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操如果勝利,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

飛馳的少年12138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十五萬青州軍南征,在荊州招降劉瓊七八萬荊州水軍合計二十三萬,詐稱八十萬大軍平定江南。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當時孫權才給周瑜三萬軍隊。劉備手下士率萬人,關羽江夏水軍萬餘加起來才二萬左右。孫劉聯軍加起來才五萬人上下,和曹軍相比實力懸殊。但是孫劉聯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曹軍水土不服多疫病戰鬥力減退,周瑜和黃蓋定苦肉計,利用當地特殊天象刮東南風的特性火燒曹營(和諸葛亮沒一毛關糸),曹操敗回北方,從此奠定三國鼎立局面。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孫劉聯軍的五萬軍隊會損失慘重,劉備還和重前一樣跑路。益州劉璋會收留劉備兄弟,孫權只能府首稱臣不失封候之賞,如果抵抗只能做船跑到夷州(臺灣)和交祉稱王稱霸。





關東俠客


赤壁之戰是曹操的分水嶺,勝則天下大定,敗則天下三分!!

曹操據中原,攜官渡之威,虎狼之師,浩浩蕩蕩,旌旗招展,南下征伐。荊州劉琮聞之色變,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不戰而降。曹操一下增加水陸大軍幾十萬,擁有天下十之六七。滿招損,歉受益,曹操志得意滿,飄飄然漠視江東,以為順江而下,一舉定乾坤!然而天不遂人願,月滿則虧,驕兵必敗!!

孫劉合兵,同仇敵愾。周瑜統兵,水陸軍精兵三萬對抗曹操。蔣幹盜書,黃蓋詐降,曹操自廢武功,戰船連環相扣,以為減輕風浪,免遭暈船,恰範了兵家大忌。黃蓋乘大霧,滿載柴火,乘東風火燒連營,火光沖天,殃及大寨,曹操一敗塗地,落荒而走,差點性命不包,統一大業就此終結,劉備乘機上位,荊州孫劉曹三分,曹操遺恨失吞吳!!





手機用戶畫龍點睛


應邀。

赤壁之戰是三國中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此戰重要性不在於誰得到多少誰失去多少這麼間單,而是埋下天下三分的惡果,為什麼說惡果? 因為漢末朝廷胡作非為,朝綱敗壞,天下四分五裂而連年戰禍,百姓顛沛流離導致漢人人口急劇下降,這也是為往後幾百年的亂世埋下伏筆,漢人已在自身戰鬥中耗光元氣,如何抵擋入侵的外族?

曹操赤壁之戰如果勝出的話,就等於消滅了東吳和劉備這兩股力量,那還有誰妨礙曹操統一天下? 主要就剩下西川的劉璋,漢中的張魯和西涼的馬超和韓遂等。張魯可以忽視,看清大勢只會做出一個決定就是投降,西川的劉璋在益州有天險可守而有條件割據一方,但劉璋過於懦弱,其手下文官武將願意站在劉璋一方而不是歸順朝廷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官祿的估計不多,更何況劉璋本身都不一定會死守益州,怎說當時天下名義上最高領導人還是自家人的劉協。西涼的馬超和韓遂應該是最難歸降的勢力而且戰鬥力還是較強,但別忘了這些人雖然驍勇善戰但腦袋並不太好使,曹操正史上就是用離間計讓兩人相互猜忌繼而土崩瓦解。

縱觀之下曹操赤壁獲勝的話,不用太長時間就能統一天下,自赤壁到曹操過世大概是十二三年的時間,而曹操本身治國能力根本不用否定,起碼在當代是無人能超越,在加上曹操本身愛才,手下的人才一直都被駕馭的貼貼服服,其洞悉人心和因才而用的能力極高,不要用什麼楊修,孔融這些說事,因為這些不是人才而只是一個有小聰明沒大智慧和一個出身自帶光環成不了大事的噴子罷了。所以就當赤壁統一天下後還有十年時間留給曹操,首先司馬家肯定會被處理,另外用施政讓百姓生活實在的穩定下,說不定是一個幾百年新王朝的開始,最起碼不會比往後那災難般的幾百年更災難。

最後,到底在這段歷史上誰在辦實事,誰在沽名釣譽,誰為天下統一付出最多,誰是為了自己的皇帝夢,誰為歷史推進做貢獻,誰是倒行逆施,已經不用多說。


過路閒人路過


這是不可能的。我認為曹操最大的失誤在於迎回獻帝,保持了漢朝國祚的同時,卻也極大弱化了自己的勢力,獻帝同學還不安分,不甘於君權分立,暗招不斷,不斷分化瓦解曹操陣營,又是衣帶詔又是暗殺的,連荀彧這樣的核心人物都被牽扯進來,使得曹操只能久鎮許縣,不敢離開政權中央一步。給了東吳和劉備等邊遠諸侯喘息的機會。第二點,此時的獻帝已經失去實權,無兵無糧,形同乞丐,在亂世三國,獻帝的指令等同於對空發令,沒有曹操強大的後盾,什麼作用都發揮不了。所謂挾天下令諸侯,指的是架空天子。靠著強大的兵力保障來壓制諸侯。如果沒有獻帝這個包袱,則天下必定。赤壁之戰只是荊州投降以後,曹操面向東吳政權以及劉備殘兵的一次較量而已。


小屋253315373


東漢末年,有兩場至關重要的戰爭,奠定後來的三國鼎立:第一場是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第二場是曹操與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其實,赤壁之戰,曹軍從客觀因素中,例如帶來的北方士兵不習水戰,且多有水土不服,歸降曹操的蔡、張二人所帶水軍不放心用,以及曹操持平定北方的勝利,這次南征或多或少都有些輕敵,自以為無敵等等,都不可能獲勝。當然,本次標題是假設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勝利為前提條件,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我認為,有可能,且看我以下分析:

赤壁之戰中,曹軍如果擊敗孫劉聯軍,肯定乘勝追擊孫劉殘軍,特別是對劉備殘軍窮追不捨,最後,劉備的命運,要麼沒離開荊州地界被曹軍殺了,要麼喬裝打扮,蒙過曹軍截查,偷偷地逃去了益州投靠劉璋。但當時的劉備所帶之兵應該不過一百,武裝不過是關羽、張飛、趙雲、關平、劉封等人,文官除了諸葛亮以外,剩下的白麵書面諸如簡雍、孫乾、糜竺因要麼死在赤壁的亂戰當中,要麼與劉備失散,從始隱姓埋名過隱居生活,或者投靠了孫權。武裝糜芳可能被擒投降曹操,也有可能被殺。

但問題是,當時張魯尚未對劉璋產生很大威脅,所以劉璋是否歡迎劉備的投奔,真值得懷疑。因為,這時的劉備入蜀與歷史上劉備入蜀情況不一樣,歷史上劉備入蜀是因為劉璋受到張魯軍事威懾,官方正式邀請劉備過來幫忙的,然這次假設環境下劉備敗兵投奔劉璋,則情況大大不同。首先,張任以及一班文官等人以“劉備乃梟雄,非久居人下”為由,力勸劉璋拒絕劉備入境。即使最後,劉璋效仿劉表,在離荊州最近的一個城,讓出來給劉備屯兵,用來擋住曹操。這時候的張松不一定幫劉備,因為他本想找明主入主益州,如果張松這時候去拜會曹操,再以約定一起夾攻劉備,曹操對夾擊劉備很有興趣,所以哪怕張松長得再醜,也會禮遇張松。最後的結果真有可能,劉備因勢單力薄,死於劉璋與曹操的夾擊。

再說孫權,自赤壁兵敗後,主戰派失去地位,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占主導地位。在曹軍大軍壓境之際,以投降派為首的張昭建議孫權向曹操稱臣,一向善於能屈能伸的孫權接受張昭建議,向曹操稱臣。曹操深知孫氏不同劉備,孫氏扼守江東六郡已歷三世,根基穩固,文武人才眾多:武有周瑜、魯肅、呂蒙、黃蓋、程普、韓當、周泰、太史慈、甘寧、潘璋等名將,文有諸葛瑾、張昭、顧雍、虞翻等名臣,所以曹操會接納孫權稱臣,在平定荊州後,主要精力就是集中追殺劉備。

劉備一死,曹操就開始著手鏟除另外一個勁敵——馬騰,可以按真實歷史上的事件,馬騰父子多人最後入京被殺,馬超與韓遂反目,曹操平定西北,馬超孤軍失敗最後投奔張魯,張魯最後投降曹操,馬超要麼被殺,要麼最後投奔劉璋。但是,劉璋既然有了張一次與曹操合作,擊殺劉備,就有第二次與曹操合作擊殺馬超,到最後,劉璋也歸降了曹操。

曹操平定益州後,可謂天下大定,就剩下江東一隅之地。當時,老百姓已經厭倦戰爭,在民心所向的情況下,孫權最終歸降曹操。平定江東之後,再乘勝平定交州和遼東。至此,曹操在有生之年,平定了諸候,統一了全國。

但是,我認為曹操去世後,可能再次出現分裂,這就要看曹操平定下天后,怎麼處置各方諸侯,特別是對孫權處置。是遷其全家留在京城軟禁起來,還是封一個公,遷其到偏遠的南方等等,都有可能影響後面的政局。我認為讓孫權一家大小留在京城軟禁,最安全。遷其到偏遠南方,難保像劉邦那樣有翻身的機會。


權說故事


如果曹操贏了赤壁之戰,一定能統一全國。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拿下荊州,赤壁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都很多,曹操號稱80萬兵力是故意嚇唬孫權的,但兵力20萬以上是絕對有的。東吳方面投入兵力也很多,精銳水軍幾乎都集結於此,如果此戰失利,對東吳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東吳擅長的是水戰,如果水軍都敗了,到了陸地上東吳軍隊就更不是曹軍的對手了,曹操滅東吳也只剩時間問題了。


評三國


只要郭奉孝在肯定行,正像曹操追憶郭時說的那樣,早勝了。以前討袁紹徵匈奴打呂布那麼大的險阻都過了,何況比袁紹小的多且群臣內部不一致態度的孫權。依我估判,關鍵要撿軍事上最弱的劉備一追到底,以痛擊落水″狗″,精神徹底根除劉備,再取次弱的張魯,再攻劉璋命其降,回來逼迫孫權,那有先啃硬骨頭的。以前向袁是為扭轉局勢,不得已制強敵,大勢在自已這邊了就該運用自如,別管其它。尤其控制住那個“英雄"劉″皇叔"別弄大。使用壓,拉.打相結合辦法,分別消滅他們之間的依存幻想。


用戶9450977780495


肯定統一天下!因東吳押所有家當,一敗曹順江而下,江東再也無本錢抵抗。雖有周瑜、龐統二位頂級人才也無能力。


吳君逸


哪裡有那麼多如果啊。不要再做這樣的幻想了。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會改變歷史,所以你的一個如果根本沒辦法知道結果。開弓沒有回頭箭,時間不允許如果。


歷史與影視


赤壁之戰純屬戲說,沒發生過此戰役,也就無法回答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