響力的鏡種,客觀上促進了中國銅鏡鑄造工藝的發展。

有註明博物館藏的,都開門。網圖讀者自評之,不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藏】頭條號!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


文藏


唐代銅鏡的特點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工藝和紋飾。從工藝來講,唐代有3種比較特殊的鏡子,金銀平脫鏡、螺鈿鏡和貼金銀鏡。金銀平脫鏡是將金銀片以膠粘於鏡背,而後再上漆,最後打磨露出金銀的紋飾,金銀與漆面在一個平面。螺鈿鏡主要鑲嵌螺鈿作為裝飾,也有鑲嵌寶石等珠寶的鏡子。貼金銀鏡則最為奢侈,有的在鏡子背面粘貼金板或銀板,然後雕刻圖案,有的把金銀片貼在銅鏡背面的花紋上,因為太過奢靡,生產數量一度被管制削減。

從紋飾的角度來看,唐代與外國交流頻繁,文化也互相交融,一些西域的文化元素出現在鏡背的圖案中。比如打馬球當時被稱為“波羅球”,是從波斯傳入的。還有大象和獅子的紋飾,與當時西域一些國家進貢獅子等珍奇異獸有關。有人認為,唐代的海獸葡萄鏡中的海獸,就是由獅子的形象演化而來的。另外,佛教在唐代的繁盛也體現在了唐鏡的紋飾中,比如飛天的紋飾,就是很典型的佛教元素。當然,唐代推崇道教,八卦鏡也是一類比較常見的種類。此外,還有一些相對複雜的,有故事背景的紋飾與道教文化有關。比如:飛仙紋鏡、月宮紋鏡;、真子飛霜鏡、 王子喬吹笙引鳳鏡、五月圖形鏡等種類更加細化的圖案。

唐鏡按鏡背紋飾可以分出十六大類,其中瑞獸葡萄鏡是頗具代表性的唐鏡,不僅數量豐富,而且傳播廣泛,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乃至海外的日本等地均有出土。鸞鳥瑞獸鏡和雀繞花枝鏡也是唐鏡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類別。鸞鳥與瑞獸圖案清晰,生動而佈局得當,瑞獸似麒麟、似鹿又似獅子。雀繞花枝鏡在初唐圖案格局比較嚴謹,而後風格更加舒展,鏡子上的鳥類數量多為4個,翅膀張開,圍繞花枝飛翔,千姿百態。

唐鏡的形狀也比較豐富,比如除了圓形的鏡子外還有葵形鏡和菱花鏡等多種樣式。不同時代流行的鏡形與紋飾也不同,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興衰而改變。

參考文獻:

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

王燕《試談唐鏡與唐代道教》

關雙喜《談西域文化對唐鏡紋飾的影響》

趙藝絢《唐鏡紋樣二三知》


太常吸貓


銅鏡是中國青銅藝術中獨成體系的一種工藝品,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時期,而唐代,則是銅鏡製作工藝的全盛時期,在這一時期,銅鏡的種類繁多、紋樣複雜,形態多變。由於唐代缺銅,所以朝廷明令禁止用銅做生活器皿,但古時候想做一面鏡子,只能用銅,而別的材料都代替不了,所以這些銅器的製作工藝就集中體現在了銅鏡上。而且唐朝還開創了以銅鏡為禮物互相饋贈的風氣。

因為在盛唐時,每年的8月5日是玄宗的生日,這一天又叫“千秋金鑑節”,在當天,皇上會賞賜百官一面銅鏡,而民間也隨著這種風氣而互相鑄鏡饋贈。這種風俗自然就帶動了制鏡業的蓬勃發展。

唐代銅鏡首先在材質上就比前代更精緻、更科學,雖然叫“銅鏡”,但其實銅鏡中錫的含量才是決定鏡子表面光潔度的主要成分。唐代的銅鏡中含銅的比例下降,而錫的比例增加,同時工匠們還會在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銀,所以唐代的銅鏡整體顏色更潔淨,反光性比前朝要優秀許多。

其次,唐代銅鏡的紋飾之豐富,遠超前朝。在唐朝,流行的鏡類大概有以下幾種:四神十二生肖、瑞獸鏡、瑞獸鸞鳥鏡、葡萄鏡、花鳥鏡、瑞花鏡、神仙人物故事鏡、盤龍鏡、八卦鏡、萬(卐)字鏡等等。但這些紋樣並不是在同一個時期的流行趨勢。而是隨著唐朝國力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初唐時,銅鏡的紋樣承接隋朝傳統,多是四神鏡、十二生肖鏡、瑞獸鏡等等,但還有一部分受到了外來文化、西域文化的影響,出現了海獸葡萄鏡,“海”也就是指咱們現在說的“海外”之意,所以銅鏡的紋樣中出現了大量有西洋審美氣息的葡萄紋、帶有佛教神秘氣息的寶相花紋,還有一些以忍冬、蔓草為主題的紋樣盛行,姿態各異。

而盛唐時期是各種手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紋路民族特性較強,而且紋飾顯得更加磅礴大氣、華麗精緻。比如很多花鳥鏡、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華鏡就是這一時期的主流。很多有本土特色的植物、禽鳥都成為了鏡背上的主角,比如牡丹、桃花、藤蔓和一些飛舞的蜂蝶,它們代表著吉祥之意,更是彰顯著盛唐時的富貴榮華。而帶著神話傳說色彩的仙人也成為鏡背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不過,到了晚唐,安史之亂造成了唐朝國力極具衰微、經濟上也開始蕭條,與此相對的,銅鏡的製造也開始走下坡路,這時候鏡背上不再是那般花枝招展,只有簡單雜亂的植物紋樣,而主角成為了帶著宗教色彩的“萬(卐)字鏡”,這或許是因為在這般蕭條的大環境下,人們也只能躲進宗教中尋求慰藉,以求太平盛世的再度降臨。而且這些晚唐的銅鏡製作都比較簡陋,雕刻技法上也不再那般精緻,失去了盛唐的那種瑰麗堂皇的色彩。

從此之後,中國的銅鏡從紋飾、造型到技法都開始走向衰落。到了元代,銅鏡就逐漸開始被玻璃鏡取代了。由於後世玻璃製品的普及,銅鏡也失去了它的實際使用價值,大多作為女人的陪嫁之物,散落在了歷史的塵埃裡。


了不迪


伏獸鈕雀鳥蝴蝶瑞獸葡萄鏡(唐代)

唐代,銅鏡的形式突破了圓形和方形的傳統,出現了菱花形、葵花形等花式鏡,“菱花”成為銅鏡的代稱,這一時期的銅鏡吸收了佛教文化和異域文化的特點,如寶相花紋鏡和葡萄紋鏡等唐鏡極具異域風采。

(廣報全媒體記者黃丹彤攝影報道)


大洋網


比較常見的唐代銅鏡是海獸葡萄紋銅鏡,紋飾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內圈為海獸繞蟾宮,佩飾葡萄紋。中圈主要蟲鳥嬉戲葡萄架,有鸞鳳、喜鵲、蝴蝶、蜻蜓等形態各異的動物穿稜其間。外層一般以捲雲紋裝飾。除了精美繁華的海獸葡萄銅鏡外,還有一種銀銅合金的鸞鳳瑞獸銅鏡,紋飾靈動趣致,首先瑞獸在地面追趕鸞鳳,鸞鳳回首亮翅,而後鸞鳳騰空飛舞,瑞獸後腳立於地、前腳望空揮舞。其情趣若嘻戲狀,趣味無窮,令人欣喜。








葫蘆一笑1



任何一種器物,都會因受各個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影響或制約,反映出具有各個不同時代的風格和特徵,當然古代銅鏡也不會例外。因此,當我們今天在銅鏡時,就應該牢牢把握這一基本原則。

眾所周知,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全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居樂業,當時的銅鏡鑄造業迎來了銅鏡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顯示出一派富麗堂皇、千姿百態的面孔。總體來說,這時的銅鏡質地精良、製作精細、造型多樣、紋飾絢麗,達到銅鏡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深受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青睞。但究竟如何去具體把握對唐代銅鏡的特徵和鑑定呢?根據筆者從事基層文博工作數十年來的實踐體會,對待唐代銅鏡的特徵與鑑定,應從製作工藝、形制、紋飾、銘文等方面去認識。現分述如下,僅供收藏愛好者參考,並期共同探討。

(一)製作精細、質地優良。製作銅鏡一般是以銅、錫、鉛合金為原料。因為銅的可塑性強,錫的伸展性好,會增加銅鏡的硬度和光澤。鉛的比重大,合金溶液後,可使銅鏡表面勻稱規整,不易變形,紋飾會更加清晰流暢自然。因此說唐代銅鏡製作工序不但十分講究,而且在合金配方上也是非常科學的。據已發現的唐代銅鏡的合金比例,銅佔三分之二左右,錫與鉛共佔三分之一,其斷面多呈銀白色或淡黃色,就是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另外唐代銅鏡的匠師們不僅熟練地掌握了銅鏡的金屬配方,而且還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創造力,採用了特種工藝製作出許多精美絕倫的銅鏡,如金銀平脫鏡、螺鈿鏡等,充分表現了唐代銅鏡的高度發展水平,令人歎為觀止。


(二)形制美觀多彩多姿。總的來說,唐代銅鏡的形制常見有圓形、方形外,還出現有各種花式鏡,如葵花鏡、菱花鏡等,後又出現有四方委角形鏡,這些銅鏡不僅注重圖案裝飾美,而且還重視外在形式美,使主題紋飾內容和外在形式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高度的藝術美及和諧美,這也是唐代銅鏡又一典型風格。


(三)紋飾圖案生動活潑。唐代銅鏡的主題紋飾和表現技法,與其他各朝代有著顯著不同,它別具一格,異彩紛呈,如早期以靈異瑞獸紋為主的四神鏡、瑞獸紋鏡,有的還配以善頌善禱的吉祥銘文的瑞獸銘文鏡等,紋飾佈局和諧,形象生動活潑、豐腴柔健、珠圓玉潤,堪稱瑰寶;中期出現一種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的局面,偏重於自由寫實或人物故事方面的紋飾,一改漢魏六朝以來千篇一律的具有昇仙思想的仙人異獸紋。由象徵幸福和愛情的鸞鳳、鴛鴦、蟠龍、海獸葡萄、人物故事以及繁花似錦的花卉紋所代替,顯示出一種劃時代的革新。至晚期制鏡業日趨衰落,這時銅鏡的紋飾除簡單粗放的植物紋外,還有一種八卦為主紋,並取以符篆、星象、干支等,顯然是受到當時的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影響所致。這也是唐代銅鏡的又一特徵。


(四)銘文內容虛實並舉。也許古人認為只憑花紋來表現含義隱喻過多,為了更加直接明瞭起見,於是在銅鏡背上刻鑄文字,成為銅鏡裝飾中的一部分,特別是到了唐代,對銅鏡的銘文內容十分講究,總的來說,不像以往漢鏡上的昇仙文字過多,而在唐鏡上升仙銘文逐漸消失了,這時更多地出現宣揚銅鏡質量的廣告性質以及吉祥語的銘文。



總之,對唐代銅鏡的特徵與鑑定,當然不止這些,但這是主要方面,如果這些主要方面,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就會使我們在對待唐代銅鏡特徵和鑑定的問題上,駕輕就熟,近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