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給崇禎背了鍋?為何明朝萬曆時繁華萬里而崇禎時則餓殍遍野?

靜夜史


萬曆時明朝的繁榮,從哪裡看得到?

(1)萬曆時繁榮的三問

如果我們把大明的疆土看做只有江南地區,那麼,繁榮似乎能被證明,但問題是江南只佔明朝疆土的一小部分。

如果大明的繁榮只說城市,那麼城市人口占有多大比重?因為說的是明朝,城市化的數字多是帶有自我理想化的預估。另外,城市化也不是越高越好,不能脫離自身的能力。

如果萬曆時期非常繁榮,那麼為何青樓業那麼繁榮?難道青樓女子、眾多奴僕不是大明朝的百姓嗎?如果他們是繁榮的一份子兒,為啥要去賣身?

(2)萬曆的繁榮只是一種畸形的繁榮,問題只是被掩蓋

萬曆時期有兩大特徵:一是在商業化催生下的自我精神、奢侈意識高漲;一是以物質作為評價地位成為標準,萬曆時期李樂所言:滿城男兒盡女裝,並非什麼好事兒。由此,造成了精神上的全民的以物質為榮、自我意識高漲的同時廢棄了傳統的精神。

例如明末清初的歷史學家、大文學家張岱的《自為墓誌銘》中就回味自己的一生,如此反應的是萬曆時期所謂的繁榮到底是什麼樣子兒: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最後,他給自己的一生的評價是: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學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家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

(3)萬曆繁榮下流民問題沒解決、朱元璋時期建立的荒政體系一如既往地被破壞、朝堂上“黨爭”日益激烈,一切都是在繁榮表象下越來越不堪

吏治上“黨爭”明顯,不再以“忠君”“愛民”作為為官的標準,而是為了當官、保位一切皆可拋,“閹黨”內眾多文臣武將的加入就是很明顯的例證。同時,為了抵擋這種不良風氣,一些儒家弟子如東林黨、復社,特別是復社,純粹“無用”的說教去談論國事,問題越來越多。

崇禎繼位時期,已經根本不是稅不稅的問題,而是人心已散,坐在龍位上的皇帝之所以還被臣子們頂禮膜拜,只是因為皇帝的認可、支持可以讓大臣們更快地接近他們的真正的主人——拜物教教主。

因此,經濟繁榮是好事兒。但是如果沒有比物質更高一層的思想作為秩序為主者,滿朝各懷心腹事,那麼,越是繁榮衰敗的可能越高。

因此,崇禎即位之時天下已亡,使之亡者乃人性的弱點,不是一人之過,如果非要找一個最大的責任者,那麼,非萬曆莫屬!誰讓他是皇帝呢。封建社會興的功勞多歸於皇帝,亡也同樣如是。這才公平。


坐古談今


萬曆沒有給崇禎背鍋,恰恰是萬曆朝的時候,大明王朝開始由衰轉亡的。

題主所謂的萬曆朝繁華萬里和崇禎朝的餓殍遍野其實不是對同一個地區的形容。事實上根據哈佛中國史提供的數據來看,從萬曆十四年開始,中國開始連年乾旱,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1598年,也就是萬曆二十六年才結束。在此期間,北方因為旱情太重,河南、山東和陝西也是基本顆粒無收,也是虧著張居正改革時給萬曆留了很多家底,所以這段時期的災情對大明影響不大,但是萬曆三大徵的消耗加上連年的救災,基本耗空了大明的國庫,為了維持朝廷的正常開銷,萬曆皇帝決定徵收礦稅,增加國家白銀流通量。但是前往東南富庶地帶的宦官卻藉機敲詐南直隸的老百姓,導致東南局勢一時混亂,各地市人反抗不斷,並最終催生了東林黨的出現。也就是說萬曆朝並沒有達到所謂的全國繁華萬里,在關中和中原地帶,大明的百姓過得並不輕鬆。而東南一帶也因為萬曆皇帝的政策出現漏洞導致了一系列的混亂。萬曆十五年以後,各地出現的問題因為朝中黨爭不斷、決策無法實施而淤積,因此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提到的“萬里繁華”也只是侷限在江南的富庶地帶。

再看崇禎朝,可以說自打崇禎繼位之後,這個乾旱災情就沒有停止過,所以整個北方在這17年裡基本沒過過幾天好日子。再加上遼東戰事頻發,朝廷急需軍餉而加大了稅收,就使得這些個受災地區的群眾難以生存下去,要麼選擇餓死、要麼選擇造反,結果是不管怎麼選都會造成餓殍遍野。但是大明的東南卻並沒有收到這些事情的直接影響,基本上百姓還是生活富足,士人們天天歌舞昇平,沉醉在燈紅酒綠中,一副太平盛世的局面。

說到這,就反映了一個問題:人們看待一些歷史現象時很容易以偏概全而不加深究。這其實就是人們會對歷史現象誤讀的原因,所以還是建議大家多看文獻,才能補全一個完整的歷史社會。


火器工坊


崇禎(公元1628-1644在位)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要說他多可憐,說不上來; 要說他多昏庸,說不上來;要說他多無道,也說不上來,最後想了想只能這樣評價他,一個平凡的人,一個資質平庸的人。他是不可能力挽狂瀾於這個快崩塌的大廈!

16歲登基,32歲吊死煤山 ,在位共16年。

在位期間沒有處理好三件事。

第一、打破了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一種平衡。殺了魏忠賢后,東林黨掌權,東林黨代表的是大地主,他們是不可能收自己的稅的,那就只好收老百姓的稅,而且是越收越多,老百姓只能跟著造反起義,惡性循環。也難怪他哥哥去世的時候給他說要留著魏忠賢。他沒有看到這一點。最後回過味兒來了,厚葬魏忠賢!

第二、用人不當或者說根本不會用人。其實接手大明朝的時候他還是有一手好牌,文臣武將都挺有能力,孫承宗,熊廷弼,盧象升,袁崇煥,等等。在位16年光兵部尚書就換了17個, 內閣首輔換了51個。最後卻說朕不是亡國之君,臣確實王國之臣。

第三、對於後金和農民起義,不知道哪個輕哪個重。農民起義是自己家裡的事,一定要鎮壓。不能讓他們死而復活,好幾次馬上就要滅掉,最後呢?讓李自成殺進北京。應該先和後金議和,騰出手來徹底消滅起義軍。等滅了起義軍在說後金的事。

以上這三個,他一個也沒有處理好,亡國之君,同情他?可憐他?


新竹_2014


來,說到崇禎皇帝,就讓我聯想到各位丈母孃和婆婆,為什麼呢,總所周總,朱由檢可不是白來 的名字啊,突出了他老人家一輩子的最大的優點,“節省”各位大媽大爺們,看好了啊,朱由檢用一生節儉給大家做典型,只截流根本無法開源:全國就算再窮,作為皇帝,吃點肉啊,喝點酒啊,穿個羽絨服什麼的按說也不過分,可是朱由檢同學根據當時國家財政,大概覺得自己除了節儉這個人設別的都不能馬上立威,於是經常是破衣爛衫,朝堂上一片,鞋兒破、帽兒破、身上滴黃袍/朝服破!……誰的破誰就是好官,就是這種價值導向,事實證明一個企業家一定是會掙錢而不是會節儉!所以那些吐槽兒媳婦或者女婿能花錢的大媽大爺們,找個能掙錢的女婿或者兒媳婦才是正確的選擇,迴歸正題,畢竟封建王朝,以投胎為準繩,朱由檢那也是超級撿漏王啊,歷史上王朝凋零開始,出現簡陋王,或者小倒黴蛋的時候居多,比如後來的光緒,三國的曹奐,漢獻帝,劉協,海昏侯劉賀,等等吧,都是這種居於撿漏王和倒黴蛋兒之間。

以下這個聽說畫的是崇禎,我覺得起碼衣服不是,人設不到位

來,萬曆給崇禎背鍋這個事根據蝴蝶效應,也可以說是有道理的,但您這不講道理跨兩代扣鍋就沒有勁了,我們現在講究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技術和政策也要升級,刷卡已經不算方便了,要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也跟上!誠懇的說萬曆皇帝不算是個仁慈的皇帝,但是後期張居正死後,做了一系列的改動政策,真的不能算是報復張居正專權,因為那個時候是需要整改的,就是說,大家都窮,為了調動大家掙錢的信心和慾望你管,加上朱載垕對地方管理有疏,此時集中中央集權是有效的,可是當財富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再次改革升級,以前是針對窮人得力,那麼窮人有錢了就是富人,那麼就得對富人得力這沒毛病。朱翊鈞總體來說是個比較合格的政治家我們看看萬曆年間都做了什麼


1、10歲的時候啟用張居正開始改革,你可以說那是他小不懂,聽他媽的,錯,決斷權可是在皇帝手上,十歲的萬曆可是比現在20歲的年輕人見的世面多。

2、啟用寒門海瑞(抬著棺材給皇帝死磕,我就直說了,你就是不應該老在後宮不上朝,還煉丹,你是不對滴,有本事你殺我呀,老子說完也不想活了,棺材都準備好了

3、啟用抗倭英雄戚繼光,沒毛病,戚繼光就是個會打仗還會溜鬚的老狐狸,放在《人民的名義》裡就是漢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季昌明,有勇還得有謀!

4、派李如松(當時努爾哈次還是李如松的小弟)和韓國李世臣大戰露梁海,對手,大名鼎鼎的,豐臣秀吉,(平心而論,此時確實國家戰鬥力弱了,要不然叫掃除倭寇,不是叫大戰)

5、引流全世界來華訪問。將油畫,天主教引進中國

6,徵收礦稅(有人說這個是導致明朝撼動的原因之一,我不那麼認為,一般在明朝都是徵收農業稅,可是那幾個礦才是把個人富的流油,注:各位,那可是金礦和銀礦啊,現在你在地裡刨出個木頭瓷瓶都的上交的,之所也被詬病是因為這幾個礦都是在權臣手裡,不願交罷了,而且這個政策可是魏忠賢提出的,而且這也是魏忠賢死的關鍵原因)

7、鼓勵寡婦改嫁,和尚娶妻。

8、寵愛鄭貴妃(鄭貴妃不是大戶人家,性感,早期還是比較可愛,比如她看見萬曆總是駝背,就笑著說他是自己的小老頭,為了兒子麼,也不可以原諒)

9、廷擊案、(有個農夫在皇宮裡拿棍子打太子)妖書案比較長,也是太子之爭

10、重點來了,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展露頭腳,但說實話,確實這一仗努爾哈赤打的漂亮,但絕對談不上因此就明朝衰落了,參考“土木堡大戰”那可是全國兵力,20萬那!薩爾滸明軍損失五萬軍兵,是很大但和土木堡還是沒有辦法比的!

接下來我們說說,朱由校這個六級木匠,為什麼呢,因為扣鍋也是要有邏輯的,我認為,非說明朝滅亡一個關鍵人物,非這個站錯位置的木匠不可

來我們看看朱由校做了什麼


1、魏忠賢對於他,就是朴槿惠的閨蜜!

2、大肆撲殺知識分子,東臨黨人!

3、殺熊廷弼,導致瀋陽遼東一代無有能力將領把守,金軍趁機發起進攻,當時遼東巡撫王化真咔咔的全民出擊,不到五秒讓人幹掉整個炮兵團,步兵無數,從此節節敗退。

4、發明了摺疊床

5、孔明鎖賣的不錯,

6、設計了早期的噴泉

最後我說一下我印象裡的朱由檢,他應該是個聰明的普通人,但絕對不是一個有韜略的皇帝,而且判斷力極差,對自己做過的錯事不擔當,來我一一再具體分析一下,朱由檢同學在位期間都做了什麼


1、怒殺魏忠賢,這沒有什麼好說的,無比正確,可是您不分青紅皂白,凡事和魏忠賢好的都得殺,怎麼分辨呢,要知道魏忠賢當時可是在全國到處都建魏忠賢祠堂的呀,你要說這和那些官也沒什麼關係,沒有辦法,想治國也得有命在不是,花點錢,建個廟就說是閹黨,確實過分,要知道當時為了多要點軍費戚繼光沒少巴結魏忠賢,換來的可是沿海一帶的安寧啊!

2、殺到朝廷上朝沒有人了,沒有人辦事了,你知道嗎?

3、本來就全國到處是流民,還給流民加稅

4、崇尚節儉到官員上朝不能看見有人穿新衣服。

5、殺守邊疆大將毛文龍,要知道毛文龍駐守皮島那可是讓後金恨又怕的無可奈何的主,結果,您派袁崇煥去一刀給劈了。後來有書說是袁崇煥自作主張,我個人不太信,如果毛文龍就是說小官不重要那殺了也就殺了,那可是重要地點關鍵人物,還是敵軍剋星,如果沒有皇帝的命令我認為袁崇煥不敢



6、我媽吧做飯時候明明就是炒個土豆絲,我媽就在廚房忙,至少1個小時。做出來的味道也就一般,沒跑題啊,這就是個說明方法,說實話崇禎很努力,可是就是幹努力不出活。見過在學校在家天天努力學習高考400分的嗎?就是這個意思。

7、對局勢判斷不清,啟用袁崇煥,抗金,非得讓人家5年就拿下來,袁崇煥也是缺心眼,當時實話實說唄,不滴,人要面子,“那什麼,皇上,我能,!”過了半年,“那什麼,皇上啊,快了!”又過半年,“那什麼,皇上,馬上啊!……一遍一遍…皇上就跟個嘴急催菜的似的,袁崇煥就跟倒黴的服務員似的,他哪知道廚子啥時候做好啊!……反正就是一點收復回來的那個跡象也沒有,可是有一點啊,錢,你小子可沒少花,我當皇帝的天天破衣爛衫,我媳婦閨女都被迫搞原創設計服裝了,把錢給你充裝備了,你都花哪了?“袁崇煥你個大騙子,你是不是跟後金有一腿……”這是崇禎說的,可是那個情況能保證不再失掉疆土,維持現狀已經不錯了!5年打走後金怎麼可能,那麼點兵還得對付李自成!

8、臨死時候崇禎說了一句“他們誤我”我不想說什麼了,自己下的所有指令,一句他們誤我,怎麼推的掉呢

但是我得說崇禎是勤勞的,是有脾氣的,起碼沒有國難當頭還尋歡作樂。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好人,一個努力上進的人有的,但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所以很多時候看到一些洗腦文章努力勤勞就一定成功,不存在的。勤勞可以致富但絕對不會成為企業家!那只是成功的基點!

以上,大家自行感受吧!歡迎一起探討


七i將軍


萬曆沒有給崇禎背鍋,萬曆交班時不是繁華萬里,崇禎當政時確是餓殍遍野。據歷史記載,萬曆末年,中央四大銀庫均空空如也。戶部太倉庫(供軍需及皇帝御用),在萬曆四十三年(1616年)積欠軍餉達五百萬兩。工部節慎庫(存儲建設用銀),在萬曆三十二年(1605年)就“罄然無分毫之蓄。”太僕寺庫(供國家買馬、養馬用銀),萬曆四十四年(1617年)只剩下八萬兩銀子了。光祿寺庫(供皇帝膳食用),於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就沒有可用的銀子了,屢次向戶部借銀子使用。

天啟七年以來,陝西大旱,農民無法做到吃飽,而當地官吏還百般催科,逼迫的農民揭竿而起,從此農民起義伴隨崇禎朝相始終。崇禎元年,陝西多地四至七月不雨,八月雨下不斷;又天降大霜,把禾苗凍死。延安府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鄉民採山間蓬草吃,十月以後無草可吃,剝吃樹皮;樹皮吃盡,挖觀音土吃;吃了土,當下充飢,不能大便,活活憋死。不甘吃土者,相聚造反,向政府要糧。偏在這時,崇禎又聽給事中劉懋上疏裁撤驛遞,結果把陝北驛卒李自成給裁撤了,明朝掘墓人橫空出世。

仔細追究起來,萬曆朝已經把泰昌、天啟年的稅收都吃了,天啟早把崇禎的稅收也吃了,崇禎也只能寅吃卯糧,但天時不利,農民被逼的無路可活,只有推翻崇禎一條路。所以,萬曆沒有背鍋,是他把明朝給搞爛了。如果其朝出現萬里繁華,也應在早期,張居正十年萬曆新政前後可能出現;越向後,則越不可能出現萬里繁華。而他的子孫接班只能接最後,不可能接初始。


二曲人



明朝崩潰的關鍵是其財政總崩潰,帝國統治權核心保障在其軍隊,只要軍隊還在,一切問題基本都能靠武力擺平或暫時壓制,但到了明末,明朝的財政已經連軍隊都養不起了,許多軍隊連續欠餉多年,明末流寇的搞笑情況是,官兵剿匪,剿著剿著整支部隊成建制譁變,自己也成為流寇,調轉武器反過來攻打縣城以搶糧搶錢——李自成,前政府下級公務員,張獻忠,前政府低級軍官。

所以你懂,軍隊都叛變了,還能不亡嗎?而明朝財政的問題比較長,我直接把自己前一陣寫的一篇書評截取一段過來吧:

 明朝的主要財政來源仍然依靠對農業人口的徵稅,意味著稅收的合理增 長連政府開支在經濟發展中的正常增長都追不上——更不要說額外奢侈品部分和各種意外災害應對和戰爭開銷了,只能不斷地簡單粗暴重複加稅,直至無法承受,民 眾便只剩揭竿而起武力對抗以求一線生機,——此即明朝層出不窮的民變之基本由來。

  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要求民眾直接以白銀完稅更是在經濟槓桿的作用下導致農民在豐年的命運也和荒年一樣(豐年米價賤),歲歲是荒年,本來國家是 應該利用自己的資源和運輸優勢,通過糧食和糧食產品市場的多級市場收入來創收的,然而明朝官僚系統之低能,讓張居正難以作此選擇,從而直接把市場負擔全都 扔到了力量微小的底層民眾身上。而這實際上是一條亡國之策。

  當然,實際上以大帝國官僚系統之低能低效,無論怎麼做,都是死路一條,勵精圖治只不過加速其對國內資源的吞噬和滅亡,而敷衍塞責不要找事兒反倒能多苟延殘喘一段日子。

  官僚系統對經濟和商業的無知,註定無法建立良性雙贏的工商業管理辦法,其結果就是日益成長的工商業要麼淪為權貴的附庸去生產沒用的奢侈品(這 會導致生產發展停滯、通貨匱乏、民間財力枯竭等一系列惡果),要麼就只能成為政府秘而不發的敵人——東南沿海之豪商鉅富與倭寇合作,即為此種原因——本來 以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的規模和技術水準,建立足以稱霸東南亞沿海乃至影響整個亞歐非三大陸的海軍都不是問題,然而在官僚帝國管理之下,寶船下西洋空耗巨資、 毫無獲利、只為皇帝宮室增添一些奢侈品而已,而正當貿易反而得不到護衛與支持,以至於中國商人要與日本武士合作來保障自身權益,簡直舉世笑談。反觀歐洲商 隊,雖然船小技術差,遠洋貿易千難萬險,然而一旦成功,運回之貨物立刻增值百倍,這種豐厚的市場回報正是歐洲海運能力不斷增強的根本動力,而以農業思想為 中心的大陸帝國,即使有再長的海岸線,也根本不知如何利用其中無限的經濟潛力。

  而官僚系統本身的貪腐和代理人的責權不一導致的,又導致各級官吏將官在對抗規模很小的外敵騷擾時,也表現出驚人的不負責任和無能,因為說到 底,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只不過是被帝國僱傭的拿薪水的代理人,犧牲奉獻只會虧本、冒險衝鋒得不償失、混吃等死才是最佳策略——而這在封建制下對於領主 等直接負責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由於沒有帝國那龐大的成本轉嫁空間,領主每一個錯誤決策的代價往往立刻就要自己直接支付,而如果不盡責保衛領地,一有戰 爭立刻就會失去一切,這種良性淘汰使得領主階層總體上必須保持兢兢業業,與帝國官僚的敷衍塞責、渾渾噩噩形成鮮明對比。

明末產生了一個極其荒誕的現象,往往是剿匪的官兵,因為連年欠餉和將 官壓迫,經常整支部隊直接譁變也成為土匪,這背後反映的是明朝財政制度的總崩潰,而究其原因,除了之前已經提到的以農業為主要稅基和各種財政上的管理惡劣 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帝國官僚體系的經濟本質。

  大多數人都把帝國官僚體系視為一個外部管理系統,很少把它當做市場經濟的參與者來看待,而實際上,官僚體系可以說是帝國經濟最重要的參與者也不為過,而其兜售的商品,是名為政治特權的負面資產,這是帝國體系下最重要也是最惡質的產品。

  官僚特權實際上可以用迫害、壓制、敲詐、販賣專營權等無數種方法去兌換金錢和任何帝國境內的資源產品,是妥妥的硬通貨,所以帝國境內的一切生 產者經營者即使不主動追求和大量購買這種硬通貨,也要被迫持有一定數額,否則不足以抵禦別人的破壞性干涉——然而它本質上是一種負面資產,因為它本身並不 創造產品,而是以負面勒索的形式去兌換其他產品,政治特權越是暢銷,實際物質生產就越是蕭條艱難。

  並且,這還造成了另一個惡果,本書中引用了《明夷待訪錄》裡面的觀點,認為明朝經濟的窘境是換用銀錢,而白銀數量不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從 而導致流通不暢,這其實是一個誤解。而且這其實主要也不是因為貴金屬都變成奢侈品囤積在富人家裡造成的——雖然那確實存在直接影響。首先,文明的正常經濟 發展的話,貴金屬貨幣作為通貨,無法滿足市場上運轉的所有物質財富的等價物交換,基本是必然趨勢,區區貴金屬採礦業的產量怎麼可能和成百上千種其他產業的 總體增長相對抗?歐洲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然而這種時候實際上根本之解決方法,只有通過政府信用,發行紙面的貨幣來補足貴金屬貨幣的不足,假如貨幣發行運 用管理的好,那麼首先促進了市場資源流通配置,各級經營生產者都通過這種本身並無價值的信用通貨的潤滑,及時地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資源,經濟會因此繁榮,其 次,如果政府用這些增發的貨幣,有目的地投入到公共設施建設裡面——比如修路,比如職業技術教育、比如高等科技補助等等,更能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和科學技 術的大規模發展,國力日盛。

  而明朝政府的信用是根本不值一提的玩意兒,誰會相信一幫根本不懂經濟,滿口仁義道德,整天卻只知道敲詐勒索的低能流氓發行的貨幣?而且他們發 行這些紙幣,純屬為了搜刮民間資源繼續滿足其日常奢侈品開銷用度,完全談不上公共設施的發展建設——所以帝國官僚系統的低能和惡劣,註定天朝上邦是與近代 化之間絕非失之交臂,而是萬里之遙。

  所以明朝的財政運轉,完全一直依靠其對國內的暴力威懾能力,在武力為背書之下,進行無度的徵收,而到了這種徵收連它的權力核心來源,軍隊的軍餉都無法供應的時候,那就是帝國徹底崩盤之際。

虎臣


其實要說起來,萬曆也不冤,就他那麼瞎折騰,十個張居正改革都沒用。要說明朝真正走下坡路,嘉靖朝就出現了。雖然後來萬曆時張居正改革了一把,但是遺留問題也不少。

萬曆朝大臣鬥爭愈演愈烈,皇帝也不上朝,下面的各級單位上不上班也沒人管。一切全靠自己做主了。什麼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萬曆朝,老百姓四處跑反正也沒人管,市民經濟也逐漸形成。文化,經濟都有自由的發展空間,說繁華也不為過。

崇禎就比較倒黴了,天災人禍啥都讓他趕上了。萬曆手裡雖然也到處打仗,但是基本上內部還算穩定,個別小叛亂派個人過去就收拾了。再加上張居正打下的基礎,怎麼也能撐好多年。本來萬曆那麼放任自流的一搞,要是後面遇到幾個中興之主,一切都說不好。但是萬曆之後,一個木匠皇帝,基本上朝政是廢了,讓一個太監胡搞亂搞了好多年。到崇禎這,留給他的就一爛攤子。

流年不利,天災人禍,好幾年大旱,搞的流民四起,關外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虎視眈眈。一般一個王朝到了一定時期,各種弊端,矛盾都會爆發出來。崇禎手裡,手裡沒錢,但還要去打民軍,還得防著關外。民軍是越大越多,國庫是一年比一年少。直到最後亡國,李自成也沒有從國庫搜出多少銀兩。一代不如一代,從嘉靖,萬曆,天啟,一個個折騰過來,到崇禎手裡也是回天乏術了。


伊人云夢


大明帝國在建國之初,為了防止國內反對勢力與海外勢力相勾結,危害大明帝國的穩定,於是就實行了長達100多年的海禁。

1566年,隆慶皇帝繼位,明穆宗,朱載垕(1537年——1572年),1566年—1572年在位,共6年。

由於隆慶皇帝在繼位之前,就與商人有很多的接觸,深知商人對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於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於是隆慶皇帝在繼位之後,也就是隆慶元年,宣佈解除海禁,開放福建月港等一批沿海港口進行海外貿易,中國封建王朝由來已久的重農抑商的國策隨之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隆慶皇帝為了激發商人的經商的動力,出臺政策提高商人的地位,廢除了一系列不合理的稅賦,大大減輕了商人的負擔,並允諾做出重要貢獻的商人可以載入史冊。

隆慶皇帝僅僅在位6年,就英年早逝了。

1572年,萬曆皇帝繼位,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1572年—1620年在位,共47年。

在隆慶開關後的短短的幾十年間,從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銀數量達5億萬兩之巨,歐洲列強在美洲掠奪的白銀絕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國,大量的金錢湧入大明王朝,雖然挽救了明朝眼前的財政危機,造就了大明帝國的虛假的繁榮,同時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重大的伏筆。

海外貿易的大發展,重商主義大行其道,帶動了大明帝國國內紡織、造船、種植等各行各業的發展,但也嚴重削弱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由於大明帝國沒有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貨幣制度,稅收制度,海關制度,貿易平衡制度,出口過多,進口過少,使得大明帝國的社會財富嚴重流失,白銀流入過多,產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稅收停滯不前,商人基層長期不納稅,在對外貿易過程中聚集了大量的財富,社會各階層的貧富分化極為嚴重,農民開始大量破產倒閉。

萬曆年間發生了幾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使大明帝國的政府財政趨於枯竭。

寧夏之役:萬曆二十年三月四日-萬曆二十年九月 明朝勝.

播州之役:萬曆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六月 明朝勝.

朝鮮之役:萬曆二十一年正月- 萬曆二十五年十一月 明朝/朝鮮勝.

薩爾滸戰役: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勝,受到嚴重振動的萬曆皇帝於第二年死亡。

1620年,泰昌皇帝繼位,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1620年),1620年即位,僅僅在位1月。

1620年,天啟皇帝繼位,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1620年—1627年在位,僅僅在位7年。

1627年,崇禎皇帝繼位, 明思宗朱由檢(1610年——1644年),1627年—1644年在位,僅僅在位17年。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隆慶皇帝開放了海外貿易,隆慶皇帝,萬曆皇帝在位期間都沒有建立起配套措施,導致了通貨膨脹,貧富分化,經濟結構比例失調,農耕文明體系整體失效,大明帝國處於崩潰的邊緣。

而萬曆以後的幾位皇帝,在位時間都很短,崇禎皇帝雖然執政期間有17年,相對來說算是長的,但是仍然無力扭轉大局,大明帝國滅亡就沒有任何懸念了。


瀋陽楊藝


明朝滅亡除了現在大家所說的原因,還有兩點,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明朝後期世界氣候處在一個“全球小冰期”時期,農作物大量欠收,造成的了大量的流民,而明朝從萬曆年間開始對後金用兵,連年加派遼餉,當時民間稱崇禎為“重徵”,老百姓的賦稅已經徵到孫子輩了,也就是說兒子孫子還未出生就欠朝廷的錢。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明太祖廢除了宰相制度,這個制度廢了以後,雖然形成了完備的內閣制,無宰相之名,卻有首輔次輔之分,但是沒有用,像崇禎這樣剛愎自用的君主,內閣在他面前是沒有底氣的,崇禎朝有很多正確的決議後來根本無法達成,比如議和、南遷、和太子留守南京等問題,崇禎與他的大臣完全離心離德。

以致後來在煤山上吊,崇禎說:“內外諸臣誤我”,這句話看似一句推卸責任的話,其實反映了當時的文臣集團多麼坑爹。


通政司


最大玄機

明朝是我們國家最後的一個漢族王朝,這個王朝的皇帝都是比較多姿多彩的各有特色。最有名的就是崇禎的哥哥,木匠皇帝。很多人認為是咱木匠皇帝那一代明朝才開始出現衰敗的症狀,但其實早在萬曆年間,明朝的滅亡已經埋下了伏筆。

萬曆最大的特點就是他曾經持續30年不上朝,沒錯他是在為非常長時間的皇帝,再不上朝期間,他沉迷於煉丹以及過自己的小日子。根據史學家的研究顯示,他認為他的不上朝並沒有讓朝廷的運作失去方向,凡事該做的事情都做了。但其實由於他的這個行為導致政府的執行力下降,而且貪汙腐敗時間大量出現。

更要命的是這段時間東廠以及東林黨的勢力不斷擴大。這兩股勢力開始糾纏交織爭奪權位,而皇帝的實際命令卻失去價值,甚至沒有人來理。在萬曆之後的皇帝,幾乎沒有人能夠把這兩股勢力給保持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所以很多人都乾脆直接放棄,開始沉浸自己的小日子,從而也導致民不聊生。

在崇禎上位之後,他就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認為導致民不聊生,他自己的政令不能夠直接執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東廠的那群太監,存在的原因。所以他就直接把他們一窩端了,但是他卻忽視了還有東林黨這個龐大的組織的存在,由於失去了制衡他的東廠群體。東林黨變得一家獨大,從前對於皇帝的敷衍開始變成了直面的威逼。因此到了緊要關頭,皇帝想要保住江山,保住邊疆,政令也難以執行。最終只能夠選擇一棵歪脖子樹將自己吊死,完結悲慘的一生。

蒙古人越過陰山,跨過長城,平金滅宋之後,做了中原的主人。可是他們拒絕與漢族融合,不接受漢族的農耕文明,放牧牛羊仍是他們的主業。朝廷甚至屢次施行圈地政策,將良田圈起來,分給蒙古人放羊,真是不可思議。

蒙古人的固執也可以理解。我們是來自草原的雄鷹,我們是偉大的成吉思汗的後代。我們的鐵騎踏遍大半個歐亞大陸,我們的鋼刀粘滿了阿拉伯人和基督徒的鮮血。我們蒙古人是最強大的,為什麼要向漢族人學習?為什麼要與他們融合?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

毛主席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就成吉思汗本人來說,未必如此,但是就整個蒙古族來說,的確是這樣。他們只知騎馬射箭,卻不懂政治。他們靠著武力在馬上得了天下,卻不懂得如何治理天下。所以,勉強統治了中國九十多年之後,就被明太祖朱元璋逐回了陰山以此,繼續在草原上放羊。他們保留了蒙古人的本色,保留了自己的傳統,這是幸運的。可不幸的是,他們丟掉了天下,丟掉了祖宗打下的江山。

中國曆代的開國之君,得天下做皇帝,最光明正大最無可非議的,當屬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秦人一統六國之後,苛政嚴法,暴虐人民,天下苦秦久矣。劉邦以泗上亭長,起兵反秦,救民於水火。他得天下,無可非議。明太祖朱元璋,起於濠泗之間,帶領中國人驅除韃虜,恢復漢人天下,重戴華夏衣冠。他得天下,更無可非議。

朱元璋雖然相貌醜陋,卻堪稱聖主賢君。

此外,明太祖高瞻遠矚,定下了明朝二百多年之國基。其所創立的國家治理制度,其規模,其立意,遠邁前朝。康熙爺曾稱讚明太祖“治隆唐宋”,什麼意思呢?隆,高也。也就是說,明太祖治理天下,其功績高過強盛的唐朝和宋朝。康熙爺如此評價朱元璋,或許有拉攏漢人、爭取明朝遺民好感的目的,但他的話也是實情。雖然朱元璋的子孫一代不如一代,一個比一個胡來,但是大明朝卻能延續二百七十六年之久,靠的全是明太祖開國時所創立的國家治理制度。

可俗話說的好,再結實的瓦房也過不了百年。朱明王朝,傳了一十六個皇帝,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之後,還是亡了。這一次踏破長城、入主中原的還是女真人。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強盛繁榮的大明王朝,為什麼會亡於女為明真人之手?客觀地說,女真八旗的強大是一方面,但主要原因卻在明朝自身。明亡的罪魁禍首便是萬曆皇帝朱翊鈞!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綱紀廢弛,府衙癱瘓,而在增加捐稅上他卻煞費苦心,極盡搜刮之能事。

此外,朱翊鈞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尤其出兵助朝鮮搞倭,前後歷時數年,耗費國力不說,又給了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喘息之機,使他得以統一女真各部。待到努爾哈赤領著女真大軍打下撫順城時,一切都晚了。薩爾滸一役,明軍慘敗,天朝滅亡的種子已經埋下。後來的崇禎皇帝,勤政無比,欲挽狂瀾於既倒,無奈朱家氣數已盡,迴天乏力矣!所以史家認為:明之亡,非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