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為什麼瞧不上曾國藩?

鐵錘歷史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為人自負,恃才傲物,平生唯獨佩服諸葛亮,並以

“今亮”自詡,能被他瞧得上的人確實不多。

左宗棠年輕時對他的湖南同鄉曾國藩非常不屑,二人初次相見,左宗棠對曾國藩便得出了“才略平平”的結論。然而,恰恰是這個才略平平之人,24歲中舉,28歲中進士,隨後青雲直上,仕途得意。39歲任職禮部右侍郎,官居二品,成為湖南讀書士子的楷模。反觀高傲自負的左宗棠,中舉後三次會試接連敗北,氣急敗壞之下發誓再不赴考。曾國藩比左宗棠大一歲,二人性格卻大相徑庭。左宗棠性格直爽,快人快語。曾國藩為人謹慎,不溫不火。

據說有一次,左宗棠與好友郭嵩燾、江忠源拜訪曾國藩,大家一起暢議國事。左宗棠善於雄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曾國藩屢屢說不過他,心中略有不快。相互告辭時,曾國藩笑著對左宗棠說:我送你一句話“季子自稱高,仕不在朝,隱不在野,與人意見輒相左”。話中正好嵌入了“左季高”的名字。左宗棠聽聞,微微一笑說道:我也送你一句話

“藩臣當衛國,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問你經濟有何曾”。話中也嵌入了“曾國藩”的名字。曾國藩驚歎於左宗棠才思敏捷,兩人相視一笑,就此作別。雖是一段士林笑談,卻可看出左宗棠對曾國藩不服氣的態度。1854年4月,曾國藩率領湘軍在靖港首次與太平軍交戰,結果被石祥楨擊敗。曾國藩羞憤難當,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狼狽逃回長沙水陸洲。

左宗棠時任湖南巡撫駱秉璋的幕僚,聽聞曾國藩兵敗後投水自盡的消息,趕往營中當面痛斥曾國藩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把寫好遺折,近乎尋死的曾國藩罵得幡然醒悟,最終盼來了湘潭大捷的勝利。

左宗棠對曾國藩確實不服氣,才高八斗的自己連進士都沒考上,可才略平平的曾國藩卻官運亨通。但他並不是小肚雞腸之人,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大義面前絲毫沒有含糊。任巡撫幕僚期間,左宗棠源源不斷地籌措糧餉供應湘軍,使戰場之上的將士無後顧之憂。曾國藩死後,左宗棠奉上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

這幅輓聯表現出左宗棠在思想上發生的變化,從年輕時的

“才略平平”到晚年的“自愧不如”,心高氣傲的左宗棠終於瞧得上曾國藩了,可惜已是天人永隔。

曾左二人之間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情,在國孱民弱,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兩位湖南的傑出代表雖性格迥異,卻目標一致;雖仕途有別,卻殊途同歸。皆立志於解救天下蒼生,匡扶社稷,強大國防,抵禦外侮,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歷史茶坊


我有靠譜回答。

曾國藩和左宗棠同為晚清中興名臣,關係鬧得很僵,可謂水火不容,時有既生曾何生左之說。其間恩怨小編不做評斷,只說一個老左看不起老曾的原因。老曾是個學渣,平常學習一般,但在考試方面卻是一把好手,秀才舉人進士一路順風順水,科名大盛。老左是個學霸,平時學習成績非常好,但在考試時卻三考三落,到死只是個秀才文憑。按說出水才見兩腿泥,科考科考,要的就是考試成績。平時學習再好,考試一塌糊塗,頂毛線用啊。可是老左不知道那股筋抽住了,就是看不起曾國藩。其實考試麼,一靠個人努力,還要考慮運氣的成分。現在學霸考不過學渣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去哪兒說理去。

左宗棠和曾國藩交惡之後,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飯睡覺罵老曾。老部下薛福成回憶:文襄(左宗棠字)每接見部下諸將,必大罵文正(曾國藩死後諡號)。但是好多部將以前都跟曾國藩幹過,聽了左宗棠大罵曾國藩很不高興,當面不敢反對,回去個個不悅:你左宗棠跟曾國藩有意見,可以當面去罵啊,或者寫信去罵啊,跟我們囉裡囉嗦是幾個意思。而且翻來覆去就是那幾件事那幾句話,祥林嫂似的,耳朵都起老繭了。曾左共同的朋友郭嵩燾也驗證了薛福成的說法,還跟曾國藩告了左宗棠一狀:與左君同席兩日,未嘗一飯忘公,動至狂詬。啥叫狂詬?就是髒話,類似常公的娘希匹。但是曾國藩卻自始至終沒說過左宗棠一句壞話,沒揭過左宗棠一句惡事,可見二人在為人處事方法上的迥異之處。

曾國藩六十二歲病逝於南京,朝野震驚,一時間親朋好友的輓聯紛紜而至。出名的比如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李鴻章是以曾國藩第一門生自居的,如果說曾國藩是張三丰,李鴻章就是宋遠橋。曾國藩是孔子,李鴻章就是子路。曾國藩是耶穌,李鴻章就是彼得。其實親朋好友的輓聯並不重要,肯定說的都是好話,重要的是對頭的輓聯。比如人沒了還去放鞭炮之類。左曾交惡眾所周知,現在曾國藩死了,老左不得拍著大腿叫好啊,如果他給來一幅不好看的輓聯,曾家人就會很為難,就是要不要掛上去。不掛顯得失禮,掛了敗壞老曾名聲。據說左宗棠聽說朝廷給曾國藩諡號文正,大罵道,他都諡文正了,我死後是不是要諡武邪呀。

就在曾家人忐忑不安之時,左宗棠的輓聯到了: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說的四平八穩,讓一幫吃瓜看戲的圍觀群眾大失所望。好多學者對這幅輓聯讚譽有加,過度分析,小編覺得沒有必要。其實老左說的只是套話而已。知人之明,謀國之忠,不用說就是套話。難道還知人不明謀國不忠咋地。同心若金,更是睜眼瞎說。左宗棠和曾國藩啥時候同過心?攻錯若石說的更為直接,意思曾國藩有很多錯,我罵他是為他好,想讓他改正自己的錯誤。可他是個花崗岩腦袋,死不悔改,我只好像金剛鑽鑽石頭一樣罵的越來越狠。自愧不如元輔,也是套話,難道輓聯上還寫我比你強一百倍。相期無負平生,也是套話。左宗棠老覺得曾國藩有負於他,所以終日喋喋不休,如果無負,你每天為啥罵人家。更年期啊。

所以這幅輓聯其實寫的很一般,並無過譽之處。但是左宗棠落款晚生,卻讓曾家人大有面子。啥叫晚生?明清翰林入館,投刺於先登甲第者,書晚生。用現在話說就是學弟學妹。你比我早讀一年大學,我稱你為學長學姐。這本來只是文人之間的謙辭而已,但是左宗棠自認為學識文才高出曾書呆子不是一條街,一直不甘居於曾國藩之下,因此二人書信來往都是稱兄道弟,從來不署晚生。現在曾國藩去世了,他破天荒署名晚生,其實也是死者為大的禮數而已。可是對於一直看不起曾國藩的左宗棠而言,這個署名是難能可貴的。所以曾家人見了感動的淚如雨下。

參考書目:《戰天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唐風宋月


左宗棠對曾國藩大概有瑜亮情節。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高於曾國藩,但剿滅太平天國的是曾國藩,個人的功績,名聲,官位處處都被曾國藩壓了一頭。左宗棠不服不憤。才會‘’大罵‘’曾國藩,罵同僚。堂堂總督和憤青一樣,實在是難以理解。但何以如此呢?



雖然左宗棠‘’責罵‘’過曾國藩。但在曾國藩去世以後,左宗棠贈曾國藩輓聯: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可謂傳送一時。 左宗棠性情高傲,自比諸葛亮。曾國藩卻是為人謹慎。低調做人。曾國藩比較保守,而左宗棠則是激進。但曾左之爭只在於政見之爭,而兩人其實還是互相十分欣賞的。兩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權謀大家,熟讀史書。後期互相攻擊交惡,已經到了世人側目的地步。實際上二人不過是演戲。以釋清廷之疑

。二人幾乎掌控江南半壁。如果團結一心。老太后就該不安了。

但實際上二人在是互相支持的,左宗棠西北用兵,曾國藩從兩江源源不斷的供給糧餉。而且將自己的老部隊交給左宗棠。反過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與官文(滿人)不和,二人相互彈劾。在西北打仗的左宗棠公認支持曾國藩荃。說官文不是個東西。讓老太后都吃驚不小。就此完全可以說明二人內心都是欣賞和敬佩對方的,有分歧也是君子之爭。在核心關鍵時刻都是給予對方支持的。

左宗棠能力實確實很高,器局有些太小。左宗堂恃才傲物,自負狹隘,飛揚跋扈,他確實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高於曾國藩。但曾國藩不管是聲譽地位還是綜合貢獻都遠超左宗棠。讓左宗棠感到不甘和憋屈。所以才在天津交教案後與曾國藩‘’絕交‘’。左宗棠經曾國藩舉薦才青得以成事的,但得勢之後立馬自立門戶, 建‘’楚軍‘’。處處和曾國藩為難,翻臉,使絆子。這也是左宗棠性格使然。兩人同為滿清最具實力派的漢臣,如此不和是朝廷樂意見到的。曾左二人演戲的成分很大,但有一點可以卻認。‘’左宗棠確實瞧不起曾國藩‘’


二人齟齬多年卻又惺惺相惜。彼此神交。左宗棠比曾國藩小一歲。但在輓聯上卻自稱晚生。足見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欽佩。都說曾國藩會做人,左宗棠會做事(李鴻章會做官)。曾左不和,應該是他們是“和而不同”,不同只是在他們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上。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左宗棠曾在一封信中這樣描述曾國藩:曾滌生侍郎來此幫辦團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與僕甚相得,惜其來之遲也。

“才具稍欠開展”,這可能是後世許多人認為左宗棠瞧不上曾國藩的證據之一了。

先不說這是否是左宗棠確切想法,單比比這兩人。

就天賦而言,左宗棠比曾國藩強的太多。

作為湘陰有名的神童,左宗棠從小讀書一目十行、舉一反三,連老孃都誇他將來會萬里封侯,但就這樣一個自視甚高的天才,卻在舉人以後再無寸進,會試屢屢敗北。而僅大他一歲的老鄉曾國藩,秀才考了7次,卻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順風順水,早早成就功名,以左宗棠狂妄自大的性格,縱然對曾國藩十分仰慕,骨子裡的傲氣卻是不會少的。

曾國藩為人處世黏黏糊糊的性格加上不修邊幅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人對他的評價,洋槍隊隊長英國人戈登見到曾國藩時,大感失望:“曾國藩卻是中等個子,身材肥胖,臉上皺紋密佈,臉色陰沉,目光遲鈍,舉止行動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樣子-這與他過去的歷史是不相符合的;他的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跡。”

洋人都看不上,左宗棠更看不上。所以曾國藩在衡陽籌建“湘軍”的時候致信左宗棠,邀請共謀大事,被左宗棠無情拒絕。

後來雖然一起共事,但在剿滅太平天國過程中曾國藩的一些做法也與左宗棠有明顯分歧。比如湘軍攻克武昌後,左宗棠曾去信規勸曾國藩,不要太得意。後來湘軍攻破江南大營後,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又規勸曾國藩繞過安慶,直取南京,卻被推崇穩紮穩打的曾國藩拒絕,左宗棠本就脾氣暴躁,此時更是大發牢騷,在給胡林翼的信中嘲笑曾國藩“鄉曲氣太重”、“才亦太缺”、“於兵事終鮮悟處”。

就差罵娘了!

好在曾國藩為人厚道,對此也不在意,最終順順利利拿下安慶並攻佔南京。

左宗棠和曾國藩雖是老鄉,卻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行事風格。左宗棠屬於典型的湖南人,有才氣卻自大霸蠻,這種人只能當老大,不能當老二,衝鋒陷陣是把好手,卻團結不好身邊的人。

但也正是這種性格,成就了近代“湘人救國”的美名。

而曾國藩雖是湖南人,為人處世卻更像西北的老農,看似遲緩愚鈍,實則粗中有細,進退有據,這種人你很難指望他有什麼驚才絕豔之舉,但交代他的事情都能穩妥的辦好。

悟空問答不少網友提問,曾國藩手握重兵,為什麼不稱帝自立!

只能說像曾國藩這種人,天生就不是皇帝的料!



日慕鄉關


曾國藩與左宗棠,當時的清廷朝野合稱曾左,又同時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二,有過合作也有過激烈衝突,可謂相愛相殺。

左宗棠一生的心結,在於自己的科考功名不全,導致朝廷那些清流派一直非議和蔑視。他秀才及第之後,再考就一直不太順利,最終舉人還是恩科所得,加上當時主考官陝西涇陽人徐法績欣賞他,給了他一個搜遺的機會,才有了舉人的出身。曾國藩則不同,最起碼是進士及第,又入翰林院深造,朝廷正途,混好了別人也無話可說。從性格上來說,左宗棠實幹能力非常強,情緒急躁一點,不太在乎自己的名聲,也不太喜歡舞文弄墨。而曾國藩有一些不同,名利權都想得,因此做事比左宗棠能夠謹慎一些,有自己的學術理論和成果,也善於靈活多變,團結力量。

從格局來講,曾國藩是虛實結合,有知人之鑑,所識拔多賢將,而左宗棠討厭務虛,強調多幹事少說話,具體的軍事才能超過了曾國藩。因此,兩個人自然難免有分歧,但是在平定太平天國與地方團練事業上,還是配合的比較好的。兩個人雖然有矛盾,但不至於水火不容。李鴻章對恩師曾國藩的評價有些拔高,認為是曠世難逢天下才,但也並非是無中生有。李鴻章比曾國藩小12歲,比左宗棠小11歲,可以說兩個人都是他的前輩。左宗棠在曾國藩去世後,用兵西北,興辦洋務,堅持塞防政策,個人軍事成就的確斐然不二,幾有超出曾國藩之勢。

說到左宗棠看不起曾國藩,實際上是兩個人剛見面不久的話:曾滌生侍郎來此幫辦團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等到共事已久,左宗棠觀點就改變了,高度評價曾國藩,說他: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可見,人都是有脾性也不斷變化的,所謂左宗棠看不起曾國藩,僅僅是一個初步認識的模糊印象,而不是最終定論。文人雖然相輕,做事也不免有衝突,但總是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當時俊傑,儒家文化薰陶下的精英。

古人云立功立德立言,如果非要做一個比較,曾國藩當然是略勝一籌,左宗棠失在心性修煉和學術水平之上。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曾左之交:同心若金,攻錯若石

曾國藩眼下已經去世,雙簧沒有再唱下去的必要,怎麼掀開籠罩在兩人之間這層層虛掩的紗幕?

左宗棠想到用一副情真意切的輓聯以釋世疑: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此時大概已經想到了,後世人來了解兩人間是非恩怨,哪裡會知道私下裡到底有多少彎彎道道?會反過來懷疑,他對曾國藩的態度轉變何以會如此之大!所以他在這裡試圖要兒子先為自己解釋一句:我的觀點從始至終沒有變過,用“謀國之忠,知人之明”這兩句話褒獎曾國藩,在歷年來給朝廷的奏摺中已多次寫過,並不是在他死後才突發奇想冒出來的。

俗話說,吊死問生,無非人情。左宗棠安排孝威帶上父親書寫的輓聯、以及在長沙準備的豬、羊禮品,外加400兩白銀前去弔孝,並要他親做一篇祭文追悼,這已是朋友之間比較隆重的禮節。

曾國藩的家教此時起了作用,曾紀澤據父親遺訓,喪事只收禮品,不收分文禮金,孝威帶去的400兩白銀退回來了。

兩家後人之間事實完全不存在過節,從後面兩家的關係可以看出來。關於曾國藩的滿女曾紀芬與滿女婿聶緝槼求助左宗棠並得到接濟、賞識與提拔的事,可參看筆者《左宗棠的正面與背面》一書第八章。

但眼下孝威對父輩之間的恩怨,確實還不太清楚。孝威之前在家信中陸續讀過父親對曾國藩的一些評價,印象中,總體評價似乎不高。他當然也知道父親舉報曾伯父漏掉幼天王之事,但不解內中曲折原委,所以擔心到了曾家,遭遇白眼與唾罵。

為了打消兒子的顧慮,也為了讓後世更清楚其中內情,左宗棠在信中將自己與曾國藩的關係,類比成明朝的楊嗣昌(字武陵)與黃道周(字石齋)。

楊、黃故事,成為今天掀開“曾左失和”的最後一道幕紗。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號武陵,湖南武陵縣碴口坡人,歷任明王朝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郎中、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明末農民起義席捲中原,1637年(明崇禎十年),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主持鎮壓,剿撫兼施。他採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網”戰術圍剿,取得階段性成功,一年內,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埋伏,帶著殘部劉宗敏等17人躲進陝西東南商洛山中。

黃道周(1585年-1646年),字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銅陵鎮)人,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至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1636年,崇禎皇帝任命黃道周擔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充經筵日講官。

黃、楊交集,發生在1638年(崇禎十一年)。

1638年年冬,15萬清軍分成三路大軍,第四次南下,紫禁城內上下震動。

戰還是和?崇禎皇帝舉棋不定。楊嗣昌手握兵權,力主議和。

黃道周作為文官,則是堅定的主戰派。他憤然指斥楊嗣昌私下“妄自議和”。1638年七月初五日,崇禎皇帝緊急召開御前會議,黃道周不顧冒犯皇帝尊嚴,“與嗣昌爭辯上前,不少退,觀者莫不戰慄”,現場爭論之烈,就差沒打起來。

崇禎皇帝一開始贊成楊嗣昌主和。他痛罵主戰的黃道周“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將他看成能言善辯之徒。黃道周在大眾廣庭下仍與皇帝辯解:“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面諛者為忠乎?”意思是說,只有悄悄在皇帝面前打大臣小報告才叫能言善辯,在大庭廣眾之下痛批阿諛奉承者,這叫忠心耿耿。他據此反問崇禎:“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陛下連能言善辯與忠心耿耿都分不清楚,請問朝野上下如何能風清氣順?

憑剛直之性,當眾批評皇帝,後果很嚴重。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任江西按察司照磨。(照磨是官名,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另肅政廉訪司監察官也稱照磨,負責“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

楊、黃性格不同、政見相反,最後命運、結局,也迥然有異。

明朝廷開始採信楊嗣昌的“主和”方針,到1642年(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陷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殺死。二月初五,張獻忠殺襄王朱翊銘於襄陽西門城樓,朝野震驚。

“主和”主來國破家亡,楊嗣昌羞愧難當,上吊自殺。

黃道周則因上次指責皇帝,被記恨於心。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入內閣宰相(內閣輔導)。崇禎皇帝餘怒未消,下令將解學龍與黃道周一併逮捕入獄,罪名是“偽學欺世”。廷杖八十,充軍廣西。

但這次懲罰,反倒讓黃道周聲名遠揚,朝野盛傳:“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頗有點“中國不可一日無黃道周”的意味。

崇禎皇帝再次回想起黃道周最初的預言,開始翻悔,下旨將黃道周復官,入京召見。

但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河南此時已被李自成攻佔,關外皆被清軍佔領。天下殘局,非敗即破,黃道周心死如灰,告病辭官,回到福建漳浦,結廬在先人墓側,專心著述,從此不問世事,終老草野。

左宗棠這裡意在將曾國藩比作楊嗣昌,將自己比作黃道周。以上摘自徐志頻新著:《左宗棠:家書抵萬金》。



老徐新書


論智商,曾國藩考了七次才中了個秀才,而且是全縣倒數第二,按現在流行說法,身上沒有一點“天才範兒”。

另外曾國藩是典型的粘液質性格,這種人的特點是反應緩慢,行動拘執,謹慎內的,凡是隻肯說三分話,他的觀察思考比一般人細,判斷力比一般人要慢,他的學生李鴻章他病在“儒緩”加上左宗棠又懷才不遇,當年進京趕考,住在湖南會館,左宗棠談吐不凡,多數考生都誇左有才,超之太多,但左又沒考取功名,……!總總看不起曾!😀😀😀


司馬狼也


曾國藩是晚清的兩個聖賢之一,另一個是林則徐。左宗堂是曾的學生,曾對左有薦舉和提拔之恩。左在曾剿滅太平天國之後寫信給曾讓其稱帝,正直的曾駁斥了左的見議。兩個人的芥蒂從此升成。這就是小人與君子之交。之後的左宗棠戍邊也是一種自保的方式!真心希望大家多讀讀巜曾國藩家書》,對曾國藩會有新的理解。


任我行1546029


左宗棠不是瞧不起曾國藩而是內心十分妒忌曾國藩是科班出生由進士進入官場十歩一腳印,而左宗棠是名落孫山,但自以為勝似諸葛亮的材能因此為自己起了別名叫亮今。所以他下下都同曾國藩較勁樣樣都與曾國藩比拚,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也。


手機用戶6500758392


左宗棠沒有理由資格瞧不上曾國藩,怕是題主瞧不上吧,無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