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俄羅斯和烏克蘭士兵總喜歡帶頭套,這是為什麼?

筱晨科普


俄羅斯和烏克蘭士兵確實總是喜歡戴頭套,這一點我們在很多戰爭電影和新聞報道當中都能可見。弄的俄羅斯士兵跟恐怖分子似得,那麼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士兵為什麼會喜歡戴這個頭套呢?



這要追述到1854年,世界上第一次現代化軍事戰爭在克里米亞半島、高加索地區、巴爾幹半島、波羅的海、黑海範圍內展開,而這其中烏克蘭巴拉克拉瓦小鎮也包括在內。大英帝國軍隊為應對寒冷天氣而時刻佩戴著蒙面黑色頭套。後來,到了蘇聯時期,就把這種潮酷頭套裝扮引進到了本國軍隊。而這種蒙面頭套也因發源地在巴拉克拉瓦小鎮而得名巴拉克拉瓦頭套。哈哈這回看到這頭套的主要用途了吧!


蘇聯時期,就是士兵主要用來防寒的,畢竟蘇聯地處寒帶地區,一年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在冰凍的土地上,常年氣溫偏低,尤其在北極圈和西伯利亞地區,更是寒冷至極。那麼毛茸茸的頭套可以很好的保護面部免受嚴寒的侵襲,防止凍傷,給士兵提供更好的對抗自然的保護。

另一方面,黑色頭套還能起到保護的作用,尤其是不被認出來的效果。大家擁有一種俄羅斯這樣的士兵怎麼跟恐怖分子差不多呢?哎,還真就是,俄羅斯這樣做就是可以利用這樣的混淆讓一般人分不清到底是不是恐怖分子。在2014年克里米亞獨立之前,俄羅斯就成派往克里米亞一些秘密的特種部隊,並且都是頭戴黑色頭套。與當地的一些非法武裝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到底誰是。最後的解決大家也都在知道,就不用描述了,畢竟這樣的混淆手法做的還是比較不錯的。


烏克蘭波羅申科身後的士兵頭戴黑色頭套。

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基本都是繼承了蘇聯時期的傳統,佩戴這樣的頭套。淡然小司覺得主要還是防寒,而且方便簡單,並且還具有防止被辨認的作用。又不耽誤作戰,效果很好。咱們再看看越南人哪有戴頭套的,都是帶頂綠帽子,這可不是說別的,人家戴綠帽子是英雄,家裡都四五個老婆的。
越南滿大街的綠帽子


總之,適應環境需求變化才是最主要的,提高士兵的作戰能力才是最好的。無論是俄羅斯烏克蘭的頭套,還是越南軍人的綠帽子都是適應當地環境而選擇的最好方式。那麼這個似乎就沒有什麼太多的解釋了,大家還有其他新的解釋嗎?歡迎留言!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小司


俄羅斯和烏克蘭士兵帶頭套倒是有傳統,這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需要的問題。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到了冬季,那些邊防官兵都戴著棉帽子,穿著厚厚的軍大衣,有時也都戴著頭套,只露出眼睛、嘴巴。俄羅斯、烏克蘭的冬季大部分地區比我們東北還冷,戴頭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抵禦寒冷,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



儘量減少裸露在外的皮膚,以免被凍傷——這是最簡單、直接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黑龍江一到了冬季,就有很多在室外工作的朋友戴那種露兩個眼睛的黑色頭套,猛一看上去就和恐怖分子似的——這種頭套長得都差不多。當年的德國戰車若不是因為天寒地凍的鬼天氣,也不至於那麼快就被蘇聯打進了柏林——很多人說希特勒千算萬算,少算了一個天時。之所以說俄羅斯、烏克蘭士兵戴頭套有傳統,源於1854年在烏克蘭巴拉克拉瓦小鎮(現在的名字)的一場戰鬥,交戰一方就是戴著黑色頭套的大英帝國軍隊。



當時,英國人戴這種蒙面頭套的目的只有一個:抵禦寒冷的天氣。在那之後,這場戰鬥很快就被人忘記,但這種蒙面頭套卻因此廣為流傳,而且也有了它自己的名字——巴拉克拉瓦頭套,只因源於巴拉克拉瓦小鎮。這個小鎮雖不起眼,但這場戰鬥卻是世界上第一次現代化軍事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至於是哪位聰明人設計出來的這個東西,還真是無據可考。雖不起眼,也沒啥技術含量,但確實是管用。到了前蘇聯時期,這種黑色頭套在部隊中很是流行——就為了禦寒,顏色視需要而定。



不過,到了現代這種黑色頭套又多出來了另一個用途:掩藏身份。比如說是中東地區的恐怖分子,他們就借這種蒙面的黑色頭套來掩藏自己的身份,在電視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戴著個黑色的頭套的恐怖分子的畫面。除了恐怖分子之外,武裝特警在執行特別任務時,有時也會戴著這種黑色頭套。比如港劇警匪大戰時出動的“飛虎隊”成員,就露兩個眼睛、一張嘴。現實中也是一樣,特警戴頭套為的就是掩藏身份、隱藏自已的面部表情,以免信息洩露,防止給恐怖分子等以可趁之機。



從這一點上來說,戰術頭套與戰術護目鏡的用途相同——掩飾身份。戰術護目鏡還能保護眼鏡不受彈片、爆炸濺起的沙石、強光、風沙等的傷害,這是戰術頭套不具備的功效。而戰術頭套能夠禦寒,這也是戰術護目鏡不具備的功能。戰術護目鏡與戰術頭套,各有用途,這兩者還無法完全互相替代。俄羅斯、烏克蘭繼承了戰術頭套,最重要的就是為了禦寒——它們的冬季比我們的時間要長很多。得先適應環境,才能談什麼作戰能力的問題——戰場需求或者說是實際需求是最重要的。



儒道之主


一是兩國冬季氣候嚴寒,戴頭套是保暖需要。

二是防止敵人看到自己長相,保護性命。

三是近戰時可以掩蓋呼吸的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