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猛不英年早逝,苻堅能統一中國嗎?

競猜達人


難。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有王猛輔佐,苻堅雖然統一不了中國,但前秦肯定不會分崩離析,那麼,拓跋氏的魏包括北魏、東魏、西魏也許就不會存在了。

事實上,你可以把後來拓跋氏的北魏當做苻堅的前秦的延續,對於理解這個問題會容易得多。

王猛是一代賢相,也是苻堅最信賴的人,逝世於建元十一年(375年),在死前王猛對苻堅說到:“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其實意思就是“攘外必先安內”,常公的國策。常公雖因為攘外必先安內淪為笑柄,但這話確確實實是對的,無比正確。而且後來前秦局勢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眾所周知,苻堅敗於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前秦百萬雄師,一夕瓦解,只留下草木皆兵的笑話,投鞭斷流的大牛皮。後人常常感慨,苻堅可能是統一北方以後居功自傲,而且王猛已死,無人約束,導致苻堅一意孤行,釀成身死國滅的慘禍。這些當然都是理由,並且當時的前秦號稱“兵強國富,垂及昇平”,可謂是兵強馬壯,但有一個問題卻始終困擾著苻堅,那就是如何完成內部整合。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各路諸侯還有各夷族紛紛進入中原,中原可以說是真正的華夷雜處,情勢非常之複雜。本身苻堅的前秦就脫胎於石勒的後趙,氐、羌、羯、匈奴、柔然等都虎視眈眈,希望能夠分一杯羹。這其中,尤其是正在崛起的鮮卑更是心腹之患。

而且苻堅為人厚道,對待降人,基本上都是以安撫為主,也接納許多各族強豪。比如匈奴的劉衛辰,羌族酋豪姚萇,還有鮮卑慕容氏最牛的人物之一,慕容垂。

其實前秦並不是沒有看到這其中蘊含的風險。比如苻堅的幼弟苻融就曾經勸苻堅要強硬對待,其實就是殺,但是苻堅不忍,當然也是怕激起變亂。

而後來苻堅之所以南下伐東晉,目的一是成就統一大業,另外一重目的則是藉此完成內部整合,其中當然有借刀殺人之意。不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慕容垂姚萇等人也是人精,亂世中的英豪,他們的應對是積極主張攻晉,當然,其目的則不是那麼單純,藉此脫離苻堅的掌控是其主要目的。

所以當時前秦朝廷的局面是很有意思的。本應借攻晉獲取軍功加官進爵的前秦宗室、重臣大都秉承王猛遺訓,主張休養生息,暫緩攻晉;反而是應該大力提防的降臣慕容垂、姚萇等各族豪酋則是苻堅攻晉的積極支持者。

當然,淝水之戰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苻堅的大軍分崩離析以後,姚萇、慕容垂的實力並未受損,很快就開始了分裂和自立反攻倒算的過程。隨後姚萇姚興父子奪了前秦的關中,姚萇甚至在佛寺中縊死苻堅,建立後秦。而慕容垂在淝水之戰後立刻自立,建立了後燕,也算是縱橫一時。

而本已向前秦稱臣的鮮卑代國也乘勢而起,再度復國。

而王猛在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允許這些事情發生的。首先,防範這些各族豪酋最力的就是王猛,在王猛的治理下,姚萇、慕容垂等人都是俯首帖耳的;其次,苻堅攻晉,群臣反對都無效,但是苻堅就聽王猛的,王猛有這個影響力。也就是王猛在的話,淝水之戰就不會發生。那麼前秦就絕對不會崩潰,拓跋氏的北魏也許就不存在了。

但要統一全國,卻並不可能。原因又是如何呢?

除了各族豪酋以外,北方當時還有幾重矛盾需要解決,即民族矛盾、士族與寒族的矛盾還有就是君權與世家大族的矛盾。

要知道,緊隨前秦崛起的拓跋氏的北魏,從386年立國,一直到公元580年楊堅以隋代周,差不多整整二百年!也就是說,整個北朝消化這些矛盾花了200餘年的時間!可以想象這件事情有多不容易。

其實北魏的很多政策都是複製前秦的,唯獨南下攻滅南朝非常謹慎,主要精力都花在王猛所提到的內部整合上面。整個過程是非常血腥的。比如公元450年的國史案,由於崔浩主修的國史《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和北魏的歷史,詳略無所不包,結果惹得鮮卑貴族和太武帝拓跋燾勃然大怒,荑其九族,據史書記載,行刑時“衛士數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其實這一國史案表面上是因為崔浩修史太不講究,但其實質是因為崔浩所代表的世家大族試圖如東晉一樣,世家與皇帝共治天下。而這顯然觸犯了皇帝的利益,而且世家大族上位,也已經傷害了鮮卑軍事貴族的利益,如此一來,太武帝拓跋燾只有痛下殺手了。除了崔浩家族以外,當時的世家大族如范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被殺得乾乾淨淨。

這其實就是內部整合的代價,當時北魏立國已經將近百年,內部矛盾還如此尖銳。縱使王猛在,苻堅要完成這些內部整合也非容易。可以想象這事情有多難。

但王猛在,他與苻堅相互配合,壓制這些內部矛盾還是不難的,徐圖化解,維持前秦的穩定不成問題。當然如果前秦沒有土崩瓦解,也許就不能稱為前秦了,只能成為苻秦或者氐秦,大秦是不能的,那還有秦始皇呢。

所以統一全國需要時間,具體可以參考前秦的繼任者北魏。


江上一峰青


我覺得會,苻堅算的上開明之主,但是算不上英主。你看南朝宋的劉裕,他的首席智囊劉穆之死了以後,他北伐已經把後秦滅掉了,攻佔了長安了,他權衡利弊還是趕回了建康,雖然沒有統一中國,但是畢竟成就了大事,且大政方針都是按著他和劉穆之策劃的辦。相反,王猛活著的時候,苻堅對他言聽計從,王猛一死,他就全忘到腦後去了,王猛叫他逐步清除鮮卑慕容氏和羌族姚氏,不要南伐東晉,可惜苻堅一樣也沒聽,最後連自己的命也送在這兩件事上。可見苻堅是一個不自覺的人,如果王猛沒死自然可以勸諫他,而且王猛死前已經幫助苻堅統一了北方,滅了前燕,雖然慕容氏沒死絕,可是那樣的情況下,他們也不可能造反,後來淝水大戰裡反水的那位東晉北大門的襄陽太守朱序,此時也兵敗投降了。所以就和火燒連營如果諸葛亮在後果不一樣一樣,淝水之戰如果是王猛掛帥後果也不會不一樣,起碼不會出現那麼多低級錯誤。最後必然是前秦靠著人數的優勢打垮東晉。


喵星人說歷史


我覺得會。首先南邊的東晉其實內部也是危機重重,桓溫對皇位虎視眈眈。其次,東晉其實論軍事力量已經遠遠落後於前秦,無論是兵力還是士兵戰鬥力。而且王猛如果沒有死,一定不會讓苻堅發動淝水之戰,因為王猛臨終遺言是千萬別打南朝,可惜苻堅沒有采納。但是王猛如果活著,苻堅一定會採納他的建議,因為苻堅一直對王猛言聽計從,而且事實證明王猛的能力很強,可以稱得上算無遺策。如果王猛沒有死,首先淝水之戰不會爆發,其次東晉內部會出現問題,很有可能分崩離析。桓溫那時候已經準備篡位了,淝水之戰的發動其實很不明智,因為他反而讓離心離德的東晉有了一個同仇敵愾的機會。還有,王猛一定會讓苻堅處理掉慕容垂,起碼不會讓他重用慕容垂。王猛看人很準,當年拒絕桓溫就是因為覺得桓溫難成大事,苻堅才是英主。對於慕容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道理他一定懂,所以一定會讓苻堅把慕容垂處理掉以免成為定時炸彈。苻堅最大缺點就是有時候太殘暴有時候太仁慈,或者說該殘暴的時候太仁慈,身邊埋了太多定時炸彈,一定得有像王猛這樣的人幫他甄別,時刻提醒他,否則他就會慢慢的自取滅亡。


老闆別加香菜


王猛是苻堅能夠統一北方的不二功臣,他具有超強的戰略眼光,在他臨死之前,堅決勸阻苻堅不要過早南下打仗,而苻堅也確實聽了王猛的話,只是苻堅終究不是一個能夠統帥三軍的帥才,淝水之戰成了笑話,只成就了北府軍和謝玄的威名。

順道再提一下,王猛並不是英年早逝,他一共活了50歲,對於那個年代來說是比較長壽的了。如果王猛沒有去世,那麼會幫助苻堅鞏固北方,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帶著雄兵百萬而南下,統一天下應該是不難的問題。


蘭陵笑笑閣


非常有勝算。有時一個人的生死,就決定了歷史發展的走向。


世界最美的地方1


或許不能,歷史沒有假如, 或許前秦在自己的統治地區都沒能重建社會基礎。五胡十六國

各種政權之所以走馬觀花,都是因為沒有建立好社會基礎。最後還是北魏重建了社會基礎。


大風起兮偶飛揚


王猛如果沒早死符堅一統中原肯定會有很大把握成功.


小龍女5505


能不能統一不是重點,能不能傳承最大難題…同名的楊堅統一了天下就傳了兩代嗝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