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僅二十餘年,張輔等名將尚存,為什麼敗的這麼慘?

三腳貓HP


兩個主要原因:

一、土木堡之變時,瓦剌勢力已經基本統一各部,實力強大。

二、最重要的是,一個親小人的昏君御駕親征和一個狡詐而又愚蠢的太監不懂軍事還要瞎指揮,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


蒙古國,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位於亞洲中部,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北與俄羅斯相鄰。在17世紀末,整個蒙古被納入大清的版圖,但是外蒙古於1921年在俄國的控制下獨立,即如今中國北邊的鄰居蒙古國。

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曾建立一個無比遼闊的大帝國,也就是入主中原的元朝。明朝取代元朝而立,對北方的邊防格外重視。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李文忠等將數次遠征漠北,摧毀漠北所有的城池,包括北逃殘元的都城哈剌和林,即今蒙古國中部鄂爾渾河上游的哈拉和林。明成祖朱棣將國都遷往京師(北京),開啟天子守國門的模式,並數次親征大漠。

茫茫大漠草原對農耕時代的明朝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明朝並未對大漠的胡人趕盡殺絕,只是修築長城,建九邊重鎮進行防禦。苟延殘喘的北元后來被韃靼取代,韃靼見大明強盛,就和明朝修好,接受明朝的赦封。蒙古各部又回到互毆稱雄的階段,瓦剌部逐漸崛起。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皇帝)在位的時候,瓦剌順寧王馬哈木的兒子脫歡和孫子也先已經統一瓦剌各部,實力達到極盛時期。

1449年七月,瓦剌部也先以明朝宦官王振刁難其貢使、削減馬價等為由,兵分四路,大舉進犯明邊,明軍幾經抵抗,塞外城堡接連失陷。

挑起事端的王振是何許人也?王振乃蔚州人,蔚州是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即今河北張家口市蔚縣,距離北京直線距離約150公里。王振本落第秀才,眼看無出人頭地的機會,就想走捷徑,自宮了。進宮以後服侍皇子朱祁鎮,深得寵信。英宗繼位後,對他言聽計從,王振權勢日盛,使用各種卑劣手段黨同伐異,聚斂錢財。

一身正氣的于謙進京見皇帝,因沒給王振帶禮物,就被其下獄判處死刑,後來河南、山西兩省官民進京請願,迫於壓力才免了于謙的死罪。瓦剌部進貢馬匹,王振不肯多給賞賜,還將馬匹價格砍去五分之四,這瓦剌部也先出兵犯邊提供了藉口。

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匆忙(一個星期內)率50萬(此數有不同說法,也有說20萬左右)大軍親征,一切軍務由不懂軍事的王振專斷。

明軍到達大同,也先故意北撤誘明軍深入。王振欲繼續進軍,但是收到陽和等地的慘敗密報之後,驚恐之餘倉促下令撤軍,本已定下撤軍路線,經他老家蔚州(河北蔚縣)由紫荊關(河北淶源縣東北)回京。後來走著走著突然又改變主意,改由宣府過居庸關回京,據說是怕大軍毀壞他在老家的莊園。後有追兵的情況下,就這麼帶著大部隊來回奔波,蠢到什麼級別才能幹出這種事來?

這還不算完,明朝大軍退至土木堡,王振竟然下令在無水的土木堡紮營,而不入懷來城,結果當天晚上就被瓦剌軍包圍。

土木堡位於今河北懷來縣境內,懷來縣東南約10公里的地方。懷來縣,位於張家口市東南部,和北京延慶、昌平、門頭溝相鄰,距離北京約100公里。懷來縣屬燕山山脈的山地地形,北部有燕然山、大海陀山,南部有軍都山、筆架山等眾多山峰,境內還有一個很大的水庫-官廳水庫。

也先從土木堡西北方發動進攻,郭懋率明軍奮戰一夜,頂住瓦剌的攻擊。也先佯退並遣使詐稱議和,然後王振就下令移營,以狡黠著稱的王振竟不知兵不厭詐?瓦剌軍乘明軍亂哄哄地找水喝的時候展開進攻,明軍潰敗,死傷數十萬人。御駕親征的明英宗被俘,隨從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幾十位文武大臣遇難,王振被憤怒的護衛錘殺。

土木堡之戰明軍慘敗,不但損失慘重,而且大明王朝強大的形象大打折扣,造成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明王朝也從此開始由盛轉衰。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張輔確實是朱棣稱帝中後期一位非常厲害的名將,在五次親征漠北、收復和平亂交趾等方面充分展現了高超的軍事才能。然而,即使張輔等名將在也並未阻止“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其原因有二:

(1)每個人都有私心,張輔在王振等人面前卑躬屈膝,“三楊”也一樣

在5月28日,回答“明朝內閣大臣著名的三楊指的是哪三楊”這一問答時,我介紹了“三楊”是如何先後臣服於王振的。楊士奇為了兒子殺人一事;楊榮是個人腐敗。同理,張輔也有私心,“帝心”已定臣子又有何為?你說話沒人聽你的,你能如何?況且,張輔“土木堡之變”時已經74歲,在古代那已經是絕對高壽年齡了。

年輕時、中年時、年老時作為人生的三個階段,會有思想的大變化,大部分人開始患得患失、力圖自保。幾十年的豐功偉績,很少有人會不怕失去。

(2)朱棣五次親征蒙古,並沒有消滅甚至可以說沒有傷害到蒙古勢力的核心力量

我們看五次親征,看到的都是“望風而逃”的介紹。看著解氣,但實際上從商朝開始,作為農業文明的我們在與遊牧民族的交戰中,遊牧民族所使用的手段就是這個。因此,想要擊敗他們必須要找到他們的主力,藍玉偷襲就很經典,找到了主力迅速擊潰。後世清朝的幾次出擊也是如此。

你找不到主力決戰,受損失最大的是追擊方而不是遊牧民族。因此,五次親征漠北只是有利於內部蒙古勢力間的組合,並沒有傷害到蒙古的基礎力量。


坐古談今


發生於公元1449的“土木堡之變”都堪稱意外之恥,包括京師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在內的明朝最精銳野戰部隊悉數覆沒,,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大明王朝共有五十多位文武中樞幾乎被一掃而空! 貴為天子的明英宗朱祁鎮更是淪為俘虜。這猝不及防的慘敗,正如明朝內閣大學士李賢的虐心哀嘆: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如此者。這場戰爭不但改變了明朝的政治框架,也是大朝由盛走向抖落衰敗的節點。

當時據1368年明朝建立不過八十餘載,據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1410~1424年),把瓦剌和韃靼打的俯首稱臣僅僅25年,為什麼會如此慘敗呢?

1、朱棣在“捕魚兒海之戰”後幾次出征,蒙古都避而不戰,之後的幾位皇帝選擇戰略收縮,專心經營國內,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東的女真部落也被其吞併。明英宗此時面對已是強焊的瓦剌。瓦剌四路大軍,分別對陝西大同宣府遼東發起瘋狂攻擊。也先這次入侵,總兵力在十萬以上,投入土木堡一戰的更不下五萬人。這是明朝開國以後,面對的空前惡戰!

2、瓦剌犯邊前,西南麓川思氏家族悍然叛亂,兵部尚書王驥統軍,率領由京營與九邊精銳騎兵組成的大軍,開始了數年艱苦征討才平息叛亂。老將陳懋統領的神機營主力在福建平叛亂鄧茂七起義,血戰一直持續到景泰帝時。這兩場戰,基本就把明朝京營的一線主力抽空。

3、在王振的巧言令色之下,朱祁鎮匆忙集結了50萬人馬御駕親征,這50萬人馬,其實大多數都是家眷宮女走卒挑夫等後勤輜重人員。真正的戰鬥人員恐怕不足二十萬。大軍出發之前的準備卻過於倉促,據記載,從明英宗宣佈親征到出發,居然只用了兩天,動員、糧草、軍械一系列準備工作怎能準備充分。


4、英宗皇帝於7月16日率領50萬大軍,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史書記載:“也先入犯,振導英宗親征,輔從行,不使預軍政。輔老矣,默默不敢言。”也就是說當時張輔並沒有進入明英宗的核心決策圈子,這時早已沒有了實際兵權,空有名分。


5、二軍未交鋒時已知也先為誘明軍深入才主動北撤,王振仍堅持北上,後聽聞前方兵敗及天降大雨,糧草供應不上,無奈只得班師回朝。但王振為求衣錦還鄉,耀武揚威故讓大軍改道,但途徑自己的老家蔚州時又怕損壞自家秧苗,行軍路線多次改變,士兵疲憊不堪。

6、明軍撤退時竟不走只有170公里的紫荊關,卻選擇先從大同到宣府再從宣府再入居庸關的250公里的路線。走紫荊關返回,每往南走一步,就往內線收縮一分。而走居庸關返回,則基本都是貼著外線行軍。


7、最後在土木堡,唯一的水源被切斷,被圍困的明軍無法突圍,因傾巢而出也無援軍,士氣極度低落。當瓦剌詐和後撤,明軍移動大營喝水時,瓦剌發起總攻,明軍自相踐踏,除了零星抵抗,全軍崩潰,因此慘敗。

可憐張輔一代名將,在75歲的高齡,既不能發揮自己的智謀,又已經失去自己的武力,最後默默無聞死於亂軍之中。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歡迎賜教、轉發、點贊,祝您萬事順遂。


美麗青春您真痘


土木堡之變雖然離朱棣北征僅僅二十餘年,但明朝皇帝卻換了一茬,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其中明成祖、明仁宗和明宣宗祖孫三代將明朝帶入了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盛世,卻也為後來的兵敗埋下了隱患。

歷史遺留問題

朱棣在位時,曾五次北征蒙古,給予草原上的韃靼諸部勢力以沉重打擊,在那個時候,蒙古面對明朝只有捱打的份。但是隱患往往是在壓制下生成的。

早在“靖難之役”,朱棣為酬謝兀良哈三衛(投降的蒙古部落)的出兵相助,同時為了削藩,將原屬寧王的內蒙古興寧地區劃撥給了兀良哈,使得兀良哈三衛成為半獨立的藩部。

朱棣在世的時候,兀良哈三衛當然是忠誠可靠,但當朱棣去世後,隨著兀良哈實力漸增,時叛時服,成為明朝邊患。

此外朱棣的後三次北征,雖然沉重打擊了蒙古韃靼部,但明朝無法長久留在草原,此舉反而使得一直跟韃靼爭鋒的瓦剌部坐大,瓦剌藉著明朝的風成為草原上實力最強的一支。

同樣為了削弱藩王,朱棣將遼東的谷王、韓王、遼王等人全部內遷,將當地劃成女真的“自治區”,結果也是跟中央離心離德,不打不服。

除了朱棣,朱瞻基是更加專業地埋隱患。朱瞻基對內施行“仁政”,不僅對百姓仁慈,對親貴的違法行為也大加姑息。此舉使得明朝的吏治迅速敗壞、土地兼併大大加速,甚至波及到了軍屯,宣德年間已經出現嚴重的侵佔軍田、役使邊軍為奴的情況,民間也出現大量流民。軍隊戰鬥力當然被削弱。

或許是因為朱棣將草原打服了,朱瞻基認為草原不足為懼,對外防禦非常保守的他主動撤掉了明朝在草原的開平衛,結果明朝防線內縮嚴重,瓦剌在草原大殺四方,默默吞併其他部落,這些部落到明廷哭訴,結果明朝認為他們內鬥對自己有利,還是袖手旁觀,坐視瓦剌崛起。

王振

一提到土木之變,矛頭往往直指王振這個手握大權的太監,但這樣有些片面,因為王振在其中只起到了一部分作用。

王振原本是給教書先生,後來為了追求“理想”,進宮侍奉太子朱祁鎮讀書,被朱瞻基任命為東宮侍讀,深得朱祁鎮的敬重。

朱祈鎮即位後,王振被任命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為宦官之首。這個職位在明末是權勢滔天的,但在當時,才剛設立不久(朱瞻基所設),離一手遮天還差得遠

當時執掌朝政的是受受張太皇太后信任的“三楊”,但王振憑藉皇帝的信任和自己的鑽營,勢力不斷擴大,到張太皇太后去世,他終於成功幹掉了朝臣、後宮種種障礙,手握滔天權勢。

掌權後的王振大肆清除異己、賣官鬻爵,無惡不作,但明朝底子還在,總體上來說並沒有巨大衰落。

1449,明朝與瓦剌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是一個多事之秋,這一年二月十八日,王驥在西南麓川進攻反叛的思氏家族,這是明朝對思氏家族的第四次征討,但仍然未獲全勝,只是打了勝仗後訂立了和約,維持了西南的和平。

還是這一年,福建爆發鄧茂七起義,一時間響應者雲集,失去土地的流民都成了明王朝的反對者,明廷不得不調集大軍前去鎮壓。

而這兩次出兵,主力都是從京城調的精兵,經此一鬧,京城的精兵數量大減,剩下的軍隊絕非派出去的那些可比。

與此同時,北邊的瓦剌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也先的率領下打遍草原中亞無敵手,一邊扯起“反明覆元”的大旗、扔出實際效益拉攏蒙古各部,一邊對草原上的反對派往死裡揍,最後打服

韃靼、收服兀良哈三衛和女真,可以說,整個蒙古已經被也先集結起來

然而,在也先崛起的同時,明朝作壁上觀,享受著也先絡繹不絕的朝貢、馬市,殊不知也先已經慢慢變成了龐然大物,一面常年出兵中亞地區練兵後,一面重金賄賂明朝在朝貢貿易中負責接待的通事,探聽明王朝的虛實,在得知明朝主力精銳大多南調福建和雲南後,也先下了動兵的決心。

同年七月一日,也先率三路大軍進犯內地。東路主攻遼東,主要有被也先征服的

韃靼軍隊;西路進攻甘肅張掖;中路是進攻的重點,又分兩支,一支由瓦剌軍一部以及兀良哈軍組成,進攻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另一支則由也先親自率領,乃是瓦剌部精銳的“王牌”,進攻明朝軍事重鎮大同。

明朝的應對

不動則已,動如雷霆,自朱棣去世後二十多年的和平被徹底打破,長城沿線烽火綿延,而且還是來自蒙古三部聯盟的烽火,要知道即便是朱棣,那也是拉一部打一部,從未跟蒙古三部一對三硬幹。

有鑑於也先的強大勢力,明朝邊關重臣的口徑出奇一致,包括宣府總兵楊洪、大同總督軍務的宋英、西寧侯朱英等人在內,全都建議兵力不足的明軍以“防守反擊”為主,先避敵鋒芒,再行反擊。

但朝中文臣的看法截然相反,王振一派的可以說是因為王振的原因要打,但就算反王振的那些大臣如曹鼎、張繼、王直等人,都建議派大將主動出擊。隨後,王振更進一步,提出要朱祁鎮御駕親征。

御駕親征招致大臣們的反對,雙發爭執起來,但在主動出擊上沒有異議,所以朱祁鎮先派了四萬援軍前往大同,連命大同積極進攻。

在這幫朝臣的心目中,二十幾年前太宗皇帝(即朱棣)可以把他們打得屁滾尿流,如今的明軍一樣可以,只管打就是。但是前線傳來的消息卻讓人吃驚。

在蒙古三路大軍的進攻下,宣府守軍人數不足,總兵楊洪只能憑城堅守。大同更慘,覺得兵力可以,就派兵前去阻擊,結果幾乎全軍覆沒在,參將吳浩戰死。接著宋英率軍與瓦剌大戰於陽高,再次大敗,宋英戰死。

只有遼東明軍還好,守將趙忠率軍在黑山設伏,大破韃靼軍,穩住了東部防線,總算沒有全盤崩坍。

雖然前線的消息非常不好,但明朝中央上下依舊沉浸在當初的輝煌之中,還是認為瓦剌不足為懼。

王振為了以功鎮壓異己,極力慫恿朱祁鎮親征,年輕氣盛的朱祁鎮一口答應。大臣們開始叫得挺響,但當朱祈鎮下令“反對出征者論罪”後,除了于謙等少數幾個,個個都啞巴了。

然後,朱祁鎮準備了三天七月十七日就出發了,數十萬大軍只准備三天,滿朝文武,也沒幾個人阻攔,如此輕視瓦剌,不敗的概率似乎不高。

滑稽的親征

因行前準備倉促,大軍出發僅五天就斷了糧,又正好碰上秋雨,道路泥濘不堪,天氣又漸漸變冷了,但明軍根本沒有準備被褥,所以一路上飢寒交迫,不少士兵凍餓而死,史載“殭屍滿路”。

如此慘狀,隨行大臣屢次要求搬師,但王振全都拒絕,群臣又給王振來了個不合作,各種大事都不發表意見,惹得王振大怒,給他們來了個重罰,反而搞得上下離心,士氣低落。

或許有人會說,王振不知兵,但隨行的英國公張輔作為四徵安南、三徵漠北的名將,為何不勸?因為此時的張輔早已不是當年受皇帝信任的名將了,他被整成了吉祥物。

在朱祁鎮登位後,張輔名為顧命大臣,但實際軍權已經被解除就早被解除了權力,只是在國家有戰事時招來商議。此時張輔已經七十五歲了,又沒權力,見慣了朝堂風雨的他知道自己說話不管用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僅唯唯矣”,根本不發表意見。

名將雖老也是名將,對於朱祁鎮這種北征行為,張輔已經隱隱感覺到不詳,所以在臨行之前,他已托子女安排了後事,甚至擺好了靈堂。

意料之中的慘敗

大軍的目的地是戰火最為激烈的大同,然而,這樣一直部署離心、後勤不足的軍隊,除了去找死,很難說有什麼作為。

果然,數十萬明軍在朱祁鎮和王振等人的指揮下,給也先表演了一個花式送人頭。

八月一日,明軍終於抵達大同。也先為了誘使明軍出塞追擊以全殲,故意後撤二十里。並且此時瓦剌內部也出現了退兵的聲音,這幫傢伙覺得搶的東西不少了,先回家好,也先於是決定明軍不出塞、原地固防就撤。         

結果明軍既不追擊也不固防,竟然在到達後的第二天就原路返回了!

原因是大太監王振親眼看見大同外戰場的屍骨後,怕了,立即勸說朱祈鎮班師,早就苦不堪言的群臣更是一呼百應,於是明軍班師,大同一日遊結束

這事太蹊蹺,瓦剌部將不少都認為明軍是在誘惑瓦剌深入,繼而圍殲,但老奸巨猾的也先覺得未必如此,他決定先來個試探性的尾隨追擊。

而明軍之中,除了鎮守大同的郭登派了一股騎兵騷擾瓦剌,起牽制作用,其他人壓根沒想到這一點,數十萬大軍就跟打了敗仗似的,一股腦往北京方向走。

終於,也先知道明軍這是在跑,頓時大軍壓上,跟了上去。發覺瓦剌大軍尾隨後,成國公朱勇率部阻擊,雖然全軍覆沒,但也為明軍贏得了三天的寶貴時間。

這三天,王振覺得皇帝來都來了,怎麼能不去他老家蔚州觀光觀光,於是讓明軍繞遠路去蔚州。走到半路又擔心明軍會踩壞老家的莊稼(估計是他自己的),於是又讓部隊返回。

這麼一繞,明軍在八月十四日來到了懷來北面的土木堡。只要再走一個時辰(兩個小時),明軍就可以進入懷來城,到時候就算瓦剌追上來也不怕,一攻一守,可以硬幹,甚至還可能圍殲深入明朝的瓦剌軍隊。         

然後王振因為運載自己家產的十幾輛車子沒有到,堅持讓軍隊原地休整一個下午,乾脆在土木堡紮營。

瓦剌方面因為太過深入,且明軍離懷來城太近,又起了撤退的念頭,但偵查騎兵報告,明軍在土木堡紮營了!

也先是笑還是哭呢,估計是哭了,笑得哭出了聲!

也先命令大軍火速前進,在八月十四日傍晚抵達土木堡,二話不說先佔領西邊的河流,切斷了明軍的水源,然後把正在等候王公公家產的明軍徹底包圍。就在這過程裡,明軍竟然原地不動!

次日,瓦剌大軍向斷水缺糧的明軍發動總攻,絕境下的明軍爆發了應有的戰鬥力,幾次擊退瓦剌的進攻。這時張輔終於說話了,大家也終於想起來軍中還有這份人物,立刻讓張輔擬定作戰計劃,準備突圍。

大家正談著,瓦剌突然派使者來議和了,大學士曹鼎等人力主談判,作戰計劃被擱置。

經過談判,瓦剌允許明軍取水,結果飢渴難耐的明軍士兵紛紛離開陣地取水,陣型立散,瓦剌大軍趁機發動突襲。

數十萬明軍徹底崩潰,王公公在亂軍中被踩死,五十多位隨軍文武大臣在踩踏中非死即傷,大明王朝的文武中樞幾乎被一掃而空!皇帝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

總結

最後借用李賢的話:“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

平沙趣說歷史


我看了許多所謂大V、問答答人的回答,既覺得好笑,又覺得可悲。有些所謂得了優質問答者,洋洋灑灑幾千字,貌似引經據典,除了炫耀自己知識多,看的史書多,也沒別的用處,耗費了粉絲的時間和精力。

缺水,嚴重缺水。是土木堡之變中,明軍慘敗最根本的原因。明英宗御駕親征,王振瞎指揮,將大軍駐紮在離懷來縣之西不遠的土木堡,被瓦刺十萬大軍迂迴包圍,土木堡沒水,嚴重沒水,平時駐在這裡的軍人都靠懷來縣拉供。缺水,一兩天明軍的戰鬥力已下降了50%。瓦刺就是圍而不打,要渴死明軍,明軍不戰自亂。最後明英宗朱祁鎮連喝的水也沒了。開始殺馬解渴。焦躁、恐懼的氣氛已籠罩了明軍。許多軍士都渴死了,沒渴死的,也沒力氣了,半死不活了。最最後,奮力一搏,凡正是個死,豁出去突圍。明軍排成人牆,整體推進,此時,瓦刺軍在太師也先的精心佈防下已養精蓄銳了五天五夜,這時,開始切西瓜了,十幾萬明軍就被切了西瓜。逃出來的,沒多少。其中就有石亨。明朝的大半個朝廷以及開國以來的勳貴武將,都被切了西瓜,屍體都風乾楛在了荒漠沒有收回,成了孤魂野鬼。

答案就這麼簡單。能把複雜的歷史問題簡單化,這叫水平;把特複雜的歷史現象能用三四百字說明白,這才是高手!


書中有毒


朱元璋時代,對部隊十分重視,對部隊戰鬥力非常注意,洪武年間,大明朝的部隊都保持了強大的戰力。屠殺功臣後,兒子們逐漸成長,北方邊防基本被九個兒子控制住,這九個兒子包括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谷王、岷王、慶王、肅王、寧王等,又稱為“塞王”,朱元璋九子防邊,很是滿意,高興地對皇太孫朱允炆說,我安排叔叔們替你守邊防,你將來可以安心當皇帝了。

朱元璋去世後,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在對付北方少數民族和對付其他塞王的問題上,他做了思考,認為都很重要。為此,他將首都遷到北京,天子守國門;把部分塞王南遷內地,削奪他們的軍權,並派出朝廷的軍隊將領守邊。朱棣對軍事很關注,部隊常常處於戰爭狀態,這時候大明朝保有同時打贏幾場局部戰爭的能力,朱棣自己六出漠北,宣威草原,蒙古人嚇破了膽,但實際上朱棣的出征漠北,沒有一次對蒙古人造成大的殺傷,蒙古人的有生力量並未受到大的損傷。朱棣對北方少數民族始終貫徹父親朱元璋的思想,拉攏團結為主,武力只是手段。征戰一生朱棣,最終也是死在北征蒙古回來的路上。

朱棣去世後,兒子明仁宗繼位,但是這個皇帝比較關心民生,不太注意武力和軍事力量。他當了11個月的皇帝,筆者看了《明仁宗實錄》,記載期間有官員建議明仁宗朱高熾,說軍隊乃國家的屏障,太祖、太宗都十分重視軍隊建設,當前承平之際,不應該忘記軍隊建設,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可見,當時部隊建設已經得不到重視。

朱高熾去世後,明宣宗朱瞻基繼位,此人也十分重視民生工作,主張罷兵休戰,並從越南撤軍。仁宣期間,國家總體平安無事,到了明英宗正統時期,英宗少年即位,初年在“三楊”的輔助下,在太皇太后的監督下,還是延續“仁宣之治”的盛況,後來太皇太后去世、“三楊”老去,太監王振冒頭,正統後期的問題就開始多了起來,尤其是北方蒙古人多次侵擾長城一線。

明英宗朱祁鎮9歲登基,根本沒有軍事指揮經驗,更沒有實戰經驗,在王振的忽悠下,認為天朝怎麼能受到欺負,為此效法朱棣,決定御駕親征。問題就出在這裡:

1.戰略準備不足。從下決定到出發,個把月的時間,各方準備不足,20多萬部隊就匆匆忙忙出發。

2.戰術指揮失當。部隊的指揮中樞在不知兵的太監王振手上,多次瞎指揮,改變行軍路線,貽誤戰機。

3.戰鬥力缺乏。明朝的部隊此時已經很久沒有打大戰,實戰經驗不足,平時訓練不夠,配合不協調。不要說20多年不打仗,古代一支部隊三年不打仗,戰鬥力就會大大下降,不要說人的戰鬥力,就是馬的戰鬥力都要下降。

從明成祖朱棣去世到土木堡之變只有25年,但是,卻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想想實在可氣。


坐看東南了


土木堡之變稱得上是明朝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歷史了,這一戰皇帝被俘,二十萬大軍被屠,明朝幾十年的積蓄一戰打空。也有很多人不理解,離朱棣去世僅僅二十多年,怎麼就這麼差了呢?當年成祖朱棣幾次北伐打的蒙古人不敢抬頭,現在怎麼被別人打了全軍覆沒?我個人認為原因有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三條,


其一,宦官弄權。

這一戰本來是發生不了的,可就是因為當時朝廷裡面有王振這位千古一見的宦官把持朝政,使得明英宗“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了忠諫之路”。當時的皇帝不聞不問,凡事都是由王振說了算,可是一個太監他又知道一些什麼呢?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明朝就已經輸了大半。

其二,指揮者不懂軍事。

當時隨軍出行的其實有很多厲害人物,兵部尚書鄺野,英國公張輔等人都是極有軍事韜略的武將,可是明英宗卻不讓他們參與決策,搞得張輔是“輔老矣,默默不敢言。”(《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張輔傳》)。而王振呢?在他腦袋裡打仗大概就是誰人多,誰就贏,絲毫沒有排兵佈陣,對於軍事策略更是一無所知。

其三,軍需補給跟不上。

自古以來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在這場土木堡之戰中,你會發現軍需補給根本就不夠,王振只知道把人弄到前線上去,卻不知道後勤的重要性,只知道派人催徵,絲毫不考慮天氣等問題,最後明軍補給來不及供應。

我個人所認為失敗原因大概就是上面這幾條,不知道大家認為呢?各位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歷史十二郎


因為這不是一場標準的戰爭——這是一場屠殺!

英宗朱祁鎮就是去玩一玩的,可以說是旅遊的心態,而真正想要橫刀立馬的是太監王振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結局也是由於王振的錯誤決策導致的,簡單來說就是衣錦還鄉裝一裝

讓自己家鄉的人看看,當年揮刀自宮的王振,現在是橫刀立馬的大將軍!


當時,為了這次御駕親征,王振忽悠了朱祁鎮,忽悠了群臣

帶著明朝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前往(朱棣留下來的明朝最強部隊)

戰鬥力應該說是當時極其之強的,但是一個愚蠢的統帥就算給他千軍萬馬,都沒用

而這個統帥就是王振,只有他說了算,皇帝也聽他的,群臣的苦苦勸諫都是沒有用的

本來不用打仗的,本來可以回家的,本來是不用損失殆盡的

就因為王振的私慾,他下令軍隊繞道路過他的家鄉,面子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他忽略了,他並不是來旅遊的,因為對手正虎視眈眈的準備這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

幾乎筋疲力竭的20萬大軍飢渴難耐,即將入城休息的時候

也先拍馬殺到,並非巧合,是早有預謀!

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就應該這麼打,就應該在對手精神極度緊張即將放鬆的那一刻

這個時候,這支部隊必然會崩潰!——也先是對的

這對於一隻早就已經疲憊不堪的軍隊來說,徹底的崩潰了

全軍無心戀戰,有的人拼命想入城,有的人只想四散而逃,而作戰之人寥寥無幾

當然了,一般這時候總會有統帥出來穩定軍心,然後伺機反撲或者儘量降低損失

可是我們的朱祁鎮同志沒打過仗,也沒見過這場面,直接懵了

而我們的王振也早就嚇傻了,還沒等自己做出反應,就被怒不可遏的身邊武將給砍了

就這樣,二十萬精神崩潰且體力不支的精銳軍隊被也先如砍瓜切菜一般,徹底擊敗

這一役、文臣武將、精銳士卒死傷殆盡;糧草馬匹、衣甲火器盡入敵手

由於過度疲憊和無人領導,典型的以少勝多由瓦剌首領也先完成

王振的下場,讓人咬牙切齒,便宜這小子了!

朱祁鎮的下場,一時間差點讓明朝重蹈宋朝的覆轍

還好,大明還有棟樑在,力保大明江山(于謙)

最終的結論,其實很簡單

土木堡一役,非戰之過,是人之罪!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一 土木堡之戰的背景

1449年7月,即正統十四年,蒙古軍隊分成四路大舉進犯內地。東路主攻遼東,西路則進攻甘肅張掖; 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其中又分為兩支,一支直接進攻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另一支則由蒙軍統帥也先親自率領進攻大同。

大同是北京西部至關重要的防線,是蒙軍主攻方向,戰鬥也因此非常激烈。蒙古“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也戰死於前線。

宣府和大同統稱為宣大,這兩個軍事重鎮緊緊保護著山西、河北的北邊,是明朝九邊重鎮中最為重要的兩處。如果蒙軍順利攻克大同,就可以沿著桑乾河河谷及其支流河谷向東進入河北,輕鬆抵達宣化、懷來一線。

此時,距離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伐蒙古不過20多年,餘威猶在,正統皇帝於7月16日率領五十萬大軍,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

二、流弊的名將張輔

其中,英國公張輔已經七十五歲,他是名將張玉的長子,曾經為朱棣打敗建文帝立下汗馬功勞。

1404年,越南內部發生叛亂,張輔率軍予以平定,此後,又連續三次平定越南叛亂,史書上說他“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在唐朝滅亡四百多年後,再次將越南收歸版圖。

如此流弊的戰績,幾乎可以與古代霍去病、衛青、馬援、李靖等名將媲美。

此後,張輔又先後永樂二十年(1422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間,參與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

可以說,張輔如此流弊的軍事經驗,加上京師三大營的精銳,皇帝親征的決心,明軍有很大的獲勝把握。

三、觸目驚心的土木堡之戰結局

大軍經居庸關出塞後,途徑懷來、宣化,直奔戰火最為激烈的大同而去。

然而,明英宗的御駕親征並沒有收到預料中的效果。戰鬥的結果居然是:明軍在距離居庸關只有60公里的土木堡被蒙古軍隊全殲,包括京師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在內的明朝最精銳野戰部隊悉數覆沒,

根據大臣李賢記載的《順天目錄》:“明日於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以至於李賢傷心地說“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

此外,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大明王朝共有五十多位文武中樞幾乎被一掃而空!

皇帝陛下本人也生死未卜!

這樣的結局簡直讓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議。

四、土木堡之戰為何會敗得如此之慘

歷史上,都把這次慘敗描繪成昏君奸臣的配合所導致,明英宗不聽勸阻強行出征,宦官王振私心自用,還沒接觸到蒙軍就驚慌失措,又在撤退的過程中率領大軍去家鄉抖威風,最後又不肯快速撤退進居庸關,導致全軍覆沒。

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小奔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導致明軍的全軍覆沒:

1、一代名將張輔成了吉祥物

張輔雖然打了一輩子的勝仗,更是在漢王謀反的時候,主動向宣德皇帝請纓上陣:“朱高煦素來軟弱無能,請給臣二萬兵馬,擒拿朱高煦獻給陛下。”

據史料記載,“也先入犯,振導英宗親征,輔從行,不使預軍政。輔老矣,默默不敢言。”也就是說當時張輔並沒有進入明英宗的核心決策圈子,後者只是把張輔當成一個吉祥物隨軍出征而已。

2、出征過於倉促

大同的得失牽動北京的防線,明軍大舉出徵無可厚非。然而,大軍出發之前的準備卻過於倉促,據記載,從明英宗宣佈親征到出發,居然只用了兩天,動員、糧草、軍械一系列準備工作真的能準備充分嗎?

3、撤退路線的選擇不科學

當時明軍撤退路線有兩個選擇,A是紫荊關回師,B是從大同到宣府再到居庸關。

明軍最後選擇的路線,先從大同到宣府,直線距離160公里,從宣府再入居庸關,直線距離90公里。直線距離就是250公里。

而如果是走紫荊關,則距離170公里,不僅距離比前一個方案少了80公里

而且,走紫荊關返回,每往南走一步,就往內線收縮一分。而走居庸關返回,則基本都是貼著外線行軍,極容易被人突襲。

4、步兵對陣騎兵的先天不足

自古以來,步兵對陣騎兵都有著極其明顯的劣勢,尤其是在步兵撤退過程中,騎兵可以反覆騷擾、襲擊,直到拖垮步兵,反過來,步兵卻無法有效反擊。

8月27日,大軍撤退至宣府,第二天繼續開拔,29日平安無事。

30日戰局發生變化,當天“遣恭順侯吳克忠為後拒。克忠力戰,敗沒。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赴之,勇綬至鷂兒嶺,冒險而進,遇虜伏發,亦陷焉”。

僅僅一天,七八萬人的精銳主力被蒙軍包了餃子,勝負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

5、水源缺乏的軍隊徹底失去戰鬥力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街亭之戰,馬謖執意要紮營于山上,失去水源補給,最後軍隊徹底崩潰的故事。

人可以三天不吃飯,但卻做不到一天不喝水。倉皇撤退的明軍被蒙軍包圍後,儘管修築起了能滿足十幾萬人作戰的塹壕和工事,和瓦剌軍進行對峙,但是因為缺乏水源,被迫接受蒙軍的假和談。

結果,明軍因為和談徹底失去戰鬥意識,也先大軍突然殺了一個回馬槍,蒙古軍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殺!”,也先的這一舉動成為壓垮飢渴交加的明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失去了防禦工事的明軍放棄了最後的抵抗。

土木堡之戰,明軍就此戰敗,明英宗被俘。

可憐張輔一代名將,在75歲的高齡,既不能發揮自己的智謀,又已經失去自己的武力,最後默默無聞死於亂軍之中。

實在是可嘆可惜。


小奔說史


在明代戰爭史上,“土木堡之變”都堪稱意外之恥:明英宗朱祁鎮親率的數十萬明朝京軍,竟被瓦剌數萬騎兵追得疲憊不堪,最後在土木堡慘遭屠戮,貴為天子的明英宗朱祁鎮更是淪為俘虜。這猝不及防的慘敗,正如明朝內閣大學士李賢的虐心哀嘆: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如此者。

但如果梳理下此戰的各方原因。就知道明朝這場意外慘敗,其實敗得一點不意外。

首先一條被後人嚴重誤讀的事實是,當時與明朝作戰的瓦剌,絕非個別“專家”口中的“邊陲小部落”。

此時的瓦剌首領也先,雖然名號是“太師”,卻已經橫掃整個草原部落,不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都被納入其管轄之下,甚至遼東的女真部落也被其吞併。以《明實錄》的形容說“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這是自洪武年間明朝捕魚兒海大捷後,明朝面對的強敵。

而在也先悍然撕破臉皮,在正統十四年發起對明朝的進攻時,明朝遭遇的,也並非是昔日那種“胡虜侵擾”:瓦剌四路大軍,分別對陝西大同宣府遼東發起瘋狂攻擊。而也先投入到土木堡的兵力,更絕非好些史料裡的“兩萬騎兵”。以《蒙古源流》等史料估算,也先這次入侵,總兵力在十萬以上,投入土木堡一戰的更不下五萬人。這是明朝開國以後,面對的空前惡戰!

面對如此強大對手,明朝只要稍微不留神,自然會被打慘。但慘敗到這個地步,卻也因更重要原因:明王朝的連環作死!

首樁作死大事,卻還要算在當時已去世十多年的“先帝”——明宣宗朱瞻基頭上。

在中國古代史上,開創“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位無可爭議的好皇帝。但就是這位好皇帝,卻以其昏聵的國防眼光,親手為兒子明英宗挖下大坑:放棄開平衛。

開平衛,即元朝時的“上都”開平。自從明朝建國後,這裡更是明朝北邊無比重要的軍事基地。只要明朝扼守住開平,就可以俯瞰整個草原,牢牢把各路侵擾勢力擋在長城之外,北京大同等重鎮全可高枕無憂。甚至永樂大帝朱棣橫掃四方的時代,開平更是明軍進擊草原的跳板,多次助攻明軍高歌北進,殺得瓦剌韃靼落花流水。

可就是這麼一個如“鐵閘”般的戰略要地,明宣宗朱瞻基卻輕鬆一甩手:裁撤。

雖說曾經跟隨祖父永樂大帝出擊草原,但在明宣宗看來,既然草原各部落全被祖父揍跪,再留個重兵屯守的開平衛,簡直就是錢糧浪費。於是輕鬆揮揮手,就把開平衛遷走,直到最後完全裁撤。堅如磐石的大明邊防,這下被搬走一個橋頭堡。否則土木之變時,倘若開平衛依然有明朝精兵駐守,也先就算再有十個膽子,也絕不敢深入到土木堡來!

抓經濟促生產是好手的明宣宗,就以他昏聵的國防眼光,詮釋了何為“爹坑兒”。

不過,比起這坑兒的老爹明宣宗來。得知瓦剌犯邊的明英宗君臣,接下來的反應才更坑:他們立刻做出了主動出擊的決定——但此時的明王朝,根本不是主動迎擊的好時候。明軍的主力,早已被牽制在南方戰場。

雖然至今好些人痛心疾首,連呼土木堡慘案報廢明軍主力。但事實上,當瓦剌悍然犯邊時,明軍京營的核心部隊,其實並不在北京。瓦剌犯邊前,明英宗就連續遭遇了兩場大戰:西南麓川思氏家族悍然叛亂,明軍以兵部尚書王驥統軍,率領由京營與九邊精銳騎兵組成的大軍,開始了數年艱苦征討,好不容易平息叛亂。福建又爆發了鄧茂七起義,老將陳懋統領的神機營主力,也只能南下進擊,血戰一直持續到景泰帝時。

這兩場曠日持久的征戰,基本就把明朝京營的一線主力抽空。待到瓦剌大軍囂張殺來時,看似兵力雄厚的明王朝,可戰之兵已非常少,依託邊塞堡壘穩守才是上策,可偏偏從明英宗到地方監軍太監,都是清一色無腦。於是大同等邊鎮明軍,在監軍太監的鼓譟下主動出擊,不出意外在貓兒莊被殺得大敗——完全就是不考慮自家實力的瞎打!

也正是這番瞎打,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大同僅有的兵力基本賠光,以至於當明英宗兵困土木堡時,本是重鎮的大同,根本無力援救。

當然,最坑的事,當屬明英宗朱祁鎮接下來的奇葩決定:御駕親征!

就如前面所說,此時的明朝京畿周邊,真正有作戰經驗的精兵,已被抽調的差不多。發起主力決戰,就是奔著慘案去。但明英宗,早在十來歲初登基時,少年明英宗就是個狂熱軍事愛好者,寫過“千秋萬代付皇孫,張皇廟算恢光烈”的名詩,就盼著能像祖父一樣,領兵去草原上大殺一場,這次當然就興奮上頭,興高采烈湊足部隊去了。

對於這個奇葩決定,好些人歸罪於明英宗寵信的大太監王振。但事實上,王振雖然壞事做絕,可“御駕親征”這事不能背鍋——這就是業餘軍事愛好者明英宗少年時的夢想。

至於明英宗麾下的名將們,包括張輔等人,這時早已沒有了實際兵權,空有爵位名分。一群臨時拼湊的二線部隊,由一位軍事業餘水平的皇帝帶著,後果也可想而知。一路上沒遇到瓦剌軍,就是缺糧斷水各種毛病全來,能堅持走到土木堡還沒譁變,就已經算是奇蹟。被以逸待勞的瓦剌精銳一頓猛攻,自然兵敗如山倒。

綜合說來,恥辱的土木堡之變,就是毫無軍事眼光能力的明英宗,面對強大的瓦剌敵人,以低能的瞎指揮上演的軍事悲劇。與其說是軍事問題,不如說是領導素質惹的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