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抑鬱症休學少年,多是優等生,他們不是叛逆,而是病了……

1

前幾天,小花看到一篇文章《20個抑鬱症休學少年家庭:多是優等生,也有博士後母親,但“這個戰場血流成河”》,這篇文章講的是20個因抑鬱症休學的少年的故事。

他們共同參加了一個“陪伴者計劃”的活動,13歲的女孩,16歲的男孩......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抑鬱心理和成長故事。

文章中說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在這20個家庭中,有一位母親直至女兒休學,都以為是女兒的“青春逆反心理”,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兒手上有拿小刀劃過的10道自殘傷疤。

她才真正的意識到“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今年9月份,一名年僅21歲的女孩不顧其他人勸阻,毅然決然地從峨眉山金頂跳下,當場身亡。

在她的遺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很多人把這種病當成脆弱,想不開。我想說不是的,我從來不是個脆弱的人。

叛逆?脆弱?想不開?這應該是很多人給抑鬱傾向者貼的標籤,甚至用這些言語去打擊他們:

“現在的生活這麼好,有什麼想不開的?”

“你就是太脆弱了!”

“想想你的爸媽和你身上的責任,有什麼大不了的,別那麼自私!”

或許比死亡更可怕的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失望,如果你不是當事人,你也並不瞭解抑鬱症,你不知道別人正在經歷什麼,這個病有多麼的痛苦,那麼請最好別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

2

高三那會兒,我也一度有些抑鬱情緒。

因為學業壓力,家庭壓力,導致我幾次模擬考試成績不佳,這讓生性內向的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我感覺我的世界是灰色的,以前的朋友因為我經常負能量哭泣而離我遠去,成績也有所下降,在學校住宿的我經常偷偷蒙在被子裡哭,沒人理解,他們都認為我很嬌氣,想不開......一點點的情緒積累,使抑鬱情緒像魔鬼一樣的纏上了我。

最後,我終於繃不住自己的情緒,鼓起勇氣向老師請假想要回家,可是老師、家長都不太理解我,他們勸我,想開點,家裡的事不用你操心,學習盡力就好,我說我病了,可是沒人相信。

其實,像我這樣不被理解和相信的人不在少數。

最近,奇葩說的辯手馬薇薇在節目中說出了自己患抑鬱症的病情,但是卻被罵“活該”、“作秀”,甚至有人直接罵她:“你怎麼也出來賣慘了?罪有應得。”

20個抑鬱症休學少年,多是優等生,他們不是叛逆,而是病了……

她在微博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喂,人生,我在的喲》,講述了自己的抑鬱症經歷。

她說,“並不是脆弱的人才會生病,也不是樂觀的人就可以向上”。

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的懂她心裡的痛楚。

20個抑鬱症休學少年,多是優等生,他們不是叛逆,而是病了……

抑鬱症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親近人的視而不見,旁觀人的雪上加霜。

殊不知,你的態度是他能否克服病痛的關鍵。

抑鬱時的情緒就像心靈的感冒,輕易的就能把人擊垮。

3

其實,抑鬱症早已不單單是成年人的困擾,而是越來越趨向於低齡化。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8-16歲中小學生中,抑鬱的檢出率為34.57%,甚至比成年人的抑鬱發病率都要高。

但是當今的許多父母,並沒有抑鬱症的直觀概念,也沒有意識到抑鬱症有多可怕。

他們經常會認為:小孩子有什麼可抑鬱的?好好學習不就好了,有什麼想不開的。

但實際上孩子們的內心更加細膩和敏感,而且學習上也是有很大壓力的,尤其是學習成績相對好的孩子,他們更加在意成績,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有不少抑鬱症的孩子,父母是到他跳樓的那一天,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孩子已經抑鬱了那麼久。

那麼,家長該如何判斷孩子的抑鬱症傾向呢?如果孩子有以下6種表現,那麼需要引起非常重視:

1、青春期逆反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一般表現會有些逆反行為,如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2、身體暗示

他們經常會有身體上的某些不適。如頭痛頭昏、呼吸困難等狀況,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覆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麼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3、自我封閉

他們會在放學和週末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出門,不和同學交往,生活中沒有朋友,有時候飯也不吃,父母敲門嫌父母煩,回家幾乎不跟父母交流,父母問話幾乎不回應,有時候昏睡一整天。

4、長期的消極情緒

他們經常表現出負面情緒和自卑情緒,表達對生活的失望,厭惡自我。比如,說自己一無是處,對中考和高中表現出極大地自卑心理,不時向父母抱怨自身的缺陷,埋怨父母,說一些消極厭世的話。

20個抑鬱症休學少年,多是優等生,他們不是叛逆,而是病了……

5、不良適應

他們經常沒有原因的心煩意亂,鬱鬱寡歡,不能安心學習,迫切要求父母為其想辦法,調換班級、學校或工作單位。當真的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患者的狀態並沒有隨之好轉,反而會另有理由和藉口,還是認為環境不盡人意,反覆要求改變。

6、自殺行為

重症患者利用各種方式自殺。對自殺未果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鬱藥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複自殺。因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患者並非甘心情願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家長要明白,孩子要是出現了輕生的想法,心理上一定出了問題,很多抑鬱症患者最開始是出現自殘行為,最後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

4

如何預防孩子得抑鬱症?

孩子如果出現抑鬱症狀怎麼辦?

1、通過輕音樂來緩解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去聽一些輕快、舒暢的音樂,這樣不僅能給人美的薰陶和享受,而且還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因此,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之餘,不妨多聽聽音樂,讓優美的樂曲來化解精神的疲憊。

2、發笑、幽默、自我解嘲

當處於尷尬、難堪的困境時,用不自主的發笑或故意開玩笑說俏皮話作自我解嘲,以減輕精神緊張的程度。

3、假期多出門旅遊

選擇遠離城市喧囂的原野和鄉村,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遠比人與城市的關係親近得多。

4、有意識地放慢生活節奏

把無所事事的時間也安排在日程表中,要明白悠然和閒散並不等於無聊,無聊才沒有意義。

5、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事情

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要責備自己,要想到人人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有助於舒緩人的精神壓力。

6、如果已經出現抑鬱症狀,甚至孩子已經開始求助,家長要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給孩子足夠的幫助,多鼓勵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抑鬱症患者大都出現厭食少食現象,注意孩子飲食上的營養,最重要的是,要儘早帶孩子去專業機構,予以積極治療。

20個抑鬱症休學少年,多是優等生,他們不是叛逆,而是病了……

回想一下,那些因抑鬱休學的優等生,因抑鬱自殺的明星藝人,他們都很優秀,很奪目,很讓人羨慕,但是他們也會痛。

其實,世界上最孤獨的不是 “病痛”,而是無人理解的“心痛”。

萬一孩子真的有些抑鬱情緒或者得了抑鬱症,不管輕重與否,家長們一定要第一時間帶孩子去正規醫院做診斷治療,並以心理諮詢為輔助治療,重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一起渡過難關。

人間沒有不值得,缺的只是愛和陪伴。

請相信,總有一個人,在默默的愛著你。



知子花家庭教育視頻課

曹廷琿老師主講

《如何培養樂觀自信的孩子》

僅需29元,掃碼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