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覺得,創作者要怎麼做,可以讓藝術作品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

柳侍墨


脫離了時代背景和人性的真誠這兩點談共鳴其實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也就是說,藝術作品要引起讀者或觀眾的共鳴,要麼緊貼時代背景,要麼真誠地展示人性。

藝術共鳴的引發,是審美活動的高級過程。



藝術共鳴是人們在鑑賞作品的過程,被感動和吸引,從而產生的感情、心理的共鳴,達到物我兩忘,身臨其境之感。

由此可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的作品,必然是作者傾注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並能夠讓鑑賞者對作品的意境深入理解和切身感受。



比如走紅於美國1970、80年代的畫家皮諾,其作品大多描繪溫情、鄉愁、愛情和家庭的主題,這樣的作品恰好迎合了美國在經歷了越戰之後,人們普遍渴望安寧穩定的生活心理,所以其作品在美國一度大紅大紫。

再比如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將古人音訊不通,交通不便的鄉愁和對親人的思念刻畫得入門三分,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便引發了人們強烈的共鳴。



偉大的藝術作品,必然能夠打動人,感動人,讓鑑賞者與作品之間產生一種共通的情緒體驗,同喜同悲。

在小說作品中,我們會為人物的命運擔憂,在人物遭遇不公時替其憤憤不平,對反面的人物形象又會深惡痛絕等等,這種藝術體驗,就是最好的情感共鳴。


而能夠讓讀者或者觀者產生此類共鳴的途徑,就是將作品至於合適的時代背景之中,從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批判人性的假醜惡的角度出發,刻畫人物和塑造形象,必然能夠形成引發共鳴的痛點。


布穀公社


作為藝術創作者要讓自己的藝術作品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那是很考驗藝術功底的一件事,就以繪畫藝術和音樂藝術來說吧,畫面的視覺效果和旋律的聽覺效果都要極具感染力,情緒非常飽滿濃厚,才能觸動人們的心絃引發共鳴,然而怎樣讓畫面有強烈的情緒感呢?



藝術的概念雖然一直以來都是那麼的讓人費解,但是藝術發展到今天為止,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經典作品及曠世傑作,那些創作出名作的藝術家的身上都有一個特徵,就是驚人的“藝術天賦”以及驚人的“創作毅力”,當然了,“天賦”這東西是很奇妙的,誰也沒辦法很形象的表達清楚,


然而藝術家的“創作毅力”就有的說了,古今中外任何一位畫家要把一幅畫畫的很形象,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繪畫就是通過“寫生”然後把物象表達出來,即便如此簡單,也只有偉大的畫家才能讓作品與觀眾達成視覺精神靈魂之上的共鳴,那是因為藝術家真正的深入體驗了生活,藝術理念多了哲學色彩,

繪畫雖然是情緒的表達,但要為畫面建立一個特定的情緒,並不是那麼簡單,只有巧妙的處理好

色彩的冷暖,從而創造出畫面的深度,理解畫面的光感,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畫作中人物的情緒像故事一樣表達出來,

比如,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父親身上的那種滄桑感、眼眶裡盡顯出的慈祥、親切的表情,任憑誰看了,內心都會被深深的觸動、感慨萬千,羅中立把一個普通老人的內心世界刻畫的入木三分,這樣的創作和天賦無關,而是藝術家驚人的創作毅力加上濃烈的藝術情懷,才完成的傑作。



詩夜城主


藝術不是高高在上俯瞰眾生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形態各異的藝術大致可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但其實它們之間觸類旁通殊途同歸,在表達情感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對人性的刻畫和對時代的詮釋乃是藝術創作的天生使命,在此基礎上突出個性方可殺出重圍,贏得永久的掌聲而非一時的喝彩。


首先,藝術創作必須凸顯人性因素。毋庸諱言,人性複雜多變難具有多面性,而藝術家的認知和把握也是有限的,並不代表天然正確,所以對大眾而言,對一些藝術品持贊同或批評的意見都很正常。而藝術創作者並非一定要遷就大眾的審美認知和感受,而是本著真誠的立場立足於人性的基石之上的思考和表達,如果完全揣摩大眾的心理而去創作藝術,絕對是一條死衚衕,也是藝術的最大不幸。這點並非悖論,而是藝術表達的真誠性的需要,

不真誠毋藝術,忠於人性才是藝術思考的最初出發點,唯有如此才可能贏得更多的喝彩和共鳴。



其次,藝術創作必須把握時代脈搏。藝術史上有些名噪一時的藝術品很快就曇花一現籍籍無名,而真正青史留名的藝術大家的作品,幾乎都是反映時代又超越時代直指未來的精品力作。西方藝術史來看,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乃至建築之所以成為人們口中經典,就是打破了中世紀藝術千篇一律的模板而絕處逢生的;而現實主義又是對固守傳統的古典主義的一次全新革命;超現實主義的誕生也是因時而變的產物。這些流派的更新迭代與時代的風雲變幻息息相關,立足時代又洞徹時代,儘管他們的觀點與審美有時甚至相左,但從時代的眼光來看都是傳諸後世的經典。而國內藝術史也一樣,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書法、國畫的發展歷程,創作手法各不相同,但通過這樣的經典後人可以窺見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特色,這也成為了經典藝術的共性。


最後,藝術創作必須彰顯個體風格。不否認這是與大眾審美最容易產生牴觸的地方,但這更是偉大藝術品獨特的個性魅力的最佳體現。藝術創作沒有投機取巧的捷徑可走,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但這種博學之後還要進一步提煉自己的藝術創新能力,賦予藝術作品自己獨特的個性元素,也即要入得其內還要出乎其外,正如齊白石所言的那樣:“學我者生,似我者亡”。食而不化不行,法古而不泥古才是正途,但創新也是在藝術審美法度內的一種求變,而非亂來一氣的為創新而創新,這點對中國書法這門藝術更應如此,否則容易淪為江湖體而貽笑大方。


藝術創作故作高雅和刻意媚俗皆不可取,即使一時熱鬧也難免徒有其表,熱鬧一場之後什麼也留不住下來。真正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的藝術品離不開以上三點,而凡此三點,高者三者兼得之,中者三者得其二,低者三者得其一,而不入流者往往“三不沾”。


吃素的穿山甲


要讓藝術作品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從內心情感上打動人心,感動眾人,從攝影藝術的角度來分析,我覺得:創作者必須深入到群眾中去,拍攝最接地氣的感人事件或場景,以此獲得能夠讓全社會都能接受併為此讚賞的人或事!

那雙眼睛,充滿著無窮的求知慾望!堅定的表情倒出了她不該有的年齡!希望工程,為國家工程培養希望!



解海龍老師帶著“希望工程”進大學校園!這樣的善舉值得每一位國人為之感動!社會不缺乏正能量,攝影藝術創作者更應該時時處處關注這些感動惹人哭的事件!


企業為希望工程捐款或捐物


3歲的小女孩走失了,23年後終於回家了!攝影創作者記錄下這一感人肺腑的場景!


城市的環境守護者能夠吃到免費的牛肉麵,證明了他/她們的辛苦付出得到了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滿滿的社會正能量!

還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和人物,需要攝影人去發現,去拍攝,需要廣大的攝影創作者詮釋這樣一段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攝影匠洪辰


提問者,你首先要明白呀,什麼叫做感染力?只有當作品,富有感染力的時候,這個感染力才會讓觀眾有共鳴,這個作品才會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一個攝影者要達到這一點,就要自己去研究,怎麼在畫面當中做到這一點?我覺得最好的例子就是有金史密斯的水域病。這個攝影師拍了一個日本的工廠的汙染,這個汙染對工廠周圍的群眾造成了傷害。攝影師把這個汙染的結果,民眾的這種抗爭全都拍攝到了。觀眾看到了這樣殘酷的結果,看到了工業汙染,對人類生存所造成的震撼,這是對醜陋的鞭撻!這自然會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在尤金史密斯這個黑白攝影作品當中,我也是感受到了那種世界的殘酷。

我就懶得發照片了,對於那些真正想要了解畫面感染力的人,她就可以去查尤金史密斯的名字,那他自然就瞭解了我說的作品的感染力是什麼。


黑與白的致命者


文藝作品是生活的提煉和積累,具有自己的靈魂特色和生命。之所以參差不齊,感染力不盡雷同,取決於創作者的內涵底蘊和精神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