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如果最後一戰突圍回漢,夠不夠封侯的條件?

YS143800016


李廣之孫,李當戶遺腹子,李敢之侄李陵以5000步兵疾馳30日遭到匈奴30000騎兵伏擊首日,擊殺匈奴3000餘人;後匈奴騎兵增至11萬,李陵見匈奴勢大,且戰且退,騎郎將戰報傳至長安後,漢武帝竟未派出一個援兵。經過八晝夜激戰,矢盡糧絕,刀卷劍斷,拆車副與敵廝殺,至此擊殺匈奴一萬餘人,陵部剩餘2000人。突圍前夜,以鼓為號,但得迴歸者已報天子。然鼓溼不響,陵與一裨將共帶20餘人突圍,遭千餘人匈奴追擊,裨將死,其無顏見天子,投降匈奴,約400餘人逃回。李陵突圍之地,據漢朝邊境僅百餘里。步兵打騎兵,只有劣勢,勝不能追,蠅頭小利,敗則全軍覆沒。李陵全軍覆沒,投降,但是他打出步兵對陣22倍騎兵,戰損1比3的經典戰例,軍事才能足以冠絕其時。李陵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原本後有路博德援兵,卻與公孫熬匯合,責任在漢武帝。首次戰報至長安,漢武帝就應該派出大量哨騎作為援軍的耳目,接應李陵,但漢武帝沒有。漢武帝一生窮兵黷武,寵幸外戚,別的將領只是配角,死不足惜,這才是李陵戰敗的根本原因。可惜的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大漢民不聊生,匈奴人雖然失去了很多地盤,卻未傷根本,全殲李廣利七萬精銳,照樣佔有軍事優勢。

言歸正傳,李陵功勞再大,也會死於漢武帝之手,封不封侯只是過往雲煙。


YS143800016


我的看法是突圍很難,即使能夠潰圍而出,逃回漢朝,也必然以喪師潰逃之行,要被下獄論罪。理由如下:

一,李陵與當時正得寵的主帥李廣利顯然關係不睦,其分兵五千居然遭遇匈奴八萬大軍圍攻,這其中有無陷阱且不必說,就李陵所部雖寡不敵眾,但也頑強奮戰了數日,其間,作為主帥的李廣利難道一點訊息沒有得到? 可史料上未見漢軍主力有任何救援之舉。因此我們可以預測,如果李陵逃脫回營,等待他的將是主帥李廣利的嚴懲,即使在漢武帝面前,作為皇親國戚兼寵臣的李廣利的意見,顯然會重於李陵自己的申訴。

二,李陵自己沒有堅決突圍的意識,李陵所部雖人數大大低於對面的匈奴軍,但竟然能奮戰數日,這說明李陵所部有相當強的戰鬥力。如果在交戰之初,知道眾寡不敵的李陵堅決撤退的話,應該能夠逃出一部分。他為什麼不這麼做呢,就是因為知道,只要是敗陣而逃,等待自己的絕沒有好結果。

三,從事後漢武帝聞聽李陵投降,且替匈奴練兵的傳聞後,不做詳查,立刻下令夷其三族,幾乎滿門被殺,何其毒辣。這說明,武帝對整個李廣家族均有成見,從來沒有對他們有所充分信任,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陵就算突圍成功,又能得到什麼呢?


史海悠遊閭春暉


正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李廣就是個悲情英雄,想不到他的孫子李陵也成為了一個悲情英雄,不僅家破人亡,還鬧個叛徒的罵名,而他又為何投降匈奴不肯回漢。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子,在李陵還沒出生的時候李當戶就去世了,所以李陵是遺腹子。李陵在成年之後展現出了李家的遺傳基因,被選拔成為了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擅長射箭,十分愛護手下的士兵,非常受尊敬。

  因李陵家世代為將,漢武帝便派他率八百騎兵深入匈奴腹地兩千餘里偵查地形,但是沒有發現敵人,後來被任命為騎都尉,率丹陽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練射術,以防備匈奴。

李陵

  天漢二年(前99年)秋,漢武帝派李廣利率三萬騎兵討伐匈奴,與天山和右賢王交鋒。漢武帝就召見李陵,想讓他給李廣利監護輜重,李陵久居邊疆卻無軍功,遂扣頭請纓自率一軍迎戰匈奴,去輔佐李廣利的正面戰場。漢武帝答應了,但是因為戰馬不足,只給了李陵五千步兵。

  漢武帝派路博德接應李陵,但是路博德因為資歷老,不願做李陵的後軍,就各種理由推脫,這讓漢武帝以為是李陵怯戰,督促李陵及早出兵,這也為李陵後來兵敗被俘埋下了禍根,因為李陵其人雖然非常愛惜將士,但是應該與同僚相處的並不好,李陵也沒有及時的向漢武帝解釋,就出戰了。

漢武帝

  李陵率著他這五千人向北行軍一個月,在浚稽山竟然碰到了匈奴單于率領的三萬主力騎兵,匈奴軍將漢軍困在兩山之間,李陵命部下以輜重車為營,佈陣於營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後列士兵持弓箭。匈奴以為漢軍人少便發起衝鋒,結果遭遇漢軍千弩急射,匈奴騎兵傷亡慘重,被殺數千人。單于大驚,緊急命左右調八萬餘騎攻打李陵,李陵是且戰且退,命重傷士兵臥於車上,輕傷的在車下推車而行,再輕的則持兵器作戰。

  後來李陵發現軍中士兵士氣不振,竟然發現軍車中竟然藏著士卒妻婦,這軍中士卒竟然打仗還不忘了行雲雨之事,遂全部處斬,第二天再與匈奴迎戰,斬敵三千餘。

  又行軍十餘日,在一山中又與匈奴兵交戰,斬殺數千人,李陵連發數箭射向單于,單于大驚逃跑。看到久攻不下的漢軍有序的在撤退,單于已經萌生退意,便問部下:“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諸將說:“單于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後無以復使邊臣,令漢益輕匈奴。”於是再戰。

  李陵率領的步兵與匈奴騎兵一天戰鬥數十次,漢軍又擊殺了匈奴兩千餘人,本來在這個時候,匈奴單于早已不想再戰了,但是改變戰局的關鍵人物出現了。

  這個人就是漢軍軍侯管敢,他因為被校尉侮辱,氣憤之下投降匈奴,說:“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為前行,以黃與白為幟,當使精騎射之即破矣。”

  單于大喜,李陵就這麼被赤裸裸的出賣了,遂派伏兵攻擊漢軍,此時。,漢軍尚有三千餘人,以短刀,車輻為武器,退至一峽谷內,被匈奴阻斷後路。單于隱藏在漢軍身後,在角落裡向漢軍投石,漢軍多數戰死,無法前行。

  最終是箭矢用盡,李陵仰天長嘆:“兵敗,死矣!”遂斬盡旌旗,將珍寶埋於地中。最後一戰,李陵慨嘆說:“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當夜與成安侯韓延年率壯士十餘人突圍,被匈奴數千騎兵追擊,韓延年戰死。

  匈奴單于看重李陵是個英雄人物,前來招降,李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五千人僅僅有四百餘人逃回了大漢,不過此戰李陵率五千弓兵力戰匈奴十一萬騎兵,殺敵數萬,不得不說李陵的軍事才能是非常出色的,因為漢軍沒有給予李陵必要的接應和支援,最終導致了李陵的兵敗。

司馬遷

  李陵投降的事讓漢武帝大怒,而太史令司馬遷也因替李陵辯解獲罪,最終遭到了宮刑。不過後來漢武帝也想明白了,也是自己當時沒有給予李陵必要的支援才導致了這個下場,於是便派遣使者慰勞李陵軍逃脫的人。

  後來,漢武帝派將軍公孫敖率兵入匈奴,結果無功而返,向漢武帝彙報說,我抓獲的匈奴士兵說,是李陵在訓練匈奴兵來抵禦漢軍。漢武帝盛怒,將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誅殺。其實李陵在這又背了一個黑鍋,教授匈奴兵法的乃是另外一個漢軍降將李緒,後來李陵便派人將李緒刺殺了。

  匈奴單于得到了李陵十分愛惜他的才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並封為右校王。

  後來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這兩人一直都與李陵交情很好,便想著派人再去招降李陵。而李陵此時已經對大漢心灰意冷,說吾已胡服矣,歸易耳,恐再辱,奈何!最後表示“丈夫不能再辱。”

  最終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餘年,在元平元年病死。

  李陵用五千弓兵對陣匈奴十一萬騎兵,殺敵數萬,如此能力不得不說是個優秀的將領,但是最後兵敗被招降也讓他揹負了千古罵名。李陵的失敗與他自身性格有關,但是漢武帝也有著甩不脫的關係,調度不當也是李陵失敗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是李陵,你會怎麼做呢?是以死報效國家,還是忍辱負重投降呢?


塵埃裡的歷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從飛將軍身上

我們看到了什麼?李廣一生都在與匈

奴作戰,有一次被匈奴俘獲後冒死逃

了回來,受封沒?沒有啊!以老將軍的

資歷甚至比不上與兒子同齡的霍去病

勝王敗寇,別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這句話搪塞別人安慰自己!不成功靠

忠心永遠是句屁話!還是那句話“白貓

黑貓,逮著耗子才是好貓!”所以李夌

回來一樣不受待見,治罪也不是沒可

能!


那措多吉松巴扎黑


李陵突圍成功,即可封侯,也可入獄。只要與皇帝關係好,就可掩敗為功,平步青雲。要是與皇帝關係差,就當替罪羊,背黑鍋。


我心與明月


應該可以.劉徹只看成績不看過程的.死多少人對它來說只是一個數字.


三春暉24


要是能突圍誰不突圍?當時的將領都明白投降意味著什麼。就算突圍成功了也是打了敗仗回去,他爺爺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還能指望封侯?


冷風追殘月


歷史沒有假設,如果只是簡單的突圍,肯定夠不上封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