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祕籍

文丨沐漁

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裡,影視綜藝這一年來的成果可謂十分慘淡,大投入不斷真正的爆款卻難產,一個個被寄予厚望的作品最終都湮沒在瞭如潮的信息流中。

大環境不景氣、小狀況亦是不斷,延播、換檔、下架成為行業常態,真人秀降溫、音樂類疲軟、語言類接連下架、親子類播出無望,對於2018年而言,整個綜藝市場都正面臨冷鋒過境。

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秘籍

選秀、親子、脫口秀重點整治,殃及範圍甚廣

一直以來,延播、下架等現象在業內由來已久,對於審核不達標的內容採取處理措施再正常不過。然而,2018年卻絕對稱得上是近年來坎坷最多的一年,據筆者統計,“非正常爽約”的綜藝就有不下20餘檔,其中配合重大節日晚會、重大社會事件的編排調整屬於正常情況,暫未計入其中。

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秘籍

縱觀這些2018年中的“問題”綜藝,不僅真人秀、選秀、親子、脫口秀等“高危”類型頻頻遭遇“事故”,就連人文、慢綜藝、博物館探索等節目也未能安全著陸。

2018年第一個出現“變故”的綜藝要數《演員的誕生》,1月20日該節目總決賽收官,但當晚按照比賽流程應播出12進6的半決賽。據網傳,其半決賽無緣播出的原因是由於該節目只獲批了12期,而提交增加期數的申請未獲總局批准。

隨後《惡毒梁歡秀》《奇葩大會》接連下架,《極限挑戰4》《小鎮故事》也出現上線檔期延後的問題,好不容易到了暑期,就在各平臺摩拳擦掌準備大戰一場時,總局一則“關於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為平臺澆了一盆冷水,行業再次陷入人人自危的境遇,《中餐廳2》《中國好聲音2018》《這就是歌唱·對唱季》《爸爸去哪兒6》《想想辦法吧爸爸》《童話俠》《真相吧!花花萬物》《週六夜現場》全部無一倖免。

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秘籍

而即便熬到了Q4市場也並不太平,10月聚焦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真人秀《上新了故宮》延播,11月愛奇藝國風文化唱演秀《國風美少年》同樣延播,此外《Hi室友》《我的室友日記》第九期此前便因“技術原因”已連續延播兩週,上週重新迴歸衛視懷抱的《鋒味2》第二期亦宣佈延播。

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秘籍

選秀重點打擊,親子難見天日,脫口秀成重災區,其他各類受殃及範圍甚廣。

而這些被迫“爽約”的綜藝們,給出的理由也是如出一轍,“後期製作,編排調整,追求更優質的節目內容與視聽體驗”,寥寥數語又或者毫無徵兆的背後,素人比例不足、未成年人出鏡、嘉賓出場費比例過高、言語尺度過大等因素都能成為一檔節目遭遇變故的重要原因。

細分、量化、永久下架,監管進一步收緊

2018年,行業大動作不斷,相比往年的“限娛令”“限真令”“限童令”,今年總局對綜藝節目的調控更加細分、量化、增強。其中,更加細分主要體現在對每一類節目的針對性政策;更加量化體現在對綜藝製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數據的明確規定;更加強化則是指總局對節目整改、傳播、審查等方面的永久下架處理。

首先,對於偶像養成類節目,今年上半年雖迎來了《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兩檔選秀節目的火爆,但廣電總局在隨後的多次通知中都有提及此類節目。一次是在暑期檔《關於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對於偶像養成類節目、社會廣泛參與選拔的歌唱才藝競秀類節目,要堅決遏止節目過度娛樂化和宣揚拜金享樂、急功近利等錯誤傾向。”另一次是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堅決遏制追星炒星、泛娛樂化等不良傾向,嚴格控制偶像養成類節目。”

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秘籍

其次,對於親子類節目,往年“限童令”僅限於上星綜合頻道,視頻網站成了此類節目的保護傘,而從今年《爸爸去哪兒6》《想想辦法吧爸爸》《童話俠》的折戟沉沙便能感受到總局對此類節目臺網同標的嚴格管控。在9月頒發《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後,11月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中則明確提及:“嚴格控制影視明星子女參與的綜藝娛樂和真人秀節目。”

而後,關於嘉賓片酬的問題,一直以來雖早有風聲但都雷聲大雨點小,可從今年情況來看,這把懸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確有要落下的意思,在關於影視作品的限薪令出臺後不久,對綜藝嘉賓片酬的詳細規定也緊隨其後,“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19:30-22:30播出的綜藝節目要提前向總局報備嘉賓姓名、片酬、成本佔比等信息,每個節目全部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節目總成本的40%,主要嘉賓片酬不得超過嘉賓總片酬的70%。”這一數據比例與影視行業基本一致。

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秘籍

除了這些針對具體節目、具體制作層面的嚴格規定,對於宏觀節目把控總局也給出了一張永久下架的“紅牌”處理。“所有受到總局整改、警告、停播處理的節目,一律不得以成片、剪輯、花絮等各種形式復播、重播或變相播出;受到總局警告的節目須立即退出黃金時段。”此外,之前一直網傳的“臺網同標”也在11月《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中得到明確落地:“廣播與電視、上星頻道與地面頻道、網上與網下要堅持統籌管理、統一標準。”

從綜藝市場整體情況來看,2018年總局對節目的調控進一步收緊,面對這樣的行業現狀,無論是衛視端還是網絡端,內容生產者們如何更好的帶著鐐銬跳舞可謂是迫在眉睫。

換人、變賽制、改定義、更名,如何合理有效“避雷”?

對於內容生產方及平臺而言,節目出現問題未能通過審核,糾正後能再上線已屬“幸運”。網傳,《中國好聲音2018》第一期便是因為其中有一名參賽選手未滿18歲,因此在第二期宣佈延期時,也將第一期進行了重新剪輯上線;而《極限挑戰4》《中餐廳2》的延播則被傳是由於節目中的素人比例不足,節目後期也將重新剪輯增加素人出鏡。

此時的製作方已經無暇顧及這一打破原本設計的二次加工是否會影響用戶的觀看體驗,能夠順利播出及時止損已值得暗自慶幸。而除了根據審核要求進行合理的二次創作,在節目創作、宣傳階段做到合理的“避雷”也十分重要。

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秘籍

如當影視明星攜未成年子女參加的親子真人秀遭遇限制時,市面上關於成年明星與家人之間代際關係探討的綜藝便開始嶄露頭角,今年熱播的《我家那小子》便是聚焦明星兒子與素人媽媽之間的親子互動,而明年除了同一系列的《我家那閨女》,還有《女兒們的男朋友》《我女兒們的戀愛》《我家有女初長成》等同樣展現代際生活觀察的節目將陸續湧現。

此外,選秀類節目則在賽制設計、宣傳口徑、節目名稱上下足了功夫。由於受到上半年偶像選秀節目中粉絲非法集資的負面影響,下半年多檔選秀節目都放棄了實時投票這一“爭議”環節,規避“追星炒星”。

同時,選秀節目在定位上也從選秀變身歌舞競演。《下一站傳奇》官方定義青春勵志歌舞競演秀;《國風美少年》官方定義國風文化唱演秀;《即刻電音》官方定義電子音樂製作人競演秀,紛紛在議程設置上弱化節目的“泛娛樂化”標籤。

盤點:從2018年的20部“問題”綜藝,我們發現了4大“避雷”秘籍

筆者還注意到“改名”也是此類節目的一大求生技能。如《中國有嘻哈》改名《中國新說唱》,從“嘻哈”到“說唱”,有效的將節目調性從嘻哈文化這一舶來品到強調發揚中國本土文化。近日宣佈定檔的《偶像練習生》第二季也歷經多次改名風波,從《年少有你》到《青春有你》,去掉“偶像”,通過字詞之間的“偷樑換柱”來達到更好弘揚主旋律的精神。

結語

隨著廣電總局對內容監管政策的不斷細分、量化、加強,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中人人自危,不少綜藝節目面臨延播、換檔甚至下架的命運,但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內容生產者們也正在從中不斷摸索“避雷”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