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升級:多國限塑 來年廢塑料行業混亂一片

中國出臺“禁廢令”之後,歐美等主要廢塑料出口國在失去了全球的最大固廢市場之後,不少國家和地區開始為垃圾尋找新的出路。有的則使用老辦法。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尋找垃圾市場,將環境汙染的壓力轉嫁給了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波蘭等國家。

以中國為代表的投資企業,在政策突變後快速尋找到商家,將國內模式繼續照搬到東南亞地區。據國際回收局估算,2017馬來廢塑料達到45萬,較2016加50%。越南同比加62%至50萬,泰國幅在117%,印尼加65%。東南亞市場快速形成後,承載了全球幾百萬的廢塑料回收處理。

進口顆粒政策層層加碼

長期以來國內進口顆粒並不常見,相關領域政策法規亦不完善,只有2014中國廢塑料協會組織與環保、海關等相關部門溝通,提出“三個統一”監管方式,使大部分塑料再生顆粒按照一般原料監管,不按照固體廢物管理。但在利潤驅使下,各種摻雜、偽報、瞞報的現象屢禁不止。2018,海關總署監管司發送特急文件至廣東分署及各直屬海關,再生塑料顆粒,如果同批次的進口貨物顏色一致、顆粒大小和形狀一致、包裝一致,並滿足塑料材料或者產品的相關規範和標準要求,可以不按照固廢監管,這也就是市場上所說的“三個一致”原則。

今9月份,深圳市高分子行業協會發布的《進口再生塑料顆粒與進口固體廢塑料的快速鑑別方法》,公示一個月後於201810月13日正式實施。《鑑別方法》加“氣味”、“灰塵”檢測要求。要求再生塑料顆粒形狀要屬於一個形狀類別,形狀類別具體包括圓柱形、橢球柱形、橢球形、扁圓形和類球形,允許橢球柱形、橢球形、扁圓形和類球形相互混合,並允許少連粒;灰塵顏色方面要與主體系顏色基本一致,且要求要求再生塑料顆粒在水中的渾濁度≤5;氣味方面要求顆粒若明顯存在有異於材料本身氣味的,需要進一步檢測。

限塑升級:多國限塑 來年廢塑料行業混亂一片

顆粒主要輸出國已在逐漸禁廢的路上

作為環保型產業,無論處於何地均需兼顧環保事宜。東南亞市場在經歷不足一的迅猛發展之後,在該地區環保政策收緊後快速進入衰退期。泰國方面在陸續禁廢。8月中旬,宣佈在6個月內停止進口432類電子垃圾。11月,決定 2019進口塑料廢品不得超過7萬,2020不超過4萬,2021泰國將不再進口塑料廢品。

越南禁止陸路進口廢料。9月越南總理表示不會為廢料進口代理商頒發新證書或是延長證書期限,只有證明其有需求和能力來利用進口廢料作為生產原料,並且環保條件達標的廢料進口企業,才能獲得證書。只做初加工的廢料進口也是不被允許的。從今10月1日起,越南禁止通過陸路進口廢料。

馬來西亞進口成本加,10月23日起對洋垃圾徵收15令吉/(合RMB,約25/)的進口稅。成本加10%。同時,在無有效進口許可證的貨物不允許在目的港——馬來西亞碼頭卸貨。

後期再生顆粒並非進就能進

除了上文提到再生塑料顆粒主要輸出國對再生行業政策收緊,國外貨源供應減少之外,我國對進口顆粒亦長期保持高壓監管模式。

今國內對進口再生顆粒管控力度較大。先後開展了全的國門利劍行動、四輪“藍天2018”,4月份印發了《口岸查驗單位一次性聯合檢查實施方案》,力爭在2018底前徹查全國所有口岸,生態環境部在全國範圍內分階段開展“進口固體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專項督查行動”。在不間斷的督查過程中,進口顆粒的大連、天津、青島、寧波、廣州、深圳等主要關口均查驗出多批次不合格固廢,在經過固廢檢驗後,定性的均已被退回。同時,今9月中旬開始,天津海關聯合口岸相關部門,開展大規模的“固廢清港”行動。

進口顆粒激後,海關開始全面布控再生顆粒,大再生顆粒壓港,時間長達數月。“查驗”“化驗”“固廢屬性鑑定”,2018再生顆粒進口行業都在一片迷霧中度過。檢測新標準實施後,顆粒進口堪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