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鐵帽子親王的世子襲爵為親王后,其它的兒子們怎麼辦?

花-開錯顏色


清代不像明代,

親王之子襲封親王之後,其餘兒子自動為郡王爵清代有著嚴格的嫡庶限制。

親王除嫡長子承襲爵位外,其餘諸子按照其餘諸子、側室所生庶子、妾生庶子不同身份授予爵位。順治初年,親王嫡長子封世子,其餘未封世子的嫡子“考授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年間,進一步規定親王側福晉所生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親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按照這些規定,則親王嫡長子與其餘諸子地位相差懸殊。所以在事實上,鐵帽子王爵位在實際承襲中有所變動:

其一,有嫡長子則由嫡長子襲爵,無嫡長子按照嫡子、側福晉所生子、庶福晉所生子的順序承襲。如鄭親王濟爾哈朗,嫡福晉、繼福晉、五娶福晉(側福晉)均無子,三娶福晉(側福晉)生次子濟度,四娶福晉(側福晉)生長子富爾敦、三子勒度,富爾敦早逝無子,故爵位由次子濟度承襲;

其二,親王除一子承襲爵位外,側福晉以上所生子的爵位往往並沒有規定的那麼低,但庶福晉以及妾生子所授爵位仍然很低。如肅親王豪格,繼福晉所生第四子富綬襲爵,側福晉所生第五子猛峨則為郡王,而其餘庶子為輔國將軍或者無爵;再如鄭親王濟爾哈朗,側福晉所生次子濟度襲爵,同為側福晉所生三子勒度為多羅郡王,其餘庶子則為輔國將軍等地等爵位。

雖然庶子無爵,但是仍為閒散宗室,享受宗室待遇。

此外,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清廷均曾開放宗室科舉,由科舉之路晉升

當然,對於地等爵位承襲者,也可以通過軍功等途徑逐步晉升,最勵志的當屬乾隆曾孫奕劻,本來只是輔國將軍,一步步奮鬥成為鐵帽子王。


楚邾


清代宗室爵位奉行一子繼承製,也就是隻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而其他的兒子被稱為“餘子”,在他們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參加“考封”,一條路是不參加“考封”。

所謂考封,是清代皇族的一種特殊制度,是專門給有爵位的皇族的“餘子”們的一種考試封爵制度。在這種制度之下,所有有爵宗室的兒子,根據自己父親的爵位和母親的身份,都有一個制度上所規定的“考封目標”。

比如說,父親為親王,母親為親王嫡福晉,那麼“考封目標”是“不入八分輔國公”。父親為親王,母親為親王側福晉,那麼“考封目標”是二等鎮國將軍。父親為親王,母親為親王的妾,那麼“考封目標”只能是“三等輔國將軍”。

有了“目標”之後,就要進行考試。這個考試一般是年滿二十歲就可以考,一共考三項,滿文翻譯、馬箭、步箭。每一項考試都有三個分數等級,即“優”、“平”、“劣”。最終是否可以考到“考封目標”,要從這三個考試的分數來考慮。根據制度,三項都考“優”,就封給“考封目標”的爵位。二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如果比這些考的還差,就直接不給爵位。

舉例。某親王除了世子之外,有嫡子A,側室子B,庶出子C。嫡子A的考封目標是不入八分輔國公,但是他是個紈絝子弟,三項都考了“劣”,按照制度就不給爵位,以閒散皇族的身份度過餘生。側室子B的考封目標是二等鎮國將軍,能力一般,三項都考了“平”,根據制度,三平減二等,所以他最後考到一等輔國將軍。庶子C的考封目標是三等輔國將軍,他能力很強,三項都考了“優”,於是便封三等輔國將軍。

綜上所述,親王的兒子們一般是通過這些考封自己的爵位的。


橘玄雅


首先,清朝受封爵位的有兩種人,第一是因戰功受封的,不論幾等爵位,都是世襲罔替。第二是皇帝直系子孫受封或者大臣受封叫做恩封,是每代遞減一級的,根據首封的等級減到一定級別後就不再遞減了。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之後就世襲罔替不再遞減了。其次,爵位的承傳一般來說都是嫡子繼承,嫡子早夭則按長幼順序,不過也有皇帝專門指定的情況,通常因為繼承者犯事,皇帝會指定他的兄弟某人繼續繼承爵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