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的儿子是“学渣”

化学大师

优秀的孩子家家相似,平凡的孩子各有各的毛病。

来源:知心小贝(id :zhixinxiaobei)

对不起,我的儿子是“学渣”

01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曰过,优秀的孩子家家相似,平凡的孩子各有各的毛病。

我严重同意他的观点。

当儿子又羞羞答答地递上他的成绩单,并报之以谄媚的微笑时,我就先淡定地吃了一粒速效救心丸,然后才从容不迫地接过来阅览。

虽然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我还是感觉到心脏的主动脉仿佛被什么东西使劲地撕扯了一下,一阵悸痛针扎般袭来。

我捂住胸口,用一种生无可恋的目光从卷面上扫视到儿子那长满青春痘的脸上。

我端详了他十又六分之一秒,想发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清秀乌黑的眉毛,像我。会说话的眼睛,像我。红红的薄嘴唇,像我。

圆头鼻子,像他爸。说方不方说圆不圆的脸型,像他爸。外龅牙,像他爸。

除了长得好的都像我,长得难看的都像他爸以外,没发现什么问题啊?

基本上可以排除在医院抱错孩子这种状况,更不用说那个啥了(老司机秒懂)。

那为何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点都不像他老爸老妈小时候那么优秀呢?

除了语文还说得过去,口才还说得过去(很多次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揍过),劳动能力(每学期都能竞选上劳动委员)还说得过去,其他就没什么可炫耀了。

而炫耀孩子,几乎是每个女人终身必修的功课。

儿子,你可不能让老妈在这一门上挂科呀。

02

我有一个最好的闺蜜,我俩之所以能够肝胆相照惺惺相惜,是因为我俩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学渣“的母亲。

做女人难,做家有学渣的女人难上加难。

我们这两个“学渣”(原谅我加了个引号,因为我实在不想认命啊)的母亲在一起,从来没有那种等级观念,也从来没有自卑和嫉妒,我们的关系非常平等非常融洽。

只要谈到儿子,我俩的对话基本上是这样的:

我:儿子这次数学又没考好。

她:我儿子也一样。

我:英语这次刚刚及格。

她:我儿子英语59分。

我:每天回来就没有见过他背诵政史地。

她:我儿子政史地的书都是新的。

我:我去年给他请了一对一,可是也没什么效果。

她:我的工资全花在他的辅导费上了,数学终于考了个及格。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共同语言,我俩的关系十几年来才牢不可破,堪称知音。

可是最悲伤的,是无论我们在心里怎样定位自己的儿子,面对儿子,我们还是强颜欢笑,用熬鸡汤打鸡血一样的精神鼓励他:

相信自己,永不言弃!

是的,做母亲就是要这样励志。

哪怕孩子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也要用赏识的语气对他说:“语文8分,数学9分,嗯,很好,没有偏科。”

对不起,我的儿子是“学渣”

03

我还有个朋友,前几天被女儿气得腋窝里鼓了一个鸡蛋大的疙瘩。

我劝她消消气,她说,怎么消气,一道题讲了八遍,还是不会。只要换个数字,她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很多人都觉得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生活不是岁月静好就是风花雪月。

可是有谁知道,并不是你有了物质有了能力就可以恣意妄为。

因为,比物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得身体好,比身体好更重要的是你的娃学习好。

孩子的学习可以决定家庭的基本格调,是悲伤的G大调还是悠扬抒情的咏叹调。

孩子哪次成绩好,你吃饭的时候就会觉得格外香。

哪次没考好,别说吃饭了,就是吃土都嚼不出味道来。

04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光能够影响你自己的胃口,还直接影响你和朋友的关系。

前不久,有一个妈妈因为把自己孩子的清华录取书发在群里,而被全部群友拉黑。

打击中年女人的有力武器,一是老公给前女友的短信,二是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单。

有个女同学前几天对我说,你知道吗,自从我的儿子和XX的儿子不在一个学校之后,我发现我和XX的关系明显改善多了。

XX的儿子是个学霸,每次都碾压我同学的儿子,搞得我这个同学一见到XX就不开心,一不开心就不想搭理她。

所以,要想不影响朋友的关系,千万不要把孩子都送进同一个学校,更不要送进同一个班级。

对不起,我的儿子是“学渣”

05

前几天,我把孟非转的那段”感人“的话发在辣妈群里,一下子引起了几个中年女人的共鸣。

对不起,我的儿子是“学渣”

对不起,我的儿子是“学渣”

是呀,没有资质的孩子是来报恩的。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片段。

老五和老刘住在同一条街上。老五的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出了国。老刘的儿子没考上大学,在本地开了一个小店铺。

老五的儿子好几年都不回来一次,只会给老五寄钱。老刘的儿子隔三岔五给老刘端羊肉汤,做臊子面。

家有学渣的中年女人,也只能靠这种故事来给自己找一找人生的乐趣了。

06

就像一个朋友在家长会上说的那样: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不忘初心”。

什么是初心?

当男人女人刚结婚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只要我们有生育能力就行。

当妈妈刚怀孕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只要孩子生下来别缺胳膊少腿就行。

当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别出意外就行。

可是孩子长着长着,我们的初心就没有了。

我们开始希望孩子比别人更聪明,学习成绩最棒,口才表达最好,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份最体面的工作。

全然忘了孩子第一次喊出”爸爸妈妈“时我们的喜悦,孩子挪动第一步时我们的激动,第一次动手做家务时我们的欣慰······

希望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忘了初心,把更健康更全面的爱送给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