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擦肩而過的武器,哪個最為可惜?

大國武器


中國國防工業經過十幾年“小步快跑”的發展模式,到了2018年已經是世界頂尖水平了,也擁有了為中國軍隊提供幾乎全套制式先進武器裝備的能力。

相較於現在中國國防工業超一流的水準,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的國防工業的水平已經與世界先進水平脫節了,這也迫使在中國軍隊在與西方世界關係交好的時間裡,去採購他們國家研發出來的先進武器裝備,來提升自己國家軍隊的作戰實力。

這其中有的是因為物廉價美也就採購了一定數量,而更多的是因為各種各樣綜合因素的干擾而“美好”的錯過了,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由美國通用動力/洛克希德聯合一起研發設計製造生產的單發多用途空優F-16型戰鬥機。該款高性能戰機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美蜜月期間,就來到中國過,還實地在中國軍方高層人員面前表演過頗為精彩的飛行表演。但比較可惜的是,當時的中國軍隊對於高性能戰機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深刻和明白,只認為通過美方技術協助升級自主研發的殲-8系列戰機,其相關改進型號就已經足夠用了,並不需要再去花大價錢購買全美製的F-16輕輕多用途戰鬥機。

還有一款就是世界第三代戰鬥機之中比較經典的型號,是由法國達索飛機公司獨立自主研發設計製造的幻影2000系列輕型多用途戰鬥機,該機型在一開始研發過程之中就獲得了中國空軍格外的關注,法方也破天荒的在該型戰機還在研製階段,就邀請了中國的試飛員上機親自體驗該款戰機的飛行性能。要不是最後因為法方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而那時的中國實在是囊中羞澀,買不起這麼貴的幻影2000輕型多用途戰鬥機,不然該型戰機是非常有可能被中國空軍列裝的。

也正是這麼多“美好”的錯過,中國自主國防工業的水平才能發展到現在的高度,也正是這麼多“美好”的錯過,才讓這麼多自主研發的國產武器裝備項目沒有半路夭折,也才有了日後頗以為傲的國產殲-10系列輕型多用途戰鬥機。


航空君


80年代中美蜜月期的合作,對於中方來說可惜的是沒錢更沒有現代化的意識和眼光。當時TG確實挑花了眼,但是有幾個美方很有誠意也很可行,在八平方之前就可以完全成功的項目最後因為種種原因作梗而錯失是非常可惜的。首先就是航空發動機,美方提出過一個很現實的方案,用J-52配WP-7的加力燃燒室做一臺加力版的J-52,推比7,首翻期300H以上,和WP-7可以做到PIN 2 PIN互換,當時601和611很有興趣,但是兩個黎卻非常反感,最後不了了之。其次戰機,當時最有可能獲得完整生產線和全部技術轉移,也最符合中國軍方截擊北方圖-22,26突襲的美方產品是F-4。美軍在79年停產所有F-4後,麥道就一直為產線找出路,最後便宜的是南棒子和土雞。如果獲得F-4,中國空軍可以提前二十年就得到中距攔射能力,當然J-8II和JH-7可能也就沒了,這對於丟失三代機項目的西飛和沈飛當然就是是大不幸,為了一機八院士,也要誓死捍衛。


EdwardXue


F-14“雄貓”---作為一個貓黨,筆者經常惋惜那段有緣無分的短暫甜蜜。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題目。長期以來中國的武器裝備水平與列強相比,整體上處於落後狀態。因此我國在強調自力更生的這個最基本的原則下,也廣泛吸收、引進強國的軍事裝備為我所用,提高國防能力。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倒向蘇聯陣營,所有的主戰裝備都是蘇式體系。改革開放後利用與西方世界的短暫蜜月期也引進過西方國家的先進裝備。但是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有一些裝備與我國有緣無分,倒是也留下段段佳話。

既然題目中強調“擦肩而過”,也就是說買賣雙方是進行了很深入的接觸才算,單獨一方的單相思是不算的,比如中國必然會對B-2、海狼級核潛艇、福特級航母流口水,但是那是一廂情願而已,算不上擦肩而過;再就是杜撰的傳聞也算不上,比如最著名的“中國從烏克蘭引進圖160戰略轟炸機”的段子,比太監生兒子可能性還低的事兒,全都是軍迷的意淫,這樣的也不能算。

拋去上述兩種情況,真正與中國擦肩而過的武器其實也不算多,我看其他作答的大佬給出的答案也非常好,比如中西蜜月期的法國幻影2000、F16,以及世紀之交以色列費爾康預警機等。對於筆者來說,還為一種武器與中國擦肩而過感到十分可惜,那就是F-14“雄貓”戰鬥機。

筆者為F-14未能來華感到可惜的一個主觀原因就是筆者是個不折不扣的貓黨。作為一個入坑較早的老軍迷,有誰沒看過《TOP GUN》、有誰不羨慕那種激盪天地間的飛行生涯、又有誰會不喜歡這款散發著航空工業黃金時期金屬性感的重型變後掠翼艦載戰鬥機?!

當然,除了主觀感情上的不捨,從理性分析,筆者也覺得如果當時能引進、吸收F-14,對於中國國防能力建設、乃至軍機研製事業也會大有裨益。

上個世紀80年代,剛剛實施改革開放的中國迅速改善了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雙方進入蜜月期,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軍事等幾乎各領域都開展了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國防上最大的敵人就是在北方邊境陳兵百萬的老大哥蘇聯。

彼時,出於巔峰時期的蘇聯擁有著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轟炸機力量,動不動就揚言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對於那一代的中國人來說,這支龐大的轟炸機力量是縈繞在頭頂難以散去的惡魔。對於當時的中國空軍來說,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截擊作戰能力。

所以,為了獲得夢寐以求的截擊能力,中國在80年代投入重金搞殲8II項目,但是由於整體水平薄弱以及研製廠商犯罪式的表現,殲8II知道2005年前後才獲得堪用的超視距攔射能力,而此時,引進的蘇27/殲11系列和自主研製的殲10已經形成了作戰能力。而之前那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對手早已灰飛煙滅。

說回正題。80年代截擊作戰能力最強的戰機無疑是F14。美國海軍研製F14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航母戰鬥群能夠在足夠安全距離外攔截掛載這遠程反艦導彈的蘇聯轟炸機群。為了實現這個目的,F14主要採用如下幾招:

1、為了兼具艦載起降性能和高速攔截性能,F-14使用了當時時髦的變後掠翼技術。外段機翼可以在機載計算機的控制下根據不同速度變換成最合適的角度。在起降階段F-14機翼後掠角變小,展弦比增大,獲得更好的升力性能;在高速飛行時,F-14機翼後掠角變大,以降低飛行阻力。

非常罕見的照片,展示了F-14後掠翼不同的狀態。同時這種怪異的“敬禮”姿態也展示了F-14不錯的飛控性能。

2、在航電系統上,F-14的核心是一具AWG-9多普勒脈衝雷達。

AWG-9天線直徑接近1米,最大功率8KW,可以在探測到320公里外的轟炸機、200公里外的戰鬥機。該雷達可以邊搜索邊跟蹤,最多可同時跟蹤24個空中目標、同時攻擊其中6個目標。總之,這是那個時代性能最強大的機載雷達系統,比晚誕生十年的蘇27用的那個廢柴N001雷達強十幾條長安街。

3、英雄配寶劍,F-14最趁手的兵器就是AIM-54“不死鳥”超遠程空空導彈。這種導彈在AWG-9雷達的指引下,對於轟炸機類的目標最遠射程高達180公里,而F-14可以同時掛載6枚。

當然,在實戰中F-14不太可能像上圖這樣掛載6枚不死鳥作戰,因為會大大降低機動性能,而且萬一沒發射出去,F-14也不能攜帶這麼多彈藥著艦。但是不可否認,F-14+AIM54的組合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強悍的截擊作戰能力,這種能力直到近幾年由F22+AIM120D組合超過。

除了超強的截擊作戰能力,F-14掛載麻雀、響尾蛇導彈也有不俗的制空能力,完全可以抗衡當時蘇27+米格29的組合。可以說,F14是那個年代最適合中國的戰鬥機。

而且,對於中國的需求,美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回應。F14的研製廠商格魯門當時財政情況不佳,非常渴望中國方面的訂單,甚至同意中方團隊對工廠進行近距離的參觀。

對於中方代表團的來訪,當時的格魯門公司非常重視,派出了F-14的總設計佩萊哈克陪同。紅圈中左邊那位就是佩萊哈克,右邊那位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師屠基達。

而且為了獲得中國方面的好感,格魯門公司特意製作了“紅色雄貓”的臂章作為紀念品。

臂章下面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瀰漫著濃濃的時代特徵。而且大家注意看雄貓腰間別的那支盒子炮,非常的傳神、非常富有中國特色。不得不說,格魯曼當年為了拿下中國訂單真的花盡心思。值得一提的是,格魯門公司也是與中國航空工業合作最上心的美國軍機制造商,後來的超7(梟龍的前身)和“和平典範”項目,都有格魯門的參與。

可惜,因為種種原因雄貓未能來華。這中間最大原因無疑是:錢!F-14作為一種性能優越的雙發重型戰鬥機,自然是價格不菲。即便是購買區區幾十架,對於當時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隊要忍耐”的中國軍方來說,這筆錢仍是天文數字。雖然當時最高領導人表態過:錢不是問題,只要美方能賣,我們就買。但是,對於軍隊來說,花費天文數字買幾十架戰機還是太奢侈了,寧願將寶貴的軍費在龐大的軍隊內分的平均一點,使大夥都能拿到一點。

除了錢的問題,筆者覺得最根深蒂固的原因還是因為中美雙方缺少深層次的信任。雖然當時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雙方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是幾十年的敵對不可能一笑泯恩仇,雙方還是在骨子裡防著對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轉讓生產技術方面。所以,種種原因之下,F14與中國有緣無分。作為一個貓黨,只能以對著下面的圖片派遣心中的鬱悶。

筆者覺得引進F14或許比引進蘇27對於我國航空工業價值更高。筆者這樣說並不說貶低蘇27系列。蘇27系列是個非常好的平臺,目前國產殲11、殲15、殲16等機型不斷開枝散葉也足以說明引進蘇27的成功。但是筆者覺得引進F-14將使我國獲得美國軍機的研發標準和經驗,美國航空工業的能力明顯的要好於蘇/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目前中國已經拋棄了蘇/俄軍機研發體系,全面轉向了美國標準。實際上,就是俄羅斯自己,目前也在廣泛吸收西方軍機研製思路,蘇35就是非常好的例子。筆者有時候會想,如果當年一切順利的話,如今的殲11系列就是我國國產的雄貓,遼寧艦上起降的殲15也是原汁原味的F14艦載機,殲11D會是換裝了國產AESA雷達的中國版超級雄貓,而殲16就是傳說中的“炸彈貓”......

與其他那些與我們擦肩而過的武器一樣,F14雄貓終歸只是軍迷心中的一個怨念而已。但是,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沒有必要去惋惜這些“擦肩而過”,甚至應該感謝這些“擦肩而過”。正是因為強敵的封鎖,我們真正走向了一條獨立自主的武器研發道路,在走過了那些最煎熬、最困難的日子後,我們終於收穫了殲20、055、99A這樣可以與強敵一較高下的頂級裝備。而進入武器研發自由王國的我們,未來還會打造出更多、更先進的武器。

感謝強大的對手,讓我們倔強的活成了自己夢想中的樣子。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例如中美蜜月期的F-16、CH-47、英國的鷂式戰鬥機、42型驅逐艦,甚至德國的豹II坦克、以色列的幼獅戰鬥機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

W君當年在薊縣的一個部隊裡面親自進到過豹II坦克裡面……只可惜中國當年並沒有成功引進。最後只試製了一個1224坦克就沒下文了。

但塞翁失馬焉知是福呢?


如果單純的依靠國外技術即便是組建了一個萬國軍那麼又和民國時期有什麼兩樣?主要還是要靠自己。失去的東西也就並不可惜了。

就像李雲龍被掃蕩後,獨立團都窮的想當褲子了,但不到一年什麼也都有了。

在歷史上我們也經歷了差不多的事情,蘇聯終止技術合作、美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搞技術封鎖和禁運。


但不到30年,我們也什麼都有了。


遼寧號不用說了吧,現在航母我們有兩艘。

同時殲-20 也位列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之列;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如果這些高性能的武器不是自己在搞而是靠他國技術援助的話,那麼我們手裡永遠是二流貨。


就拿F-16來說吧:當初美國要給我們的F-16是裝備了 F79發動機的版本。

這種飛機呢可以說是F-16裡面的丐版。如果真正的投入我軍稱為主力戰鬥機的話,那麼將在很大程度上拖累我國自身的航空工業發展水平。

這款戰機裝備的發動機和美國的F-16不同,裝備的是通用電氣公司的J79發動機

F-16/79與F-16A的氣動設計,基本結構基本一致,選用的是J79-GE-119型發動機,軍推5390千克,加力8160千克。比同期F-16A的F-100-PW-200分別低1270千克和2660千克。而J79的發動機重量,隔熱,系統調整導致F-16/79比F-16A高出1033千克。


從發動機的設計來說不僅僅推力小而且重量還重了1/4.資本主義亡我之心不滅啊。


但幸好沒有整F-16過來,使得我們的中型戰鬥機殲-10才能夠真正的飛到天上。如果我們當初沒買俄羅斯的Su-27生產線,那麼其實我們的重型戰鬥機還會比現在的殲-20還要優秀。


中國人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越是打壓封鎖那麼我們自己搞起研究來就越是起勁。回頭想想原子彈、氫彈、衛星、火箭哪件是從外國買來的?外國人不賣給我們怎麼就可惜了呢?


軍武數據庫


我記得最可惜的是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

預警機可謂戰鬥機的空中指揮部,有監視範圍大、指揮自動化程度高、目標處理容量大、抗干擾能力強,通常遠離戰線、縱深部署、執勤時有殲擊機掩護,工作效率高等優點。而當時中國的預警機可謂一片空白。90年代中國已經有了蘇27家族的戰鬥機,如果配以預警機,空中的戰鬥力會大大加強。

當時以色列與中國的關係比較好,比如說中國的殲-10戰鬥機,就是以色列的獅式戰鬥機合作而來。

在中以友好的情況下,購買費爾康預警機也不是問題。中國花了2.5億美金購買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併為此配備了基礎設施和人員培訓。

結果不出意外美國來干涉了。以色列迫於美國壓力拒絕給中國發貨,一轉手,以色列就把原本賣給中國的預警機賣給了印度。

印度撿了個便宜

此次事件後,中國發展了自己的預警機,也不算一件壞事。


銫媒體


20多年前 F16戰機差點成為中國空軍主力戰機

【薩沙講史堂第一百六十四期】【軍事系列89講】

解放軍曾有機會大批量裝備F16戰鬥機?這不是天方夜譚,是歷史的真相!當時只要我們願意,至少60架F16就會列裝我軍了。聽薩沙說一說吧。

眾所周知,打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後,中美進入蜜月期,一同遏制蘇聯。當時美國或親自或藉助盟友,出售給中國很多先進武器。比如將越南炮兵打的屁滾尿流的炮兵雷達,就是美國讓盟友出售給中國的。

當時中美合作的項目很多,海陸空三軍,坦克飛機大炮軍艦無所不包括。薩沙問大家?當時解放軍最大的短板是什麼?答案自然是空軍!

我軍的飛機完全來自於仿造蘇聯!其中米格19是我方完整仿造的最後一個版本,而米格21或者說殲7我方並沒有得到完整的資料,屬於部分仿製。

殲7的問題很多,性能一度低劣到越南都拒絕接受(不要錢白送給它的),直到80年代才徹底解決殲7的各種問題。

而在80年代,區區數十架落後的殲7還是我軍戰鬥機的主力。同時代,蘇聯已經批量生產了下一代的米格29戰鬥機。

顯然,目前我軍急需的是換裝先進戰鬥機。可惜,由於多年的欠賬,由我國自行生產類似於米格29或者F16戰鬥機這種先進飛機,幾乎沒有可能。

道理很簡單,連殲7的生產改造尚且不行,何談全新設計!

當時我軍高層對先進的西方戰機很感興趣,考慮直接購買。

我軍考慮的主要是三種:法國幻影2000戰鬥機、美國F15戰鬥機和F16戰鬥機!

相比起來,中法之間更沒有政治瓜葛,適合長期合作。

剛剛改革開放,我國就派員趕赴法國測試幻影2000戰鬥機。1983年,我們甚至派出試飛員試飛了幻影2000 B型戰鬥機。我軍試飛員對幻影2000評價非常高,內部報告寫到:在當時我國試飛員及相關行業的科研人員,對於幻影2000高性能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二字來形容。讓長久以來一直使用俄系武器的我空軍高層,對當時西方國家的先進科技有了更進一層的認識。

性能好是好,關鍵不便宜!

法制飛機價格幾乎是國際市場最高的,且要求直接用外幣結算。80年代初期,中國還是很窮的,大部分資金要用於經濟建設。我國希望法國方面能夠降價,大有你只要降價我就買的意思。法國軍火公司是商業公司,以賺錢為第一目的,不同意降價。甚至當年我國總書記親自會見法國總統,提出戰鬥機應適當降價的建議,也沒有成功。

最終,我們只得拋棄了昂貴的幻影2000戰鬥機。

相比我軍高層,科研機構尤其是三機部優先考慮的是美製戰鬥機。美製戰鬥機參加的實戰遠遠多於法制戰鬥機,性價比也更高。

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的F15和F16狂勝敘利亞的蘇制戰鬥機。以色列宣佈,他們的美製戰鬥機以0損失,擊落敘利亞的82架米格21和米格23戰鬥機!

我軍對於貝卡谷地空戰很清楚!

當時我們希望得到的是F15和F16。但前者基本不可能!F15是美國的看家寶,只出售給最鐵的盟友,普通盟友尚且得不到,更別說中國。況且,F15的價格也極高,中國同樣買不起!

那麼,看來看去,就是F16比較合適了。

F16是輕型戰鬥機,價格比較便宜。它主要用於戰區制空,也用於近距空中支援,非常符合中國的需要。F16於70年代末期剛剛裝備美軍,是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

1983年,大名鼎鼎的美國空軍雷鳥飛行表演隊訪問中國。他們駕駛F16A/B戰鬥機,在北京南苑機場作了精彩的表演,當時就打動了我軍高層。

F16的性能非常優秀,遠非當時我軍的殲六、殲七戰鬥機可以相比的。

表演後,我們就聯繫美國方面,表示希望購買F16。當時中美關係很好,美國政府經過研究,原則上同意了我們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美方開價並不算很高,比自用的飛機還便宜100多萬美元,甚至同意用農產品支付。

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點個頭,F16就飛到中國來了!

不過,我軍卻沒有同意,原因也不復雜。

第一,給我們的不是真正的F16,而是猴版。

美國方面願意賣給我們的是F16/79!

早在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因為多次軍售導致科技成果洩露,宣佈不再出口美軍現役戰鬥機。以後出口給盟友的美製戰鬥機,性能一律較低,F16/79就是這一產物!

它同F16A/B戰鬥機有一定差距,主要在於發動機不同。F16/79採用的是J79渦噴發動機,而不是F100渦扇發動機。J79發動機比較適合高空高速戰鬥機,用於F16/79這種制空戰鬥機就不太合適。

發動機的不同,導致F16/79的航程短、滯空時間也短,性能相比F16A/B有一定差距。

更奇怪的是,F16/79莫名其妙的安裝了沉重的發動機防熱護罩(重近1噸),導致機動性也有明顯下降。

正因為這個原因,F16/79始終沒有賣掉1架。所有盟友都拒絕購買,要求提供F16A/B戰鬥機。

我軍對此也不滿意,認為花大價錢買二流產品,太虧了!

第二,出售條件也不是很好

美方雖沒有開高價,也願意用農產品衝抵,但還是有一定要求。

美方要求中國必須一次性購買60架,這才轉讓組裝生產線。

單架F16/79價格不貴,60架可就不便宜了。

以當時中國的國力來說,這也是一大筆錢,必須仔細斟酌。

第三,政治方面的考慮

中國方面有過被蘇聯黑的經歷。當年仿造了蘇制武器體系,隨後蘇聯不願意提供新技術,我們又研發不出來,導致20年來我軍海陸空武器發展幾乎停頓。

以輕武器來說,直到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我軍還在使用幾十年前的56式系列。

而越軍則有諸如德拉貢諾夫狙擊步槍、PKM通用機槍等先進蘇制輕武器。為此,我軍在實戰中吃了大虧,繳獲後迅速進行仿造!

中美關係雖好,未來卻有很多不確定性。剛剛合作就搞這樣的大手筆,萬一將來崩了,豈非雞飛蛋打?

第四,對於我軍研發中的戰機,過於樂觀

當時我軍正在量產比較先進的殲8戰鬥機,同時計劃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將殲8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同時,我軍撥款高達5億人民幣(當年可是鉅款)研發殲10戰鬥機,要求可以對抗米格23戰鬥機,達到F16A/B的水平!

客觀來說,當時對於殲8和殲10的計劃都過於樂觀。似乎我們花費10年,就可以完成西方30年的技術積累!

誠然,買飛機不如造飛機,但前提也要看自己是否具備這個實力。

殲8無需多說,直到90年代才解決了雷達和發動機的嚴重問題,卻早已過時。外售的殲8 2M更差,壓根就沒賣掉一架!

全新的殲10研發難度就更大!

從1983年確定發動機方案,到了89年所謂的渦噴15發動機仍然是一個圖紙而已,8年之久幾乎沒有進展!

拖來拖去,幾次更改設計,最終殲10正式定型是2004年的事情了,整整20年之後!

最終,在80年代,我軍拒絕了猴版F16的引進計劃!F16也就沒有能夠列裝中國空軍!

對於這一點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專家各有不同的意見!

薩沙也不敢下結論。不過,F16/79至少是西方的先進技術產物,不是我軍當年戰鬥機可以相比的。我軍如果能夠引進後,將其核心技術學習大部分,對我國各方面技術積累也是很有幫助的。

【薩沙講史堂第一百六十四期】【軍事系列89講】


薩沙


擦肩而過就是沒緣分,沒啥可惜的,從可能引進的武器裝備來說,英國“鷂”式垂直起降戰機算是可圈點的一種,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雙方就中國引進“鷂”式垂直起降戰機進行了五年多的談判,但最後還是因為價格太貴沒有達成交易。

當其時,“鷂”式正攜馬島戰爭輝煌戰績,這種亞音速戰機充分展現了其作戰能力,在與阿根廷的法制幻影3超音速戰機的角逐中,佔盡上風。其出色的羅羅公司“飛馬11”MK-103發動機具有矢量推力,可使戰機垂直/短距起降,如果當時引進該機,更多受益的可能是中國海軍,即使沒有製造航母,也能在大型輪船上起降,或許能推動兩棲攻擊艦的研發服役,英國在馬島戰爭中的大量使用經驗,可以直接拿來研究,海軍航空兵戰鬥力會得到大力提升。而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引進了該機,改進為AV-8B服役至今才逐步將被F-35B取代。

不過現在看來,走過的路還是真對了,雖然80年代非常多的西方武器裝備咱們沒有引進,常常是因為囊中羞澀,但回過頭來看,真玄啊!如果當時傾囊而出買了大量西方裝備,那等於是跳進了大坑,西方對華禁運之後,這些武器裝備咱們能消化嗎?配套的雷達,導彈等咱們能自行生產嗎?可能錢也沒了,這些東西也老化了,蘇-27也買不成,殲-10也沒錢繼續研製,錢要用在刀刃上,這道理從個人到國家都沒錯!N


聯合防務


當然是已經試飛成功但是中途落馬的運10了。

儘管現在推出了運12、運8等一批優秀的中小型運輸機,但是運10的落馬導致中國空軍一直沒有一款屬於自己的大飛機。為了滿足作戰需要,國家每年需要動用大筆外匯從烏克蘭,俄羅斯進口二手的伊爾76來滿足軍方要求,但畢竟數量有限,限制了我國的空中運輸能力。

最最典型的是,汶川地震期間,由於鐵路,公路被地震破壞,短期內無法修復,向災區運輸物資只能依靠空運,但因為空運力量有限,地震發生之後,大量的食品,藥品,醫療物資,醫護人員,救援人員,設備等都滯留在機場,無法第一時間進入災區現場。

另一方面,也導致之後開發預警機,加油機,反潛機,偵察機等特種機型時,出現平臺數量不夠用、改用其他平臺的情況,限制了我國在這些機種的人才培養。

還有一點,就是導致中國航空工業與世界強國的水平差距拉大。運-10如果成功,就標誌著中國繼美蘇歐之後第四個可以自己研製並生產大飛機的國家,並擁有了一批完全掌握的先進技術專利。例如運-10配套開發的機體材料是LC4高強鋁合金——今天的軍機還在使用,與當時尼克松專機上的用的水平差不多,只是尼克松的專機耐疲勞程度稍好。但運-10的下馬,使得中國飛機材料問題就拖下了。

除了材料問題,還有關於大飛機的理論論證,設計水準,製造工藝,日常維護等等都因為運10項目的落馬而擱淺,大大落後於西方大國,直到今日的運20才漸漸追平。

當然,運-10自身也有很多問題,運-10飛機是中國在特殊形勢下研製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在製造廠家上,當時的上海飛機制造廠的前身是海軍的飛機修理廠,技術骨幹不足以承擔任務,因此被迫從航空工業系統中抽調了不少骨幹去協助。另外有許多技術材料,機械工程不過關,導致最後只能降低標準,才勉強過關。

還有就是運-10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該落馬都落馬了,就它還死而不僵,甚至有許多專家仍然在保它,最終因沒有撥試飛的油錢而告終。


兵說


F16 幻影2000 豹2主站坦克

當年中美蜜月期,美國和法國都向我國推銷戰鬥機其中法國拿出幻影2000戰機,美國拿出F16戰機在當時可是非常先進的機種,後來法國人報價太高,美國人的我們又買不起,折中搞了個和平典範計劃,計劃用殲8飛機換裝F16的火控雷達和機載武器。

後來不是計劃終止了,所以國防裝備是買不來的,沒有什麼可惜不可惜。

正因為沒有引進那些戰機,我國才有了殲10C戰機。


李曉偉


對於一個武器研發能力不強的國家而言,軍購雖然不是長久之計,但也是一個讓自己國家軍隊快速增強戰鬥力的辦法,還能通過研究進口武器的設計特點自己研製或者仿製,這也使得國際軍火貿易幾乎沒有停止過。我國也經常購買其他國家的先進武器,比如“現代”級驅逐艦和蘇27戰鬥機,這兩款武器都曾經以一己之力支撐起了我國一個軍種,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號也是從烏克蘭買來的,還有殲轟7A早期型號的斯貝發動機,以及今年剛剛到貨的蘇35,那麼,在我國軍購的歷史上,有沒有什麼因為各種原因沒能進入我軍服役的武器呢?其中哪個最可惜?

我國曾經和美國有過一段時間的“蜜月期”,在這期間我國從美國引進了不少先進武器和技術,但是由於這個時期極其短暫,因此也有很多武器在兩國簽訂採購協議或者口頭約定後被取消,其中就包括CH47“支奴幹”直升機。CH47直升機,是一款由波音公司研製的重型直升機,其特點是航程大,載重大,而且改裝潛力也不小,可以承擔多種民用和作戰任務。我國曾於上世紀80年代初計劃引進其民用版本,也曾將這款直升機帶入本土測試,不過這樁買賣在80年代末被美國單方面取消了,對於我國直升機領域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損失;“豹”II坦克是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為了應對蘇聯部署於我國北方的鋼鐵洪流的威脅而考慮的一款武器,我國主要是看中了其優秀的穿甲能力,準備連著生產線加產品全部引進我國。由於資金短缺的問題和我過當時生產工藝落後的原因,這筆買賣也不了了之;“鷂”式戰鬥機,是一款英國生產的可以垂直起降的戰鬥機,我國也曾和英國接觸希望可以將其引進,由於英國不願意轉讓生產線,再加上我國資金短缺,這款武器同樣沒有引進我國。

海軍方面,在我國海軍防空火力極其薄弱時,英國42型驅逐艦進入了我國視野,不過在馬島戰爭中,42型驅逐艦由於其設計上的缺陷造成的拙劣的表現,讓我國放棄了這筆買賣;“光榮”級巡洋艦,是我認為我國軍購歷史上錯過的最可惜的武器。這型巡洋艦滿載排水量12000噸,有64個垂髮孔,以及16枚反艦導彈,是那個時代名副其實的“海上武器庫”。這型巡洋艦當時差一點就被我我國買來了,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中作梗,最後這筆買賣不了了之,如果當時我國買到了這艘巡洋艦,那麼我國海軍將能在更早幾年就掌握建造大型水面艦艇的技術,所以“光榮”級巡洋艦才是與我國擦肩而過的武器中最可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