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小米科技有沒有可能超越華為的市值,成為中國營業額第一的科技企業?

米君大解密


如果小米走得穩,有一定的可能!

首先聲明,我不是小米的重度用戶,也恰恰因為我不是重度用戶,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對它的觀察上來闡述。

核心業務上小米和華為不屬於同一類型的公司,這個層面沒有可比性。但是如果單純比市值就不一樣了,小米是上市公司,華為至今堅挺不需要上市。因為華為的硬件業務和核心技術實力非常強悍。

小米有可能做到很高市值的可能性在於,它對整個用戶生態的控制能力,你可以不用小米的手機,但小米一直在填充縫隙產品,這是個很巧妙的策略,從插座、路由器、到吹風機、掃地機再到電飯煲、淨化器、電視機...


如果按照這種節奏不斷的通過輕家電和生活數碼來一點點的饞食傳統家電的邊緣業務的話,未來很有可能在用戶生態習慣養成後變成超高市值企業。

這個邏輯就像是移動支付,用戶對於入口的使用習慣養成,企業就可以在這個入口之上做更多的擴展和嘗試,這也會讓公司市值上升到新的高度!


貓眼智客-楊明慧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目前來說,小米已經傳出2018年底上市的消息,估值1000億美金。再來看看華為,華為根本就沒有上市,根據推測,華為應該在未來10年同樣不會上市,何來市值只說?
不過,營業額還是值得比較的,根據官方消息,小米2017年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再來看看華為,6000億營業額,這個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個人覺得即使小米的生態鏈做的再強大,想要超越華為恐怕也很難。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科技企業還有一家企業叫做
阿里巴巴,他的年營業額早已破萬億。即使小米超越華為恐怕也難以超越阿里巴巴。

總的來說,小米未來十年基本不太可能成為中國營業額第一的科技企業。


愛數碼科技評測


我說兩點大家思考一下就知道華為和小米的區別。

第一:領導人特色。小米上市後第一件事給雷軍99億。小米普通員工加薪百分之五,氣的好多小米老員工要辭職。華為任正非股權大家分,多少年了員工幹勁兒還是足。小米才幾年人心就散了?

第二,小米被戲稱雜貨鋪,從螺絲,雨傘,衣服,被子,燈,插排,電視,電飯煲,空調,沒有不賣的號稱物聯網!可是真正有核心的有多少呢?號稱黑科技的小米旗艦手機核心技術甚至是簡單的連藍綠都能研發的快充,小米都研發不出來,需要高通的技術支持!空調之類都是和行業二流聯合換個外殼騙騙不懂的,雷軍靠著自己的超強整合能力降低成本但是也導致很多沒有研發的能力,真是坑死自己也害死同行!看著多點開花,事實上這樣能長久嗎?華為看著也佈局了很多東西,可是都是一步一步慢慢走的,通訊搞到高水平後集中力量搞芯片搞手機,手機搞好搞物聯網,一步一步搞研發,這個搞的很高水平才去搞另外新東西。

個人認為如果小米還是隻考現有模式最多也就是下一個聯想而已!和華為,阿里,這種企業插件太大


虐貓達人——薛定鍔


前幾天北京工商海淀分局公佈一月份質量投訴量榜,令人詫異的是小米科技高居榜眼,雖網上有大量米粉叫好,但現在來看更像是小米水軍的水文,因為消費者的投訴是最有力的證明! 雖然某個區域的投訴並不能完全否定小米這一年來對質量方面進行的努力,但值得警示的是小米還是一直被人詬病質量差而這個話題卻始終難以消去!這份投訴量榜就是對小米質量最好的詮釋。 就在前段時間雷軍還出任中國質量協會副會長,其本人也宣稱要用望遠鏡看創新,用顯微鏡看品質,親自牽頭質量委員會,組建質量辦公室專門督辦,再次對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然而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剛吹了不久的牛就被消費者打臉! 小米質量差的印象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落實的,改善質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與其整天在網絡高炒作小米各種“第一”,還不如踏踏實實把質量做好,消費者終會改變小米質量差的印象。



如果質量都沒做好,何談什麼市值第一科技公司?


斷臂的紅髮


肯定的講,小米不可能超越華為。

個人因為是從事互聯網相關工作的,對這兩家企業的觀察也有很長時間了,以各自現有的資源和能力來看,小米再努力也不會超越華為。

咱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分析,由於2018年未結束,全年的數據都不能得到最準確的,數據部分就引用2017年的披露數據。

營業額差距

小米2017年營業額近190億美元,約為1300億元人民幣,而華為全年的營業額則高達6000億人民幣,是小米的4.6倍。

雖然6000億是華為包括了手機終端和通訊設備全部的營收,小米的1300億也是包含了手機和生態鏈全品類產品的總營收。

總營收的差距之大,很難得到有效追平。

手機出貨量差距拉大

如果只對比手機部分,是否有可能呢?畢竟手機是小米主營,答案是,仍然不可能超越華為。

華為(含榮耀)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了1.53億臺,而小米(含紅米)的手機出貨量為9240萬臺,僅為華為的三分之二。

2018年的數據雖然還未全部出爐,僅剩一個月的時間並不影響統計機構憑藉已知的數據進行推算,小米手機2018年的出貨量約為1.25億部,華為手機2018年的出貨量約為1.99億部。

在三星和二三線手機品牌紛紛因各種原因讓出市場之際,小米尚不能在手機出貨量上縮小與華為的差距,反而較去年拉大了。

市場飽和

華為手機與小米手機在銷量上的差距一再拉大後,小米很難在出貨量上實現超越,因為,市場越來越飽和。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來,中國智能手機雖然還在增長,但是趨勢已經走向平緩,而且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的銷量比2016年還下降了4%。

這說明我們的市場接近或者已經飽和,沒有增量市場之後,雙方比拼的是存量市場的擴張,即相互轉化對方的用戶。這種難度太高了,特別是兩個Top榜級的品牌,除非對方主動犯錯讓出市場,兩家行事作風並不保守的公司主動犯錯的概率要多小就有多小。

再者,華為除了固守原有地盤之外,這幾年從meta和P系列著手打造高端機,現在國內的4000-5000的高端機市場基本只有華為和蘋果兩個玩家。小米的高端機策略以MIX系列為代表,目前並不奏效,僅僅賺回不少口碑,實際銷量不理想,仍就以其他年度旗艦機衝市場。

在市場飽和之後,小米的銷量不及華為,單價也不及華為,超越華為的路仍舊看不到希望。

海外市場拓展

國內市場飽和了,那就出海找市場,可是小米哪裡是華為的對手呀!

眾所周知,華為以通訊製造起家,耕耘海外多年,並且發展為全球數一數二的通訊設備商,有著諸如,人力、渠道、物力等豐厚的資源。藉助這些力量成功的將華為手機打入了中東、歐洲、美洲這些發達地區。

小米顯然不具備這些硬件條件,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印度這個海外大市場了,可問題是,華為在印度做的也不錯呀。好不容易打入了英國市場,用國內的玩法搞了一次促銷,因為不懂當地規則弄出了糾紛。可以想象第一批在英國嚐鮮小米手機的用戶會有怎樣的品牌印象,口口相傳又會形成多廣的負面印象。要知道小米一直在標榜口碑營銷,這可真的是有點諷刺了。

小米當然會在海外不斷摸索,擴大市場佔有率,可是時間上不多了。因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也出現了飽和現象,只能一點點搶其他品牌的地盤,在國內就打不贏,國外搶地盤又能搶多少呢?

生態鏈產品幹不過通訊設備

前文有述,華為2017年營收高達6000億,其中通訊設備和維護佔了絕對的比例。而且5G時代已經來臨,華為的技術與產品已經備受各國通訊商和政府喜愛,輕易不會換合作方,也就是說,這部分的營收還將繼續增長。

反觀小米的生態鏈產品,多為家用生活小電器,並且要以小米手機為中心運轉。生活小品類的毛利率也不可能比華為的通訊設備高,市場容量更是不可能超過通訊設備的體量。

專利數量差距巨大

科技公司得有專利傍身,華為截至到2017年底的專利為74307件,小米為4800多件,今年即使有增長,也不會縮小與華為專利數量的差距。

信息時代,擁有更多的核心專利就有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如專利授權、專利交換、侵犯專利申請產品禁售。

雖然小米是上市公司,華為沒有上市,但是公司的市值最終還是要以其產品的利潤、營收、市場規模來決定的。除此之外,芯片、管理架構、人才激勵、產品研發等等方面,小米均不如華為,甚至有很大的差距。

綜上所述,小米無法超越華為,成為中國民營科技公司裡的NO.1。


言值君


小米肯定超過華為。

小米有:小米牙刷,小米方便麵,小米毛巾,小米衛生紙,小米板凳。

請問華為有嗎?








小米對標的是沃爾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2, "file_sign": "06531392814eac0af8eb261d83e3e58a\

雷猴王p2p


小米在科技領域很難超越華為,除非華為也被美國製裁,不然10年內是不可能的,華為的技術底蘊太深厚,每年的科研投入又很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趕上的,還有一點就是手機是軟硬件結合的,華為已經掌握了芯片的核心技術,可以開發更多的針對提高硬件利用率的軟件,而且華為通信早就擁有全球業務,擴張也更方便,擁有的資源也更多,小米用什麼超越?在供應鏈方面,華為也逐步拜託三星高通的控制,小米要做的還有很多!所以營業額第一的科技企業小米還是差很多!



另一方面,小米國內最大的優勢其實在智能家居,中國製造也更是享譽世界,便宜質量好的工藝品被歐洲很多人喜愛,目前的小米生態擴張範圍之廣已經是國內第一,再加上目前Al成了科技行業最重要的點,小米完全可以通過優化中國製造走向世界,而且中國製造的擴張沒有太多專利限制,世界500強第一可不是蘋果,而是沃爾瑪,小米為什麼不能做科技驅動的沃爾瑪!讓中國製造不再廉價!沒技術也能當第一不是嗎?



用心生活的小Q


目前小米的生態鏈公司華米科技已經赴美國上市,而小米的生態鏈公司不下300個,涉及領悟廣,而且每個領悟都排在前十位以上,普通大家說的攪局者,到底是小米動了大家的奶酪,可以理解,小米公司雷軍先生創造小米的初衷,就是我們熟知的一句話,讓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科技的樂趣。



我本人特別喜歡這句話,當然,雷軍先生帶領他的小米帝國正在向這方面發展,目前華為科技固然強大 但是一家獨大的影響力並不能影響全世界,就需要很多類似的公司,大家一起發展,對於我們來說不論是小米還是華為如果能有更好的發展,去為全世界創造價值,不論誰第一,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因為他們,中國的技術走向全世界,讓這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何樂而不為呢,十年時間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他們攜手走出國門 ,走向世界,而不是內鬥。


我是一個壞孩子


我覺得是完全有可能的

小米之家

我看上面他們回答說是不可能,因為小米是個雜貨鋪。確實是這樣,但是如果換一種思路你就懂了。為什麼這幾年雷軍到處佈置小米之家?小米賣的東西繁雜而混亂,但是雷軍他不是傻子。小米意在打造一個完成的生態鏈。



試想一下,如果你回到家,拿著小米手機控制著樓下電飯煲的煮飯時間,把客廳的空氣淨化器打開。晚上控制著室內燈光的強弱,半夜觀看樓下監控的情況。這種物聯網的生活感受過嗎?小米是不是雜貨鋪,你下載一個米家就知道,小米的智能家居產品已經非常的強大了。


而小米最近又在琢磨什麼澎湃處理器,雖然搭載的手機用戶體驗不是很理想,但是這也是一個開端,預示著什麼我想不用多說吧。

華為

華為近兩年的崛起之勢非常強。而且華為家底雄厚。已經有了自己的cpu。而且華為的未來潛力是無限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小米差華為可不止一大截。但是科技的發展真的是非常迅速的,十年前誰也沒想到手機巨頭諾基亞就這樣倒下了。十年足以改變太多東西。

不管如何,我都希望兩家都越來越好。親兄弟,有什麼好比來比去的。


不知今夕是何年


首先,華為的全員持股,任何公司都學不來。

第二,持續30多年的發展,研發投入非常巨大,任何公司都學不來。

第三,人才極其有限,被華為網走的人才其他公司就沒了。

第四,領導人的魅力,華為的任總是經過溝溝坎坎的,但是請注意,他並沒有變得圓滑世故。而是更犀利,更精準,更堅持。

第五,在使用外腦方面,華為是絕對第一的,在我們大中國,沒有哪個公司這樣大度。敢花大錢幾個億,請IBM公司來梳理產品流程,還請很多管理專家入駐華為。在絕大多數的公司裡面,不是空軍打陸軍就是陸軍打空軍,根本無法融合外來的力量。

第六,華為的心聲社區非常的開放,讓員工敢於發言,敢於諫言。 這個目前對絕大多數公司來說都是被忽略的吧。

第七,華為的任總70多歲了,照樣還在節假日奔波在前線。

華為在中國已經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企業,而是一名旗幟,一個風向標。

30多年就過去了,有多少公司倒下,又當是多少叱詫風雲、叱詫一時的公司倒下,包括中興聯想這樣的公司,還有什麼大唐電信這些。

超越華為,不是說從公司的市值去超越,而是要從精神上去學習,從產品上去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