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常見疾病

新手飼養鸚鵡魚,最怕魚兒生病了。白點、爛尾、水黴、腸炎、頭洞、矇眼……下面的方法請各位保留收藏。

鸚鵡魚常見疾病

白點病   

白點病,也叫小瓜蟲病,是魚的體外寄生蟲引起的,比較常見的魚病。一般發生在換季的時候或新魚入缸的時候。所以控制好溫度是關鍵。白點病好治,只要發現的及時,可以不用藥物治療就可以痊癒。 治療方法:   

1、換水三分之一、把水溫升到30度以上,加少許鹽,並加大給氧。這種方法比較安全,對治療白點還是比較有效的。能不用藥儘量不用。   

2、加大水中溶氧量和保持良好的水質,使病菌處於水中細菌的競爭劣勢,建議暫時停止餵食。高溫的情況下繼續餵食只會加快水質的惡化!   

注意:如果魚缸裡有草,加溫有可能會使草死亡,草缸不建議使用。如果魚缸裡有清道夫,加鹽有可能造成清道夫死亡,有清道夫不能加鹽,升溫、加氧就可以了。   

3、加黃粉或甲基藍,這兩種藥性比較溫和,適合草缸使用,而且可以兼治其他疾病,如爛尾等。治好後不必全缸換水,對水質汙染較小。   

4、加白點淨,活性碳要拿出!見效快,但對水質汙染較重,而且此藥中含有對人體有害成份,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不建議使用。用藥後,要全缸換水。       

白點病不難治,換季時,注意換水的水溫不要和魚缸裡的水溫相差2度以上,可以減少白點的發病率。

白點病發生後,最好全缸消毒,因為30度可以殺死小瓜蟲成蟲,不能殺滅小瓜蟲的卵,可以用濃高錳酸鉀進行消毒,高錳酸鉀對魚有傷害,消毒後注意要魚缸沖洗乾淨。魚病好了先穩定幾天,再把溫度逐步降下來!

爛鰭、爛尾病   

爛鰭、爛尾病多由飼水不良,水質長期渾濁,受新水刺激過多,水質出現問題,或魚兒或魚吃不飽互相撕咬導致細菌感染,黴菌自傷口所引起的疾病。   

症狀:魚鰭變白,傷口分泌粘液,尾鰭與背鰭、腹鰭均有可能腐爛,並有血斑點產生。當病情惡化時,腐爛的鰭和尾會脫離魚體,嚴重時導致死亡。   

能不下藥儘量別下,換水先將水質調整好,一般是可以自愈的,下鹽且將水溫升高到30度。應當一週可以痊癒。如果是草缸可以不下鹽,下藥最好買成品藥物,現在有些成品藥物對水草傷害很小。下藥時活性碳要拿出。   

1、在100千克的水中放呋喃西林粉0.2克進行浸洗消毒,多次用藥後可緩解病情。   

2、在100千克水中放痢特靈3~5片,浸洗病魚30分鐘。   

3、在100千克水中放土黴素5~8片浸洗消毒,可預防感染此病。   

4、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加食鹽溶液浸洗消毒。   

5、用慶大黴素浸洗,在100釐米X50釐米X35釐米的水族箱中放2支。   

6、用1%食鹽水浸泡病魚,直至痊癒。

水黴病   

由水黴感染引進的疾病叫水黴病,又叫膚黴病,對淡水魚類從卵至成魚均可危害,是繼發性魚病,也叫白毛病,病原體主要是水黴菌和黴菌,寄生在魚體的傷口和魚卵上,是較常見的魚病。病因主要是魚體受傷、鱗片脫落、光源不足等,導致病菌侵入傷口。     

早期水黴:收鰭,收尾,上鰭,下鰭,尾巴末端有白霧狀的東西,並且開始潰爛!   

嚴重水黴:魚全身會被棉絮一樣的東西包裹,身體開始潰爛!   

發病原因:   

1)新缸!新水!水不夠老,水質不好!生化系統還沒建立!   

2)買魚後,運輸途中魚只造成擦傷(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傷害),水黴菌趁虛而入!   

3)生化系統不是很穩定的時候大量換水!  

4)換水的時候溫度跟缸裡的溫度不一致(應該高於魚缸一度),換水速度過快,過急,水直接衝到魚身!造成PH值聚變,導致直接刺激魚的身體,破壞保護黏液!最好用細管子,一般換一桶水需要15-25分鐘。   

5)用外寄藥過量,破壞保護黏液,魚皮膚直接接觸到細菌!   

6)水過老,不經常換水!      

水黴病不是很好治療,所以大家每天多花點時間觀察自己的魚,早發現早治療,不要等到病已經無法控制再想方法治療,這樣什麼都晚了,就算治好了魚的身體不會在有原來自然的花紋了!

1、水黴和燒鰭等病老三樣就可以解決,停食,換水,下鹽,溫度30度左右就可以,一米缸下鹽一大把就可以先提高水溫加大氧氣,能不下藥還是不下藥,下藥時活性碳要請出!這個方法在水質好,硝化細菌等有宜菌非常穩定而且魚病不是很重的情況下使用的,反之可能會加重病情!   

2、用土黴素,用手將藥片碾碎(沒有顆粒為止),倒入缸中。3天后換水補藥。一般一週左右下兩次藥就好了,然後進入正常管理。

3、用棉籤把白毛擦拭掉,然後用食鹽250克加小蘇打250克混合液潑灑於100釐米x55釐米x45釐米的魚缸,堅持數次,效果顯著。   

4、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黴的生長。可用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的抑制或消除水黴的孳生和消滅水黴菌。

頭洞病   

頭洞病也稱頭部穿孔病,主要是營養缺乏、水體惡化外寄導致,建議餵食營養均衡、勤換水改善過濾保持好水質為上策。      

1、準備雙氧水,棉棒,甲硝唑粉末,紅黴素眼藥膏。   

2、將魚撈出,用毛巾包好(防止上藥打滑),把頭部包裡的濃一定擠乾淨,棉棒沾雙氧水清理頭洞部位的爛肉及腐敗物,清理完畢,雙氧水塗抹一次。   

3、將黃粉或甲硝唑粉末填入頭洞內。   

4、紅黴素藥膏封口,1分鐘放入魚缸,依此做法,二三次即好。

預防方法:   

1、治療時除藥物控制外,還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規律地添加足夠量的鈣、磷和維生素D,穿孔即可癒合。同時在水中添加碳酸鈣和硫化鎂,可以加速康復的過程及預防患穿孔病。 2、保持良好水質。

腸炎病   

腸炎病的起因是水質不良、長途運輸、營養缺乏、吞食不潔等等。其主要症狀是:病魚肛門紅腫、凸出、下腹部鬆軟、鱗片脫落。嚴重者:輕壓腹部有膿液流出,病魚體色發黑、食慾減退、離群獨遊、行動遲緩。常與爛腮、赤皮等病併發。   

1、內寄引起的腸炎   

內寄的魚食慾不減,腸炎多數厭食或拒食;內寄的糞便通常是空心或分段的白便,腸炎的魚很少有便或是膿樣白便。一般治療內寄引起的腸炎以打蟲為主。   

2、消化不良引起的腸炎   

此類腸炎的魚表現為厭食或拒食,神態呆滯,有時伴有體色變暗或發黑。大多時間表現出離群,面壁狀態,糞便多數為散便,或膿樣白便。此病治療比較簡單,痢特靈就可以搞定。100公升水4~6片,藥浴三天,或者看到索食糞便正常也可停藥換水。  

3、水質變化過大引起的腸炎   

此類腸炎魚的表現是體色發黑,縮鰭,聚堆,糞便表現多為拖便,最長可達10公分左右。這類腸炎幾乎可以不用治療,通過調整水質靜養幾天就可以不治而愈。  

4.細菌感染引起的腸炎:   

此類腸炎表現除了發黑、縮鰭和聚堆外,最大的特徵是腹漲,是腸炎中最容易死魚的。糞便多為膿樣白便,也有拖便的。這類腸炎治療起來最麻煩:體色不變的,可以用氟哌酸藥浴,100公升水4~6粒,藥浴3~6天,看到腹漲消失可以停藥換水,藥浴期間要禁食;體色變黑伴有縮鰭、爛尾的可以先用土黴素硫酸銅和鹽消炎,同時加入氟哌酸,最好的辦法是在魚還能吃的時候用土黴素或氟哌酸拌入漢堡餵食,一天一次連服三天,或者看到膿樣白便排出停藥,用量是每公斤漢堡一片。

凸眼、矇眼病   

凸眼病,眼睛越來越突出,而且眼眼圈處也開始腐爛。   

治療方法:每天往缸裡放2粒氟哌酸。放藥的時候,把過濾材料中的活性碳取出,晚上再用事先化開的1粒浮氟哌酸塗在眼。30秒後把魚再放回水裡。痊癒時間:11天病魚症狀:

單缸、停食、水溫提升到30度。加入百必除魚藥和甲基藍藥浴。加入雙倍的硝化細菌改善水質。3天換三分之一左右的水,換水後補藥。藥浴見效後,第5天開始餵食孵化的豐年蝦易消化。痊癒時間:8天。

換水一半,六十釐米的缸下粗鹽兩大碗,將浴缸溫度調高至32度,關燈靜養,至第二天晚繼續換水三分之一,再加鹽一碗,溫度調高到33度,靜養,至第三天晚繼續換水三分之一強,加鹽一碗,溫度調高至34度,靜養,嚴重者,每天兩次將病魚撈起(病眼一邊向上,以防碰傷)用鏈黴素眼藥水滴眼,效果明顯。痊癒時間:7天      

病魚症狀:凸眼+矇眼+頭洞+腸炎(少量半透明黃色油壯便)   

病因:六鞭毛蟲爆發   

治療方法:隔離病魚到治療缸,同時原缸徹底高濃度高錳酸鉀消毒清洗,濾材全換,提溫,困水,停食,平時溫度30度治療期間溫度34度(根據魚的承受能力可以逐漸提高)。

療程一,100L水下慶大黴素40萬單位放土黴素4片,痢特靈6片,加強氧,關燈靜養,3天換水1/2,補藥。治療過程水會很渾,治療缸可以放一片濾棉,不要多放。  

療程二,治療過程中頭洞如發現逐漸破頭,輔以甲硝唑片+青黴素共研細抹,用棉籤塗抹患處。如凸眼頭洞明顯逐漸恢復,魚有進食慾望(特殊情況,腸炎有所好轉,因治療時間過長,魚沒有食慾),將魚放回原缸,加強水質管理,加強水的循環,少量餵食,一天一次,根據腸炎的恢復情況也可摻1/4片痢特靈(成魚)投餵。病魚逐日可恢復健康。   

注:矇眼,為凸眼的併發症,即使凸眼完全恢復正常,矇眼也不能馬上恢復。當其他症狀恢復後,加強換水,加強過濾,矇眼會逐漸恢復。(2個月徹底恢復都很正常)痊癒時間:因病發症過多,徹底恢復健康時間較長,40天!

鸚鵡魚常見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