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冷知識可以證明康乾盛世時代的清朝快捱打了?

熊石1982


馬戛爾尼率使團前來以給乾隆祝壽的名義,實際是與清朝談判通商事宜,順便探一探清朝國力虛實。

自居天朝上國,以為英國前來進貢

當時的英國早已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殖民地已遍佈全球。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全面進入機器時代,生產力急劇增加。而此時乾隆對這個叫英吉利的“小國”的瞭解僅止於英國生產的鐘表等精巧的小玩意兒。完全不知道這個遙遠的“小國”早已在四十年前即開始殖民印度。雖然英國本土離中國很遠,但是從印度出兵到中國可是很近。

大概估算一下,當時的軍艦航速在15~20海里每小時,從廣州到印度孟買港口是8361公里,也就是4500海里左右,如果當時從印度到廣州大概需要250~300小時。

此時的清朝全國上下對世界各國形勢變化一無所知,還以為馬戛爾尼使團是來稱臣納貢的,把馬戛爾尼使團進京換乘的小船上插上寫有“英吉利貢使”的旗子。


英國人親眼見到百姓吃死豬死雞

英國使團達到廣州後,一路沿中國海岸往北航行。乾隆安排要按最高規格為使團提供補給,因此使團船隊每次停靠,在當地官員組織下活豬活雞那是大批大批地往船上送。運送過程中,有些活豬活雞難免擠壓碰撞死去,英國人自然就把這些死豬死雞扔進水裡丟棄。讓英國人驚訝的是,在岸上圍觀看熱鬧的中國人此時爭先恐後的跳入水中,把死豬死雞撈起,帶回家洗乾淨醃起來。

財務總管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有一項結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像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這些就是外國人對當時康乾盛世的評價。


操練軍隊示威,卻被英國人鄙視

為了彰顯天朝武力,乾隆皇帝特意指示沿途軍隊操演,令其觀看軍威。可馬戛爾尼一眼便看出了大清軍隊的腐敗和落後。清軍身著寬衣大袖的軍服,既未受過軍事教育,所持兵器也大多是刀槍弓矢之類的冷兵器。“有幾個士兵的手裡除了武器之外,還拿著扇子。”士兵竟然拿著扇子,馬戛爾尼大為吃驚,他一眼便窺知了中國軍隊的虛弱本質。他感嘆道:“一旦不幸,洋兵長驅而來,此輩果能抵抗與否?”不幸被他言中,40多年後拿著洋槍洋炮,率先攻入中國的不是別人,正是英國軍隊。


贈送英國人茶樹,致使失去茶葉貿易優勢

英國每年都要花大筆白銀從中國購買茶葉。英國上下都希望使團能將茶的栽培、加工製造技術學到手,從而減少對華茶葉的依賴。以今天的眼光看,這屬於商業機密,絕對不可能讓英國人拿到手。可使團途經產茶區時,昏聵的兩廣總督長麟竟然允許他們選取最佳茶樹帶回數棵。後來,馬戛爾尼使團成員丁維提博士將茶樹送至印度加爾各答培育。19世紀70年代後,印度、錫蘭的大茶園迅速發展起來,致使中國出口的茶葉大減。


乾隆給英王的回信

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馬戛爾尼命人翻譯後看完簡直要笑噴了,清朝如此的虛弱不堪一擊,卻還以如此可笑的口氣稱世界第一強國“傾心向化”,對英王的“恭順”“深為嘉許”。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寫道:“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


最後一點冷知識,使團中一個小孩讓英國在四十年多後決定發動鴉片戰爭

林則徐虎門硝煙,全面關閉了所有跟英國貿易的通商口岸。英國人決定要用暴力的方式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4月7日,英國的下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議題是:要不要向中國派遣遠征軍。其實當時英國很多人反對用這種方法對中國的,他們更喜歡用紳士的、和平的方式解決這件事情。此時小斯當東了說一番話,他說:“我很瞭解這個民族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如果我們在中國不受人尊敬,那麼在印度我們也會很快不受人尊敬,並且漸漸地在全世界都會如此!正在準備中的戰爭是一場世界性的戰爭。它的結局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根據勝負,這些影響又將是截然相反的。如果我們要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就無權進行;但如果我們必須打贏它,我們就無權加以放棄。"

他的話令贊成使用暴力的人數超過了反對的人,當時票數比是271票贊成,262篇反對。於是,鴉片戰爭真正的炮火戰爭就開始了。

而這個小斯當東就是上圖那個單膝下跪的小孩,隨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只有13歲。


楊某人雜家派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使團中有大量軍事和繪畫人才,他們沿途收集了很多軍事情報。


英國使團中的畫家亞歷山大留下了很多描述當時清朝軍人的繪畫,並斷言:”....所有的騎兵,如同畫上畫的,都是平庸的,參差不齊的,最不像騎兵的。“


對當時的北京大門-大沽口炮臺的紀錄是這樣的:

這地方只有一個炮臺,僅僅是一個方形的塔,看樣子與其說是為了保衛之用,不如

說是為了裝飾。它雖然是很靠近海面而且臨視著江口,但是在圍牆上一個大炮也沒有。


要注意,英國人當時蔑視的是清朝引以為傲的騎兵,是清朝的強項而非海軍等弱項。


在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中,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和八旗鐵騎,面對英法聯軍中的印度騎兵和英法胸甲騎兵、爆發了騎兵戰。


但很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滿蒙騎兵們已經連射箭都不會了,而是普遍用火槍射擊。相反,英法聯軍的騎兵反倒是用馬刀和長矛來戰鬥。


因為在當時的戰場上,與步兵不同。騎兵用冷兵器搏鬥實際效果要比熱兵器更好。不過沒想到的是,清朝騎兵的冷兵器格鬥能力早已衰退。


從1793年的狀況看, 早在幾十年前,清帝國在騎兵這個發家的本領上,就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


如果當時面臨歐洲強國入侵,清軍也一樣不會有好結果,保護康乾盛世時期的清朝免遭威脅的,其實是遠距離運輸導致的後勤困難。(一直到19世紀末,歐洲軍隊對外戰爭最大的損失一直是疾病而非直接傷亡)


閉家鎖的紅楓


1,康熙年間有多窮

“康乾盛世”的黃金時代,公認是康熙年間。那這年代裡的民生又如何呢?康熙年間學者唐甄的《潛書》裡一語道破:“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也就是在經濟繁榮的江南地區,普通老百姓賣兒賣女,竟然也成了司空見慣現象。難道這是民間學者造謠?《清實錄》更佐證了:康熙執政的最後十年,國家到了“內外府庫無不虧空”地步,民間農民更是反抗四起,福建江西山東,連年都是大規模農民暴動。

如果不是捱了一輩子罵的雍正帝,咬牙推動“攤丁入畝”改革。大清朝別說“康乾盛世”,沒準就跟康熙帝前後腳一起打住了。

2,乾隆嚴打外國女

乾隆皇帝登基後,大清朝的“閉關鎖國”到了極致。除了廣州一地外,其他通商口岸統統關閉。雍正年間中國海外貿易紅火的場面,沒幾年就讓他“禁”到蕭條。

一個奇葩禁令更惹得各國商人跌眼鏡:不許外國婦女上岸!

自此以後,大清朝“嚴打外國婦女”的鬧劇,隔三差五就上演。每次有外國船來了,都要先進行檢查,一旦查出船中女眷,立刻驅逐到澳門去。倘若有外國婦女出現在澳門以外的大清朝街頭?那可就是攤上大事:整條船的外商全都要被大清拉黑,從此不準踏入大清朝國土。當地的清朝官員,乃至與涉事外商有貿易往來的中國商人,一律都要惡治。

如此嚴抓,終於抓出了清代洋商們在《舊中國雜記》裡的哀嘆:“我們這些可憐的廣州外國人,都成了身不由己的修道士,就連女人的聲音都是一種奢侈品。”但問題是,大清朝連外國婦女都“防”到這地步,如此封閉程度,捱揍是遲早的事。

3,英國使團看笑話

1793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抵達天津,打著給乾隆皇帝拜壽的名義,開始這場意義重大的出訪。乾隆皇帝也高度重視,下令各級官員好好接待,要讓英國人見識下大清國威。結果英國人剛到天津就開了眼:城門外一隊全副武裝的清軍,威風凜凜擺開陣仗迎接。可英國人仔細一瞧,卻又納了悶:您想擺個威風我理解,可你們的士兵手裡拿的啥?

原來,這群天津直隸總督府的衛兵們,亮相太過絢麗,穿的都是繡花背心,拿的武器除了大刀長矛火繩槍外,好些士兵手裡居然拿的是蒲扇。難道,這就是武俠小說裡大俠們殺人不見血的“蒲扇兵器”?

更把英國人笑壞的是,這些拿著蒲扇的清兵們,表情更是慌慌張張。以英國使團的記錄說:“看起來笨拙不堪又女人氣十足,與軍人氣質格格不入。”本想露個臉,結果現了眼。

見識了康乾盛世這“威風”後,英國使團也堅定了一個信念:“擊敗中國輕而易舉。”

4,慶功圖暴露問題

乾隆年間的最輝煌戰功,莫過於平定西域。對這輝煌偉業,乾隆皇帝也十分得意,特意命宮廷畫師繪製《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這十六部精品繪畫長卷,亦是中國畫歷史上的不朽精品,卻也恰巧畫出了乾隆年間軍備水平的“大馬腳”:其中名為《伊西爾庫爾淖爾之戰》的圖畫中,畫面上負隅頑抗的西域叛軍,都已經用上了十八世紀俄軍制式的燧發槍。而浴血奮戰的清軍呢?竟然還用著明朝中期的虎蹲炮。

這也就是說,發展到十八世紀的清軍,在槍炮火器的裝備上,已是這般原地踏步。更可怕的是,戰場上打出差距,卻只顧著為勝利慶功。下次被打慘,也就不意外。


歷史風雲錄


1773年,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訪問清朝,打著為乾隆賀壽的藉口而來,實際上是抱有其自私的目的,他們是想把他們帶來的東西高價賣給大清,並要求駐紮北京,要清朝為他們提供土地,建立租借,悍然侵略大清領土,導致乾隆皇帝大怒趕他們回國。


從這件事上看到大清的閉關自守和大清之外界的快速發展,早晚會讓大清落後於其他國家。但是大清的最高統治者乾隆不知曉外界的發展,而且還錯過了和外界接軌的機會。雖說事情發生的原因錯不在大清這邊,但錯過讓大清發展的機會還是不能原諒的。

而乾隆皇帝一生中四次出征緬甸,都是大敗而歸。第一次征戰雲貴總督劉藻敗後乾隆將其革職。第二次征戰調邊疆大吏楊應琚抵禦,屢戰屢敗。第三次征戰派滿洲悍將明瑞抵抗緬甸大兵,明瑞戰死,依然失敗。第四次征戰重用傅恆,名將阿里袞,阿桂,舒赫德,鄂寧等跟隨征戰。這一場征戰,病死病倒兵將無數,包括傅恆也染病臥床,緬甸提出議和,乾隆知戰勝無望,於是同意議和,兩國歸好。因為乾隆皇帝的閉關自守,好大喜功,排斥火器的使用和發展,都為清朝最終捱打埋下了隱患。


陳晨孕育育兒專欄


我來說下“出旗為民”的冷知識。

清朝八旗制度,除了有“抬旗”的獎賞外,還有“賞賜出旗”(出旗為民)。“抬旗”指的是,皇帝將有功勞的人,從漢八旗抬入滿八旗,或者將下五旗的人,抬入皇帝直管的上三旗!所以,抬旗,絕對是皇帝對臣下的賞賜!

而“出旗”,卻是變相的處罰。本來,八旗制度規定,旗人是不許自己出去找工作,只能白吃皇糧。後來,皇帝發現八旗養的閒人太多了,養不起了。於是,從“漢八旗”入手,允許有能力的漢旗旗人出旗,自謀生路。

乾隆七年(1742年)四月,正式發佈了令漢軍旗人出旗自行謀生的諭旨。

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下令,滿八旗中下五旗

旗鼓包衣等,也要“出旗”。

到乾隆二十三年,直接不是“自願”出旗,而是開始強制了。乾隆直接昭告:“八旗漢軍年老殘疾不能當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養者,俱令為民。”可見,乾隆時期,清朝國力已經在衰退;八旗制度也在腐化。

“出旗為民”說白了,就是清廷養不起那麼多吃白食的人了。但是,滿八旗又是皇族統治的根本,不能動。於是就先從和皇帝最不親的漢軍旗開始裁撤,這些人以後就自謀生路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康乾盛世那是一派胡言,從何而來,從何說起呢?開疆擴土,還是福廕後世?相反,倒因為康乾的愚昧,給清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一部《四庫全書》,毀了多少的文獻。一把破弓,扼殺了火器的發展。矇昧透頂的昏君,只識下江南遊山玩水,建園享樂,哪管國家的常治久安。再別提康乾盛世。



樂盡天真TJY


兩次雅克薩之戰就是佐證之一,以千抵百的慘勝,當時熱兵器已經在歐洲流行,明朝時我國的火器也很先進,明末時軍隊也流行使用火器,而到了盛清竟然還在用冷兵器,說明當時的科技落後了。

文字獄在康乾時期的施行大大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加之從康熙年間開始的平三藩、平大小準葛爾,乾隆六下江南,官員貪墨,盛世只是表象而已,嘉慶之後頹勢盡現。


璟珩3


比如白蓮教起義。

乾隆盛世下,一個齊王氏的小寡婦,20歲的王聰兒領軍暴動,帶領15萬烏合之眾被推舉為八路總統師,縱橫於湖北四川陝西河南四省,威逼西安。而八旗綠營屢敗於手。最後還是地方漢族團練採取堅壁清野的焦土戰術,方才圍殺錯誤分兵的王聰兒。

這場暴動,可以說是清王朝覆沒的前奏。


四川達州


著名的乾隆皇帝時,英國使者來華,送給中國的是航海望遠鏡、戰艦模型、地球儀、銅炮、火槍等,而乾隆帝回贈的卻是絲綢、宣紙等。清政府連英國在哪裡都不知道。對西方科技不削一顧,自認天朝上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