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會戰,如果希特勒同意生產300萬套棉衣給士兵,結局會如何?

傾心獨戀7603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另外兩個問題:一、寒冬都對德軍產生了哪些影響?二:德軍的失敗是不是僅僅因為嚴寒?接下來我們就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莫斯科戰役局勢圖

寒冬對德軍後勤的影響遠勝其他

在莫斯科戰場,當寒冬將近的時候,前線的德軍確實嚴重缺乏冬衣、皮靴和棉帽,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軍戰鬥力,但這並沒有達到可以影響成敗的程度。事實上,德軍還是從其他渠道弄到了足夠的冬裝,比如從當地居民家中掠奪或者直接搶奪被俘蘇軍的冬裝。雖然冬裝的來源五花八門,但德軍士兵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德軍士兵

人的問題容易解決,但武器裝備“保暖”的問題就不容易解決了。防凍液以及抗低溫柴油的缺乏讓德軍的汽車和坦克都變得很難啟動,而這些物資卻又只能依靠後勤來解決。後勤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德軍的心病。由於蘇聯交通網絡本就不發達,再加上德國與蘇聯的鐵軌並不統一,這就使得德軍的後勤供應變得極糟,後方大批軍用物資根本無法按時按量運往前線。寒冬的到來無疑更進一步惡化了德軍的補給情況:冬雪融化後讓蘇聯的道路變得十分泥濘,德軍的運輸卡車一個個陷入泥濘之中,變得無法動彈。德軍前線物資本就緊缺,寒冬的到來無疑讓形勢進一步惡化!

▲泥濘中行進的卡車

蘇聯的部署不容忽視

德軍在莫斯科的失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完全忽視蘇聯人的努力。在德軍發動進攻前,蘇軍就已經利用德軍發動基輔戰役的契機,在莫斯科周圍構築了3道防線和9道防禦地帶,並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此外,莫斯科之戰對蘇聯人而言又可以說是破釜沉舟之戰,在地利以及人和上必然都佔據著上風,德軍若想取勝必然會十分困難!

▲投降的德軍

除了精心佈防外,蘇聯遠東師的出現也對戰局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支生力軍不僅裝備精良,還極善於在嚴寒中作戰,是蘇軍僅存的全建制部隊。當戰爭進行到12月時,雙方早已拼的筋疲力竭,最終蘇聯遠東師的出現直接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對比。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就可以知道,德軍在莫斯科戰役期間面臨的問題有很多,缺少禦寒衣物只是其中之一,而這還並不是德軍面臨的最大難題。所以即便希特勒同意生產300萬套棉服給士兵,德軍也很難取得勝利!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歷史文齋


德國的棉衣不是沒有生產出來,而是根本沒辦法全部運到前線需要他們的官兵手中去。

作為最高負責人的希特勒對此都是一知半解。古德里安在12月20日夜晚和希特勒的會話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時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乏冬裝的情況時,希特勒的第一反應是聽完後突然大喊——“這完全不對,軍需總監向我報告說,冬裝早就發下去了。”

古德里安回答說——“下發自然是下發了,可是並沒送到我們那裡。我一直十分關注著冬裝的運輸情況,由於缺少機車以及鐵路線的堵塞,這些東西現在還在華沙的車站,已經在那裡停了好幾個星期了,我們早在9月和10月就提出過補充冬裝的要求,但被粗暴地回絕了,現在已經沒法挽回了。”


後來希特勒喊來了軍需總監和古德里安對峙,證明後者所說的完全屬實。

事實的確是這樣,蘇聯人的鐵路車軌要比德國人的標準寬,而且他們也把符合蘇聯軌道標準的車廂都炸燬了,同時也把橋樑炸燬了很多,道路兩旁佈置了地雷,同時雨雪天氣下泥濘的道路更使得部隊難以通行了,也就是說火車和卡車運輸都是很困難的。


大唐安西節度使


多生產300萬套棉衣是沒用的,因為歷史上德國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棉衣,而是沒法送到前線。

德軍在二戰時部隊的摩托化程度並不高,戰爭前夕,在103個師中,只有16個師實現了完全的摩托化,其他部隊還是依靠馬車運送補給。所以德軍的後勤補給嚴重依賴鐵路。這一問題在前期戰爭中已經有所體現,但是由於波蘭、法國等戰爭結束的快,並不是大問題。

而對蘇戰爭時,由於蘇聯的鐵路和德國的軌距不同,造成了使用上的很大不便,而且蘇聯的道路量少質差,很多土路一場大雨後就變成了泥漿,惡劣的路況加上游擊隊的襲擊,德軍的汽車隊的損失在19天內就達到25%。而且蘇聯的國土太遼闊,隨著德軍的前進,補給線日益延長,後勤就更跟不上了。

以莫斯科戰役為例,前線的部隊一直在抱怨缺乏彈藥和油料,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再多的棉衣,也根本無法送到前線。




不沉的經遠


在一九四一年,希特勒發動策劃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對全蘇聯進行了全面侵略戰爭;德國及僕從國軍隊大約550萬、坦克4300輛、火炮47200門、飛機5000架,兵分三路;北方集團軍進攻蘇聯城市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進攻前蘇聯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團軍進攻前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基輔。在戰爭初期,蘇聯由於防禦不足、軍備鬆懈,根本沒有認識到納粹德國狼子野心,那戰爭打的是慘不忍睹,軍隊一潰千里;

在發動希特勒計劃之前,當時德國的氣象專家就多次提醒過他,“在一九四一年莫斯科的冬季可能會提前到來,那對我們非常不利。”

也有很多高級將領提醒希特勒,說道:“ 我們要提前做好後勤軍需安排,為前線的將士準備好御冬的軍備,在武器裝備 上使用防冬的特殊燃料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但是希特勒頗有信心,”我們會在冬季到來之前拿下蘇聯的首都,要相信我們的實力,要相信德國英勇的將士們。”希特勒說道 。實際上到了當年的九月底莫斯科的冬天就提前來臨了,納粹德國至到十月二號才推進莫斯科的郊外,正式發動了莫斯科戰爭。但一切都已經晚了,像魔鬼一樣的寒冷天氣悄悄地來臨了,納粹的喪鐘敲響了,希特勒還在夢想著能夠佔領前莫斯科。

進攻莫斯科的戰爭打的異常兇悍,但也是前蘇聯抑抗的更加堅決,更加不畏生死,讓德軍步步為艱;即使德國裝備了300萬套棉衣給士兵,也是無法打贏這場戰爭,這是外在的原因,是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納粹進軍莫斯科,激發蘇聯保衛首都的決心,民眾更加團結

在德國已經打到莫斯的郊外時,前蘇聯國家主席斯大林還在莫斯科廣場進行閱兵,向蘇聯所有國民表示,“國家主席還在、中央政治局委員會還在,所在政府機構還在、我們與所在市民都在,向國民表明態度我們一定會誓死保衛首都。”政治宣傳道:“前蘇聯很大,但莫斯科後面已對無路可退。我們堅信會打敗納粹德國的侵略,國家危亡、民族危亡。“極大的鼓舞了蘇聯民眾,全民眾志城誠。

當德國打到莫斯的郊外,已對可以看到飄揚在上空的蘇聯國旗,但此時的德國卻無法再前進一步了;

二、後勤供應不上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相信這個道理希特勒及他的那些高級將領肯定會懂得,但就是所有人都懂得的事情,卻徹底的搞砸了。閃電戰爭,尤其是在戰爭前期坦克部隊推進的速度實在太快了,軍用物資根本供應不足,不至在戰爭中出現了用馬來運送飛機坦克的燃料,路途遠、損耗之在,不難相像。中央集團軍打到莫斯的時候,連最起碼的食物都沒有吃的,武器的燃料都沒有、軍隊士氣逐漸低落;將士飢餓難忍,坦克動不了,飛機飛不了,大炮也動不了,每天部隊餓死凍死病死不計其數,試問能打贏這場戰爭嗎?

三、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潛力

希特勒及他的高級將領都認為蘇聯紅軍力量比較弱小,要是德軍加上匈牙利、芬蘭等僕從國的話,對付蘇聯紅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實際戰爭中,蘇聯軍隊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希特勒的預估。蘇聯紅軍預備隊卻是十分充足,戰前徵召的士兵在前線陣亡後,預備軍立馬上前線作戰。以至德國將領總是感覺人越打越多,實際上也是如此的。斯大林發明了預補士官制度,就是任何部隊都是正副軍事將領,一旦戰事需要,就可以立馬再組建另外一支部隊;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家潛力,人口、資源、縱深的地域、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科研等等。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納粹德國都是無法與前蘇聯相比的。

所以說即使希特勒同意生產300萬套棉衣給士兵,這場戰爭也是無法打贏的。任何一場戰爭的走向,最終還是內因決定,我們不能以表象來看問題。


建安秋雁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可以歸咎於許多原因,但和嚴冬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古德里安把莫斯科的失敗歸因於蘇聯的嚴冬。他認為如果沒有嚴冬的阻攔,德軍11月份就能在克里姆林宮內慶功了。正是由於嚴冬,德軍坦克深陷雪地,火炮因燃油被凍無法開動,士兵由於嚴冬戰鬥力大打折扣。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10月莫斯科因為多雨,土地泥濘不堪。11月4日莫斯科的最低氣溫僅零下7度,8日氣溫零度。雖然11至13日,氣溫曾下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因此這樣的天氣算不上“嚴寒”。

真正的“嚴寒”來臨是蘇聯反攻時期,氣溫為零下40度。因此嚴冬只為蘇聯反攻起到一定作用,但殘酷的莫斯科阻擊戰沒有在嚴冬下進行。


五味社


管點用用處不大,其實,那年冬天並不可怕,德國人機械化部隊,飛機汽車火車,補給能力那麼強,你還以為土八路啊,頂多就是晚了幾天,其實德國人最大的失誤是沒在冬季之前打進莫斯科,俄羅斯秋天大雨,還很多沼澤地,德國人的卡車坦克全陷在爛泥裡,機械化部隊還不如輕步兵靈活,到了冬天地面結冰,坦克不再陷入地面,反而他們優勢能體現出來,可是,就差了那麼一個季節幾個月,蘇聯就已經組織好了反擊,其實,從紅場閱兵開始,老毛子就已經開始反擊,加上美國從後邊送糧送水,基本上,德國人希望不大了。


Biggest321


結局不會改變,不缺冬裝的德軍在嚴冬裡不至於太難過而已。即使不缺冬裝德軍還缺別的,糧食武器彈藥藥品,更限制德軍的是缺燃料,發動機在寒冬的低溫裡經常打不響。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時候,人力物力財力已近枯竭,導致向前線的各種物資供應緊張甚至匱乏,而且向蘇聯腹地供應補給運輸線太漫長了,交通設施差,通行條件差,而且蘇聯軍民的游擊隊更是無微不至的“關懷”著運輸線,德軍規模龐大,空運遠遠保證不了供應,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跟蘇軍形成對峙的德軍消耗損失巨大,卻得不到及時充足的供應補給。人無糧槍無彈車無油,這仗還打的下去嗎?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立志成蟲


我覺得給士兵保暖,並不能起到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德軍在進攻到莫斯科後,陷入停滯狀態,再也攻不動,蘇軍有幾個方面軍嚴陣以待,還從西伯利亞抽調回善戰的部隊。德軍攻到此時已經戰線拉的過長,從巴巴羅薩閃擊,推進了150萬公里的土地,供給也跟不上,資源更是短缺。


蘇軍常年在寒冷地區,非常適應雪地作戰,即使德軍有300萬套棉衣,也得成了蘇軍的戰利品。夏季雙方都打得僵持,更不用提冬季。此時的德軍已經變得不禁打。不僅是士兵需要保暖,德軍的先進武器,在冬季也出現故障,再強大也無用武之地。反而蘇軍武器體現出戰場優勢。


蘇德戰爭初期,因蘇聯麻痺大意,導致被德軍打了措手不及,蘇聯回過頭來硬的,德軍是不能抵擋的。蘇聯人數龐大,用人堆也可以把德軍埋了。所以莫科斯會戰的勝利還是蘇聯一方。咱們假設德軍攻下三大城市,蘇聯在烏拉爾山以西還是有大量城市,就算把歐洲部分全部丟失,也還有烏拉爾山地區,有葉卡捷琳堡坐鎮。此時德軍恐怕都沒足夠的人數鋪滿佔領的城市。


博古又通今


要是提前2個月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要是直逼莫斯科,要是日本不發動珍珠港偷襲,美國不參戰,德國單挑蘇聯沒多大問題!


我也很無辜的啊


200德軍從東線進攻`再讓小日本從海上運150萬到西伯利亞+小日本關東軍150萬兩線進攻蘇聯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