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萬里歐洲強國主動向烏克蘭派兵,不怕俄羅斯報復嗎?

果域原生態


在木叔看來,英國人這麼做不僅不怕報復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第一,英國軍隊來了,幾乎等於美國人也來了。

英國現在正在脫歐,雖然最終方案要在議會辯論5天,40個小時,在12月11日才能夠結果,但英國的梅首相其實已經心意已決,也就是骨子裡就不是歐洲的人了。

所以英國的這個舉動其實和歐盟沒啥關係,卻反映了美國的意願。在對抗俄羅斯的問題上,英美走得更近,歐盟則顯得猶豫。

鑑於這種特殊關係,美國人不方便動用北約駐軍防守烏克蘭——畢竟烏克蘭還不是北約盟國,那麼英國人打前站就順理成章了。

而且英國人討巧,不是傳統的戰鬥部隊,而主要是以宣傳為主,更說明他們張弛有道。

第二,英國對俄羅斯本來就很討厭,特別是特工被殺案。派兵到烏克蘭等於給俄羅斯以牙還牙。

英國不怕俄羅斯報復的一個原因就是俄羅斯先對英國進行了“侵犯”,派遣兩名笨手笨腳的格魯烏特工實施了一次未遂暗殺。結果連自己的行蹤都被英國情報部門挖了個底朝天,甚至他們在情報學校的獲獎證明以及護照號碼是連號的事都曝光了。

普京之前說他們是遊客,後來在證據面前裝聾作啞,再後來在一次公開場合聲稱特工叛國誰都可以殺。可見他也算承認了。

俄羅斯派人到英國殺反政府特工,與沙特派人到土耳其殺反政府記者,本質上沒區別。

既然俄羅斯先對英國侵犯,英國這次對烏克蘭的保護,當然有可以噁心俄羅斯。這不是英國怕不怕俄羅斯報復的問題了,而是俄羅斯怕不怕英國報復的問題。

第三,確實有防止俄羅斯再進一步染指烏克蘭野心的效果,同時也避免烏克蘭擦槍走火。

英國人來到烏克蘭,表面上是制約俄羅斯,其實也有制約烏克蘭的意味。因為根據各方消息,不僅俄羅斯在烏克蘭和周邊部署了8萬多精銳,烏克蘭當然也會在邊境和重點地區部署數十萬人,以防不測。

這樣的對峙其實很容易擦槍走過。而且黑海刻赤海峽的危機,本質上也是一次偶發的擦槍走火事件。如果在這種彼此都動怒的心態下,不進行一定的隔離或者緩和局勢的話,未來再有擦槍走火恐怕就是大戰的導火索。

英國人的到來,其實起到了一個緩衝的作用。

這支部隊不是戰鬥部隊,他們不可能主動襲擊俄羅斯。但反而會讓烏克蘭得到安慰,使得他們不會那麼緊張,降低危險發生的概率。

第四,歐洲人不敢做的事,英國人做了,就顯示出脫歐的優越性。

木叔以上說了,英國人的脫歐到了關鍵時刻,甚至可能都不會通過。在這個背景下,梅首相派兵到烏克蘭,其實也有內政的考慮,也就是做給不喜歡脫歐那幫人看。

道理很簡單——在烏克蘭危機中,歐盟口惠而實不至,默克爾在烏克蘭不敢派一兵一卒,因為他們和俄羅斯有利益關係,比如幾條俄羅斯輸氣管道對歐洲生產生活有極大影響。

英國則沒有這個顧慮,所以不在歐盟內部,反而可以有對國際社會的更大責任感,更多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這確實也是梅首相從側面來表達脫歐對英國和歐洲好處的一個例子。


你如何看英國派兵到烏克蘭?


木春山談天下


就是死,英國人也夢想著踹俄羅斯一腳。西歐諸國中,只有英國和俄羅斯之間是真的有切膚之仇!因此,所有歐洲國家都可以討厭俄羅斯,只有英國人的內心一直是痛恨俄羅斯、抵制俄羅斯的!

英國和俄羅斯之間的仇恨可以算是世仇。英國曾經是“日不落”的龐大帝國,殖民地遍及全球。從美洲、非洲、亞洲、一直到澳洲,都有英國的屬地。

對於英屬印度,英國一直視為自己的領土。但是,英國發現俄羅斯帝國也在覬覦這塊領土。為了防止俄羅斯染指印度,英國和俄羅斯之間爆發了百年苦戰。這些戰爭,史稱大博弈,特指英國和俄羅斯兩大帝國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間為了爭奪領土爆發的衝突。

第一次英阿戰爭,英國和俄羅斯的衝突

1839年到1842年,英國和俄羅斯之間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衝突是在阿富汗發生的。英國擔憂俄羅斯會經過阿富汗進入自己的屬地印度,因此派遣英國控制的印度軍隊進入阿富汗和俄羅斯-波斯聯軍之間展開了第一場戰爭。

第二次英阿戰爭,依然是英國和俄羅斯之間為爭奪中亞地盤發生的衝突

1878到1880年之間,俄羅斯再次把戰略重心從歐洲轉移到中亞。為了保護英屬印度殖民地,英國再次入侵阿富汗。雖然英國最後大獲全勝,但是也損失慘重。

第三次英阿戰爭,還是英國和俄羅斯之間為印度領土發生的糾紛

1919年,阿富汗和英國保持了多年的和平相處,終於再次出現傾向俄羅斯/蘇聯的跡象。因此,英國不得不再次發起對阿富汗的軍事入侵。

在長期的領土爭奪戰中,英國人積累了比歐洲任何國家都要深重的對俄羅斯的仇恨。

因此,德國、法國雖然討厭俄羅斯,但是馬克龍、默克爾都能和普京坐下來談,而英國和俄羅斯之間只有仇恨。毒殺雙面間諜之類的外交衝突,大多發生在英國。

因此,烏克蘭和俄羅斯發生刻赤海峽事件之後,只有英國願意真正採取一點軍事支持行動。


七號臺


主動向烏克蘭派兵的歐洲強國,除了英國以外,再無他國。而英國敢向烏克蘭派兵,不是不怕俄羅斯報復,而是俄羅斯根本就不敢報復。可以說,英國的這一招走得非常好,成功讓烏克蘭局勢更加複雜起來。

在烏克蘭問題上, 英國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因為歐洲大陸的歐盟國家,是一定不敢向烏克蘭派兵的。因為歐盟與俄羅斯犬牙交錯,一旦俄羅斯報復,則歐盟的百年基業,就算不被完全破壞,也會千瘡百孔,歐盟自然得不償失。

而英國就不一樣了,英國遠居海外,就算俄羅斯報復,也只能先從歐盟下手。而英國又即將退出歐盟,俄羅斯把歐盟打壞了,英國也並不會怎樣,說不準英國還會偷著樂呢。英國最願意看到的結局,大概就是俄羅斯與歐盟兩敗俱傷。到時候,英國又可以像歷史上那樣,動不動就干涉歐洲大陸各國了 。

至於俄羅斯直接打擊英國本土,衝突沒有升級到那種地步,俄羅斯還是不敢動手的。因為在只有英國挑釁,而美國和歐盟還沒有動手的時候,俄羅斯如果貿然行動,必定會面臨歐盟和美國的雙重打擊。且英國所在的位置,讓俄羅斯也並不好直接動手。

當然,目前的國際整體局勢對俄羅斯並不利,歐美國家眾多,且實力都不弱,俄羅斯實際上處於非常不利的被動位置。國際格局給俄羅斯留下的的選擇並不多。被動防禦性地應對,是俄羅斯當下以及將來一段時間唯一的出路。


蘇綻


英國軍艦派兵到烏克蘭從海洋上出發是比較遠,要兜一個圈子,但絕對沒有相隔萬里的概念。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21日報道,英國國防大臣威廉姆森在近日表示,為了對烏克蘭的支持,幫助烏克蘭培訓特種部隊,特派遣72名士兵為烏克蘭提供幫助。從威廉姆森的講話內容可以看出,英國準備派兵去烏克蘭,但是區區72名士兵,僅僅是為了烏克蘭培訓特種兵的需要。

(英國國防大臣威廉姆森)

英國的這72名士兵去烏克蘭沒有現實軍事意義,就是720名士兵也沒有什麼大的影響作用。這是英國針對俄羅斯的一個政治動作,其政治宣示的意義大於軍事意義。不過威廉姆森還表示,英國因為烏克蘭面臨俄羅斯的侵略威脅,將派遣更多的士兵和一艘皇家海軍艦艇前往烏克蘭,以捍衛自由和民主。在俄烏刻赤海峽衝突事件上,德法已經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約定召開諾曼底式四國會談,法德兩國準備以中間人的角色調解俄烏關係。


(英國首相特雷沙.梅)

美國和北約對於波羅申科要求軍事支持的呼籲,沒有回應明確表示不希望擴大事態和不會出兵。英國這個舉動還是耐人尋味的,這肯定有英國自己的盤算。在今年3月份因為英國前俄羅斯間諜中毒案,英國成功的挾持了美歐西方世界,集體對俄羅斯進行了懲罰和群毆。俄羅斯是英國的宿敵,雙方存積的怨恨極深,英國會根據形勢利用一切機會打擊削弱俄羅斯。這次英國的出兵行為很明顯,不僅僅是刷存在感這麼簡單。


(英國防大臣威廉姆森和美國防部長馬蒂斯)

英國人的戰略設想素來超前,這次俄烏衝突應該是英國看到了機會。目的是想將俄烏衝突事件擴大,利用烏克蘭對俄羅斯的仇恨,挑起烏俄新的軍事衝突。這是因為英國看到了俄羅斯在對外軍事衝突上疲於應付,力不從心的實質。要削弱俄羅斯,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烏克蘭與俄羅斯打起來。戰爭規模應該是越大越好,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好。對於烏克蘭政府,不管戰況如何,背後總能夠得到美國和北約的武器裝備的支持。而且是即使烏克蘭失敗,俄羅斯也得不到什麼,也與烏克蘭一樣,戰爭將拖跨俄羅斯。

如果要問英國怕不怕俄羅斯的報復,英國還就真的不會害怕。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戰,英國和北約站在後面,打的還是代理人戰爭。不過,烏克蘭的局勢能不能按照英國的戰略構思發展,這個倒是問題。現在對於擴大烏克蘭事態積極性最高的是英國,美國和北約其它國家明顯沒有意願,法德兩國持反對態度。這其中主要的是看烏克蘭自己,能不能把握好自己。


亦新湖


對於英國不遠萬里支援烏克蘭的舉動,我們的內心十分感動。非常敬佩英國人一直以來就有一顆喜歡干預他國事務的好奇心,和從不畏懼任何風險的勇氣。

估計波羅申科也沒有想到,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尷尬時候,英國人會暫時忘卻自己脫歐惹來的一身煩惱,會冒著脫歐議案有可能被議會否決的風險,不顧保守黨政府有可能下臺,而積極響應戰爭狂人波羅申科的召喚,派自己的子弟兵,勇敢地衝上第一線,與“邪惡”的俄羅斯面對面作戰。

這種大義凜然,連特朗普也會伸出大拇指稱讚。

這種國際主義精神,讓北約秘書長也會佩服連連。

這種敢於深入虎穴的忘我鬥志,讓默克爾也會吃驚地看。

特蕾莎梅不愧是鐵娘子,可惜她必須排在我們熟知的撒切爾夫人之後,所以只能當“二”了,哈哈,這個數字只是有點巧合。

其實,大家仔細一看,都會恍然大悟,這位梅姨並不是真二,她派出的是77旅信息化部隊的一個小組,只負責在烏克蘭後方,幫助波羅申科在網絡上搞針對俄羅斯的破壞性宣傳。雖然使壞也是英國人的強項,但已經沒有生命危險,更不是烏克蘭急需的嚴格意義上的出兵作戰。

但有病亂投醫,來了都是客,波羅申科即使心煩,即使不滿意,也要笑臉相迎,因為好歹也算北約出兵了,好歹也算自己的正義事業被西方認可了,好歹自己已經不再孤單。

“”拉大旗扯虎皮“”,這是我們古老的謀略,看來波羅申科已經完全掌握。而對於同樣有深厚底蘊的英國人梅姨,更知道什麼叫少花錢多辦事,什麼是幹巧活兒'掙臉面。我相信,如果他倆開一家公司,一定會很掙錢,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空穴來風,知道什麼是空手套白狼,更懂得“”說的比唱的好聽“”的深刻內涵。


新文化街男孩


一心向西的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11月25日突然利用僅有的家底放完三大招,驟然升級俄烏緊張局勢。在無力應對俄羅斯即將帶來的狂風暴雨之時,也給人們留下一絲疑惑,誰給了波羅申科熊心豹膽,讓他這樣為了利益肆無忌憚,然而一則英國的消息讓波羅申科的誤判行為有了一些答案。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21日報道,英國國防大臣今天宣佈,因為烏克蘭還繼續面臨俄羅斯的侵略威脅,英國將增加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英國將派遣更多的士兵和一艘皇家海軍艇前往烏克蘭,以捍衛“自由和民主”。此外,烏克蘭特種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將接受英國人員的培訓。據悉,英國皇家海軍“回聲”號水文測量艦和72名士兵將被派往該地區。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老牌的列強、昔日的世界霸主一一英國終因二戰時只犧牲殖民國利益而被美國拉下神壇,淪為美國的附庸。近年來作為反俄的急先鋒屢屢跳到前臺來挑戰俄羅斯,這次高舉“自由和民主”的大旗繼續挑唆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就不奇怪了。2018年3月4日的英俄“雙間諜中毒案”早已淡出國際社會的視線,這個引起俄羅斯最嚴重的外交官驅逐的政治事件也終因俄羅斯大選和俄羅斯世界盃成功舉辦不了了之。英國以“雙間諜中毒案”主角移送給美國後再也不理會此事為才結束了此事件的發酵;在敘利亞戰局中,每當敘利亞有進展討,敘“白頭盔”組織就爆料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攻擊,矛頭直指俄羅斯指揮下的敘利亞政府軍。“白頭盔”的消息直接被美英法軍事使用,作為打擊敘政府軍有力的證據,然而隨著敘局勢的明朗,造假的、被英美資金資助的敘“白頭盔”大批組織成員被美英接走,淡出了敘局勢的視線。
英國敢向俄羅斯開戰嗎?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沒有表態之前,特蕾莎·梅可不敢,但敢用小動作來暗中唆使烏克蘭挑釁俄羅斯。英國高舉“民主和自由”大旗的地區將是局勢緊急的暴發點,波羅申科,你準備好了嗎?


山合水


俄羅斯流亡海外的各界人士最喜歡去的國家就是英國。只所以如此,是因為英國對尋求政治避難的俄羅斯人不設置門檻。這是英國的一種政治舉措,目的是利用體制優勢吸引資金、人才和擴大國際影響力,再者就是代表歐洲大部分國家與俄周旋,防止俄羅斯滲透歐盟。當然,不管有任何客觀的目的和理由,英國的義舉還是值得世人稱讚的。

此次高姿態表示派兵援烏,目的仍然是為了顯示英國“正義凜然”的形象,不會有實質性舉措。但英國此舉的確是非常有必要的。英國畢竟是世界性大國,理應主持公道,該表示的時候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

英國表示向烏克蘭增兵己經不是第一次了。2015年時,英國就向烏克蘭派遣了75名官兵幫助烏方培訓烏克蘭士兵。此事表示派兵烏克蘭,大概也只是派幾個教官而已,不會派出作戰部隊。

英國的表態另一個意思是試探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對俄烏衝突的態度,意思就是如果美國和其他北約大國有意武力干涉俄烏衝突的話,英國一定會跟上,出力多少哪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歐美武力干涉烏俄衝突可能性不大,雖然有歐洲大國警告俄羅斯不要低估北約的決心,但北約不會為烏克蘭拿身家性命來拼。如果烏克蘭被大規模進攻,北約一定不會袖手旁觀。所以英國的作用也不能小視,同樣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俄羅斯只所以強壓烏克蘭根本的目的就是把烏克蘭套牢,不讓烏克蘭平安無事加入北約,這樣對俄羅斯更不利。只有與烏克蘭存在糾纏,北約才不敢吸烏入北。這就是為什麼俄羅斯總是想方設法纏住烏克蘭的根本原因。

(梅少女美照)

如果英國不向俄羅斯大規模派兵,如果沒有影響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俄羅斯不會報復英國,因為俄羅斯根本不擔心英國向烏克蘭派幾個教官。

英國此舉是為了配合北約盟友一致對俄施壓的政策,希望俄羅斯知難而退。俄羅斯當然也看透這一點,不會對英動武報復。

不過,英國表示向烏克蘭增兵,雖距離遙遠,但雪中送炭。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英國的表示會推動歐美和國際社會向俄進一步施壓,緩解了烏克蘭人民受俄兵鋒之險。

烏與俄,實力懸殊,但不是因為實力不如人就不敢挺身而出保家衛國,那怕就用大刀長矛,也要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歐洲雄主英國,它鼓舞了勇敢的烏克蘭人民們要堅定信心,拿出百倍的勇氣保家衛國,保衛烏克蘭人民的安全。

為大義民主的英國點贊,為英勇的烏克蘭軍隊點贊!為維護世界正義和公理的人們點贊!


神碼人生



現在很多人對英國是不屑一顧,常常是以輕蔑的口氣說出“那個沒落的日不落帝國不值一提”之類的話。與如日中天時的日不落帝國時期相比,現在的英國確實衰落了,也早已退出了世界霸主的寶座。但是,如果據此認為英國已經不堪一擊的話,不僅不辯證,而且是一種慣性思維在作祟。儘管英國常常被比喻為美國的跟班,但美國人卻不是這樣想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美國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藉助了英國的資源和影響力。如果沒有英國,美國不可能在冷戰中獲勝,不可能維持這麼多年的霸主地位。

英國曾在11月21日宣佈將派出軍艦前往烏克蘭地區,而在11月25日就發生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亞速海衝突事件。近日,英國國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表示,為了“正義和自由”,英國將繼續對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這是迄今為止西方國家中唯一表態在軍事上給予烏克蘭支持的國家,而即便是美國,也只是要求雙方保持冷靜,避免提到軍援問題而刺激俄羅斯。為此,有不少網友發問:英國難道不怕俄羅斯報復嗎?當然,也有網友回答的很有趣。說“小小的英國是在找抽!”在一些人的想象中,如果俄羅斯武力攻打英國的話,彷彿就像踩死一隻螞蟻那麼輕鬆和簡單。但遺憾的是,俄羅斯卻不是這樣想的,包括冷戰時期的蘇聯也沒這樣想。在歷史資料中從沒有發現蘇聯或現在的俄羅斯對英國進行過明確的武力威脅的語言,有的只是含糊其辭的宣傳性表態。為什麼?因為俄羅斯和美國的想法類似,忌憚英國的資源和影響力。


也許有不少人對英國資源和影響力只剩下概念了。其實,雖然英國已經沒落了幾十年,但英國的政治資源和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覷。吃瓜群眾也許感受不到,因為吃瓜群眾更在意直觀的現象或數字。比如擁有多少飛機、坦克、導彈、核彈頭等武器,以及有多少武裝部隊等。但在國際上的博弈卻不僅僅是靠這些,特別是大國間的博弈,他們更注重的是政治資源和影響力的較量。一個小國可以輕視英國,但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等這些大國絕對不會輕視英國本身具有的資源和影響力。特朗普可以硬懟很多人,在阿根廷峰會上他可以對他所崇拜的偶像普京視若無睹,但他卻會對媒體說他在訪問英國時,一個細節上不尊重女王的指責臉紅脖子粗的解釋半天。可以看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英國女王的。看似只是禮儀和傳統,但在現實同樣含有深意。不信的話,可以將人們對日本天皇的態度和對英女王的態度比較一下,看看哪種態度更虔誠。同樣是歐洲王室,可以比較一下西班牙、挪威等王室成員與威廉王子夫婦所到之處的影響力。

有人認為英國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雖然英國曾在世界霸主的座位上待過幾百年,儘管英帝國曾覆蓋過世界四分之一的領土,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英國確實沒落了。可是,在國際事務中卻不能忽視英帝國留下的政治資源和影響力,它這隻“小螞蟻”也並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隨便可以踩的,包括俄羅斯!當然,俄羅斯也踩過!不過,俄羅斯至今仍然沒有承認!也許俄羅斯確實沒做過,也許俄羅斯不想惹這隻“小螞蟻”。我說的這件事是今年3月4日發生在英國的雙面間諜斯克裡帕爾父女中毒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英國當時的反應,俄羅斯當時不是踩了“小螞蟻”,而是捅了“馬蜂窩”。在幾天時間內,幾十個國家突然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圍攻”俄羅斯。有人說,這都是美國的影響力。不否認有這方面的因素,但英國自身的資源和影響力佔的比重更大。


在人們的印象中,英國沒落了。但卻有不少人忽視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規模僅次於聯合國的國際組織,這個國際組織的名稱叫《英聯邦國家組織》。而且,這個組織一直在運作。這個組織有53個成員,雖然有緬甸、愛爾蘭、馬爾代夫退過群,但也有蘇丹、南蘇丹、蘇里南要入群。我們不提老歐洲,即便是在非洲,南非、尼日利亞、加納這幾個非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皆是英聯邦國家。直到現在,英國女王仍然是16個國家的元首。比鼎盛時期的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還多一個。最主要的是,在這16個國家中有個別國家的政府曾想廢除這一制度,不再擁立英女王為自己國家的元首。然而,奇怪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卻不答應。這才是真正的資源。試想一下,如果俄羅斯攻打英國,傷了他們的國家元首,他們會支持俄羅斯嗎?強調一下,英聯邦這個組織的加入是自願的。說明什麼呢?

美國是個講求戰略博弈的國家,它能有今天的地位不僅僅是依仗實力。英國是悄然退出霸主寶座的,美國則是順理成章的繼承了英國的霸業。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利用與英國的淵源,很巧妙的接收了英國的政治資源和影響力。比如“五眼聯盟”國家,美國以此為核心向外擴展到英國女王為元首的16國,然後又進一步擴大到了英聯邦國家。同時還通過英國拉來了一些英國原來的殖民地和保護國。而美國其實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緊緊的“抱住”英國。而不是將英國當作跟班。而美國慫恿英國退出歐盟顯然是在為拆散歐盟作準備。可以很肯定的說,如果法德兩國繼續歐洲軍夢想的話,美英肯定會在未來拆散歐盟。從這次波蘭、奧地利、波羅的海等歐洲國家的表態來看,未來的歐盟命運不容樂觀。


就像兩個人打仗一樣,塊頭和幫手是一方面,而心理優勢也很重要。如果單以軍力相比的話,俄羅斯無疑是碾壓英國的。但英國對俄羅斯卻並無心理劣勢。首先從歷史來說,英國在和俄羅斯的戰爭中勝多負少。俄羅斯佔優勢的只是在英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時,而且俄羅斯也只是在背後支持阿富汗而已,並沒有和英國直接開戰。還有就是英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時候,俄羅斯(原蘇聯)也曾暗中支持那些國家。而在英國和俄羅斯的正面衝突歷史上,英國卻佔據著優勢。最典型的一次就是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當時的英國還是貨真價實的世界第一,英國本不想參加歐洲大陸的戰爭,其實是被法國忽悠的,因為法國想打,但又擔心打不過俄羅斯。結果是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打敗了。不僅發展停滯了,還因此賣掉了阿拉斯加。所以,英國對俄羅斯並無心理劣勢。

以英國現在的軍力,當然無法撼動俄羅斯。但俄羅斯要想去攻打英國那也絕非容易的事情。一來是因為英國不是“小螞蟻”,而是“馬蜂窩”,如果俄羅斯動了英國,雖然不能說英聯邦國家全部都會上前,但英王還是元首的16國不會答應,五眼聯盟中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更不會答應;英國雖然已經衰落了,但英國人在海上作戰方面的技巧和經驗也未必會輸給俄羅斯,1982年的英國比現在的軍力還弱,但它那次萬里征戰馬島的自信,相信並不是哪個國家都具有的。英國核武器雖然沒有俄羅斯多,但它也不是沒有,而且核武器並不需要太多,互相摧毀已經足夠了。所以,如果英國真正害怕俄羅斯報復,它就不會派兵去烏克蘭了。而以普京的戰略智慧,不到萬不得已之時,俄羅斯不會輕易去捅英國這個“馬蜂窩”的。


卞競婉


如果大家都怕流氓,不主持公道,這個世界還會太平嗎?


春夏秋東102496256


單從軍事較量的歷史上來看:歐洲強國是不太在乎號稱“歐洲壓路機”的俄羅斯的!俄羅斯是“戰鬥民族”,但不是“戰勝民族”!高曉松對俄羅斯民族有一個總結:尚武,但不善戰!我同意這個觀點。

俄羅斯民族的尚武好戰是毫無疑問的,幾個世紀以來,俄羅斯與周邊的各國幾乎沒有不打仗的,從北歐的瑞典、芬蘭,到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再到土耳其、德國、歐洲諸國、再遠一點,與東亞的中國、日本,都打過仗。所以,說俄羅斯是一個好戰的國家,應該是沒有什麼疑義的。此外,世界上閱兵規模最大、閱兵頻率最高的國家,除了俄羅斯之外,大概也找不出第二個國家了。一葉知秋,俄羅斯人民對於戰爭的熱愛和崇尚,可見一斑。

但是,尚武不等於善戰,“戰鬥民族”,也不等同於就是“戰勝民族”。俄羅斯戰爭歷史上,確實有過兩場大勝,就是大敗了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兩次侵略,但是,這兩場戰爭都是先輸後贏的。在戰場上,俄羅斯人是沒有打贏的,靠的是俄羅斯所獨有的“大規模殺傷武器——極寒天氣”,這才反敗為勝的。除此而外,近代史上俄羅斯的對外侵略戰爭,沒有一場不是吃敗仗的。從早年的日俄戰爭、克里米亞戰爭、蘇芬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後來的阿富汗戰爭,無一不是俄羅斯以強輸弱、以多輸少、以大輸小的失敗而告終。

此外,俄軍(包括蘇軍)的所謂名將,大多是憑藉著壓倒性的人海戰術、裝備優勢而打敗對手的,有戰略戰術修養的俄羅斯將領,屈指可數。俄羅斯士兵也崇尚“烏拉衝鋒”,好戰是好戰,但是傷亡也驚人!因此,歐洲軍事家們給俄羅斯軍隊取了一個綽號:“歐洲壓路機”,這個稱號中,既包含有歐洲人對俄軍兇悍勇猛、力大勢沉的恐懼,同時也包含有他們對俄軍笨重不堪、缺乏變通的輕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