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湧入便利店: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资本涌入便利店: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2018年的中國便利店行業依舊站在風口之上。

騰訊與阿里巴巴兩大巨頭資本的進入,帶來了便利店行業在資本領域的新高潮。而隨著資本大量進入,包括好鄰居、便利蜂、見福便利、Today便利等,紛紛獲得鉅額投資。受力於資本的助推,行業仍在跑馬圈地,以尋求規模效應。

另一面則是鄰家便利店與131便利店的關停,新興便利店品牌依靠資本盲目擴張與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

和君諮詢合夥人、連鎖經營負責人文志宏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便利店行業仍處於風口,市場規模大,回報高,是資本看中便利店行業的主要原因。便利店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依然良好,但各個區域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同時,快速上升的營業成本和單店盈利困難,仍將會對整體盈利能力造成影響。

資本依舊躁動

在關停與經營困難的消息頻頻曝出之時,依然沒能阻擋便利店行業站在風口之上。10月15日,便利蜂被曝獲得騰訊與高瓴資本大筆投資,估值16億美元;同日,蘇寧易購發佈公告宣佈集團旗下蘇寧小店獲得3億美元增資;11月,阿里巴巴5億元戰略入股喜士多。

資本熱衷於便利店行業,並不是曇花一現。自2018年以來,資本與便利店行業之間一直處於“熱戀期”。2018年3月,西北地區的西安每一天獲得2億元A輪投資,領投方為春曉資本;4月,福建見福便利店獲紅杉資本投資2.4億元;同在4月,北京131便利店獲天使輪融資4000萬元,投資方為春曉資本;6月,武漢Today宣佈完成3億元B+輪融資,估值超過30億元,投資方為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General Atlantic);1號生活旗下雲兜便利店也於6月份融資1億元,新南方領投,弘道資本跟投。

在資本的助推下,便利店行業蓬勃發展。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8年5月發佈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便利店銷售額達到1900億元,增速23%;門店數增至10.6萬家,增長13%,這一數字在 2016年僅為3.7%。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記者,資本看重項目的回報率,便利店行業受資本關注,是因為國內在吹噓新零售概念。再加上便利店現金流充沛,佈局物流、終端的特點,給了資本的一定想象力。

文志宏對記者表示,在資本的催化下,許多便利店品牌開始跑馬圈地,追求規模效應。但並未將重點放在產品服務和供應鏈建設上,因此盈利成為主要難題。

資本助推擴張,另一方面,資本也牽絆了某些便利店企業的發展。事實上,2018年以來,便利店企業一連串的關停、困局,也與其背後資本方有關。

8月,鄰家便利店因背後出資方P2P平臺善林金融暴雷,銀行賬戶凍結,一夜之間168家門店全部關停;9月,131便利店因投資方春曉資本暴雷,資金週轉出現問題,關門倒閉,創始人失聯。而目前,又有規模擴張中的便利店品牌因出資方資金鍊問題而風雨飄搖。

在沈萌看來,這與資本的盲目性不無關係。“國內的資本屬於過剩資本,加上專業性有待提升,存在扎堆炒概念的現象。”

投資諮詢人士牟先生也告訴記者,儘管關於部分品牌經營困境的傳聞不斷,但在傳統行業中,便利店項目的諮詢率仍舊很高,大多數投資人士更加看重便利店的門店資源與客流。

沈萌告訴記者,目前的便利店行業仍然站在風口之上,但這是不健康的,是過剩資本催生的便利店行業的泡沫,長期以往,一些投機人士炒作概念、扎堆投資、上市套現。直到最後泡沫破滅了,留給股東的只有一地雞毛。

記者注意到,在面對便利店行業時,資本仍舊躁動,而便利店面對資本時,卻較先前有了一些選擇性。內蒙古安達便利總經理任光臨就曾表示,“便利店行業需要耐得住寂寞,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需要細緻的、懂便利店行業資本才可以。資本需要“懂我”,而不是讓他們選擇我們。”

武漢Today便利創始人宋迎春也表示:“主要看企業需要補什麼東西,需要什麼樣的能量,可以通過資本進行互補。便利店是很長的賽道,資本能不能跟著你持續往前走,這個很重要。”

困境隱現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便利店的運營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日漸增長的地產租金和人工費用。

某便利店企業開店工程部工作人員曾向記者透露:“以北京回龍觀為例,一家商鋪的年租金在50萬元左右,硬件投資包括貨架、裝修等會控制在50萬~70萬元左右,員工人數視門店規模而定,人均工資在4000元以上,且人工成本在逐年增加。在短時期內根本得不到回報。”

他表示,目前便利店品牌在規模擴張期很難實現整體盈利,因為只有達到相應規模,才能夠將成本降到最低。“有了規模,採購與供應商談判時能夠有底氣去提高毛利空間,從而降低採購成本;店鋪密度集中,方便管理,營運成本也能夠得到降低;物流成本由區域內多家店鋪均攤,也能得到相應的節約。但前提是運營模式與產品結構能夠支持起盈利模式,模式不對,不能造血,就會出現鄰家那樣的情況。”

零售專家丁利國也表示:“即便資本能在短期之內推動便利店的規模化,但是背後的開店經驗、品牌建設、商品開發以及供應鏈等方面的能力,卻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去積累。”

運營成本的快速上升,也使得部分品牌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除鄰家、131便利因資金鍊斷裂同時無法造血關停外,根據蘇寧易購發佈的公告,蘇寧小店也陷入了虧損,2017年度及2018年1~7月間,蘇寧小店共虧損近3億元。蘇寧易購在公告中稱,蘇寧小店因迅速擴張門店需要的高投入而產生了階段性虧損。

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公佈的數據,目前,淨利率集中在0~4%的便利店企業比例已經開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淨利率在4%以上的便利店企業和更多虧損的企業;高淨利與虧損企業旗鼓相當,均佔有約四分之一的比例,行業進入易虧損。

而同樣面臨運營成本快速上升的7-11便利店,則一直保持著不錯的盈利水平。7-11董事長內田慎治在此前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7-11的產品和其他便利店最大的差異在於鮮食,鮮食商品佔總毛利的50%。

文志宏告訴記者,相較於7-11等發展程度較高的便利店品牌,國內品牌便利店鮮食佔比較低,導致盈利較低。目前來看本土便利店品牌自建鮮食工廠,是符合發展趨勢的。便利店企業完全可以將規模擴張的部分資本投入到鮮食和自有產品研發當中。

同時,文志宏認為,不同位置的便利店面臨著不同的消費群體與消費需求,但便利店SKU數量較少,目前還沒有便利店能夠根據不同消費場景徹底定製產品結構。差異化不足,競爭力不如社區生鮮店及大賣場業態,進而會有一定的消費者流失。

而在經營過程中,由於門店數量大、單店陳列面積有限,便利店行業面臨著配送時間長、商品損耗大、多溫度配送導致配送成本高的問題。而為了打造高效的配送體系,各個便利店的信息系統打造也會是一項較高的成本。

事實上,7-11也在進行規模擴張,但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是,7-11採用的加盟方式較多。在不同地區,7-11的資本來源是不一樣的,7-11尋找在當地比較有實力的企業,在青島地區選擇的是眾地集團,在重慶選擇的是新希望,讓企業自主進行經營。7-11中國公司是授權方的角色,對各地進行指導。

根據《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中國便利店企業加盟店平均比例不達50%,樣本企業中甚至有34%未開展加盟模式,而羅森、全家、7-11等發達市場品牌的加盟店比例均在95%以上。其中成本差別不言而喻。

昭邑零售諮詢首席分析師、增便利智慧零售CEO劉暉也告訴記者:“由於成本的不斷增加,如今便利店不能單純地追求規模效應,也應保證單店盈利。根據阿米巴原則,每個店哪怕盈利一塊錢,大趨勢也將是盈利的。鄰家便利店只是一個開始,如果不注意這個重點,後續還會有企業出現這樣的問題。”

在文志宏看來,目前在政策和資本的推動下,連鎖便利店行業整體發展趨勢是好的,但盈利仍是每個企業面臨的最重要難題。如何服務顧客、提升自有品牌和高毛利的即食鮮食佔比,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思路,換一種擴張方式,是每個便利店企業在規模擴張時需要關注的重點。

·END·

(來源:中國經營報)版權聲明:“新消費”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010-88890472

资本涌入便利店: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新消費

由《中國經營報》快消連鎖版組打造

挖掘消費行業新趨勢、新機會與新模式

打造快消業與連鎖業上下游良性聯動的新型生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