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寡慾精神爽,思多血氣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悠然見東山


農村很多老話都是有很重要的價值觀跟生活常識的,很多還是非常實用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寡慾精神爽,思多血氣傷”是什麼意思,到底有沒有道理,為何會這麼說。

農村老話“寡慾精神爽,思多血氣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其實這句話老農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的,怎麼理解都可以說得通的,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這樣覺得呢。

1、首先這句話的第一個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無慾無求,那麼就不會被各種事情煩惱,每天精神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沒有太多的負擔,好像無官一身輕一樣,自然心情就會好了。

而如果煩人的事情太多了,每天都要想著這些事情的話,無疑是非常傷神的。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更是會氣血不通,這樣對於身體就可是有損傷了。

這句話就是提醒著我們慾望要適當,想身體健康就不要想太多,不然得不到身體也是垮了。

2、而另一種理解那就是跟男女這事有關了,強調如果清心寡慾,不沉迷於男女之心的話,那可能有充足的精力,精神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日思夜想著男女之事,那就是傷身體了。畢竟男人做這事可是非常傷身的,太過沉迷對於身體就不好了。

總之,只要保持自己清心寡慾,每天不要想著太多複雜的事情,那對身體是非常好的,一旦想太多,那可就是傷身體了。就好像很多人遇到難事,一夜之間就會白頭一樣,每天都操心著太多的事情,人老得快,身體也很容易就垮了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理解這句話呢,都說說吧。


深山老農民


農村人樸實勤勞,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諺語都是很有內涵的,有豐富內容價值,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形成持久的精典。〞寡慾精神爽,思多血氣傷〞,言的必失,少言少事精神愉快,多嘴多舌勞民傷財,思多想多費心費神有傷元氣。一切事情順其自然,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使人滿意而高興,自己也舒暢。


硬想自已的不意願做的事,而忘意所行,勞累過度有損身體健康。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無慾無求,那麼就不會被各種事情煩惱,每天精神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沒有太多的負擔,好像無官一身輕一樣,自然心情就會好了。

而如果煩人的事情太多了,每天都要想著這些事情的話,無疑是非常傷神的。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更是會氣血不通,這樣對於身體就可是有損傷了。


靜姐家的生活


寡慾精神爽,思多血氣傷
小飲未亂性,忍氣免傷財
唐太宗百字銘

是的,很有道理

先來看“寡慾精神爽”慾望: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也是神弱精虛的罪魁禍首,如果少一些慾望,精神世界會非常飽滿,精氣神就會特別好,也是慾望,包括色域,情慾,財欲,權欲等等。哲學家為什麼寡慾?因為他們以思想代替行動,思想世界的飽滿就是哲學家最大的慾望,所以寡慾也是相對的。

思多血氣傷,怒傷肝,思傷脾,脾的作用是把營養轉化成血,想的太多,血就越少,血少就會血氣不足,也是顧慮,瞻前顧後,優柔寡斷,更嚴重的就是杞人憂天,包括工作,生活,事業,家庭等等,為什麼有人會抑鬱?想的太多,走進了死衚衕,抑鬱最後的結果就是自殺,血氣太傷也是相對的。


道門守衛者






李爾勳1


清心寡慾無虛妄,胸寬體胖精神爽。

用心貪婪何時夠,欲豁難填血氣傷。

道理簡單愁實行,端正三觀能幫忙。

利人利己利全家,身心健康年興旺!





user5796615290216


這句話很有道理。

主要意思是:個人私慾越少,就很少糾結,得失心少了,就會精神百倍,底氣足,幹什麼都精力充沛;如果私慾過重,考慮問題就會瞻前顧後,思考越多就傷神,氣血不通必生病。

這句話主要告訴我們一個通俗的道理:處世為人當有公德心,不能太貪心,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得到了也不安心。私慾重,利慾薰心,就會增添很多無名的煩惱,煩惱多了,沒有了快樂,疾病就會找上身來。

一句話總結:清心寡慾樂常隨,自尋煩惱百病生。


王鵬睿院長講慧門術數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鬱鬱寡歡的人,他們慾望多,煩惱也多,煩惱多的人就容易動怒,動怒就容易傷肝,自然就沒什麼好精神。思多了就容易傷脾,脾能把營養轉化為血,如果經常想的太多,產生的血就會少,血少則氣虧,所以氣血衰弱。而那些慾望少的人就輕鬆得多,他們大多時候心情舒暢,很有精神。所以說,民間傳頌的這些古典都是有科學道理的,也是當今的經典。


趙忠雲2


人慾望少才能夠心情舒暢,肝功能才會好,肝是最大的儲藏血液器官,血氣充足所以人特有精神,精神爽。思傷脾,脾主管把來自胃和小腸的營養轉化為血,把營養輸送到全身,想的太多產生的血少,血少則氣虧,所以氣血衰弱。就是知足常樂,如果你認為這樣默默無為你可以這樣,但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拼搏嗎。不是闖白來到這個世界嗎。


農家三妮


少點慾望精神會爽快,思慮過多會氣衰身傷。這句賢文啟迪我們要少私寡慾、淡泊寧靜、抱朴歸真。現在有些人官當得不小,待遇不低,但並不覺得幸福,甚至活得很累。


曉民看天下


直譯就是慾望少的話精神氣爽,想太多的話身體就會變差。意譯就是要你清心寡慾有利於養生。道理大家都懂,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