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在祁連山上的“石油花”——王瑞

盛開在祁連山上的“石油花”

——記玉門油田老君廟採油廠603崗位長王瑞

盛開在祁連山上的“石油花”——王瑞

獻了青春獻子孫!

57年前,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激盪在石油井架遍佈的祁連山;57年後,一個生長在玉門油田的“油三代”女孩王瑞,已經成為老君廟採油廠603崗位第18任崗位長。

603崗位,在海拔2400多米的祁連山高寒地帶,縱目四望,荒山野嶺,難得見到一棵綠樹。對愛美的女孩來說,這裡不能穿心愛的裙子,不能穿時尚的鞋子,一年四季只有單調的工作服。

王瑞說自己是石油人的子女,在爺爺、爸爸工作過的地方,她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艱辛。2008年,大學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回到玉門油田,在老君廟採油廠603崗位當了一名採油工人。

王瑞從小就聽父輩說,玉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民族危亡時刻,艱苦創業、實業報國,生產了大量的石油,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玉門油田是大學校、大試驗場、大研究所,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為支援新油田的建設輸送了10萬多人才和4000多臺(套)設備,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有玉門人。

“我為生長在石油搖籃感到自豪。”王瑞說。

從1962年建崗起,603崗靠一套《毛澤東選集》、管井牌、節約袋、收油桶、小推車“五件傳家寶”,率先在玉門油田創建了第一口“五好油井”、第一臺“五好設備”、第一個“規格化井場”,開創了崗位標準化管理的新模式,為全國各大油田在精細化管理上摸索出了經驗。

20多年前,第13任崗位長楚玉花的故事,至今仍在603崗流傳。一次下班,已經乘車走到半路的楚玉花,看見路邊一口井盤根盒刺漏,油井無法正常生產。她立即跳下卡車,帶領員工跑步返回崗位,抄起工具,直奔井場。冬日的山谷,寒風凜冽,手抓在採油樹上,能被冰冷的鋼鐵撕掉一層皮。幾位年輕女工一鍁一鍁地鏟採油樹下的原油,提來開水一壺一壺燙凍堵的井口,一口氣幹到了凌晨1時許,油井才恢復正常生產,她們就背靠背擠在冰冷的值班房裡過了一夜。

“進入603崗位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你要比別人擔負更多責任,因為這是標杆,這是一面紅旗。”第17任崗位長申莉君經常這樣對王瑞說。記得一年冬天,玉門連降暴雪,整個井區被厚厚的積雪掩埋,原本熟悉的巡井路線無法辨認。王瑞和同事跟著崗位長冒著風雪用鐵鍬開路、深一腳淺一腳巡井,正常3個小時完成的工作用了6個多小時。油井正常出油了,可她們的臉和手都被凍僵了,在白雪皚皚的山坳裡一身紅工裝格外耀眼。姐妹們自豪地說:“我們是盛開在冰天雪地裡的石油花。”

辛勤的汗水會折射出美麗的彩虹。603崗位連續57年安全生產無事故。成績的取得,靠的是一代又一代603人堅守和奉獻。

如今,王瑞在崗位上已經獨當一面,是甘肅省“五四”獎章、中石油優秀青年稱號獲得者。她光榮地接過了603崗位長的接力棒,成為第18任崗位長。

精神不褪色,後繼有新人。2018年,603崗又來了兩名80後、兩名90後員工。整個603崗位的員工,平均年齡30歲左右。用汗水澆灌採油樹,用青春染綠戈壁灘,這是603崗每一名員工的“中國夢”。

“603崗的員工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作奉獻。這是一種無私的堅守,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情懷,是鑄造百年油田的基石。”玉門油田老君廟採油廠工會副主席張文旭說。

(陳思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