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在華容道關羽為什麼不殺掉曹操呢?這不是很好的機會嗎?

王子摘蘭花


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諸葛亮排關羽鎮守華容道,告訴關羽曹操比走這條道,並立下軍令狀讓關羽比擒獲曹操。果然如諸葛亮所述曹操帶領少數殘兵敗將,在路過華容道時,被關羽攔下讓曹操下馬就擒,曹操含淚訴說當你對關羽上馬金下馬銀,把呂布的赤兔馬贈與關羽,當得知兄長劉備的消息立馬放關羽尋找劉備。今日兵敗望關羽放其一條生路。一席話說的關羽落淚。只好放了曹操。關羽只好回去向諸葛亮請死。劉備求情,饒了他的死罪。如果當初關羽不放過曹操會怎樣?史家曾展開辯論,最後的統一口徑是諸葛亮隆中對時已經確定“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赤壁雖敗但是曹操在北方的勢力依然強大手下戰將如林,兵多將廣。他兒子繼承人會舉國之力進行瘋狂的報復,消滅劉備的勢力,當時吳蜀聯盟還沒有基礎。憑著劉備的這點兵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東吳也因為赤壁之戰的損耗,無力再支援劉備,這種風險是很高的,諸葛亮一生非常謹慎,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還有一種可能,如果曹操死後,曹操北方的胡人會趁虛而入,這是諸葛亮不願看到的,當你,曹操統一北方地區是花費了不少的功夫,如果胡人禍亂中原,這是華夏文化的一場浩劫,諸葛亮很明白,只有曹操這個強人在那守著,北方的胡人就不敢輕舉妄動,華夏文明就可以保存。諸葛亮知道關羽重情義,在曹操感情攻勢下回放了曹操。他他特意用激將法,激怒關羽去守華容道,立軍令狀,他知道關羽回來請死,劉備定會拼死求情饒關羽不死。他會給劉備面子,同時打擊關羽的傲氣,為今後服從軍師的命令打下基礎。


海納百川233699882


單就三國演義來說,這是諸葛亮高瞻遠矚的安排!

首先曹操不能死,更不能死在劉備之手,赤壁雖然戰敗,但三方實力最大的依然是曹操集團,一旦曹操死在劉備之手,就會遭到繼任者最殘酷的打擊報復!

無論曹魏是被曹操的兒子順利繼任,還是分崩離析,劉備都會成為各方重點打擊的對象。

因為為父為主公報仇,是凝聚勢力,佔領道德至高點的最好途徑!

而當時的劉備,根本扛不住任何一次反撲,所以諸葛亮才會派跟曹操有過糾葛,並以仁義著稱的關羽去截殺曹操,他知道關羽不會對有恩於他的故人痛下殺手!

好處有兩個,

一,放走曹操,把報復消弭於無形。相比之下,曹操會更恨東吳!

二,震懾關羽,為自己立威,鞏固地位!關羽回去覆命時假意要把他斬首示眾,劉備求情才放了他一馬!

一石二鳥之計玩的是非常666!



光明仙君


既然說的是《三國演義》,那說起華容道關羽放跑曹操這個緣由,可別有人拿真實歷史較勁。赤壁曹操敗後,一路被追殺,在他兵疲將乏的最後一條小路上碰到了關羽,最後因關羽仁義,想起曾經曹操舊恩,放了他一馬,在《三國演義》中這其實體現了諸葛亮高明之處。


我們知道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以隆中對之,原文是這樣的:“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通過隆中對,我們知道劉備得諸葛亮以後的戰略是得荊、益二州,和曹、孫形成三足鼎力之勢,再謀以後發展。這三方中,最弱的就是劉備,如果曹操來襲,可以和孫權形成弱弱聯手,因為曹操如果幹掉劉備,憑孫權是抵禦不了曹操的,曹操赤壁被打敗也得益於孫劉兩家聯手。

可是設想一下,曹操敗後若關羽不放,一刀殺了,會形成什麼局面?曹操勢力四分五裂,劉備就要直面勢力比他大、根基比他穩的孫權,無法從中取利了。

所以,諸葛亮其實心中有譜,他知道關羽性格,猜到關羽會義釋曹操一次,所以專門派關羽去華容道,一來讓關羽還了曹操人情;二來讓關羽覺得欠了諸葛亮人情;三來繼續三足鼎力發展劉備勢力。《三國演義》這麼一安排,既把關羽忠勇仁義的形象樹立牢固,更突顯了諸葛亮通達人情、知人善用、智珠在握的高大形象,就是委屈了曹丞相。


許多謙


隆中對三分天下策略上的需要。因為諸葛亮需要曹操來制衡東吳,所以關羽華容道上不能殺曹操。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操戰敗後已是燙手山芋。曹操若死,北方大亂,必將招來曹操北方勢力的瘋狂報復,東吳孫權便會趁機而入。

一、周瑜想借刀殺人,諸葛亮看破計謀

很明顯的,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局已定,此時的曹操對劉備和孫權而言,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劉備集團和東吳的孫權集團誰都不想曹操死在自己的地盤上。曹操早已是周瑜的甕中之鱉,周瑜完全有機會殺死曹操,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故意放走曹操,趕其至劉備的地盤。想借劉備之手殺死曹操,曹操如若死在劉備的地盤上,必然招致曹操舊部復仇。諸葛亮何等的聰明?一眼便看穿周瑜的心思。於是便有了著名的“曹操敗走華容道”。

二、曹操不能死,是戰略互相制衡的需要

赤壁之戰前,曹操實力一家獨大,對劉備和東吳的生存威脅是碾壓式的。赤壁之戰後,曹操實力元氣大傷,東吳實力大幅增強,劉備集團也能緩解生存壓力,夾縫中求生長。至此,三分天下局面初步形成。這一切都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計劃進行的。赤壁之戰,不在於要消滅曹操,而是要削弱曹操的實力,形成劉備,曹操和東吳集團之間的相互制衡。

曹操若亡,北方則大亂,東吳的孫權將會一家獨大。這對實力薄弱的劉備集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甚至這個威脅不亞於赤壁之戰之前曹魏勢力對劉備的威脅。


三、關羽是華容道上放走曹操的最佳人選

華容道是最後決定曹操生死的關口,但是基於三分天下局勢的需要。此時的曹操又不能死,派誰去守華容道,又成了一個難題。

1、派張飛趙雲,曹操必死

早期的劉備大將少的可憐,能拿出手的也就關羽、張飛、趙雲。這三位大將,其實誰都可以守華容道殺曹操。諸葛亮也熟悉這三位大將的性格。派張飛,趙雲的話曹操必死。


2、關羽是最合適的人

為什麼說只有關羽最合適?因為只有關羽有放走曹操的理由。關羽在兄弟失散的時候曾投奔過曹操,曹操禮待關羽之規格那是相當的高,絕對的座上賓,後來關羽有了劉備的消息,要走的時候,曹操不僅沒有阻攔,還送了他舉世聞名的赤兔馬。關羽護嫂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曹操得知後也並未責怪。說實話,曹操對關羽絕對是真愛。諸葛亮清楚的知道關羽是一個義氣之人有恩必報,這也為後來關羽華容道上放走曹操埋下了伏筆。



醉美中國傳統文化


答:這個問題,我早年在舊版《頭條》反覆地回答過多次了……就算是倒糞吧:

“趙雲位高權重。有人說趙雲就是個大保鏢,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於沒看過任何三國史料的又窮又醜到的還不咋樣的那一小夥人“羨慕嫉妒恨”。還不學無術……——半壺老酒半支菸(《今日頭條》著名撰稿人)沒看過任何三國史料,他為什麼就敢說趙雲是個大保鏢?人云亦云罷了……關羽比這類人要強了許多,許多不是很多!

強在什麼地方?關羽沒有手機,不可能天天低著頭刷,但是他還是有辦法的,為了追趕時髦他就弄了一部《春秋》放在辦公桌上,誰看見都認為他熟讀《春秋》,曹操也認為是這樣的。曹操我們都知道,那是真才實學!是不含半點水分的,只有充分閱讀理解了《春秋》真正的含義,才能運用自如……

這不,說曹操曹操到,真才實學和裝模作樣大PK,說來就來了: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典故?將那兒了!關羽都沒法回答,他如果說我不知道,曹操就完蛋了,能嗎?那就不是關羽了,那麼你天天拿著本《春秋》幹什麼?裝那個什麼唄。他就不說話,強忍著到手的輝煌成就,為了他的“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春秋》知識吞嚥苦果。放不放都得放!!!什麼戰利品都沒有全部給讓過去了……

我們來看看《春秋》這一段到底是怎麼回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這件事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庾公之斯不忍用箭射死他的師傅尹公之他的師傅子濯孺子,但是,庾公之斯必須要完成任務,於是射了幾支沒有箭頭的箭。這樣就可以回覆衛王了,不是說庾公之斯什麼都沒幹。關羽既然知道曹操有“割發代首”的習慣,就借幾根頭髮,曹操能不能不給?那時候,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諸葛,趙雲的戰利品不如我的!我的是曹操的“首”!劉備、諸葛明知道是他故意放縱的曹操又有什麼藉口殺他呢?

只能說他根本就沒讀過《春秋》!或者是這一段他壓根就沒看到。還怕被曹操笑話,死要面子活受罪而已……

曹操就不然,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自己主動承認比楊修差了三里地。因此,曹操從來就不敢說“趙雲是個什麼大保鏢”之類的屁話…


中行偃1


如果在華容道,關羽殺了曹操,也就沒有後來的《三國演義》,關羽也就不會成為關聖人。關羽也就就不會被後來人所敬仰,雖然很多人不喜歡曹操!

那麼,關羽為什麼不殺曹操呢?因為當年曹操攻打徐州時,關羽和劉備失散。關羽在下邳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在張遼的勸說下,投靠曹操,並約法三章,其中就有關羽何時知道劉備的消息,何時就離開曹操。

曹操很是欣賞關羽的人品和武功,對關羽倍愛有加。送美女金錢💰,贈爵位!就是想得到關羽,依然沒有得到關羽的心,後來關羽還是離開了曹操,並殺了曹操6員大將,曹操不但沒有怪罪關羽,最後還是放了關羽去了。關羽沒要曹操贈送的金錢美女,卻留下了赤兔馬🐴。

總體來說,曹操對關羽有情有義。關羽欠曹操的人情!

曹操雖然很奸詐,畢竟愛才!對關羽這樣的人才發自內心的喜歡!

多種花,少種刺,留人情,好辦事!自己方便,與人方便!曹操留給關羽的這個人情,也救了自己一命!

關羽一生視錢財如糞土,忠心耿耿於劉備,重情義。桃園三結義讓多少天下人所效仿,劉關張的結義弟兄成為佳話!

關羽不殺曹操,彰顯了關羽的義。在華容道,不殺曹操,是關羽更重情,雖然簽了軍令狀!關羽放了落魄的曹操,是因為關羽一生從不恃強凌弱👍。如果曹操不落魄,關羽或與曹操有一拼殺!

說到底,關羽不殺曹操是還人情!也是曹操自己救了自己


JIAGUANGXI


列位看官;巜三國演義》中的赤壁大戰,經作者的妙筆生花,寫得曲折離奇,戰爭場面蕩氣迴腸,其中的"草船借箭"、"火燒曹營"描寫,使東漢未年這場有名戰例至今令人驚歎不已!

r曹操挾八十二萬大軍揮師南下,大口鯨呑之勢,但是在三十多歲的少帥周瑜暨諸葛亮的指揮下,一把火燒得曹丞相狼狽逃走。

劉備派關羽鎮守華容道,曹操與關羽相見時,可謂百感交集,關羽完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拿下曹操,立個頭功,但是,關羽看見老朋友張遼的落難窘樣和曹丞相的未路淒涼,心裡一陣難以言表,將馬頭一偏,自己側面而立,曹操心中頓時酸楚與感動齊飛⋯
我讚賞這種不"痛打落水狗"的義舉!

不"落井下石",真義士也。

其實史志並沒有華容道一事記載,但是這段故事的增加,使人心中看得愉快,看得順氣!

關羽確實在被曹操俘虜時,曹丞相立即拜將禮遇,真可謂"上馬金、下馬銀",錦衣大印。

當曹操派關羽朋友張遼去詢問留下與否時,關羽說:我深感曹公待我不薄,然而我受劉將軍大恩,誓同生死。我終究不會留在這裡,但是一定立功報效曹公以後再走。

張遼原話轉告曹操,曹操為關羽義氣而感嘆,等到關羽斬殺了顏良,曹操知道離別日子來了,加重賞賜,關羽將所有獎金封存留下,寫信告別,投奔尚在袁軍中的劉大哥,曹操手下不服想追趕,曹操說:"此是各為其主,不要追了"。
關羽一千多年來受到人民群眾如此景仰和敬重,小說起了美化作用、不愛財,不好色,不濫酒、光明磊落,膽識過人,英勇無敵,其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共圖大業,成為歷代有志之士結盟典範。

關於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後人如何看待呢?

關帝廟有一副長聯,茲錄於下,殺角。(結束)

識者觀時,當西漢未收,昭烈尚無尺土,操雖漢賊,猶是朝臣,至一十八騎走華容,勢方窮促,而慨釋非圖報德,只緣急國計而緩奸雄,千古有誰共白;

君子喻義,恨東吳割據,劉氏已失偏隅,權即人豪,詎應抗主,以八十一州稱敵國,罪實難逃,而拒婚豈曰驕衿,明示絕強援以尊王室,寸心只在自知。

巜三國志》陳壽說關羽:"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這一句僅語氣稍重而已,卻使歷朝文人心中很不爽,所以在對聯中駁斥陳壽:"拒婚豈曰驕矜"。

注:拒婚是關羽對東吳提親毫無興趣,臉色難看的拒絕,終於埋下隱患。


良人執戟2


小說就是小說,虛假情節多,《三國演義》中,華容道一節,應是虛構的。羅貫中為什麼會這樣寫呢,是為了塑造關羽的義,關老爺千百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最大的讚譽就是忠義。作者把關羽塑造成了忠義的化身。

為了塑造關羽的忠義,作者不惜虛構了華容道一節。因為曹操也曾對關羽恩重如山,關羽為了忠毅然離去,迴歸劉備,但這難免會使人覺得關羽有些無義,為使關羽補上義這一課,才虛構了華容道一節。這樣更使關羽形象高大起來。



春日之虎


淺談華容道關羽放曹


在分析關羽放曹這個經典三國段子的時候,我馬上想到了“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這是早期的一位英國首相說的,一說是邱吉爾,一說是本傑明·迪斯雷利(還是個小說家);總之,這句話流傳非常廣,得到了諸多人的認同。

我們再回到三國。記得在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這個片斷,孔明在委派了手下的諸多大將都有分工,而獨獨把關羽涼在一邊。爾後,關將軍請戰,孔明才面露難色,委派了這麼一個差事;並特意表達他的顧慮,關將軍是忠義之士,曹操有恩於他,很擔心關羽將曹操放走。關羽熱血冒頭,在軍帳中籤下了軍令狀以表決心。

為何諸葛亮單單派關羽去華容道呢?我們要清楚當時劉備所處之勢。當時之勢,曹操坐擁北方四州,十分天下已有七八;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佔據江東,已成氣候;劉備則空有英雄之名,尚無立錐之地,只得東投西靠,依附他人。赤壁一戰,曹操打敗,雖說根基未動,但也元氣受損,數年之內不能南下。孫權則勢力大增,劉備亦大有斬獲,二家都有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空間。

從當時這些形勢來看,江東這邊的勢力緊居曹操之後。而劉備連立足之地都還沒有,後來才借了荊州,勉強有了安身之地。因此,若曹操死,孫權是最大的受益方;江東北方若無憂,則可以騰出手來幹掉劉備。然後奪取西川,統一南方,之後再北伐中原,成就千秋帝業。這就是魯肅版“隆中對”的內容。顯然,諸葛亮不願意看到這種結局,也不可能放縱這種情況發生。因此,經歷赤壁之戰以後,誰是劉備的敵人,顯然是孫權,不是曹操。那如何抵禦孫權呢?那就是給孫權制造或保留一個強大的對手,然後孫劉聯盟可以延續,荊州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久借。

所以,諸葛亮在華容道必須要一個活的曹操,不能讓孟德兄死去。誰去守那地方合適呢?趙雲為人老實忠懇,執行力操強,顯然不行;張飛火爆脾氣,會直接用斧頭砍了曹操。而且,這些武將都沒有太多的政治智慧,不可能明白諸葛亮的用意,也不可能明說其中的道道。因此,作為忠義而聞名天下的關羽派上用場了。果不其然,偉大的關將軍經不住曹操再三哀告,把五綹長髯一捋,丹鳳眼一眯,曹操便脫身而去。這樣一來,面對東吳方面的責難,劉備大可以把全部責任推到關羽頭上:不是我們不想殺曹操,是關羽太重個人義氣,太無組織無紀律了!擅自把曹操給放了,我們一定對關羽嚴加批評教育。東吳也不可能逼劉殺關,因為他們是拜把子兄弟,是要共生死的。

當然,除了上述的主要原因,孔明也留了個小心眼,這就是抓住了關羽軍令狀這件事。畢竟,簽了軍令狀放曹是死罪,儘管劉備都為其求情,但關羽的小辮子已緊緊捏在諸葛亮手中。關羽性格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這也是他為何後來死於非命的原因),一直是清高之士,沒把什麼人放在眼裡,除了大哥和三弟、趙雲這些人,他看得上;而孔明年青,資歷尚淺,功勞也不多,因此,很難服眾。孔明藉助這件事,使關羽既內心愧疚,又心存感激,以後就再也不能在他面前牛逼了。因此,把關羽搞掂了,其他人也就聽話了,自己的威信就建立起來了。  

總之,華容道關羽放曹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政治智慧,對赤壁之戰的完美收官,為後期三國佈局的形成,畫了非常完美的一筆。


宏燈詩話


呵呵,必須先說明一下,我回答的問題是《三國演義》,所以就別再用史實什麼的來反駁,沒辦法,演義確實和史實有差入,所以無法逐一較真,因此特別聲明一下。

《三國演義》特別安排華容道一出,無非就是體系我們社會的一個特色:人情社會。

恩怨分明方為大丈夫。

關羽是羅貫中重點捧的一位英雄,所以特意安排華容道劇情讓關羽還清曹操過往的恩情,畢竟當初關羽投降保住性命才有了今日的華容道義釋,這就是所謂的一命還一命吧。

還有就是從陰謀論來說,諸葛亮也知曉關羽是一位重情義的人物,曹操不能亡於赤壁之戰,否則三國鼎立就無法實現,所以在赤壁大戰的分工承攬了所有追擊任務,避免曹操被東吳所殺。

事實證明,諸葛亮安排的一系列伏兵真的只是打醬油,劫掠戰利品和收割,壓根沒有追擊曹操,只是將其往關羽方向趕去。

在諸葛亮安排的路標,曹操有驚無險地來到關羽面前,二人在此了斷恩怨,就此成為陌路人。

如果這時候的諸葛亮安排的那些伏兵趕來,前後夾擊,曹操和關羽還有空論感情?

根本沒機會論感情,關羽不殺,張飛殺,趙雲殺。。。。。。

典型的故意放曹操一馬。

順便也展示一下力捧諸葛亮的算無遺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