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程序員?

子非良駒


不管你做不做程序員,反正我是程序員(滑稽臉)。越來越多人不做程序員?也不知道有沒有可信的統計,反正趨勢不是不願做,而是做不動了。程序員這一行確實很多尷尬之處。



程序員的尷尬

  1. 隨著科技提升,生產力要求更加高,低級程序員已經不能滿足於技術的飛昇,諸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以及前陣子很火的區塊鏈,學歷門檻和技術更新速度已經攔截了很大一部分碼農。
  2. 高端人才依舊競爭力十足,不高不低的程序員越來越多,尤其是隻善於增刪改查的碼農幹到一定年限隨時會被有一定項目經驗的小年輕超越。
  3. 加班嚴重,以前的“996”,現在已經司空見慣,有各種更猛的九十一七,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的程序員大有人在,別看華為程序員工資高,你算成時薪其實也是一把汗一把血賺的 。
  4. 3年5年工作年限是個瓶頸,35歲是個瓶頸,是繼續幹還是轉管理甚至轉行,因人而異,你在IT行業的造詣決定你走多高。反正總不可能敲一輩子代碼吧?
  5. 大部分程序員其實不那麼熱衷於編程敲代碼,要不是看在錢還算是比較多的份上。天天在項目裡“搬磚”,只不過和工地裡搬磚形式不同而已,普通程序員往往只是項目裡的螺絲釘,有句話說的好,面試造火箭,工作擰螺絲。



不一一列舉了,反正作為程序員的筆者“熱心哥哥宇文笑”,還算是比較享受自己這份工作(因為我在的項目組幾乎沒怎麼加班)

給寫完代碼之餘還要碼字的宇文哥哥點點關注唄

熱心哥哥宇文笑


IT行業的薪水可以說是分分鐘秒殺傳統行業,這是很多人從事這個的一方面原因,也有人是真的興趣所在。

而不做程序員的理由,一方面,生活品質會受到影響;再者,從我本人的角度來講,不符合我的工作價值觀。

首先,編程是一種由成就感來驅動的腦力勞動,一種很容易上癮的成就感,讓人恨不得二十四小時不休息。而其他行業,下了班就做不了了,也就不會去想了。但程序員的話,只要有個腦袋,就能工作。編程這種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程序員會不停地去思考更好的辦法,心魔啊。怕是隻有程序員是這個世界上最不會自我滿足的人了,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要求,對編程也有著一種完美主義傾向。

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心無旁騖,高度專注,下班了會想,睡覺了也會想,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因為想到了更好的辦法。

間接後果,生活中除了編程外的其他東西都會被忽略。 因為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編程上,放在其他方面的就會相應減少。比如,對形象不那麼在乎了,出門隨便穿一件就好了;吃飯也不在乎了,隨便扒拉一口就好了,而且還要快速解決。總之,你的心思都放在編程上了,對生活的關注度自然就降低了。

程序編好之後,基本上可以用了,然後又要去想怎麼才能優化,還需要添加些什麼新功能,這就是一個無底洞,永遠沒有盡頭,和老闆交代你做什麼,你做完了就好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我真的去做了程序員,雖然工資會高很多,但這樣的狀態不是我想要的,我的工作價值觀不是那種為了錢而可以完全放棄生活品質的。

再者,若是出於興趣去做程序員,很有可能會糟蹋了自己的這個興趣。

不大認同以人生興趣作為自己的工作方向。當然,體育、音樂等文體特長項目不包含在此。工作就是來賺錢的,最好別和興趣摻雜在一起。

有人反駁,難道只能做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嗎?

我想問,難道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非黑即白嗎?難道沒有興趣就代表討厭嗎?

最後,是否做程序員,選擇編程,是個人選擇問題,沒有做是非對錯判斷的必要。


史蒂芬的專欄


程序員這個職業,好像和輕鬆完全碰不著邊。每日每夜頂著巨大的壓力工作,加班加到超越身體極限。

各種幹不完的活都是正常的,最怕哪個產品發生軟件故障,通宵也要修復過來。這還不夠,老闆無所謂的給了一個最後期限,做程序員的就要有家不能回,有床不能睡。而且很多要求,都是臨時變化,當要求不明確時,大多數都是在做無用功。

任務永遠不會結束,長時間的作息紊亂,心理上多多少少有些負面情緒。情緒當然會影響工作質量,然後一個小小的麻煩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也許只是不小心碰倒了第一塊,而各種各樣的痛苦都應期而至。例如心情影響工作,工作影響家庭生活……

對程序員來說,工作與家庭不可兼得,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不願做程序員的原因。

如果所在的團隊過得去還好說,做程序員的,若是遇見了一個錯誤的團隊,那恭喜你,陪伴工作的將是各種問題,和瑣碎的任務。

一個程序員被安排到了與自身機能並不匹配的工作環境裡,或者遇見只顧著實現自己的事業目標,完全不在乎團隊合作,那是無法言說的痛苦。

程序員是男女比例最為失調的行業之一,做程序員的很少能找到女朋友。一邊被家裡催婚,一邊扛著職場壓力,受苦的還是僅剩的幾根頭髮。

程序員高薪,大家都知道,可大家不知道的是程序員的工作到底有多累。毫不誇張的說,程序員就是在透支身體健康賺錢,明明剛三十出頭,一摘下帽子說是六十歲都有人信。


鎂客網


最近這幾年,程序員這一崗位可謂是風生水起。因為在外行人看來“程序員”三個字就意味著高薪,當然也就意味著加班。這是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

大概是從五年前,國內互聯網行業開始了飛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紅利讓很多人眼紅,其中就有很多人付諸行動,培訓,轉行,快速進入了IT行業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程序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程序員工作狀態的瞭解也越來越多,而瞭解的越多,對程序員這個崗位的嚮往也就沒有最初那麼強烈,因為賺錢很重要,但是身體和生活更重要。

一方面是很多缺錢的年輕人對程序員這一崗位趨之若鶩,另一方面是有很多程序員由於經受不起高強度工作或者已經不缺錢而開始考慮轉崗,甚至轉行。在習慣了很多人轉向程序員這一身份的同時也會開始關注更多人在猶豫,猶豫著要不要做一名程序員,猶豫著要不要繼續做程序員。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做程序員還有一個社會原因,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家庭條件相對較好,比五年前十年前剛參加工作的那一批人更能抵抗高薪的誘惑,因為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他們在追求高薪的同時也定然會綜合考慮工作狀態已經生活狀態。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人離開,同時也有人進來。關注點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結論。


職場蛙


本人程序猿三年,已經考慮年後還換工作。在我看來,國內程序員分兩種,一是數學系的研究生,博士等高學歷人才,二是像我一樣找教程自學入行。但這幾年工作發現,如果你不是第一種,那麼對不起,想要高薪,有好的發展,機會實在是渺茫,作為一名二流程序員,雖然工資是比普遍高一些,但是所付出的太多,首先犧牲的是你的人脈關係,其次是你的健康,加班加的你連鍛鍊的時間都沒有,還有雜七雜八的因素,當我看見朋友圈大家刷屏去哪玩的時候,自己還在拼死加班。到頭來人家人脈廣泛,賺的還多。又輕鬆。哎-,當然一開始我很期待做程序員,覺得高大上,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如果你樂忠於程序,那麼請你一定要考數學,計算機相關研究生,有良好的數學功低,再出來做。否則你基本上就是個二流的程序員。別聽什麼自己努力工作就有好出路,全是屁話,學歷決定一切! 培訓機構出來的基本上都是代碼搬磚工。年薪二十萬差不多封頂了。所以,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做程序員,可能因為這些因素吧,這也是我這幾年工作的體會。如果真的有小夥伴決心入住這一行,去考研,好好把數學給打紮實了。你才有上升的權利


Alanjava


畢業前我確實挺排斥程序員的,但是畢業了鬼使神差的當了程序猿,這一干就是三年。先來個自我介紹吧,或許有助於理解我下面所說的。


我本科畢業,同事大多為研究生,所以剛進公司比較隱忍,本來雙休,但我做成了單休,本來五點下班我做成了10點,堅持兩年後,發現自己堅持的或許只是自以為的成功。兩年了,並沒有感覺自己技術有多強。與自己的預期相差甚遠,在此奉勸大家一句,要多回首,勿忘本心。看自己現在是否在做自己想做的。


當然也學了不少東西,時間在那擺著。每個行業都是這樣,我們承受的苦楚終歸得到回報。我堅信。程序員的轉行,在行業內也常見。其實我認為也是有弊端的,程序猿乾的時間越長越難轉行,當然也因人而異。拿我說踏實幹了兩年,感覺自己的交際能力和剛畢業那會兒差太多了。

當然我感覺目前做程序猿的還不算少吧!而且想加入的也不少。也挺推薦大家做的,當然根據個人性格來選的,如果想有較大發展的話,大家從技術轉別的行業也是有較大優勢的。

還是那句所學終有所用。不論什麼行業,如果能讓自己踏實的耐心的去學習,那就可以做。


嘮嘮科技


作為一個從業7年的碼農,在我看來造成從業人數減少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程序員的行業形象不佳。人們提到程序員就會想到人傻,木訥,加班,謝頂,身體差......看看這些詞,都不怎麼吸引人吧。還記得前一段時間一個新聞,杭州的一個女生相親嫌棄對方穿的是運動鞋,而他就是杭州某巨頭互聯網公司員工,可以說是多金又專一,但是還是被美女姐姐嫌棄了不是。所以啊,大眾對這個行業從業人員的固有認識決定了碼農的形象和社會地位不佳,說自己是個碼農都不好意思,還怎麼吸引現在崇尚時尚高端的95後加入程序員行業呢?



2. 程序員的工作強度太高。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碼農加班過勞死的新聞吧,這就是程序員這個行業勞動強度大的有力佐證。絕大多數公司都是默認要加班的,而且是無償默認加班,每天晚上10點之前下班是要給領導打招呼的。加班到12點那是常事,若趕上項目上線前後,那通宵住公司也是有的。這麼大的勞動強度,相對於掙的那點工資,投入產出比不高,對年輕人的吸引力當然也不高啦。


3. 個人認為現在95後和00後新生代主力軍個性鮮明,崇尚自由的個性也是影響他們不選擇程序員這個職業的原因。90後的成長環境要明顯優於80後,他們更崇尚自由,個性更鮮明,不願意被束縛著,這樣也就不會喜歡程序員這個職業。試想一下,95後的程序員剛越好6點下班和朋友去看電影呢,領導臨下班了過來說:“今天晚上咱們加班哦”,這樣的情況多了,他們可就不幹了。而80後一代的條件相對而言要差一些,他們大多揹著房貸,要養家餬口,迫於生計壓力都會咬牙堅持。所以,我們會看見選擇程序員這個職業的年輕人不如以前那麼多了。


總而言之,程序員在人們眼裡的形象並不是那麼光鮮,所以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但是我想說程序員裡也有帥哥美女,時尚潮人,所以大家不要被固有的行業標籤所矇蔽哦!


Hi英語


大學的時候非常羨慕寫程序的人,工資高而且也很體面,畢了業找了份IT的工作,才知道了碼農的苦!

程序員加班是非常正常的事,為了趕一個項目經常熬夜,而且一旦遇上一個bug會讓你感覺到絕望,撓頭髮掉頭髮太正常不過了,經常看到一些30歲左右的碼農頭髮稀少,對身體健康影響太大!

碼農前幾年優勢還是比較大的,年輕精力充沛上升比較快,一旦到了30幾歲學習能力就沒有年輕人那麼好了,代碼是更新速度比較快的,需要不斷的學習提高,一旦學習力跟不上,被年輕人趕超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剛畢業一兩年的要求的工資也不高,你會的他也會,公司當然願意用新人,如果30幾歲不轉管理,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碼農也是一碗青春飯,不是那麼好吃的,工薪階級壓力大呀!





時代萌


作為一個已經逼近35的CnotS工作者,強烈建議,年輕人,如果有選擇的話,不要進入CS。以下先陳述七個事實:

第一,這行是嚴重吃青春飯,看看華為淘汰34以上員工就知道了。

第二,社交圈很難往上走。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看看身邊的現實就能明白。所有人都追著醫生交朋友,手握現金的百姓會追著金融人交朋友,你就是做個婚慶,裝修,修車,警察,哪怕開個小飯館都會有人託你辦事。CS除了修電腦別的技能對行外人幾乎沒有用。碼農想積累人脈幾乎很難。

第三,學習幾乎是無用的。從入行到今天,我已經學習過不下8門語言,三四種數據庫,讀過無數庫的源碼。但是這種積累隨著技術更新換代,完全沒有意義。我這十來年來的技術經驗積累的努力放在任何一個其他行業都夠成為技術專家了,但是CS因為技術更新毫無意義。

第四,上升通道受限於運氣和不具備的能力。如果你做建築工程,那你從萬達跳槽到華遠,你的經驗直接可以應用,但是計算機不行。可以說CS絕大多數人沒機會做一個項目從碼農一直做到總監。一個碼農能否晉升靠的主要是運氣。

另外,碼農最不具備的能力就是PPT吹牛逼拍馬屁搞關係。小公司不甚瞭解,大公司能升上去的都是會玩人際的人。研發第一遠離業務,第二缺乏人際公關能力,絕大多數做到基層經理就止步了。

第五,工作嚴重佔據生活。我從業十來年幾乎日日10小時+。其他人可以用休閒時間做很多事情,家庭,三產,人脈積累,運動健身,旅遊娛樂。而碼農不行。

第六,智力付出和收入嚴重不成正比。行外人一定會反駁,可惜事實的確如此。一個動態規劃可以拯救企業管理中一跳產品線為企業節約巨大成本或創造巨大收益。但是放在計算機行業,不過是節省一臺虛機的一部分運算量,節省成本至多不到萬元。解一箇中高度複雜bug中的彎彎繞繞所花費的智力成本放在扔個一個行業都足夠一個月的業績,但是計算機行業卻不過是一兩天的績效考核。

第七,可替代性強。碼農工作的本質更多的是學習一門語言,然後應用這門語言對公司一個具體業務實現科學家的想法。碼農就是實現業務代碼。這就導致了工作極容易上手進而可替代性高。即使是高級語言中最繁瑣的C++從0到能略有瑕疵的完成基本工作一年學習足以。更何況python, JS, java, php這些極易上手的語言現在已經能完成很多,絕大多數工作了。剩下的就是熟悉業務。而熟悉業務對於十年工作經驗和一年工作經驗者時間差值最多不超過半年。這就導致了可替代性隨著年齡增長並無法出現線性提高。可以說計算機行業可替代性與年齡經驗是對數曲線。而多數行業也是線性甚至有些行業是指數。

這些現象都是事實,但是並不構成不做程序員的理由:

一 .金字塔結構

社會是個金字塔結構,古今如此、中外如此,行業如此。金融行業的錢多吧,2016平準薪酬達到30W,但如果你是銀行的小櫃員,你拿得到30W? 任何行業,頂部肯定是1/10的人,做金融也好、警察也好、醫生也罷。你做警察,你能說你35歲能幹到總監?剩下9/10必定是小兵、被統治者、碼農。

二 .萬精油

計算機實際上是一個萬精油行業,什麼行業都能幹,金融需要、電商需要、房地產也需要。

但業務才是公司核心,單單代碼好並無卵用,你人際關係不好,活一般,NB不會吹,PPT不會做,那你價值何在?你能默寫C#底層庫的全部代碼,動態規劃信手拈來,精通8門語言,4個數據庫,然而公司並不需要,又有何用?

JD上經常看到的“我們是一個技術驅動型公司…”千萬別信:國人懂技術驅動?有技術驅動?外賣火就全做外賣、單車火就全做單車,屁股決定腦袋,流氓引導無良中產。騙騙碼農而已,別當真。

三 .關鍵靠人品

技能撐死只佔成功因素的30%。Facebook的代碼也就是培訓班水平,微軟第一版操作系統直接是向別人買的,就連Google也是後來招人重新寫。但扎克伯格身為猶太人的文化傳承、從10歲開始做項目帶來的素養、哈佛大學的優質人才帶來的產品戰略,這才是關鍵。

技術從來不是主導,你的眼界、思考、產品能力、發現機會的能力,才是決定你能否發展的主要因素。

你的行業怎麼樣?細分領域如何?公司前景如何?你是什麼位置?比如你做互聯網職業教育,你知道教育市場如何細分麼?你知道公司所處的賽道麼?你知道國外公司的幾種玩法麼?你知道幾種教學法?你又知道幾種學習模式?


自由職客Freekeer


程序員是一個白領的象徵,意味著,做了程序員,工資上不封頂,而且時機成熟還可以自主創業!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做了程序員之後,卻後悔了,而且越來愈多的人逃避程序員了呢?

1.程序員是一碗青春飯,22歲到35歲之間,是程序員的黃金時間,從月薪幾千到月薪幾萬。但是過了35歲,突然發現怎麼提升都無法逾越了,首先是時間上的逾越,35歲的程序員,家庭、房貸、孩子、老人暫據了程序員很大一部分時間,加班就隨之越來越少,更別提技術提升了。其次,35歲之後的程序,在思維模式,思維能力上已經無法和年輕人進行比拼。

2.技術的日新月異,程序員是人不是機器,無法總是拿到最先進的技術,比如,之前你是C程序員,現在C程序需求並不是很大了,而取而代之的是python、java、HTML5等等,還有人工智能,算法這些,每個技術都是新的,你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去學到最精通的地步,這樣薪水方面也就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