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分清痛風、風溼與類風溼關節炎?

_小米一粒_


每日更新,敬請關注!

在日常生活中,痛風、風溼、類風溼是非常常見的疾病,並且三者之間的病症還是有點相似的,那麼,到底該怎麼樣區分痛風、風溼、類風溼這三類疾病呢?

一、痛風。

痛風其實是因為患者體內嘌呤的分泌出現問題然後引起尿酸升高,尿酸升高後尿鹽結晶就會有很多沉積在人體內,繼而就會引起人體患上一些關節類的疾病。痛風的主要症狀是:發作的時候會有劇烈的疼痛感,然後會慢慢紅腫起來。多數的痛風是在腳拇指的大拇指開始,並且一般只是單側開始發作,痛風發作會導致患者走路比較吃力。對於痛風的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控制好尿酸的含量,千萬不能過高。

二、風溼。

一般情況下,如果有人的骨關節總是在受涼、受冷的狀態之下感覺到疼痛,那麼可能就是患了風溼了。風溼是一個比較寬廣的範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屬於一種炎症的範疇,說白了風溼性關節炎就是患者的骨關節發炎了。

三、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它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導致患者的骨關節疼痛難忍,隨著病程的發展,患者的骨關節還會出現畸形,最後如果還是得不到救治,那麼患病的骨關節很有可能會落下殘疾。

以上就是痛風、風溼、類風溼的一些區別,不管是痛風患者,還是風溼類、風溼患者,發現自己患病了一定要積極接受醫生的治療,千萬不可大意,也不要輕易相信所謂民間的偏方和靈丹妙藥。


關節重建醫生王健


“哎呀,這該死的陰雨天,我這老寒腿可真折磨人呀”“可不是咋地,我這風溼也犯啦”“可別胡說,你這叫痛風”……很多老百姓對於痛風、風溼、類風溼的認識只停留在都有關節疼痛層面上,傻傻分不清楚。那麼,今天我就帶大家來深入認識下它們。

先介紹痛風,古時候稱為“帝王病”或者“富貴病”,它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和尿酸排洩障礙所致的血尿酸增高的疾病,典型表現為關節紅腫、畸形及痛風石形成的不適。其病因有∶1.飲食,比如美味佳餚、過量飲酒、緊張生活是主要原因;2.遺傳以及某些藥物也密切相關。本病是“重男輕女”的疾病,男性多餘女性,發病年齡高峰為40-55歲,60-70%為肥胖型。所以,40歲以上男性,突然夜間出現非對稱性關節紅腫熱痛,特別是第一蹠趾關節紅腫,需要警惕咯!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徵是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症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痛、功能下降。病程持續,反覆發作,詳情可參考前期內容。(一不小心偷了個懶,嘿嘿)有些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天氣轉陰或冬季症狀加重。但類風溼關節炎本身和天氣沒有直接關係,天氣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誘發因素。類風溼關節炎絕不是因為單純受涼或是天氣潮溼而患病,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通俗地講就是自己的身體內的抗體無端地“攻擊”自己的關節,導致損傷。類風溼關節炎與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吸菸也是其發病危險因素之一,但和自然界的風和溼沒有必然關係。

總而言之,痛風可以全作一類代謝性疾病,通常起病急驟,與飲食有很大關係,所以預防痛風要牢記十二字原則∶管住嘴、減體重、多飲水、常運動!而類風溼性關節炎最大的特點在於持續性、對稱性以及侵蝕性,病程反覆,關節疼痛不像痛風那般劇烈,主要與免疫調節相關。風溼病則是個廣泛的概念了,其範疇包括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根據其發病機制、病理、臨床特點,可分為十大類。而類風溼性關節炎則屬於其中一種分類——瀰漫性結締組織病。痛風則歸位與,與代謝和內分泌相關的風溼病。

如果經常感覺關節疼痛,不要總以為“風溼”犯了,專業風溼免疫科醫生則是您的良師益友,專業而全面的指導,只為您的健康。讓陰雨變“晴天”!


天天博士講風溼


眾所周知,痛風、風溼及類風溼關節炎都會引起關節疼痛,甚至關節破壞,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麼,三者有什麼區別呢?

痛風是嘌呤代謝異常引起血尿酸升高,產生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而引起的疾病,它主要表現為關節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好發於足部第一蹠趾,單側多發,導致行走困難,患者極度痛苦。對於痛風來說需要測定血尿酸水平,做關節超聲來評估病情。治療以降尿酸為主,如果能夠將血尿酸控制在300umol/L左右,沉積在關節的尿酸鹽結晶可逐漸溶解,預後較好。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侵犯全身關節的自身免疫病,它主要以關節滑膜炎症為主要表現,主要累及雙手、雙腕等小關節,大關節也可累及。診斷類風溼需要實驗室指標及影像學指標的支持,實驗室指標主要包括:血沉、C反應蛋白、RF、CCP等,影像學指標主要包括X線、關節超聲等。由於類風溼關節炎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可呈紐扣樣畸形、天鵝頸樣畸形等,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治療方面,類風溼需要規律治療,需長期聯合服用激素、改善風溼病情的藥物、抗炎鎮痛藥物等。

風溼性關節炎與類風溼症狀相似,但沒有抗體及影像學指標的陽性,且多累及大關節,如膝關節、肩關節等。治療也不像類風溼那樣複雜,多以對症支持治療及物理治療為主,一般不會致殘,預後較好。

通過以上對比,希望對大家正確認識這三種疾病有所幫助!

本期答主:陳泳淼 醫學碩士


杏花島


由於痛風和類風溼性關節炎在症狀表現方面有著一些相似之處,如關節疼痛、紅腫,且隨著時間的推遲,痛風因屢屢發作的關節疼痛,不僅損害組織,而且骨質的關節端有侵蝕,再加上痛風石的沉積,使關節呈慢性炎症和關節畸形,很容易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混淆。

其實,痛風與類風溼性關節是兩種完全不相同的疾病。痛風是一種代謝障礙性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瀰漫性結締組織病範疇。前者好發於男性,後者好發於女性。前者常常呈急性發作,好發部位常為第一腳趾的蹠趾關節,發作時局部紅腫熱痛,疼痛難以忍受;後者呈慢性發作,好發於手的腕、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疼痛一般能承受。前者發作呈間歇性,緩解期可無關節症狀,但長期反覆發作,最終可出現關節破壞、畸形,腎臟受損者可發展到尿毒症;後者晚期可引起關節畸形、脫位。

當痛風病變位於手指關節時,它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手指病變十分相似,都可有指間關節腫大。但進行進一步檢查時可以發現痛風患者腫大的手指關節呈結節分葉狀,有時在皮膚表面可見白色的痛風石沉積,部分患者局部皮膚潰破後,可流出“石灰石”樣尿酸結晶。而類風溼性關節炎檢查時,早期可見近端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病變具有對稱性,受累的關節數目比痛風要多,有時關節周圍可見類風溼結節,X攝片檢查可見關節周圍骨質疏鬆,軟組織腫脹。


科學運動與健康


上一個問題我們已經解答了“風溼、類風溼關節炎的區別”,所以在此,我們就把這個問題轉換為“怎樣分清痛風性關節炎與類風溼關節炎”比較合適。

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組疾病。主要見於中老年男性、肥胖人群及少數絕經後的婦女。尿酸鹽結晶在關節腔沉積而造成關節炎,我們稱為痛風性關節炎。根據起病急緩,又細分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和慢性痛風性關節炎。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起病急,夜間易犯,紅腫熱痛,疼痛如刀割難忍,活動受限。首次一般為單關節受累,多為非對稱。如果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遷延不愈,會使關節腫脹畸形、形成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痛風石,常見部位為耳輪、關節及周圍。如果痛風石處皮膚潰破,會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且潰瘍處不易癒合。

類風溼關節炎通常呈對稱性,如雙手的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膝、足等左右對稱受累。關節疼痛和腫脹,伴有晨僵和握力下降。常見於中老年女性。如果病情未能得到控制,軟骨和骨受到侵蝕,會導致關節破壞,引起關節畸形,常見的畸形為“紐扣花”樣、“天鵝頸”樣和向尺側偏斜。重症患者關節活動受限,可在10-20年間發展成喪失功能,生活不能自理。

因此,這兩種關節炎的患者都應積極重視疾病,培養健康生活及飲食習慣,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更應及早、正確、規範的接受專業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而致殘。


藥事健康


痛風是因為血液裡的嘌呤代謝出現障礙,導致尿酸過多超出腎臟的排洩能力從而在關節組織裡堆積。一般急性發作期因為尿酸在關節裡的沉積會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多發作於關節受到風寒之邪侵襲及相關細菌感染後發生炎症反應,同時心臟的肌肉和瓣膜也會受到炎症的影響。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畸形、強直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甚至後期嚴重時會有骨頭、肌肉的萎縮破壞,與身體內的多個臟器系統相關,屬於遺傳性疾病,血液指標中類風溼因子陽性是檢測標準。將三者進行對比,痛風的發生一定會有血液尿酸的升高,並且關節內可能會摸到痛風石,發作時候關節的紅、腫、痛非常明顯,是陣發性的。

風溼性關節炎屬於炎症感染,初始發作時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還會伴有發熱、皮疹等症狀。風溼性關節炎也會有關節的紅腫熱痛,但持續的時間都很短,幾天就會消退。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關節損傷最為嚴重,不僅是關節畸形,甚至後期可能會癱瘓,是種長期嚴重的慢性疾病。


KK健康


劉醫生談骨論筋🐳痛風、風溼和類風溼的區別🐳

大家都聽說過痛風、風溼和類風溼性關節炎,認為它們都會引起關節疼痛,但是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其實在醫學上風溼病是一個總稱,這兩種疾病就屬於它。它包括很多疾病,只要是關節、關節周圍、肌肉、骨的慢性疼痛都叫風溼病。而大家說的風溼性關節炎是比較狹義的說法。下面說一下它們的區別。



痛風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的一組疾病。包括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關節畸形,腎結石和尿路結石,嚴重的出現關節殘疾和腎衰。它的主要指標是尿酸升高。


一、病因

1.尿酸生成增多。2.尿酸排洩減少。3.因為腎病和骨質增生性疾病等其他疾病引起尿酸增高。

二、症狀

1.突然疼痛。夜晚突然出現下肢遠端單一關節疼痛。2.發熱。疼痛部位皮溫高。3.痛風石形成。4.高尿酸血癥。5.病變關節皮膚瘙癢和脫皮。6.關節破壞。7.腎臟和泌尿系統受損。

首先要明白痛風是不能根治的,只能改善症狀。預防發生。

1.急性期臥床休息,抬高患肢。2.應用藥物。如秋水仙鹼,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3.慢性期可用苯溴馬隆,別嘌醇等。4.戒酒,避免吃高嘌呤食物。5.多喝水。6.適當體育鍛煉。

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以累積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為對稱性多個周圍性關節的慢性炎症。



一、病因

目前原因不明。可能與下面幾項有關係。

1.自身免疫因素。2.遺傳因素。3.感染因素。4.還可能與精神因素,體質好壞,天氣變化等有關係。

二、症狀

1.關節腫脹和疼痛。2.多個關節病變呈對稱性。手關節為首發部位。3.早晨起來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後可緩解。4.關結婚動受限和畸形。5.可有發熱,類風溼性結節,心臟、肺和腎臟病變。

1.發病時應休息,理療、外用藥等輔助治療。2.藥物治療,包括青黴素,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抗風溼藥,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激素等。3.手術治療。切除病變滑膜。

風溼性關節炎

與風溼熱有關,系是一種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表現為關節和肌肉對稱性遊走性酸脹疼痛。好發與年輕人,好發部位為膝、肘等大關節。

一、病因

與人體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

二、症狀

1.關節遊走性、對稱性疼痛,可伴有紅腫熱痛。2.肌肉不適,全身乏力。3.不規則發熱。4.皮下結節,環形紅斑。5.舞蹈症。

1.抗鏈球菌治療。2.水楊酸製劑。3.激素。4.中藥治療。

上面這些就是這三種疾病的區別。希望能給大家有所幫助。

大家可以關注我或者下方留言,以瞭解更多醫學知識。

關注🐳劉醫生談骨論筋🐳享健康人生

劉醫生談骨論筋


痛風性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都是風溼性疾病的一種。

痛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都可以表現為關節炎,關節腫痛;同時都是風溼性疾病的一種。同時需要就診的科室是一個,風溼免疫科。

但兩者有以下不同:

1、分類不同,痛風是代謝性風溼病的一種,類風溼關節炎是瀰漫性結締組織病的一種。2、發病機制不同,痛風是嘌呤代謝障礙引起的,類風溼關節炎和免疫失衡有關。

3、症狀不同,痛風一般情況下是單關節或少關節炎,大關節為主,非對稱性;類風溼關節炎是對稱性、慢性多關節炎,小關節為主,伴有晨僵現象。

4、化驗檢查不同:痛風往往會出現血尿酸水平增高;類風溼關節炎有自己特異性類風溼抗體,如AKA、APF和抗CCP抗體,會出現類風溼因子高滴度升高。

5、影像學表現不同:慢性痛風關節病在好發關節會出現“穿鑿樣”改變,會有痛風石形成;類風溼關節炎會有關節梭形腫脹,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模糊,可有骨質破壞及半脫位等。

6、治療方法不同,痛風以控制血尿酸水平達標為主;類風溼關節炎以控制炎症疾病活動度為主,多系統損害時如肺間質纖維化時,等同於其他瀰漫性結締組織病的治療。

目前的醫療技術對這兩種疾病鑑別方法很多,一般情況下風溼免疫科均能區別出來,千萬別怕病不去看病,諱疾忌醫不可取。


希望幫到需要的人,您的點贊和關注是我堅持科普的動力。


風溼免疫科孟醫生


一、發病情況不同:風溼性關節炎初發年齡以

9-17歲多見,男女比例相當。類風溼關節炎以中年女性多見。

\n


\n

二、病因不同:風溼性關節炎是鏈球菌感染造成。而類風溼關節炎是免疫性疾病。

\n


\n

三、受累關節:風溼以4肢大關節(膝、髖、踝、肘、肩、腕)為主,類風溼以4肢小關節(手指、掌指、足趾)為主。

\n


\n

四、臨床表現:風溼急性期發病急、高熱、關節紅、腫、熱、痛,慢性期關節遊走竄痛或兼低熱。類風溼手足小關節腫痛、晨僵,可侵犯大關節,常呈對稱性,大小關節皆可變形。


用戶13770938065


痛風的診斷標準目前仍採用1977年美國風溼病協會提出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關節液中具有特異性的尿酸鹽結晶

2、用化學方法或偏振光顯微鏡證實含尿酸鹽結晶

3、具備以下12項中的6項

a、四肢關節疼痛、腫脹2次以上,發病急,1~2周自行緩解;

b、明顯紅腫且炎症反應在1d內達到高峰;

c、夜間發作;

d、關節炎發作時關節微生物培養陰性;

e、第一蹠趾關節疼痛或腫脹;

f、單側第一蹠趾關節疼痛腫脹;

g、單側跗骨關節受累;

h、可疑痛風石;

i、高尿酸血癥;

j、不對稱關節周圍腫脹(X線證實);

k、無骨侵蝕的骨皮質下囊腫(X線證實);

l、應用秋水仙鹼治療後,炎症反應在48小時內明顯緩解;

更多痛風相關知識,可到麼眾號風欲止瞭解。

風溼一般病前有A族溶血性鏈狀菌感染病史,主要影響心臟和關節,下述特點可資鑑別:

1、青少年多見

2、起病前1~4周常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如扁桃體炎病史

3、常侵犯膝肩肘踝等關節,且有遊走性、對稱性

4、常伴有心肌炎環形紅斑和皮下結節等表現

5、抗溶血性鏈球菌抗體升高

7、血尿酸含量正常

類風溼關節炎目前通常採用美國風溼病協會1987年的診斷標準:

1、晨僵持續至1小時(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關節腫,至少6周;

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

5、有皮下結節;

6、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的狹窄)

7、類風溼因子陽性(滴度>1: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