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上真的有空城計嗎?

學於古今


《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諸葛亮的空城計,可算是赫赫有名。那麼三國曆史上,有沒有真的空城計呢?


歷史上關於最早的空城計,見於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面對楚軍尹子奇大軍所用,不過鄭君逃走了,留下的是真"空城”,不想尹子奇見城門大開,怕受宋齊魯三國夾擊而逃離。為防鄭軍追擊,軍營帳幕不拆,也放了個"空營計"。

錢鍾書在《管錐篇》中舉了以下三個例子,均以"開城門”"延賊"為據。

南北朝時北齊的祖珽在徐州時,遇陳國大舉進攻,令守軍下城靜坐街巷,城門打開,大街空無一人。待陳軍城下疑惑之時,率眾殺出亂其陣腳,退敵成功。(《南齊書.高祖記》


其三是唐玄宗時期,瓜州刺史張守珪面對吐蕃復襲,城牆破損無法堅守。乃令侍從備下酒菜,與眾將士在城上飲酒作樂,吐蕃首領觀望生疑,率兵而去。(《舊唐書.良吏傳》)

此外還有宋真宗時,馬知節延州"空城"慶元宵,戎兵以為誘兵之計,轉攻別處。以及元時胡大海部下鄧愈,開城門待敵,自去引兵回援成功。(《北狄傳》)

當然三國時期,有趙雲對曹操使用"空營計",也有文騁對孫權所用"空城計”之說。


而易中天則認為,"空城計"發明者,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

根據裴松之注《三國志》之索引《魏書》記載:曹操駐兗州時,有一回大軍去鄉間收糧,城內空虛。不想呂布率大軍攻之。曹操手下無人,便令婦女去守城。呂布見城西有大堤,南有深林皆可伏兵,又思曹操奸詐,於是鳴金收兵。不料次日再攻,曹操反虛為實,早備下埋伏,大敗呂布。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空城計",據證是其崇拜者郭沖虛構的,司馬懿駐宛城,怎麼和漢中西城諸葛亮交手呢?

除此之外,易中天在《品三國》中,也提出了三點質疑:

一,十五萬大軍,為什麼不派小隊人馬入城查看?

二,既然諸葛亮專心彈琴,找個神箭手射下來,不容易嗎?

三,十五萬對三千,圍而不打困死不行麼?


何至於掉頭就走了呢?而曹操呂布之間,兵力相差不多,曹操也沒站城樓上,呂布不知收麥之事,否則不會第二天捲土重來!

前面所列,如尹子奇遇到的是逃跑,留下真空城,祖珽是伏擊戰,張守珪是視死如歸,皆算不得有準備的引疑退兵真正的"空城計"了。

而標準更嚴格的周振鵬教授則認為,歷史上根本不曾有過"空城計"

不過此計太神奇太有名了,假作真時便為真,姑且專利就歸了大名垂宇宙的諸葛亮吧!


元元的天下


有。不過主角不是諸葛亮與司馬懿,而是文聘與孫權。

劉備去世六年後,諸葛亮擺平南方,駐軍漢中,誓師北伐,曹魏西北邊境壓力驟增。孫權覺得魏吳邊境防衛空虛,帶兵五萬來到文聘駐防的江夏。一連數日暴雨,城牆崩塌,想要修補城牆也來不及,文聘的兵馬又很少很少。

文聘索性不準備防務了,他命官民躲起來,旌旗如舊,自己到府中睡覺。孫權來到,對部下說:“文聘是魏忠臣,才把此城託付於他。我大軍至,文聘堅守不動,要麼有詭計,要麼援軍將至”,就引兵退回。

之所以出現這個局面,主要怪孫權。孫權面對魏兵,從來不敢硬拼,他的北伐都是見好就收,聽說有援軍就撤。

文聘鎮守西南,與鎮合肥的張遼不同。張遼不管雙方兵力,在陣前都無所畏懼,親自帶兵出戰,往往以少勝多,所以名氣很大。文聘善用疑兵,低調務實,也是良將。


九州歷史


首先要說明一點:正史的記載中,諸葛亮並沒有使用過空城計。



是的,我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空城退敵”其實並沒有在正史《三國志》上提到過。所以,空城計這一個《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極有可能只是作者羅貫中所虛構的情節。

那麼,在正史中三國時期有人使用過“空城計”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使用的人正是蜀國大將趙雲。



《三國志·趙雲傳》援引《趙雲別傳》中記載了趙雲版的“空城計”,摘錄如下: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看來這個故事較為真實可靠,裴松之在注引這則資料時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煉與


“空城計”確有其事,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和司馬懿身上,而是在曹操和呂布身上。故事發生在鉅野城,呂布陳宮集結一萬兵馬來攻打曹操,當時曹軍大部分出去割麥子了,城裡只有一千多人馬,於是曹操急中生智,讓城中古代女子都站到城樓上去。呂布見光狀,環顧四周,疑似有埋伏,於是想起曹操生平詭計多端,還是走為上策,於是退出十餘里。就這樣曹操躲過一劫。

事後陳宮一直埋怨呂布這是曹操的計謀,於是呂布第二天又去攻打曹操,結果曹軍已全部歸城,打得呂布落慌而逃,於是呂布就去了徐州投奔劉備。
作者羅貫中肯定也是知道這個故事,只是他把人物換了一下,進而把他的主人公諸葛亮智慧化。不得不說,作者真是一位天才,移花接木也能忽悠得這麼多人信以為真。


學於古今


三國曆史上的三次空城計

  《三十六計》是明清時將古代軍事思想和鬥爭經驗進行總結而成的兵書,空城計便是三十六計之一。所謂“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此計講究的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也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最著名的空城計恐怕就是《三國演義》之中,孔明退仲達之計。然而歷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司馬懿遠在千里之外討伐孟達的戰場上,因此諸葛亮所用的空城計不過是小說家虛構的。那麼三國時期有人使用過空城計嗎?當然有,這種採用空城計的戰術思想的計策,在三國時期曾被多次使用,而其中,較為典型的有三次。

  一、曹操與呂布的戰鬥中

  此事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有所提及,而在《魏書》中有詳細記載。195年春天,緩過氣來的曹操再次親率軍攻打呂布,迫使呂布後退。夏天,呂布反撲,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敗而逃。曹操對呂布首次取得了重大勝利。敗退中的呂布與陳宮部會合,聚集到一萬多部隊,轉身又來戰曹操。當時,曹操的部隊大多去鄉下割麥子去了,城內守備力量有所欠缺,曹操便大膽的採取了“空城計”虛張聲勢,調集城中的女眷守城。呂布見此情景心中不免疑惑,而城外又正好有一大片樹林可用於隱蔽,於是,呂布斷定這是曹操的計謀,隨即撤軍數里之外駐紮,不敢貿然進攻。曹操連夜調回了大量的部隊。而呂布知道曹操昨天的舉動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動進攻。結果曹軍伏兵大出,大敗呂布。

  

  二、漢水之戰趙雲防禦曹操的戰鬥中

  趙雲用空城計記載於裴松之引注《雲別傳》之中,其過程與演義大致相同。漢水之戰中,黃忠領兵去截曹操的軍糧,過了約定時間沒有返回,趙雲便帶領數十輕騎前去查看,不料卻與曹軍大部隊遭遇上了。趙雲且戰且退,最後退到營壘。張翼主張閉門拒守,趙雲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懷疑趙雲有伏兵,急忙退去,趙雲命令士兵擂鼓吶喊,又以弓箭從背後射曹軍。曹軍大為驚駭,自相踐踏,死了不少人。

  

  三、文聘在石陽防禦孫權的戰鬥中

  裴注《三國志》所引的《魏略》有記載:公元226年,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孫權親自帶領數萬軍來到江夏,包圍文聘於石陽。當時正值大雨,江夏城柵多已崩壞,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間,不及回城補治防禦工程。文聘得知孫權來到,初時不知怎辦,想到只有隱潛默守才可以令孫權因懷疑而卻步。於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將起來,不可讓孫權察見,自己則臥於府中不起,擺出“空城之計”。孫權見此情景果然生疑,並向他的部將說“北方(曹氏集團)認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託給他,如今我軍大至而他卻潛默不動,這種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圖的話,那就必然是有外救來援。”於是不敢進攻而退去。不過此處記載與陳壽所著《三國志·文聘傳》中記載有所衝突,但這卻是三國史料中記載的最為典型的一次空城計。


歡迎關注“孫博士侃歷史”,官方公眾號“fisher101990”,一同領略真實的歷史吧!


孫博士侃歷史


空城計的記載,最早出自西晉人郭衝的『條亮五事』。這個是怎麼論起來的呢?

話說當時西晉扶風王司馬駿鎮守長安,和手下的官員一起議論起來前朝的人物,就說到諸葛亮了,有人就拍司馬一家的馬屁,貶低諸葛亮:

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在座的有一個金城人郭衝,是諸葛亮的粉絲,說諸葛亮其實可牛了,可比管仲、晏子!其他人就疑惑了,於是就聽郭衝侃侃道來。『空城計』和其他的四件事就是這個時候由郭衝說出來的,之後司馬駿手下都折服了,司馬駿本人也『慨然善衝之言』。

郭衝的說法和後來三國演義裡面有一些細節的區別,按照郭衝的說法,空城計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諸葛亮自己鎮守陽平關,而魏延等大將也派去支援馬謖,結果司馬懿率領大軍二十萬直奔陽平關而來,和魏延錯道了,誰也沒有看到誰。


結果諸葛亮的情況就很尷尬,如果要去找魏延,魏延已經走遠了,如果要退軍,也跑不過司馬懿的二十萬大軍。接下來的描述就和三國演義一樣了:

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

後來司馬懿看到陽平關如此,也是懷疑諸葛亮有埋伏,於是退兵了。

綜合來說,和三國演義相比,郭衝五事的空城計有三點異同:

1. 地點不在西城,而在陽平關;

2. 諸葛亮也只是空城,並沒有親自上城樓和司馬懿對話,更沒有彈琴;

3. 時機也沒有說是在馬謖失敗之後,而是在大軍前進,勝負未定之時;

後來是民間藝人不斷在郭衝版空城計上添枝加葉,最後成了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的樣子。

但是即便是郭衝版的空城計,也是有說不過去的地方。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根據歷史記載,司馬懿根本就沒有參與第一次北伐中魏國對諸葛亮的攻防。諸葛亮屯兵陽平關的時候,司馬懿當時還在宛城做都督防備東吳,而宛城距離陽平關千里之遙,沒有朝廷調令,司馬懿如何能夠去『包圍諸葛亮』呢?

而最後也是最大的問題,還是郭衝的話居然能得到司馬駿的讚賞,司馬駿是司馬懿的親生兒子,聽到自己的父親在一件莫須有的事蹟中被耍弄,在『以孝治天下』的晉朝,司馬駿不當場翻臉就不錯了,如何能『慨然善衝』呢?


經史通義


三國曆史上是有空城計的真實戰例的,不過主角是趙雲。

當時劉備攻略了漢中,斬殺曹營大將夏侯淵。曹操領軍前來想奪回漢中,黃忠當時剛剛立下大功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所以提出截取曹軍糧道,與趙雲約定過期沒有回來帶人來接應。

結果黃忠失約,趙雲帶著幾十騎去尋黃忠。正遇黃忠被曹軍大軍追趕兩人合兵一處且戰且退,戰鬥過程中趙雲表現英勇多次救援被圍己方將士。

退到營寨後部將張翼準備關閉寨門以拒曹操大軍,但是趙雲卻下令打開寨門,偃旗息鼓,來了一出空城計。這時天色將晚曹軍來到趙雲營寨看到寨門大開,旗幟敵軍一個都沒有見過,曹操為人疑心很重怕有伏兵下令撤退。

趙雲見曹軍撤退立馬擂鼓震天,帶著部下追擊曹曹軍,也不抵近進攻只是遠遠的用戎弩殺傷曹軍,曹軍大敗,自相踐踏墮入漢水中死者甚多。

劉備後來查看趙雲營寨稱子龍一身是膽。

這段記載出自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資治通鑑也採錄了,當為可信。


瀟湘李俊陽


據三國志記載中,實際上是有空城計的,但並非是諸葛亮的,而是發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呂布作戰的時候,某次曹操軍隊出城收麥子,突然呂布軍隊殺過來,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隨軍家屬全部弄到城牆站崗,呂布過來一看,滿城鶯歌燕舞的,而城外又有一個樹林,深不可測,呂布心想曹操心性狡猾,肯定有埋伏,於是撤退了。為什麼說不是諸葛亮的呢,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在荊州當都督,駐紮在宛城,沒有在平陽的戰場上,怎麼會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呢,而且,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兩軍懸殊非常大,據說司馬懿有十幾二十萬大軍,直接把城給圍起來不就行了,為何掉頭就走呢,很不符合邏輯,畢竟空城計太精彩了,以至於文學作品一說再說,三人成虎。


她在良辰忘


空城計在歷史上是有的,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空城計了。

鄭國叔詹就獻上了史上有記載以來的第一個“空城計”。公元前666年(魯莊公二十八年)秋,楚國大軍進攻鄭國,鄭國國力弱,無法抵抗。最後只剩下都城內城沒有被攻下。鄭國危在旦夕,於是叔詹獻上了空城計。

楚國大軍到達後,看見城內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甲士。覺得有炸,不敢貿然出兵,又聽說齊國援軍已經在路上了,於是撤軍。

而三國時期的空城計也是存在的,曹操和趙雲都用過。而且諸葛亮的空城計在《三國志》中也是有記載的,所以應該是確有此事!

而且空城計用得最好的還是曹操,羅貫中先生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大多是根據歷史記載改編的,雖然有一些地方進行了藝術加工,但大多還是真實存在的。


小司馬遷論史


首先確認一點,三國曆史上真有空城計,但不是諸葛亮用的,諸葛亮這一空城計的流傳歸功於諸葛亮的一鐵粉郭衝,在晉朝時期,這哥們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喜歡諸葛亮,他認為諸葛亮的功績不止當下記錄的,就寫了一篇文章說:我這有件事,是諸葛亮乾的,你們大家都不知道,我說給你們聽聽。就是這段諸葛亮的空城計,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引用了這個材料,並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一件事情。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怎麼可能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呢?但是這個空城計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所以就被以後的文學作品是一說再說,戲劇作品也就一演再演,慢慢的變成真的了,但是這個事情是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的。

諸葛亮未使空城計,但不代表其他人沒使過。

《魏略》記載:孫權率軍五萬圍攻石陽,魏軍守將是文聘,此時天降大雨,城牆多有損壞,吳軍突至,文聘命令城中人都躲藏起來不要出來。孫權果然生疑,對手下說文聘是魏國忠臣,負責防守石陽,卻不來迎戰,必然有詐,可能外面還有援軍,於是撤退。

《三國志》記載,曹仁率軍數萬攻濡須,吳軍守將是朱桓,兵力只有五千,朱桓部下都認為敵眾我寡,不可取勝,朱桓分析勝敗不在眾寡而在將領,魏軍千里來襲已經疲憊,吳軍佔據高城,南靠大江,北靠山嶺,以逸待勞,定能取勝。於是偃旗息鼓,示弱於敵,曹軍果然攻城,朱桓鎮定自若,指揮吳軍突然出現,大敗魏軍。

還有幾個說法不見於正史屬於野史軼事。

空城計這招,用好了名垂千古,用呲了那就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