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楊貴妃真的逃到日本去了嗎?

歷史的荒野


記錄楊貴妃下落的

史料,分成四個派別:1,《新唐書》、《舊唐書》載”楊貴妃被賜白綾自盡,埋於梨花樹下“。2,《資治通鑑 唐紀》載”玄宗命高力士將楊玉環縊死於佛堂“。3,許多詩詞描述楊貴妃時都用了”血濺“一詞,推測她不是因自盡而亡,是被亂軍斬殺。4,劉禹錫的《馬嵬行》有一句”貴人飲金屑,攸忽?“又將真相指向吞金而亡。

但是無論如何,四個描述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楊玉環死在了馬嵬坡。

其實拋開史料不談,理論分析也沒有活下來的可能。面對六軍震怒,能為楊貴妃站出來說話的兩個人實已經束手無策。

一個是兄長楊國忠。譁變之中,楊國忠、其子長子楊暄、幼子楊晞、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皆被殺。真正的連鍋端,絕對沒有能力抽身保護貴妃。

另一個是唐玄宗。雖然彼時,他的身份還是皇帝,但可以發現,以馬嵬坡為中轉站,玄宗逃到成都繼續避難,太子李亨前往北方一面平亂,一面登基,是為唐肅宗。第二年,當李隆基回到長安,只能做做太上皇了。為何如此呢?因為早在756年出逃的路上,他就失去了大權:根據統計,離開京師保護皇帝的軍隊只有不到4000人,而屬於太子李亨的人馬就有超過2000,其中還包含精銳禁軍,誓死效忠的陳玄禮,由於一心想殺死禍國的楊氏兄妹,也被短暫說服。這麼看來,玄宗還是國法上的皇帝,但話語權,已經不在他這邊了。

兩個能夠保護楊玉環的人,都失去權力,她的下場,再也不難判定。

後記:為什麼依舊有人相信,楊貴妃去了日本呢?大概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畢竟,楊國忠有一萬個錯,楊玉環卻未必大惡,圍繞大陰謀家安祿山、大糊塗人唐玄宗、大野心家李亨展開的馬嵬兵變,用一個女子的死收場,是人們不希望看到的。

歡迎同好關注討論


青簡拂塵ls


楊貴妃確實在安史之亂中死去,最可靠的一種說法是《舊唐書 . 楊貴妃傳》記載的,說的是禁軍將領陳玄禮殺了楊國忠父子後,對唐玄宗說餘孽還在,後患仍存,請求處死楊貴妃。唐玄宗迫於無奈,在與楊貴妃訣別後,賜死在佛堂,葬於馬嵬驛。這個說法得到了《資治通鑑》的認同,只是《資治通鑑》補充了一點,說是縊死。

另外還有一些說法,說是楊貴妃死於亂軍之中。當時的馬嵬驛極其混亂,陳玄禮帶兵誅殺楊國忠,士兵們都群情激奮,是處於失控狀態的,再加上所有人都認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因此在誅殺楊國忠的同時,也不排除亂刀砍死了楊貴妃。但是這個說法被很多人質疑,我在這裡提出來,只做參考。

總的來說,楊貴妃肯定是死在馬嵬驛,不可能逃到日本去了,楊貴妃被縊死在佛堂,可信度極大。


閒壇故事匯


詩人的浪漫幻想,日本人的想象。權頃一時的楊國忠都被陳玄禮一干將軍收拾了,誰敢為一女人出頭。因為陳玄禮領導的軍人將重大選擇擺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要社稷百姓,還是要美人?

有一個潛臺詞也明顯隱含在將士們的無比憤怒之中:正是因為你——我們的大唐天子,與這個女人的醉生夢死才導致今天狼狽西逃,百姓生靈塗炭!

這個時候,楊貴妃已經承受的全軍將士和國人的全部憤怒!

唐玄宗敢留她嗎?軍人看不到她死,能離開嗎?


文物陳列策劃設計樑子


逃到日本,只是野史的說法。介於當時戰亂,楊貴妃不可能輕易逃走,唐玄宗迫於局勢只能白綾賜死她


逆風信徒


這個應該是野史所流傳下來的吧,我應傾向於死於兵荒馬亂的年代。另外,如果沒有他人協助,怎麼可能逃去日本?那個時候沒有波音,也沒有空客,如果從海上過去,一個弱女子,早就呵呵了。


金北百貨公司官方號


死在了興平。安史之亂後高力士受命打開,重新遷葬。


空山新雨後19012193


逃到日本完全沒可能,那時候天下大亂,唐玄宗自己都朝不保夕,何況一個女人,怎麼可能穿過半個中國跑到日本去。

其實楊貴妃到日本其實只是中日文化交流過程中,日本嫁接中國文化的一種表現而已,類似的還有玉藻前,八岐大蛇等等


依與夢


就算唐玄宗真的有心讓楊貴妃逃走,楊貴妃一個女子在那個時代恐怕也難以平安到達。且不說當時戰亂,唐代再開放它也是封建社會,對女人沒那麼包容。


wj2765583375


小日本相當崇拜大唐文化,所以逃到日本的故事,更名換姓以及生兒育女……都是美好的演繹而已!


耶律或蕭


沒有,當時環境不允許,到處戰亂,被唐玄宗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