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度?

桑代克的貓er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與人交往確實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度。人作為個體存在於生活的群體之內,想要和周圍的人保持和諧的關係,或者締造更進一步的情感體系。明確自我價值和存在,把握好與每一個主體差異化的度都是必要的。這是一件小事,卻也是充分展現人際交往能力,更好體現自我價值的必要條件。根據主體的不同,主體需求的不同,情境的不同等,造成了把我度的難度因人而異,也愈發體現個人相關的能力。下面我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關於這方面的一些見解。

如何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度?針對這一問題,我認為主要學會把控好兩個方面,一是理性和感性的把控。二是情境的把控。

理性和感性的把控。一般認為人與人相處主要是看的情商,情商高的人往往更加能夠擁有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但我認為,情商並不是人際交往的全部。特別是在針對這個“度”的方面,我覺得理性的思考才是關鍵。如何理性的思考,就是要根據交往的主體的需求,理性分析其喜好、厭惡,做到能夠大致確定對方交往中的情感範圍,才能不去做一些“破格”的事情造成不利的影響。只有以此為根本,感性(情商)才能有效發揮。

情境的把控。情境把控的表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方的情境,同一件事情的表述,在對方高興或困惱時訴說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同一件事情在高興和困惱時陳述,提一下或是言簡意賅的描述或是贅述對聽者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二是自身的情境,簡單的說就是要根據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在對方的心理角色,合理的判斷出自己交往的方式和限度。古人云“無錢莫入眾,言輕莫勸人”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當然,人與人交往的度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之所以說大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雖然某些方面會有一定共識,但個人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這裡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粗淺的想法。(圖片來源:網絡)


趙閒雲


感謝悟空

社交應酬說話時,留心對方的忌諱,在交際上原是一件小事,在彼此之間的交際上卻是一件大事。你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冤家越少越好,如果因為說話不慎而結了冤家,那是最不值得的。也許你花了多年心血建立起來的友誼,被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給毀了。

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方言也不相同。往往同樣一句話,意思完全兩樣。你以為是尊敬他,他卻以為你是在侮辱他,古人所以主張“人境問俗”和“人鄉隨俗”就是這個意思。

比方說我國華南各地稱未婚女子叫“姑娘”,這是尊敬,和小姐的意思是一樣的。而北方某些地方則不然,“姑娘”是妓女的代名詞。各地的風俗不同,說話上的忌詩各異。你與人交際,必須留心對方的忌諱語,如一不留心,脫口而出,就會令人不悅。雖然對方知道你不懂得他的忌諱,情有可原,但你總是近乎失禮,至少是你觸犯了對方的忌諱,這在交際中是不應該發生的。

對方也許另有個人特殊的忌諱,對此你也要了解清楚。比如對方的父母早已離婚,你如果不知底細,任意閒談,說某某人的父母早已離婚,說某某是個私生子,說某某的母親離婚後又找了一個丈夫……你本來是說其他的不相干的人,並不是說對方的,而在對方聽來,卻認為你故意指桑罵槐,揭他的底子。對方雖不便立即發火,但內心卻是很難受的,對你的忿恨不問便知。

下面是說話中應當注意的忌諱:

1、說話的第一忌

通過交談而建立友誼是不容易的,而要想引來災禍卻是唾手可得。所以聰明的人對人總是唯唯諾諾,可以不開口時,便三緘其口。比方你對他說起了別人的隱私,他本身有些秘密惟恐別人知道,而你卻在無意之中點中了他的隱私,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會認為你是有意揭露他的隱私,心中頓感不悅。

2、說話的第二忌

某人做了一件事,因為他是別有用心,所以竭力掩飾自己,以防別人發覺,如杲被人知道,那對他是很不利的。如果你與他早有交往,被比較熟悉,對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雖不能斷定你一定明白,但總是對你有些提防,你處在這樣的境地,既無法向他表白你並不知道,也無法表明你決不洩漏,那麼你將如何處理呢?大概你唯一的辦法只是裝聾作啞,絕口不提此事。

3、說話的第三忌

別人有秘密企圖,你卻參與此事,代為出主意,從樂觀方面說你是他的心腹,從悲觀方面說你又是他的心腹大患。你雖謹守秘密,從不提及此事,不料別人知道其中秘密,並洩之於外,那麼你是無法辯白你沒有洩露,在他看來,你是最大的賺疑。在此情況下,你只有設法親近他,表示你決無二心,同時設法查出洩露的人。

4、說話的第四忌

別人對你並不十分了解,並不十分信任,你卻偏偏竭力討好他,為他出主意、想辦法,如果採取了你的意見,面實行的結果並不理想他一定會疑心你是有意捉弄他,使他上當。即使實行的結果很好,未必對你會有好感,以為你是偶然想到的,實際又不是靠你,怎麼能算是你的功勞,所以你還是不說話為好。

5、說話的第五忌

別人有過失被你知道了,你不惜直言相勸,認為他做得不對,他本覺得內疚,生怕別人知道後自己面子不好看,而你卻去揭破他,自然令他十分難堪,並往往由此產生怨恨,由怨恨而與你發生衝突。所以,你還是不說為好。即使勸告,也應以婉轉為宜。

6、說話的第六忌

如果你上司的成功是由於你幫了他的忙,你的上司會深恐好名譽被你搶去,內心裡自然會惴惴不安。你明白這種心理,就應該到處宣揚,逢人便說這是上司的領導有方,是上司的遠見,一點也不要透露你有什麼本事。

7、說話的第七忌

別人力所不能及的事,而你認為他能夠辦到而強追他去做;別人認為他能做到的事並已開始工作,而你認為他辦不到,強追他中止這件事,這都是強人所難,不通人情。你認為朋友或下屬哪件事該做哪件事不該做,你應該進言相勸,說明道理,使他自己認識到這一點,這才是上策。如果他不聽勸告,你只能伺機而動,適可面止,不能遇事強求,徒傷感情。

注意這七個忌諱,應該就是所說的“度”了!


看我說話


與人交往一定要適度。我們講過互惠定律,就是人們對別人給予的好處,總想要同等的回報。於是有的人認為他如果對對方特別好,對方也會對她特別好,其實互惠定律如世間一切規律一樣,也是適度最好,過猶不及。

你對別人過分的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可能引起三個不良後果,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規則一樣,就是人們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這也是我們的互惠定律裡闡釋過的。

正因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於付出的,但出於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讓人心裡失去平衡,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裡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會是受惠的一方只好選擇疏遠。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的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更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如果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心裡會感到不平衡,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盡,要留有餘地或者給對方回報的機會。

第二個不良後果是對對方過好,會令對方對這種恩情感到麻木,時間長了就不覺得你對他有多好。中國俗話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對別人適度的好,對方會感激你,也會回報你。如果你對對方過好,對方時間長了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反而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反而得罪了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


桑代克的貓er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麗霞(頭條號 王麗霞):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項目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度,在哲學中的解釋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範圍,是質和量的互相結合和相互規定。度的兩端是“關節點”,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範圍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關節點範圍內的幅度,在這個範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事物的質就要發生變化。

所以,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度,其實就意味著把握度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也即關節點,超出關節點的行為,就會導致現有關係的破壞。

在度的把握中,需要知道: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關節點”。有的人 “大度”,有的人 “量小”,不排斥貶低“量小”,不褒揚獎賞“大度”,是合理且中性的原則。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及不同需求,尊重他人的邊界,就是在尊重我們自己的邊界。這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和平感。

2、合理設定自己的“關節點”。以自己的“關節點”為主線,別人的“關節點”、別人自己的感受交給他們自己處理。不宜為了追求“大度”,為了讓別人誇獎自己是個好人,而超過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設定“關節點”,要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您的最低底線是文雅,看不得粗魯,那麼在有人粗魯時,您首先,可以表達您的感受,沒必要委屈自己、壓抑自己,並提出您的希望。如果對方可以修正,那麼您就可以繼續相處;如果對方不願意修正,他也擁有這種權利,但您也無需在那裡忍受,您可以選擇離開。這就是“關節點”的運用。如果您真的在意,不想借物品給其他人用,那您絕對擁有這種權利,不用在意他人的看法。尊重自己的“關節點”,為自己設立界限。

3、如果在一種共同的場域中,需要合作,需要共處,那麼就要尋求彼此可以重合的部分了。通常能在一起的人,一定是有交集的人,而最積極、最舒服的莫過於在彼此的交集之內進行的部分,這種情形不會產生分歧。但若發生碰撞,也不是壞事,這時要坦誠地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想法及界限,獲得對方的理解,或者詢問對方做法的真正意圖,有時候有可能也是您想多了。這樣做的好處是,彼此的關係會因為坦誠與細緻拉近,而且您會找到真正彼此尊重的合作伙伴。

4、“大度”與“量小”之間是會相互轉化的。不要拘泥於任一種形式,這會讓自己更為靈活地處理事務。遊刃有餘地進行轉化,需要不斷地實踐,不斷地修正,不斷地精雕細磨,這屬於自我成長的一部分。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這個問題是預先有一個假設的,就是說,我去跟人交往的時候,是有一個確定的度的,跟人心靈的靠近,能有多近?那保持安全的距離,又有多遠的距離?這個問題在尋求一個確定的範圍,尋求一個普世皆準的標準答案。人渴求確定的界限和範圍,也是在渴求安全。很遺憾的是,我給不了這種標準答案。但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跟你談談人際交往的深度與距離。人與人交往的深度,是由自我暴露程度決定的,你的自我暴露水平越高,你就越敞開,越容易獲得親密,同時,也會有相應的風險。自我暴露程度越低,你會越安全,但你也就越封閉越孤獨。你的自我暴露水平越高,跟對方建立的關係就有可能越深,同時,對方也接得住你的這種暴露。比方說,你告訴了對方你有一個深愛多年的暗戀對象,這可以讓你們的關係深一層,再者,你不僅可以告訴他你有暗戀對象,而且你還是一個同性戀,這樣你們的關係就更深了。但自我暴露可以帶來深刻的親密體驗,但也會帶來風險。比如,你自我暴露一個離經叛道的想法,對方不僅不理解,反而大罵:你是不是有病!這時你恐怕就會很受傷。你恰好在受傷和委屈的情緒中,你告訴對方,但對方反而要嘲笑你甚至落井下石,這也會讓難以承受。由此可見,你的自我暴露程度更多的是你與對方的配合,你能允許自己敞開多少、能承受多少風險,那對方又能理解你多少、接納你多少,這兩方面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所以,面對一個交往的對象,與其去尋找一個度,不如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1.你能向對方表達你多少需求呢?

2.你的自我暴露程度能多深呢?這兩個問題就決定你跟對方是多疏遠或者多親近。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劉瑾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句經典:距離產生美,這裡的距離便是指交往中的界限。雖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真誠,但是,交往中務必把握好度,即個人邊界。題主可觀看視頻,知道什麼是個人邊界。\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66e000a812796f1b0d4\

知我心理學


我們要想把事情做好,有時候是需要耐心等待的。這個等待是指你要想辦法創造一個環境,用善巧方便的方法讓他早一點醒悟。

有時候我碰到頑固不化的徒弟,就找一個和他一樣頑固的,讓他們兩個一起做工作做同事,互相摩擦。當他們摩擦得受不了時,有一個就會改變,這個一變,那個也會變。

度眾生和交友處世的道理一樣,你會搭配,就會把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把問題處理得盡善盡美。

世間上只有一種力量,它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壞。這個力量,你用好了就會產生好的結果,你不會運用,它就會以負面的形式、不好的結果出現。

卒子過河當車用,當大將用,就看這個下棋的人會不會佈局。一個領導總說身邊的人是飯桶,那說明他自己愚昧無知。

如果你總抱怨身邊的人跟你合不來,那說明你不是一個下棋高手,活棋交給你也變成了死棋,否則死棋到了你手裡也會變成活棋。

天下萬事萬物,人是第一因素。在人裡面,第一因素又是誰呢?就是你本人。

如果家庭關係處理不好,就是你這個第一因素的問題,你把自己做好了,第二因素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第三因素是環境。環境對誰都一樣,你看它微笑,它就在微笑,你看它哭,它就在哭。

其實,與其說有第三因素,不如說沒有,只有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我和你的關係。

我們兩個相處得好不好,取決於我,我是第一因素。只要我想和你相處好,就一定能相處好,除非我不想。

學佛的人遇到每一個人都要和他相處好,每一個來到我們面前的人都是我們的資糧,都是來給我們福報的。如果你讓他在你面前白白出現、走過,說明上天給你的資糧、福報你沒有接住。因為你無明,看不懂他,就說他和我無緣,我用不上他。

作者:東華禪寺開山方丈釋萬行,萬行大和尚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本佛教理念,遵從農禪並重的祖訓,“堂上坐禪,堂下禪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十歲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四十歲創立東華禪,讓學人通過學修“東華禪”的精神,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