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這個小國為什麼能生存190多年?

火星來的丶


小小西夏何以屹立西北200年不倒?|Booker不客

對於地域遼闊,同時各地差異又相對明顯的東亞大陸來說,中央王朝的統一往往是一個常態。所謂“治亂更替”,小國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率,一直以來處在一個極低的水平。

但是這其中也總有例外,與整個宋王朝,以及遼、金帝國同時代並存的西夏,以自己相對於同時期其他並立政權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在西北地區維持了200年時間的統治,這種特立獨行的反常表現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奧秘呢?

『 得天獨厚的“塞上江南”

西夏王朝的疆域以河套地區為經濟、政治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最大領土範圍約是今天的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以及內蒙古和陝西北部地區共83萬平方公里。

主體民族是党項人,党項人根據《隋書》和《舊唐書》所載,是羌族的一支,大約在唐初的唐高宗時代開始慢慢的繁衍生息至形成自己的民族結構,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躲避吐蕃人的侵襲和進攻,党項部落慢慢的遷徙到今天的西北地區。

與我們固有印象裡西北地區遮天蔽日的黃沙彌漫和乾涸貧瘠的千里荒原不同,在內蒙古和寧夏地區交界的交界地,本身作為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而聞名的“幾”字彎——河套平原,在民間歷來就有所謂“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的美名,其土地馥郁和水草豐美更被譽為“塞上江南”。

之所以有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源自於河套平原剛好位於整個東亞大陸的中部地帶,從地理上看處在中溫帶包圍區,使其既能接受到來自西北的乾冷季風,又能夠受到微弱的暖溼季風影響,多元化的整體氣象結構讓河套地區的年降水量充沛而溫度適中,加之黃河水文活動帶來的肥沃河泥,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適宜農業生產的區域。

而党項人也在此地生根發芽,本身具備發達的畜牧業和商業基礎,加之環境優渥,很快的党項人就步入奴隸制的部落結構,而人口的大規模擴張,也讓党項部落一直對河套地區擁有極高的掌控力,可以說正是這片土地,奠定了西夏王朝崛起的基礎和發展的優勢。

『 中原亂局以及精銳的軍事力量

不可否認的是,党項人的崛起伴隨著的正是中原王朝的衰落和分裂,一個最明顯的證據是,党項人被中原王朝認可成為正式的藩鎮,正是源自於唐僖宗時代的黃巢之亂。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之亂,而被唐僖宗賜姓李,並授定難軍節度使。從此以後,党項人開始正式以割據一方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

黃巢起義

隨後中原陷入了數十年的五代十國分裂狀態,北方走馬燈一般的更換著不同的政權,武人政權於內部平定驕兵悍將的反叛尚且自顧不暇,更何況去幹涉西北的地方政權,党項人抓住這個機會,開始迅速的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將唐帝國在西北地區的政權存在如歸義軍等一一併吞,直到北宋建立之時,党項人已成氣候,擁有了夏、綏、宥、銀等四州的廣大土地。

然而直至此時,党項人對宋帝國依舊在表面上處於一種恭順的態度,宋太祖趙匡胤也延續了五代時中原王朝對於西北的政策,許以世襲來換取商貿,尤其是馬匹的流通,在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產馬地後,宋代的騎兵軍隊基本上依賴於西北地區的榷場交易,而交易對象正是党項人的定難軍。但這種態勢在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被打破,趙光義企圖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北問題,重新恢復唐王朝在西北的疆域和直接統治。

於是他將時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繼捧全家接入首都開封,並且嚴加看守,意圖讓李氏徹底臣服,然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用計逃脫,重新整合地方上的党項以及其他遊牧民族勢力,之後又多次擊敗宋帝國的進攻,徹底撕毀於宋帝國的藩屬關係,接受遼帝國冊封,之後雖被吐蕃人暗殺而死,但其子李德明在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延續他的施政方針,終於在其孫李元昊時代於了三川口,好水州以及河曲將宋遼的軍事幹涉力量徹底擊敗,於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

西夏能夠建立和維持,跟他自身卓越的軍事能力密不可分。西夏的主要軍事力量共分為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種,其中侍衛軍相當於首都衛戍部隊,約三萬人,主要負責對京畿興慶府一代的守護和維持,兵源大多來自於豪族子弟以及各地選拔的強健勇士,侍衛軍集合了西夏帝國幾乎所有的精銳,例如精銳的重裝騎兵“鐵鷂子”,以及駱駝載運的運動投石部隊“旋風炮”。

地方軍為國家軍事基礎,分駐各地,約五十萬人,主要構成是步兵與騎兵的混編,因西夏採取全民皆兵的服役制度因而平時耕作,戰時作戰,軍民一體。擒生軍為西夏特有的兵種,名稱來源於生擒捕捉奴隸的軍隊特色,約五萬人,專門負責攻堅克難的苦戰和機動性強的突襲作戰,尤其在西夏王朝的中後期,擒生軍幾乎成為了西夏王朝的中堅力量和國勢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朝的武器製作技術極為精良,其所產的刀劍和鎧甲在宋遼被譽為“天下第一”,鋒利和堅固無比,而遠程兵器中的“神臂弓”威力驚人,更為後來宋帝國所仿製。正是軍力和武器的雙重保重,讓西夏得以在強鄰包圍中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

『 地緣優勢和靈活的外交手腕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儘管西夏王朝從環境上過度依賴於河套地區,而其他領土大都處在漫漫大漠中難以為國力提升提供支持,但是相應的,荒原和沙海也成了為西夏王朝天然的屏障。無論是多麼龐大規模的帝國進攻,在陷入一望無際的沙漠之時,軍隊的後勤補給以及戰力維持也成為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夏與強鄰接壤的邊境幾乎都以山巒為阻隔,六盤山,祁連山,賀蘭山等等天然的險要地勢,易守難攻,使得西夏只需憑藉微弱的兵力駐守,就可抵禦強敵大範圍和多數量的進攻。

也正是這種地緣優勢,讓西夏在保障自我的生存上可以遊刃有餘的施展自己的外交手腕,縱觀西夏前期和中期的外交政策,時而聯遼抗宋,時而聯宋擊遼,從容不迫的遊走在幾個地方強權中,而當遼和北宋突然的相繼滅亡,西夏王朝又能審時度勢的倒向金王朝,為自己爭取了最大的主動和利益。

從這點看党項人也許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地緣政治家。而西夏王朝的外交政策又在最大程度上同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聯動起來,利用中原王朝統治者的遲疑和疏漏,將兵力活用至最大化,不停地吞食弱小的鄰邦和擴充自己的國力。可以說,這種一體兩面的國家政策,是西夏牢牢地屹立於西北,稱雄一時的根本,直到遇見了真正的霸主——蒙古,西夏才從歷史舞臺上謝幕,結束了長達二百年的精彩表演。











Booker不客


稟告題主西夏可不是小國啊,西夏版圖最廣闊時東至陝西榆林黃河之濱,西抵甘肅敦煌,北達今中蒙邊界一帶,南到寧夏海原。可以說,整個大西北的主要富庶區域——內蒙古西部、河套、寧夏中部和北部、陝西北部、河西走廊都在西夏疆域之內

宋史記載“夏之境土,方二萬餘里”,最強盛時西夏實控面積達83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南宋的一半)、有人口300萬左右。別看西夏總人口不多,卻通過部落兵制實現了“全民皆兵”,常備軍(包括主力精銳和地方部隊)多達40萬之眾

西夏主體民族為党項羌人,他們世代以遊牧為生,又地處強鄰環伺的“四戰之地”,因此養成了彪悍善戰的尚武風氣

。1038年元昊稱帝建國後,西夏鑑於自身實力較弱(相對宋、遼、金而言)的現實情況,高度重視提高部隊戰鬥力和裝備水平,並且十分強調機動性(以便短時間內迅速集結大軍作戰,形成局部兵力優勢)。

所以我們看到,西夏軍隊無論甲冑、兵器還是戰馬都竭力追求精良。西夏冷鍛甲質量上乘,被宋代科學家、政治家沈括讚譽為“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

”,他還舉了個例子——宋軍曾用強弩試射繳獲的西夏冷鍛甲,結果距離50步開外就很難射穿,雖然有一支箭射進甲冑中,但仔細一看只是碰巧射入了連接甲冑的鑽孔內,而且箭頭都被鑽孔邊緣刮彎,可見其硬度之高。

西夏所產刀、劍、強弓質量都很高,宋代大文豪陸游就作詩誇讚“金絡洮州馬,珠裝夏國刀”,西夏寶劍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的珍貴兵器,連宋欽宗都隨身佩戴、愛不釋手。西夏軍所用弓弩中最出名的當屬神臂弓,因其威力驚人(有效射程120至140米)後來還被南宋名將韓世忠仿造,命名為“克敵弓”

党項人原先生活在黃河九曲之地,本就出產良駒河曲馬、浩門馬,後來西夏版圖拓展至祁連山南北、河西走廊及內蒙古西部,這些地區所產甘青馬、西域馬(包括“汗血寶馬”雜交品種)、蒙古馬隨之開始為西夏軍騎兵乘用。史載,西夏對官方牧場的戰馬飼養、培育極為嚴格,因此西夏軍馬名揚天下,宋代學者讚歎其“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指宋朝)之馬不如也”。

憑藉優良武器和戰馬,西夏組建起一支強大裝甲騎兵“鐵鷂子”銳不可當、所向披靡,公元1082年西夏以“鐵鷂子”為先鋒猛攻宋朝邊防要塞永樂城,結果宋軍迎戰很快被擊潰,永樂城也隨之陷落,宋軍陣亡達1.2萬餘人。

除了軍力強大外,西夏經濟實力也頗為雄厚。除了繁榮的畜牧業外,西夏立國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通過引入宋代先進農耕技術,西夏已能種植水稻、麥子、粟谷、青稞、豆類和各種蔬菜、瓜果,當時的銀川平原已成魚米之鄉,西夏官府窖藏糧食多至百萬石。西夏手工業門類齊全,冶金、釀酒、陶瓷、紡織、皮毛加工也都比較發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均居於當時領先水平。而印刷業興盛,本身就是西夏文化繁榮昌明的象徵。加上扼守東西商道要衝,西夏對外貿易也相當興盛。

當然,西夏能夠立國近200年而屹立不倒,不僅有自身實力較強的因素,還與其“軟硬兼施、能屈能伸”的靈活外交手腕和地緣戰略密不可分。面對宋、遼、金等強大鄰邦,西夏一方面敢於武力抗衡、寸土必爭,另一方面也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不時放低身段座出一副稱藩納貢的“低姿態”,以此換取對方開設榷場(邊境貿易市場)、“賞賜”財物和典籍等重大利權。

比如西夏與北宋前後爆發5次大規模戰爭,時間跨度超過70年,雙方兵力損失都很大,但只要處於相對和平時期,西夏就主動向北宋進貢馬匹、駱駝以換取中原文化典籍,據不完全統計從1048至1094年,西夏就向北宋進貢了超過1000匹良馬和駱駝

宋夏戰爭曠日持久,對於家底厚實的北宋倒沒啥,而對西夏可就是傷筋動骨了。因此雙方戰爭進入末期(1092年洪德之戰為轉折點)後,西夏開始居於下風,特別是北宋“要塞線戰術”逐漸發揮效力,西夏疆土被步步蠶食、多次攻堅戰也遭挫敗,最終在1099年西夏遣使謝罪,雙方才重歸和平。而在這一漫長過程中,西夏就沒少利用宋遼、宋金矛盾從中漁利——戰況不妙時就趕緊央求遼國“武裝調停”甚至假借遼國名義向宋請和。而在1127年金軍滅北宋後,“滿血復活”的西夏又猖獗起來,侵奪了宋朝西北大片疆土


網言軍事


誠邀。


在我國,西夏是宋初時期的一個由党項族人建立的政權。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西夏曆經十帝,國祚一百八十九年。

表面看西夏是小國,事實上西夏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數州之地,即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面積並不小。



西夏為什麼能存在那麼久呢?

首先,西夏有地利優勢;

西夏有黃河,有險要的山川,更重要的是境內很多地方是沙漠,沒有糧食也沒有水,交通非常不便,敵國大軍入境,西夏不正面交鋒,只打遊擊,一旦戰線拉長,就存在這個糧食和水問題,時間一長,人馬勞頓,最後只有退兵。也正因為沙漠多,他才不會是大勢力眼裡的肥肉。



其次,西夏有一個主體民族凝聚力強;

西夏的主體是党項族,因屬羌族系統,亦稱党項羌。以西夏王室拓跋氏部落來說,在隋末唐初是吐谷渾附庸,混的是今青海、甘南、川西一帶。貞觀時,唐與吐蕃爭霸,党項諸部作為難民紛紛申請內附,被唐廷內遷到今甘肅,之後又內遷至今甘陝交界,安史之亂後又遷入陝北——硬生生從西南民族變成了西北民族。而其他党項部落也一路遷入今屬陝甘寧三省的西北地區,歷經百年,到宋代已逐漸發展為當地的主體民族。史載:靈、夏 、綏、麟、府、環 、慶、豐州,鎮戎、天德、 振武軍並其族帳 。更可怕的是,由於党項族的繁洐壯大,這一地區的部分漢民也受其影響党項化。

再次,西夏統治者的政治智慧和統治手段也是重要的因素;


西夏的統治者不斷對強者稱臣,西夏政權臣服過北宋,遼,金,蒙古,避免自己成為出頭鳥,在霸主們忙於爭霸的時候自然無暇顧及。而西夏則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斷攻滅小的部族。

最後,西夏重視軍隊建設,用窮兵黷武來形容毫不過分;

西夏有一支強悍的軍隊,根據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西夏的人口約在230萬~300萬之間,然而軍隊卻有40~50餘萬,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民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基本全國成年男子都是軍人。同時西夏常年處於大國的威脅之下,軍隊訓練一直不曾鬆懈,維持著很強的戰鬥力,最後硬剛成吉思汗讓蒙古鐵騎也磕了一臉的血。


總而言之:西夏沒有遼的廣闊國土,沒有金的凌厲鋒芒,更沒有宋的豐饒殷實。這個割據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四面被幾大強國包圍環繞,但卻還能存活近二百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源稚生


西夏在李元昊鼎盛時期佔據中國西北地區,也曾控地七十多萬平方公里,擁有雄兵四、五十萬人,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打得宋朝沒了脾氣,在河曲之戰中又打敗了率領十萬大軍親征的遼興宗,西夏得以牢牢的站穩了腳跟。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

滿川龍虎輩,猶自說兵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